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我與地壇讀後感(集錦15篇)

作文6.09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與地壇讀後感(集錦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試卷發下來了,那鮮紅的交叉就如同絞刑架一般地擺在那裏,觸目驚心的分數如同那深深的血跡,兩者組合在一起令人生畏。

帶着幾分失望,揣着幾分失落,負着幾分迷惘,我來到一個建築工地用於堆放建築材料的倉庫。看管倉庫的老頭與我老爸是老相識了,也不理會我在倉庫幹嘛,還是悠閒地坐在椅子上閉目養神。外面正飄着雨,我走進那只有屋頂的工棚裏,一頭便倒在成捆的防護網上。防護網一般人睡起來並不感到舒服,可能還會有幾顆小石子弄得你背部生疼,可我從小就在這種網上睡慣了,也不覺得説有什麼不舒服的。

伴隨着考試的失敗,外面的雨聲,我不禁想,一個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一個人不曾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他就不用受到那麼多的苦難了,那該有多好啊!人的一生,從開始到結束,就像兩個點,一個為降生,另一個點為死亡;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位移一定是相等的,但路程有不等的。既然是這樣,那麼人的降生又有何意義?

問題想不明白,內心百般糾結。俄頃想起史鐵生《我與地壇》中那句:一個人,出世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隨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

問題像解一道多次方程組,良久,茅塞頓開。一個人的出生是不容置疑的,他有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權利就要付出相應的義務,那就是怎麼活下去,用什麼活下去。死亡也是客觀存在的,就像花開必有花落。一個人要活出點價值,不是應該看他索取了什麼,而是要看他貢獻了什麼。所有的果子曾經是花,但不一定所有的花都可以結果;一個人的價值得到昇華,就好像花結了果;一個人活得沒有價值,就像那棄枝,只會拖累果樹的成長與結果,最終只落得個被剪下來丟棄的結果。

誰甘於一生壓抑?人終需相信自己,人終需依靠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上帝選擇了你,是你的福氣與罪孽。用你的生活,去挑戰並戰勝你的罪孽,活着便精彩。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我與地壇》飽含啦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啦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説啦“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啦死亡選擇啦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啦他力量,點燃啦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啦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啦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説出啦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啦史鐵生,我便想到啦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啦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啦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的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的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的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的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為啦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啦父母對兒女的疼惜。這又讓我想到啦我的父母,我的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的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的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的輻射都是為啦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啦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啦。這一點小小的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啦感恩,學會啦堅強,學會啦正視。也讓我們進行啦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啦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3

“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先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先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先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先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歎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説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温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枱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4

《我與地壇》飽含作者對人生感悟,對親情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本質卻是一個絕望人尋求希望過程,以及對母親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自己雙腿,對一個年輕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説“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死亡選擇生活。是他母親愛給他力量,點燃他生渴望,還有書中寫到中年夫婦,熱愛唱歌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小姑娘……他們都給作者無數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自己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身體,説出最為健全而豐滿思想。看到史鐵生,我便想到許多身殘志堅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頭腦,很好幽默感告訴世界生命堅強,告訴世界生命自尊、自信和自立。還有海倫。凱勒,貝多芬,斯蒂芬。霍金……都是大家熟識偉人。我們不能做到他們那般堅強,但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他們不懼怕病魔,我們便不畏懼辛苦。我們沒有他們那般覺悟,但我們需要做我們可以卻偷懶做一些小事。

作者其中一句話引人深思“自己是世上最不幸一個,不知道兒子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不禁讓我想到《背影》中朱自清父親為給兒子買橘子,雖然只是短短几個字卻寫出父母對兒女疼惜。這又讓我想到我父母,我爸爸媽媽雖然沒有過其他父母捨身救兒女經歷,但我看得出,每天夜裏爸爸就從睡夢中醒來為我掖被子他眼神中有一股柔情。媽媽不是什麼家庭主婦,她不能為我料理好一切,但她經常為我找些老師,輔導我學習,她一通又一通電話,接受長時間輻射都是為我。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母親為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這一點小小細節,正常人注意不到,這一種默默偉大母愛。更讓人感動。

史鐵生文章讓人學會感恩,學會堅強,學會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一次對心靈搜索和對生命詰問,對生命意義又加深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5

短短二十幾頁的文章,卻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這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是作者積澱了十五年,所對生活的理解。我想一個失去雙腿的人,能否做到擁有和平常人一樣的心態,去努力創造美好的明天。

文章寫了作者在一座古園中度過的十五年生活,作者二十一歲失去了雙腿,那時的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他就這樣走進了地壇,從中汲取了生活的勇氣和奮鬥的力量。文章中有自己在這座古園中的見聞,更多的是自己對生命的思索,對生與死的理解。

作者是不幸的,在他最狂妄的年齡卻受到了如此沉重的打擊——失去了雙腿。那時的他失魂落魄,在地壇,他一連幾個小時在想關於死和出生的事情。這樣想了幾年。最後他在沉思中決定試着活下去。

作者又何嘗不是幸運的。他擁有一個偉大的母親。他的母親每天把他送出,視力不好的她總是四處張望尋找我的背影,她又會偷偷跑到進地壇尋找我……作者也許説的對,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着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那就是他的母親。她多想為兒子分擔痛苦,希望他能好好地活下去,更希望兒子能得到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但是兒子還不懂事,從沒有為母親考慮過,她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直到母親的猝然長逝他才發現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母親,總是早早的為我做好早飯,四處奔波為我買書,我卻有時候在她身上撒怒氣。之後才知道錯了。

我想有時候或許失去了才懂得了珍惜,但是這樣的後悔卻不足以彌補。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

然而,我們應該珍惜生命。遇到挫折不要選擇逃避,要迎難而上。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把握。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史鐵生挺過了這個艱難階段,我們又怎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死在常人看來是比較可怕的事,而史鐵生給了死這樣一個定義: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會降臨的節日。其實,本來一切並不可怕,只是你對待事情的一種態度罷了。何必悲觀,只要把握眼前的生活就行了,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待。或許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痛苦了。

雖然有時候我們努力,但卻一次又一次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想。但是不要放棄,縱使有一天夢想不會實現,只要努力,就能充實了自己,讓自己變得幸福。我想這就是作者母親想要作者找的路吧——走出陰影,變得充實、幸福。

我與地壇讀後感6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國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為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責任,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現在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責任。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讀完文章。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

作為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麼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説:“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為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説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

説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湧出來。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説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但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我與地壇讀後感7

我想談談我對史鐵生這部作品裏對我又很大啟發的哲學觀點的想法。在他這本書裏最能引發我思考和感悟的莫過於《好運設計》這一篇了,他和讀者以一種很親切的語氣,一步一步設計出一個“幸運”的人,通過層層推導,得出了人生的意義。他説:“陰影最初就是這樣露頭的:你能在一場如此稱心,如此圓滿的愛情和婚姻裏飽嘗幸福嗎?也就是説,沒有挫折,沒有坎坷,沒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沒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沒有痛不欲生的痴顛和瘋狂,沒有萬死不悔的追求與等待,當成功到來之時,你會有感慨萬端的喜悦嗎?在成功到來之後還會不會有刻骨銘心的幸福?或者,這喜悦能到什麼程度?這幸福能被珍惜多久?會不會因為順利而沖淡其魅力?會不會因為圓滿而阻塞了渴望,而限制了想象,而喪失了激情。”此外,作者還將人生比作一艘船,它們最後終將會駛入死亡的漩渦,我們我們無法改變,能夠做到的就是在過程中享受。我想,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過程,只有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歷了痛苦的體驗,嘔心瀝血的付出和追求,這樣的經歷才算完美,這樣的人生才算精彩,正是因為痛苦和挫折,付出與追求才讓結果的意義升值,讓它帶來的快樂變成無價。關於一個人的出身,我想平凡是最最美麗的幸運,因為我們平凡,所以我們有更多挑戰自己,用自己的雙手和勇氣去創造成就,創造美麗,想想看來,只有我們最平凡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這種激情澎湃的人生。出身高貴,只會讓一個人軟弱,安於現狀,喪失激情,不是保持現狀,就是隨波逐流,他所創造的價值總是小於或者等於零!縱觀歷史,能夠教我們學會平凡的人真是寥寥無幾,大家往往希望自己出身高貴,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而他們卻不知,偉大與高貴只是歷史河流上閃光的浪花,而平凡是拖起河流的堅實的河牀,人類的歷史河流可以沒有閃光的浪花,但是它不能沒有堅實的河牀。

除了對好運的設計引發了我的思考,他對媽媽的感激和理解,對友誼的理解,對民歌的讚賞都一次又一次地撼動我的心,激發了我內心深處的共鳴,引發我的思考。這本書註定成為我一生之中的摯愛,它也成為我所讀書之中最喜歡的一本,我想,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我一定會攜帶着這本書中的理念和我自己對這本書的思考,勇往直前。

我與地壇讀後感8

史鐵生之所以能寫出《我與地壇》這樣一篇傾世絕作,我認為是他經歷了太大的苦難。正如因癌症16歲就離開人世的輕狂少年子尤所説,人都應該到醫院去住一段時間。只有經歷了真正的苦難,在一個類似地壇一樣清靜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腳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經的遭遇,只有被命運逼到了生命的邊緣,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義——生死有何區別,人為什麼活着,應該怎樣活,怎麼面對苦難,怎麼自我救贖。史鐵生倒是應該感想命運為她安排的苦難,不然,他怎麼會對生命的奧祕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麼會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雋永的文筆,怎麼會活得如此清醒、坦蕩?

我沒有經歷史鐵生經歷的深重苦難,當然也不會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種東西,我們共享,全人類共享,那就是慾望。

慾望,是孩子小時候渴望長大、渴望遊戲、渴望零食,是許多人工作後渴望業績、渴望地位、渴望權力、渴望名聲,是每個人渴望親情、友情、愛情……慾望是對目標、理想實現的渴望,人們為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進的動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人們用“慾壑難填”形容人的自私、貪婪。確實,因為無限膨脹的慾望,貪心的官知法犯法,奸商不擇手段。但這不是慾望的錯,是實現慾望的手段有問題。只要不侵犯到別人實現其慾望的基本權利,追求自己的總沒有錯。我們不能説要扼制人的慾望,因為“消滅慾望的同時也消滅了人性”,因為人生就是實現目標以滿足慾望的過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門後看破紅塵,自殺昇天,遠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現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們失去了人性的最本質——慾望,因此生死對他們而言並無區別。看破紅塵的他們認為,人最終難逃一死,人生最終會變為一片虛無。可是他們只看到了人生的結果,而沒有看到人生這個過程的精彩。每個人都在追求結果,但每個人都活在過程中。

目標是我們想象中遙遠而美麗的彼岸,而慾望是我們的發動機,讓我們有勇氣、有力量、有意志與一路上所有的驚濤駭浪搏鬥,同時創造出一次美麗的航行。即使彼岸遙不可及,即使彼岸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慾望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創造一個人生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過程,一旦產生,一旦被經歷,就無法被抹去,無法剝奪了。這樣,我們面對死亡也不必恐懼,因為人生之過程的精彩不會隨着生命的逝去化為烏有,它已融入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無悔,讓我們坦然。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或許是對這位正值壯年,本應大展宏圖,卻突遭雙腿癱瘓打擊,但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痛苦、迷茫甚至絕望的作家的好奇與同情,我一直樂於讀他——-史鐵生的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不少是寫他的母親。自然而然的閲讀。有意無意的在他的文章中尋找契合點。一個身體走入絕境的人,在冥想和回憶中,寫盡了生之曲折。

最先接觸到的是他的《我與地壇》。名字雖看似與地壇有關。但更多得是寫他的母親。在他失去雙腿的那段時間,他鬱悶、逃避、心灰意冷,終日獨自一人推着輪椅到地壇去。在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牆邊默坐、呆想。然而這卻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她知道他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他出去走走,但她又擔心他。有時,史鐵生在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會來找他。對於他的出行,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驚恐擔憂,正如作者所説“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母親這是在自我安慰,自我禱告。是給我的暗示,是懇求與囑咐。只是在她猝然長逝以後,我才有餘暇設想,當我不在家的那些漫長時間,她是怎樣心神不定坐卧難安,兼着痛苦與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對於史鐵生的母親來説,她有一個長到二十幾歲忽然癱瘓的兒子。她情願把痛苦加註在她自己身上。她小心翼翼的顧忌着史鐵生悲痛的心,即使那時的她正身患肝病,卻更加擔憂孩子的未來和他的心結。

然而就在史鐵生快要撞出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匆匆離去時只有四十九歲。直至母親猝然長逝,史鐵生才開始清醒。對於母親,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倔只留下了悔恨,沒有絲毫驕傲。那時的史鐵生還太年輕,他被命運衝昏了頭腦,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人,殊不知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裏時要加倍的。而母親在臨終前,仍唸叨着她那有病的兒子和還未成年的女兒。連最後一面也沒有見着,只留給作者無盡的傷痛和懷念。

母親的去世,也許是史鐵生最大的遺憾。在她去世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讓人動容。作者所刻畫的“母親”形象深入人心,就像世上千千萬萬的母親一樣。我也會從中讀懂史鐵生的懺悔與悔恨,在生活中不留遺憾。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在寒假裏我讀了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它講述了史鐵生的童年時光和雙腿殘廢後所面對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史鐵生對人生苦難的思考以及對母親的描寫,真實又深刻的表達了他對於不幸,苦難的理解,並理解了自己母親母愛的偉大。

21歲的時候,史鐵生雙腿就癱瘓了,這對一個正處於意氣風發,揮灑青春時期的年輕人來説是多麼可怕的事。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充滿了暴躁和絕望的情緒,所幸的是,家邊那片荒蕪的園地給了他心靈的棲所,在他消沉的日子裏給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鐵生並沒有放棄自己,他不斷地思考着人生,尋找着希望,最終憑着自己頑強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陰霾。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什麼樣的遭遇都是最適合自己的。就像史鐵生,他雖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這樣,他或許永遠不會有深沉的思考,不會去揣摩母親那些不曾説出口來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樣無私深沉的愛,不會有一個可以寄託感情的地壇,不會去關心到許多生活的細節,更不會因為沒有出路而成為一名作家。在我為挫折失敗抱怨的時候,也不應該逃避,而是換個角度想想,這是否給了我什麼教訓,是不是在提醒我還要更加努力。

在《好運設計》這一章中,史鐵生試着為來世設計一場自己滿意的人生,卻意外地發現,如果少了困難和缺陷,是無法塑造成讓人滿意的人生的。這時,他終於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癱瘓,並説出了“上帝愛我”這樣的話。一個癱瘓的人不去怨恨命運,而是説出這樣的話,多麼不容易啊。

文章裏,史鐵生提到母親是總有一點懊悔的樣子。在他母親在世時,作者總是對母親很不尊重,也不會去體諒母親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後,史鐵生才懂得母親對自己的操心,無奈卻已經失去了機會。這也提醒了我,要趁現在好好孝敬母親,不要總和她鬧脾氣,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鐵生樸實卻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就像文章中説的那樣,對付絕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過程,人終有一死,我現在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學習,奮鬥呢。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當我第一次在封面上看到這行深藍色細若蚊足的字時,彷彿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簡短的信,字字都是刻在骨子裏的真切。於是,我輕輕翻開,帶着那句話給我的親切感走進地壇,走近史鐵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失去了他的雙腿。這慘痛的事實讓他“曾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

於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觀察,去深思,去體味人生,去尋找希望……在地壇中看一對老夫婦走在夕陽的餘暉下,聽那熱血的青年永不間斷的唱歌,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消失在大欒樹下,聽長跑運動員坎坷曲折的人生……

園中的這些人和這些事,創造出一片生命的森林,給予了史鐵生無限的感動和鼓勵,喚起了他沉睡的意志,堅定地向前。

在史鐵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個人,永遠扮演着執燈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親,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力量。讓我感歎於默默的、無私的母愛,它永遠像涓涓細流,想隱於叢中,卻着實躺在了我的心間。

於是我想到了我的母親。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書包摔在牀上,對於開門後的一聲問候,只是轉身後留下的背影。“媽,能不能給我接到下學期的書啊。”帶着生硬的語氣卻是説着懇求的話。“語、數、英、物、化都要麼?”她卻還是温柔地回答着,我便有些歉意,轉頭“嗯”了一聲。“我去問問吧。”

第二天,當我拔開鎖孔中的鑰匙,就十分驚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疊書。雖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層次不齊捲起的書角,但是我卻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抱在懷中,視之為珍寶。開門,靜坐,枱燈的微黃色的光照着老舊的書頁,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親為了這幾本書而奔波了身影

她走過一級級的樓梯,問過幾個陌生的人,打過幾通電話,才湊齊了這麼幾本書。於是昨日的事又將我拉進深深的歉疚當中。細思,曾經一句“早點睡吧”,就讓她感動,為她剝開糖紙就讓她覺得甜蜜,為她煮一碗麪,就會升騰出滿滿的幸福……

我讀《我與地壇》,讀平靜,讀坦然,讀對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無私,感涓涓細流般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初讀這篇文章時,我就被作者那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藴綿長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動。

於是,當我靜下心來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發現,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內心最深處,靈魂最地層,在經歷了數十年的堅苦勵煉之後,所積澱下來的洪流蕩漾。特別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對自己母親描寫最為集中的一部分,它給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來談談對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發生得實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擺在你面前,暴風驟臨一般讓你喘不過氣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無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卻忽然殘廢了雙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將奏響之時卻猛然印上了休止符,這樣的打擊的確是巨大的,不論換作誰,也會吃不消的。

但是,作者無疑也是幸運的,他有一位理解他關愛他的母親。在他深處荒園獨自面對着殘垣斷壁、破瓦殘轉時,有一個人,正在沿着他的車轍苦苦地尋覓,有一個人,正在希求着蒼天使她能夠分擔兒子的痛楚。但是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不懂得生活的意義,還不懂得一位母親加倍於兒子的痛。於是,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裏——這個人,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當他的小説第一次獲獎時,當他的生活又一次點起希望的燈火時,她卻猝然而去,彷彿她來到這個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正如作者所寫到的,也許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來為我準備好早餐,想起了她週末時還不辭辛勞外出工作,想起了她四處奔波為我買回參考書……

難道母親來到這世上就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最近,母親對我説他的心臟有些不好,我聽了心中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驚,連忙讓她多多保重身體。母親還年輕呀,不會有事的,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但是看到母親日漸憔悴的面龐,日益增多的白髮,我還是明白了——她把自己最寶貴的精力都獻給了她的兒子呀!

最後,關於“母親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就我個人認為,這條路是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路。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着,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持着,無私地奉獻着,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當我合上《我與地壇》時,深深地被史鐵生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命的渴求,對生命的思考所震撼。

在史鐵生最為失魂落魄的日子裏, 他來到了上帝為他苦心安排的棲息場所,一座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的地壇。第一次搖着輪椅進入地壇時他就明白了,這是一個他能逃避一切痛苦憤怒的地方,一個能讓他”默坐,呆想“的港灣。在這裏他能忘卻最狂妄年齡的一切不幸,推開耳邊的嘈雜,窺看自己的靈魂。陪伴他揮灑青春的是它,荒蕪並不衰敗的地壇。當寂靜陽光平鋪把道路上每一個坑窪映照地燦爛之時,史鐵生在頹牆邊看書,當那對煞羨旁人的冉阿讓和柯賽特在沿着地壇漫步時,史鐵生在荒草旁寫作。

當彼岸的旭日升起此處的夕陽收起蒼涼殘照之際,鐵生在這專心致志地思考。就是在這個偏僻的園子裏史鐵生寫出了自己對生命的思索,對生死的理解,用筆桿為自己搗鼓出了一條路,一條前無古人只得靠自己摸索的路,一條僅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且不談他生命的厚度,單是在地壇這一併未有太多變化的環境下能不斷汲取新知識產生新感悟,就足以令我羞愧不已。

想到自己有時將思維的狹隘歸結於沒有足夠多的渠道認識世界,這真是愚蠢至極的行為!看看擺在史鐵生眼前的都有些什麼呢,佇立在那的藏黑柏樹,石階上鋪着的褶皺報紙,自然坦蕩的野草荒騰。但他的思想源泉卻未枯竭過,他自問”適合小説的生活素材為什麼就要到你這個跛子這裏呢?,人滿世界都有靈感枯竭的危險,憑什麼你能一片接着一片寫下去呢?”,自答到:“因為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慾望”,因為想活着,所以才不斷寫作,因為需要寫作,才不斷思考,琢磨,關注,咀嚼。我問自己:你想活着嗎?想活。怎麼個活法?不知道。這樣不思考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了,因為缺少了一座連接思維與慾望的橋樑,並非什麼缺少認知世界的通道,那與這座橋毫無干系。

這座橋是抽象的,不可觸碰,除了自己沒人能明白,就像一本學生證一樣,當且僅當屬於你的那本被你持有時,它才有效。當你踏上這座橋時,你會看見令人沉醉的美景,你會體會到藴含在沿路風景中所有獨特的情懷和意藴,情迷其中,醉生夢死。你擁有一輛破舊不堪的自行車,或一部豪華舒適的小轎車,也可能僅是步行,這都無足輕重,因為你並不會感覺到疲憊,這是十分神奇的事情,彷彿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注入你的身體,用以抵消前進所需要的能量。”前方太陽正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我想早日踏上這座神祕的橋樑。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歷時一個星期終於把《我與地壇》讀完,我知道自己是硬着頭皮讀完的,有的東西還不是很理解,但也是頗有感悟。

地壇是什麼呢?是一座廢棄的古園,作者就好像和地壇有約會似的,又好像是工作的地點,每天上下班一般來到這裏。遇到的人,碰到的事也漸漸成為他寫作的源泉。

在寫作中他也燃燒起生的渴望,史鐵生兩條腿廢后的最初的幾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因此寫作成為他的去路。我有時在想如果史鐵生現在還活着,我去地壇還會找到他嗎?書的末尾告訴我不會的,地壇是寧靜的聖土,他所到之處便是地壇,他已不在地壇,地壇在他自己。

作者在《我的夢想》説上帝從來不對任何人施捨“最幸福”兩個字,他在所有人的慾望前面設下永恆的距離,公平地給每個人以侷限。

是啊,作者的不能跑和劉易斯不能跑的更快都是沮喪和痛苦的根源,劉易斯如果不能理解就是最不幸的人了。就像在邊遠地區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我們享有良好的教育卻不能學得好,如果我們在成績不好的時候就失落,我們同樣是最不幸的人啊。

作者的“好運設計”引起了我無限的興趣,假設一個人從生下來到死去都一帆風順,那他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當他老年的時候還有什麼可以回憶的呢?

史鐵生自身殘疾,剛殘疾時他彷徨他渺茫,但是他從柳青那獲得創作的想法,開啟寫作之路,他也與陳希米獲得一份真摯的愛情,他收到了好多同學和外界人士的幫助。可見困難挫折都是人生靚麗的風景線,它是我們人生當中寶貴的回憶。

史鐵生處於文革時期,很多人遭受迫害,他筆下的珊珊,小恆,M小姑娘,和B老師都因為文革受到很大影響,隨便説的一句話都會成為所謂的“反動”分子,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民主的時代,有言論自由等等很強的自主性,要不時代怎麼發展,國家又為何實施創造型發展戰略呢?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作者對待生死的態度也是如此。20xx年他因腦溢血死亡,他要求不舉行哀悼儀式,並把自身的肝臟捐獻給他人,他真的是輕輕地走了,但是他走進了我心裏,教導我拆除‘牆’,還有……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時隔半年又翻開了我與地壇,這次我讀的分外仔細。一句一句。

我發明有兩句話我想不透徹,也許其他的字句我理解的也不準確,但這兩句是最摸不着頭腦的。

“這時候想畢我是該來了。”

“小公園,指的也是地壇。”

在我感覺中,史鐵生將地壇當成了一個療傷之地。地壇那時候還是一個荒蕪冷落的園藝,幾乎無人問津,假如在秋風襲滿蒼穹的時節去了那,我想,自己屏住了呼吸,那麼,便只能聽到風時不時在天上飄蕩的呼嘯聲。

真是寂寞,又悲傷啊。

這也是最初我為什麼喜愛這本書的原因,負能量吸引我。

人類是神祕的,眼裏只能看到想看到的東西,當初我讀的時候,只能看得進去這點悲傷。

真的只是悲傷嗎?

他將自己關在了園子裏,不幸的遭遇和生活的坎坷,命運不公,給他打算了這些經歷和地壇。

不,不是的。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在二的結尾,他這樣寫道。

這時候我沒在想他,我在想我,或者我在想他和我。

我想到的是,我的,媽媽。

我總是記不住事兒,能想到的總是不多,可説起媽媽。早晨睜開眼聽見她在廚房忙碌的聲音,我玩電腦時她拿吸塵器清潔地面,永恆不會少的零嘴兒和水,還有想吃卻總做成黑暗料理的飯菜……晚上一遍遍的催促。太多了……

我和媽媽一起的時間很簡單,我文筆不好,最想的,就是列出一個大大的表格,寫滿了媽媽做的事兒。

想多了怪感動的。

假如比慘大會非要決出個冠軍的話,那一定是一個不幸的孩子的母親。

史鐵生的母親離開了,他追悔莫及。

真的是悲傷啊,可留下的是悲傷嗎?

我為史鐵生的故事惋惜,卻不關懷我的母親。

呵,我才是最蠢的那一個。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還好我還年輕,我的母親也是。

珍惜一起走過的路,珍惜身邊的人,有多久,沒有好好和親人吃上一頓飯了?

放下手機,好好生活,熱愛每一天,奧利給。

不成熟的思量,下次閲讀,也許會有其他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