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老子的名言集合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名言都不陌生吧,熟記名言有助於加深對知識理解類題目的理解。那什麼樣的名言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子的名言,歡迎閲讀與收藏。

老子的名言集合15篇

老子的名言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智不自智,而後人莫與爭智。

老子的名言2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治人事天,莫若嗇。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老子的名言3

1、人們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時失敗了,能始終如持之以恆.慎終如始,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成語“功敗垂成”就出自這裏。

2、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愈難過。故人要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如此方可長久。

3、水無比的高尚,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而且寧願呆在世人所厭棄的地方,它的品質接無比的接近於高尚,做人就應當如一彎清泉,保持高尚的節操。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5、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7、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8、老子説,我有三件寶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愛,第二件叫節儉,第三件叫不敢處在眾人之先。

9、瞭解別人是智慧,瞭解自己是聖明。戰勝別人是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堅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佔有而不喪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是長壽。不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10、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1、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子則説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也就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12、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惡或醜都具有兩重性和可變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恆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必然事與願違,導致惡的不善的結果。

1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5、人説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裏。

老子的名言4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中國人以順應自然為最高法則,西方人以戰勝自然為最高法則,兩者可以互補。

2、“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於走路,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無可指謫)––––––––神出鬼沒,滴水不漏,中國人的大智慧。

3、“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神祕的,不能逆理而為。逆理而為必然會把天下搞亂,越是執着把持,就越會失去)–––––––為而敗,執而失,這其中包含了辯證法的道理。中國的思想主要是陰陽辯證的思想。

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以人間正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軍隊逞強於天下。用兵會很快產生惡果;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有荒年)–––––––中國的戰爭異常殘酷,完全是為了政治上的奪權,所以對經濟、環境肆意地破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肆意地殺掠。

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只要很好地達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來逞強。達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達到了目的不要自我誇耀,達到了目的不要驕傲,達到了目的而要認為這是迫不得已,達到了目的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壯則老,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張果而勿強,可現實中幾個軍閥能做到?

6、“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達,深邃到無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測,在中國是褒義詞,在西方卻是貶義詞。

7、“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道規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規律,輕取妄動,其結果必兇)–––––––所謂“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張反斂,以反達正等謀略,老子深為諳之。

8、“希言自然”(少説話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説:“天何言哉!”“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因為在中國,因言治罪,説話闖禍,是自古以來的通例。

老子的名言5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的名言6

1、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3、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6、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7、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9、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名言7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5)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7)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15)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的名言8

1、瞭解別人的人是智者,瞭解自己的人是智者。勝利者是強大的,勝利者也是強大的。知足的人富有,強壯的人雄心勃勃,滿足的人長壽,死去的人長壽。

2、誰做了,誰就輸了;誰做了,誰就輸了。沒有失敗,就沒有收穫;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

3、走過去的路,走到今天的皇家。知古者始,謂道期。

4、以後的身體和身體先,外面的身體和身體。有了它的無私,它就能變成它的私有。

5、舊物以舊換新,或以舊換新。

6、在年輕時生長的樹;九層樓高的平台拔地而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善不辯,善辯無益;知道的就不知道,知道的就不知道。

8、好人如水,君子如玉。長夜漫漫,寂寞成戰。

9、上士聽到了路,走了過去。

10、好買深,君子勝德,像個傻子。

11、失去了道德之後,失去了美德之後,失去了仁愛之後,失去了公義之後,失去了公義之後。

12、路是自然的,不必是安靜的。行無所求,就得放蕩;喝無奢華,就得清潔;躺卧無慾,就得安靜。

13、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病了。治癒一種疾病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生病,而治癒一種疾病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生病,而治癒一種疾病的唯一方法就是不生病。

14、以德報怨,皆有惡;好的未必都是好的。

15、聖人不儲蓄,因為他認為他擁有的越多,他與他人的聯繫就越多。

16、道能道,非同凡響;名,姓。

17、世界以美、美、惡著稱;眾所周知,善是善,但不是善。

18、所以,江海可以是百穀之王,有了它的好,它也可以是百穀之王。

老子的名言9

1、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5、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6、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8、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9、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10、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11、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1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3、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15、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7、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18、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1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20、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21、希言自然。——《道德經》第三章

2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3、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24、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2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2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十九章

28、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2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30、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3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3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33、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4、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3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名言10

01.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翻譯講解】:孕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為萬物盡力而不自恃己勞,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滿,海納百川。淺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總是謙虛的。

0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翻譯講解】:天地無所偏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聖人無偏愛,還百姓以自然。

03.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翻譯講解】: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以天地體現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類社會。

0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翻譯講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水是生命的源泉。這裏用水比喻善者的人格。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説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05.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翻譯講解】:把持擁有得過多,不如適可而止。錘尖了又磨得鋒利無比,不可能保持長久。滿堂的金銀財寶,卻不一定能永久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只能招來災禍。

老子以盈滿、鋭利為譬喻,説明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者容易招來災禍,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0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鏗鏘之聲使人聽覺不靈敏,悦口五味使人永不滿足,騎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慾,而是反對縱慾。

07.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翻譯講解】:靜下心來,守住寧靜,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發現規律的存在。

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萬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遠。

08.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翻譯講解】:保持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慾。

老子提出素樸、寡慾的主張。絲不染為素,木未雕為樸,見素抱樸意思是説:不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慾望,但不可有貪慾,更不能縱慾。

09.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解】委曲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求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語,老子主張用辯證的思想,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

10.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翻譯講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瞭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它實際上是一種以不爭而爭的君子之術和處世之方。

11.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翻譯講解】:狂暴的颶風颳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張“希言自然”,即少發號施令,是合於自然的。飄風、驟雨不能持久,故爾:暴政是不會持久的。

1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譯講解】: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1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翻譯講解】:踮起腳跟不能久立,跨步過大無法遠行。自以為有見識的人反而不不辨是非,自以為是的人反而無法獲得好名聲,自我吹噓的人不可能再立新功,自高自大的人不會有什麼長進。

體現了老子的無為而治思想。只有不違背自然,才能達到目的。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譯講解】:人要向地學習,地要向天學習,天遵循規律,規律純任自然。

此句為老子理論的綱領,闡述了老子“道”的理論中與天、地、人之間的基本關係。“道法自然”,指出人類社會與自然界都必須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5.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翻譯講解】:輕率就會失去根本,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老子校詁》雲:“重謂寡慾自重,輕謂縱慾自輕,二者皆以治身言。靜謂清靜無為,躁謂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國言。”

16.物壯則老。

【翻譯講解】:事物達到強盛之時,也就走向衰老。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翻譯講解】:瞭解別人稱為機智,認識自己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説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的人總能很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能實現他遠大的志向。

此為老子精神修養論。瞭解自己,反省自己,戰勝自己,實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實為千古名言。

18.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翻譯講解】:要讓其收縮,必先讓其張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強他;要廢除他,就先讓他興盛,要想奪取他,就先給予他。

老子通過四對矛盾運動的分析,闡述了他的辯證法思想。他把這一原則歸結為“柔弱勝剛強”,並認為作戰和治國不能離開這一原則。

19.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翻譯講解】:大道永遠順應自然而無為,但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重要命題。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無不為是對無為的作用的最高評價。

20.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翻譯講解】:天網廣大無邊,網眼雖稀,卻不會有一點失漏。

這與“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樣的道理。

21.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翻譯講解】:大到無邊的方正卻看不到它的稜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高分貝的聲音聽不到,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此句老子意在解釋為什麼“道”的存在而常人難以理解。因為大道具有無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難以體察,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2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翻譯講解】:天下最柔的東西,反而能馳騁穿越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中。

“柔弱勝剛強”,這是老子對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23.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翻譯講解】:過分愛惜名聲必帶來大的損傷,過多的積聚財物,必定給自己帶來不幸。知足的人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給自己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平安。

常人多輕身而徇名利,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應當成為人們在生活中奉行的一個原則。

2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翻譯講解】:最完善的,總讓人感到有什麼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虛,它的作用沒有窮盡。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辯的卻好像有理説不出。

老子認為,事物達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現形式將歸於自然。

25.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翻譯講解】:察見幾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強。

有為者當明察秋亳,而對外又能守持柔弱。

26.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翻譯講解】:以正道治國,以奇計用兵,與民休慼與共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國須正,用兵須奇,順應自然,才能達到無為而治。這是老子關於治國、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翻譯講解】:禍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這是老子具有辯證思想的名言。要正確對待禍福,從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發現不利。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引用了這句話,説明了“好的東西可以引出壞的結果,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28.治大國若烹小鮮。

【翻譯講解】:治理大國就像烹煮小魚(一樣的道理)。

這是老子關於治國的方略。毛傳雲:“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矣。”

29.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翻譯講解】:處理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從細微處做起。

只有由易入難,積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30.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翻譯講解】:天下的難事,必定發生於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於細微。

對天下大事難事,大處着眼,小處入手,沒有辦不成的。往往有為的人,從不大而化之做事,卻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31.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翻譯講解】:輕易就許下諾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於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難。

一諾千金,言出則必行。遇事思慮周詳,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32.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翻譯講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處理禍亂一定要在禍亂髮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變化發展的觀點。事物在量變之中,但還未形成質變之前,有的尚處於萌芽狀態,就要及早動手解決。

3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翻譯講解】:合抱的大樹,是從幼芽發起,九層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積累的;千里遠行,也是從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

揭示了量變與質變的深刻道理,只有從實際出發,一點點積累,才能成就大事。

34.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翻譯講解】:對待即將結束時的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做事貴在堅持。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

35.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翻譯講解】:江海永遠處於(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山海爭水,水必歸海。只有善於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們的擁戴和支持。

36.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翻譯講解】:我有三件寶物永不放棄:一是慈愛,二是儉約,三是不逞強好勝。

老子提出“三寶”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慈愛是“三寶”的出發點和歸宿;生活上節儉及為政簡約,是“三寶”的關鍵;“不敢為天下先”,才能處處爭先,這是老子“三寶”的核心。

3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翻譯講解】:善於為將帥的人從不誇逞勇武;善於作戰者不輕易衝動發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謙下。

“處下”與“不爭”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處結合用兵、用人,闡述了“不爭之德”,強調“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軍事上的運用。更多道德經名言請關注

38.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翻譯講解】:兩軍勢均力敵,哀痛憤怒的一方勝利。

哀兵必勝,軍隊在悲憤與壓迫面前,戰鬥力最強。

39.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翻譯講解】:當人民不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大亂的威脅將要到來。

贏得民心,關注民生,是社會安定的根本。

40.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翻譯講解】:聖人有自知之明而從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從不自顯尊貴。

自知自愛,是人的自身修養達到很高境界的體現。

4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翻譯講解】:當人民連死都不怕時,還會怕你以死相威脅嗎?

42.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翻譯講解】:堅強者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者屬於富有生機的一類。

弱可能轉強,而強會轉向衰落。

43.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翻譯講解】:柔弱勝剛強,沒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柔弱勝剛強。世人皆知而不能施行。眾人難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標。

44.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翻譯講解】:天道對人無所偏愛,但其結果卻是常常幫助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翻譯講解】:誠實的語言不華美,華美的語言不誠實,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雜博,雜博的人不智慧。

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説,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闢結語。

46.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翻譯講解】: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老子對“道”作了總結性論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他的政治觀。

老子的名言11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3、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九章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9、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1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1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7、不出户,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18、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19、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20、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21、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22、希言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2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5、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道德經》第十八章

2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8、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9、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3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31、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3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3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

34、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第十九章

35、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老子的名言12

1、治大國,若烹小鮮。

2、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4、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7、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0、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的名言13

1、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6、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7、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8、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1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12、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3、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4、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5、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16、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1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20、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1、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4、良買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5、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2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28、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2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3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名言14

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3.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 治大國,若烹小鮮。

6.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7.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8.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10.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2.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3. 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5.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6.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17.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18.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19.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0.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1.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22.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23.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4.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5. 穀神不死,謂玄牝。玄牝之門,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26.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7.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28.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9.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3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2.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33.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34. 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35.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36.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37.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38.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9. 治人事天,莫若嗇。

40.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1.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2.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43.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44.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45.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46.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

47.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48.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49.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50.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51.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52.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53.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54.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的名言15

1.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2.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5.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6.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7.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9.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3.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8.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1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0.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標籤:名言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