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職業生涯的五個黃金階段是什麼

職場2.33W

職業生涯發展的道路上,也是可以分階段的,哪個階段該做什麼要先規劃好。今天小編分享的是職業生涯的五個黃金階段,希望能幫到大家。

職業生涯的五個黃金階段是什麼

  職業生涯的五個黃金階段

(一)首先是二十四歲到二十九歲

在此期間要儘量去摸索、嘗試各種工作,畢竟實際理論與理想總會有所差距,常聽一些剛入社會的年輕人抱怨:這份工作沒有前途、根本學不到東西。甚至一些年紀已不小的人,老在唱回想曲:當初如果怎樣、怎樣,現在就會如何、如何。其實,到了最後還在發牢騷,除了浪費自己的口水,還會吵到別人。 我要奉勸所有的年輕人,這段期間,在找到真正適才又適所的工作之前,寧願不斷的換工作!是的,不喜歡老闆、工作環境不如想象的好……都可以馬上離開。海闊天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千萬不要勉強自己,明知道工作不適合,卻沒有勇氣站起來辭職,或顧於面子——要證明自己也有工作,能勝任任何工作,再加上人類天性攫取厭動,所以對工作〈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情形屢見不鮮。工作不快樂,卻一直耗着,拖過一天算一天,慢慢的就自然會掉進了工作只是餬口的陷阱。 對很多人而言,不換換工作,有時還真不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會是什麼。比方講商科的人,能做的事太多了,可以拓展市場,可以做市場分析師,也可以做商務行政的事,如果不多嘗試,老是在頭一個工作上原地踏步,豈併成了井底之蛙?因此,要好好利用這五年去挖掘潛能,如能及早認清自己,便已在成功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二)二十九歲到三十四歲

孔子強調〈三十而立〉是很有道理的。到了這個時候還不知道在做什麼,還在天天換工作,那可就要拉警報了,你在二十九歲以前找到了一個真正適合自己志趣的工作後,下面五年就必須靜下心來,全力在工作上學習,奠定基礎。我認為這是年輕人在創業階段中最重要的一還環。 一個人到了三十四、五歲,如果還看不出一點點成功的倪端,潛力無法發揮,甚至還在摸索、彷徨的話,根據專家指出,他的〈前途〉大致已定。

(三)三十四歲到三十九歲這五年

在此期間,無論體力、腦力都達到了最顛峯的狀態,由於已經奠定了基礎,可以在最擅長的工作崗位上,好好衝刺,充分發揮。據我觀察,一個真正有實力的人,到這一階段幾乎可以獨當一面,成為高級主管了。

(四)四十九到四十四歲

這時衝刺已經結束,正邁向成功之途,所以要順勢將奮鬥的精神發揚光大,找尋全方位的磨練與挑戰機會,將工作的局面增量擴大。

(五)四十五歲以後則進入

此時並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了,而是要準備把工作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在〈施比受更快樂〉的人生最高境界中好好享受一下。這就是説,你一方面在工作崗位上仍要貢獻智慧,另一方面則要多花時間去培育子女或訓練員工。

  職業生涯規劃的分類

1、內職業生涯

內職業生涯是指從事一種職業時的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內心感受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它是別人無法替代和竊取的人生財富。

2、外職業生涯

外職業生涯是指從事職業時的工作單位、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職務與職稱、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因素的組合及其變化過程。它是依賴於內職業生涯的發展而增長的。

外職業

公司為員工提供職業階梯,因為管理的職位是有限,並且一些優秀的技術人員不願做管理,或者不適合做管理,因此設計資深專家(或者類似職位),為技術人員提供向上的通道,一些資深專家的薪水和副總一樣高;

內職業

個人為自己設計的職業發展通道,根據自身特點結合社會和企業的'需求。

二者的關係

1、內職業生涯發展是外職業生涯發展的前提,內職業生涯帶動外職業生涯的發展;

2、外職業生涯的因素通常由別人決定、給予,也容易被別人否定、剝奪;內職業生涯的因素由自己探索、獲得,並且不隨外職業生涯因素的改變而喪失;

3、外職業生涯略超前時有動力,超前較多時有壓力,超前太大時有毀滅力;內職業生涯略超前時舒心,超前較多時煩心,超前太大時要變心。

  職業生涯的規劃誤區

覺得沒有資格

許多人的腦子裏面有這樣一個專門唱反調的旁白,這個旁白總是在各種場合給你潑冷水。

這個小精靈永遠是一副和藹可親的、言之有理的樣子,它打消你的自信心、鼓勵你自我剋制,警告你不要冒險,結果是使你永遠在原地踏步。

你得善於識破它的小花招,不然的話,它就會得逞,讓你永遠一事無成。

因小失大

職業顧問總是喜歡提醒人們:“別把精力放在雞毛蒜皮這類小事上,想想大事!”

許多人在面臨職業生涯選擇時總顯得猶豫不決,這個現象稱為“被艾爾維斯所幹擾”。

如果你總是“被艾爾維斯所幹擾”,就永遠無法在生涯上有所作為——在其他許多重要方面也成不了什麼大器。關於人們這種逃避現實的傾向,有人曾這樣描述道:“假設把生活比作開火車,如果讓人們完全按照本性去生活一天,我擔保每列火車都會走上岔路。而出岔的原因也許是在於鐵軌上的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或是空中飛過的一隻蚊子。”

非你自己

許多成年人仍舊沒有擺脱父母的支配和管教或童年時建立起來的“家規”的約束。這無疑使你對世界和對自己的認識都受到了侷限。

早期所接受的負面或限制性的“家規”使你成年後在不少方面仍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作出抉擇。誰是你要取悦的人呢?是你自己還是別人?喜劇明星範尼布萊斯曾説過這樣一段話:“你就是你,不是別人眼中的你。如果你習慣了拿別人的意見當枴杖,當某一天這個根枴杖消失了,你該這麼辦呢?”

老闆至上

你有沒有在某種程度把老闆當作父親或是母親的替身,認為只有他才能為你作出最佳抉擇?

在很多情況下,你會不知不覺地從老闆那裏尋求一種類似於成長時期建立的對父母及長輩那樣的依賴感。

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值得引起你的注意。如果你習慣於取悦他人,想與別人和睦相處,並渴望得到別人的青睞,就更容易染上這種綜合症。從另一方面講,不論是出於自身的不安全感,還是出於敢情的依賴感,喜歡與下屬建立這樣一種關係的老闆也不在少數。

自我侷限

人們總是習慣於低估自己,結果往往是弄假成真。對此,心理學總結道:“許多人覺得,在命運面前,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打破現有的框架需要非凡的勇氣,因而許多人最終還是選擇了安於現狀,這樣似乎更舒適些。所以在當今社會,‘勇敢’的反義詞已不是‘怯懦’,而是‘因循守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