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集錦10篇

作文2.99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風俗作文集錦10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餘凍雪出乾,初晴日驟喧。人心新歲月,春意舊乾坤”。經過除夕夜一整宿的守歲後,村子裏過節的氣氛更加濃郁了。一夜的疲憊似乎抵擋不住村裏人的熱情,他們大清早就開始串門拜年。這也是老家武漢的重要新年習俗。

這不,當公雞開始打鳴時,家家户户就熱鬧了起來。奶奶已經開始忙着準備各種小零食,準備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們拜年的征途。鞭炮聲徹底喚醒了這個暗藏生機的村子,大年七年級的拜年也正式拉開了帷幕。村裏頓時熱鬧起來,村人彼此的問候聲、道賀聲傳遍村頭村尾。

我揉了揉蒙朧的雙眼,聽到了幾聲清脆的腳步聲,還處在懵懂中。十幾秒過後,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兩位中年男子攜手走進了我們的家門。只見他們徑直走到客廳,看到了奶奶,雙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帶着濃重的武漢方言向奶奶道了一聲“新年好!”他們的面容絲毫沒有因昨日一宿沒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着新春的激情。這聲問候中夾雜着一年不見的喜悦,恭賀新年的激動,以及衷心的祝福之情;當然也藴含着晚輩對長輩的牽掛和尊敬。隨後奶奶十分自然地從裝零食的盤子裏抓起一大把糖果遞給了兩位來訪的客人,以示主人的禮儀,隨後便開始了敍舊。

鞭炮聲炸響長空,但這絲毫不影響武漢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裏充滿了問候的聲音。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來拜訪我們了,但卻不見幾個與我年紀相仿的小朋友,其樂融融的氛圍好像少了點什麼。聽奶奶説,拜年的習俗很早就在農村廣為流傳。人們守完歲之後,就會從村頭開始挨家挨户地喜迎新年,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熱鬧、可氣派了!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羣地到村子裏其他人家齊聲吆喝:“拜年了!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他們臉上洋溢着歡快的笑容,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春節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現在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小朋友、青少年,不願出家門,而仍在認真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是因為村子裏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朋友對習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鄉拜年的習俗不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但作為後代,我們有義務要挽救這危在旦夕的習俗,不僅只是找回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對家鄉習俗的保護和傳承。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我的家鄉是在荊州,我相信每個人應該都很熟悉吧,我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悠久充滿文化底藴的古城,家鄉有很多民風民俗,像關帝廟會、荊河戲、荊州花鼓......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採蓮船”啦。

“採蓮船”又稱旱船,是荊州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民間習俗舞蹈,以採蓮船為道具,多在春節和元宵節期間表演。民間傳説,採蓮船是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坐船籌款的善舉而表演採蓮船的。

傳説,有一個叫蔡狀元的人,想為鄉親們做點好事。他覺得鄉親們過河沒有橋,就動了修橋的念頭。哪知道,橋只修了一半,蔡狀元的家產就賣光了,他無可奈何,只好到處乞討。正月七年級這天,家家户户都在過年。蔡狀元打着蓮花鬧,一邊拜年,一邊乞討,想討些錢來修橋。可是,一些有錢的人家看他像個叫花子,不想讓他在自己家門前乞討,老遠就把門關上了。蔡狀元一分錢也沒討到,就來到河邊,望着半截橋哭了起來。一會兒,河裏漂來一隻花花綠綠的綵船。人們哪見過這種船,就都趕來看綵船。只見划船的是一位老漢,打着赤腳,船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女子。這時,老漢向圍觀的人邊拱手,邊説:“哪位公子能用銀子拋中女子,就把她許配哪位為妻。”話音剛落,一些公子少爺就都跑回家,抱着大包小包的銀子,朝女子身上拋。可拋了半天,誰都沒有拋中。拋去的銀子也都落在了船艙裏,險些把船壓沉了。原來,船裏坐的是觀音娘娘,划槳的老漢是赤腳大仙。觀音娘娘看蔡狀元很善良,才想這個辦法幫他募捐修橋。那些公子怎麼可能拋得中觀音娘娘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蔡狀元和觀音娘娘的善舉,就玩起了“採蓮船”。

採蓮船一般用竹篾做龍骨,紮成船狀,外用各色布塊和彩紙糊成,船頂猶如樓閣,底部成船形,船中可容一人站立,當鑼鼓響起時,採蓮船便開始舞動起來,一名漂亮的女子站立在船內,做出採蓮船行進的各種姿態,船外,男的化裝成花臉做丑角,手搖大蒲扇,扮成滑稽的樣子趕艄,逗趣取樂,女的手持竹槳在旁撐船並表演各種唱詞,鑼歇歌起,歌詞多是自己臨場即興自編的,盡是恭喜發財、心想事成、健康長壽、家庭和睦、五穀豐登和大吉大利等方面的吉慶內容,而採蓮船玩到哪家,哪家就得給點東西呀!因為觀音娘娘坐綵船時,為的是募捐,如果不給點東西,就會顯得主人太小氣!

採蓮船是荊州特有的風俗,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到荊州來,一定要好好玩一下“採蓮船”哦!

家鄉的風俗作文3

“鬼”這個恐怖的字,一聽,令人瑟瑟發抖。可我們豐都人吶,不怕!還有一個民間風俗——鬼城廟會。

説到這“豐都鬼城廟會”,就要説説“鬼城”的一個傳説:

民間傳雲,漢代陰長山、王方平兩方士曾於平都山修煉成仙,民間將他們倆的姓氏合在一起,稱謂“陰王”。後來又被誤傳為“陰間之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紛紛來此祭拜,祈求“陰王”消災降福。

鬼城這廟會由來已久,早從明朝開始,就已經有了存在。傳説是為了紀念閻羅天子和他的妻子天子娘娘的結婚紀念日。廟會的主要項目就是上山“進香”,有的是獨自上山,稱“散香客”,有的則組成幾十乃至上百的進香團。

進香形式一是“燒拜香”,二是“燒供香”。“燒拜香”,香客在“叫口先生”的率領下,邊唱邊走,作揖打供,一唱一和,路上逢廟必拜,逢牌坊、土地都要插香燭贊祝一番;“燒供香”,出發時,每人需在名冊上話押表誠心,要專心虔誠奉神,不得與人爭鬥。進香這個習俗,可是又有趣、又嚴肅。

廟會期間各種民間遊樂活動多不勝數,四方商家更是雲集於此,讓人目不暇接。晚上時,人們會到縣城對岸的名山鬼城遊逛,五彩繽紛的射光照耀了整個名山,縣城都能看見閃爍的燈光,還有壯觀的玉皇大帝雕像屹立在山峯。吃的、喝的、玩的……應有盡有,琳琅滿目,最多的就是關於“鬼”的玩意兒,很多人都“裝神弄鬼”——戴着個恐怖的面具,穿着個滑稽的鬼衣,再咆哮幾聲,來嚇唬遊客。鼓聲鑼聲在名山上響成一片。

白天,是令人沸騰的廟會遊行。有龐大威武的花車,有善良可惡的鬼,有美麗温婉的天子娘娘……孟婆、黑白無常、牛頭馬面……許許多多著名主角通通在內。遊行特別精彩,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服飾,不同的善惡面目,使遊行的每一個方陣五花八門,各個都有特色呀!最有趣的,是那可愛的兩兄弟——黑白無常,有的扮演吐舌的白無常,有的扮演咬牙的黑無常,總之,許多黑白無常穿上溜冰鞋在大街上到處亂竄,給人一種莫名的滑稽感,還稍帶有恐怖感。這遊行遊他個三四天也毫不稀奇,人們看得毫不厭倦。

豐都,我親愛的家鄉,一個擁有歷史悠久“鬼”文化的.小縣城,鬼城傳説四海名揚,向人們訴説着“懲惡揚善,唯善呈和”的魅力傳奇。

家鄉的風俗作文4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嘉興西塘,雖然我們現在常駐在上海,也融入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但我還是忘不了家鄉的美好,還有家鄉那美味的“八珍糕”。

我依稀記得孩提之時故鄉在我腦海中的畫面:美麗的小鎮,有橋,有河,有香糯的粽子、甜脆的水菱,有鄰家慈祥的奶奶、隔壁調皮的哥哥,但最讓我難忘的卻是外婆做的八珍糕,那是我兒時最愛吃的美食!

我在外婆腿邊踮着腳伸着脖子,望着灶台,只見她把八種藥食兼用的藥材放在石碾裏打磨,那一下下緩慢又有力,漸漸地,藥材磨成了粉。接着外婆又把幾塊冰糖和水一起放進鍋中煮。加水,放糖幾個動作一氣呵成。最後將大米麪、糯米粉放進盆中,加上熱糖水,和成麪糰,靜置二十分鐘後切成糕,就完成了。每當這時,我就會催:“外婆好了沒呀,我餓了。”外婆總是慈愛地説:“急不得啊!等它幹了才能吃。”二十分鐘一到,外婆將麪糰切了幾刀變成糕,我一手抓過一個咬下——好吃!草藥味和冰糖交融在一起,一股中草藥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而白糖又甜得恰如其分,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幾年過去,物是人非,此時的我已是少年了。在去年春節我們回了老家,外婆説:“成成,你過來學學做八珍糕吧!”“我才不要呢!”我頗有些不耐煩。“再不學就沒人會了。”外婆皺了皺眉。我忽然想到了什麼,來到外婆身邊説道:“好,我學!”

説幹就幹。外婆拿出那個表面龜裂了的石碾,把藥材放進去:“來,把這些藥磨成粉吧。”這可不是輕鬆活,很累,但想到吃着自己親手做的八珍糕,我不禁加快了手腳。接着是煮糖水,和麪,靜置,成型,切糕,在外婆手把手的指導下,我也像模像樣地完成了八珍糕的製作。整個過程中,外婆一直都是微笑着看着我的,是不是因為外婆感覺八珍糕的製作後繼有人了?我也忍不住微笑起來。家人們吃着我的八珍糕讚不絕口,而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那份濃濃的情感。

這八珍糕不僅是一種極佳的養生補品,據傳説還治好了慈禧老佛爺的病,但這對我來説更是故鄉的味道。雖然現在我離開了家鄉,而家鄉也因為電影“碟中諜”變成了網紅小鎮,失去了往日的安靜和平和,但石碾上的裂紋、八珍糕的美味,無不印刻着時光的年輪,凝聚着傳統的堅守,我們家和家鄉那份淳樸的氣息永遠不會變。

我愛八珍糕,我愛外婆,我愛我那美麗的江南水鄉:西塘。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又是一陣淡淡的艾葉氣息縈繞在我的身邊,一個個綠綠胖胖的小糰子展現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絲絲香味沁人心脾。

沒錯,這就是青團。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團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種,泥胡菜、艾蒿、鼠麴草。泥胡菜氽後色做碧綠,以前常用,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食品。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每當清明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團。我們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記憶裏,外婆是無所不能的。每當清明清晨,外婆就會去菜市場買來新鮮的艾葉,用來給糯米“上色”。

艾葉在我的印象裏用途可廣了,它是我童年時夏天裏的解暑神器。記得每當酷暑來臨,外婆就會騎着她那早已生鏽的自行車去買艾葉。回家後把艾葉洗乾淨,燒一鍋水,水開後把艾葉放進去。煮好後的艾葉水摻和着洗澡水一同倒進我專屬的洗澡盆裏。你可別小瞧那艾葉,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頭扎進盆裏,那滋味涼絲絲,又飄着艾葉獨特的清香,令我拋去了一切的暑熱。

我的媽媽一直被我稱之為“甜點達人”,這次她將和外婆強強聯手,製作出我認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團——沒有之一。只見媽媽先把艾葉榨成汁,當然外婆也沒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裏一攪和,就成了一個大白胖子。媽媽把艾葉汁倒進並沒有完全和好的糯米糰裏,並加上一點最重要的調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為了讓青團的顏色更鮮綠。

接下來的一步——調餡。媽媽先把黃油放入鍋內,再把肉鬆和鹹蛋黃一同放入鍋內翻炒,炒好後把它們分成一個個小方形,餡料就調好了。

我認為的最關鍵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媽媽負責來把糯米糰分成一個個小劑子,外婆負責把餡包進去,我呢,只能在旁邊看着,幾次想幫着一起包,都被外婆給拒絕了,因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見心靈手巧的外婆把小劑子託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樣,那大拇指猶如電鑽,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薄厚適中的“小碗”。

上鍋蒸完,我們家的門似乎快成了扇“假門”,街坊鄰里都知道我們家做青團了。隔壁王阿姨説:“喲,顧姐,又在做青團呀,人老了手藝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幾個青團分給鄰居們。

我愛我家鄉的青團,我愛我家鄉的風俗,但我更愛我的家人們!

家鄉的風俗作文6

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一個熱鬧的節日,也是一個家人團聚的節日。在這一天裏,人們都要包粽子、掛艾草、扎香囊、煮雞蛋,還要綁五彩繩,通過這些傳統習俗來避災祈福、慶祝節日,同時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統風俗項目多種多樣,但我最喜歡的要數包粽子了,因為這是一種特定節日才能品嚐到的甜美食品。

端午節當天,奶奶都會來到我們家裏,親手為我們包粽子,這可是奶奶的拿手絕活,只見奶奶習慣的坐在板凳上,拿起一片早已浸泡好的粽子葉,雙手一交叉就將粽葉兜成一個圓錐形的小兜兜,先放一些已經浸泡的十分飽滿、白滑的江米墊底,然後放入花生仁、大棗,再用江米將其覆蓋,直到裝滿粽葉的小兜,手法絕妙的奶奶一下就把它裹成了一個“立體三角形”,再迅速用馬蓮繩將這個“立體三角形”捆綁個結實,就這樣一個小粽子就包好了。

看着奶奶微笑的臉龐和嫻熟的動作,我也迫不及待地想一試身手。於是,在奶奶的指導下,我拿起一片粽子葉,有模有樣學着奶奶的動作包了起來,兜小兜、放江米、埋大棗、扎馬蓮一板一眼,可結果還是不太理想,那粽子被我包的七扭八歪,完全看不出是“立體三角形”但那畢竟是我的親手傑作,心裏還是很高興的。

奶奶身手利落已經包好了全部的粽子,把它們放在一個大鍋裏蒸了起來。粽子需要好長時間才能蒸好,所以閒不下來的我就去幫爸爸掛艾草,爸爸個子高,負責把一束艾草懸掛到家門的上角,而我負責給爸爸遞送着工具,在我們的通力配合下,艾草很快就掛好了,看着綠綠的艾葉,希望我的家人們都能夠健健康康。

“粽子出鍋啦!”一直在忙碌的奶奶喊道,還在門外的我早已經聞到了粽子飄出來的香味,口中也早已生津,不住的嚥着口水。熱氣騰騰的粽子被擺放在媽媽已經準備好的一桌飯菜中央,勞苦功高的奶奶被請入上座。對了,好像還缺少了點什麼,賽龍舟啊!打開電視,精彩激烈龍舟比賽正如火如荼,吃着香甜的粽子,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心幸福。

這就是我喜歡的端午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傳統節日,它給了我們帶來許多快樂和温暖親情,我愛端午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7

俗話説:“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略微不同。但每一個地區的風俗都是多種多樣、新穎有趣的。我的家鄉紅安也不例外,也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習俗。家鄉的春節是一道難忘有趣的風景線,也是難忘的回憶。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人們都紛紛開始準備過年時的物品。俗話説:“過了臘八就是年”。進了臘八,表示年味越來越濃。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以示今年的農業大收成。臘八粥材料琳琅滿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許多人都愛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全城都非常熱鬧。

後面的十幾天,是大家辦年貨的時間。城裏各大超市商場裏擠滿了人,各種喜慶用品擺滿了超市。人們紛紛都在忙碌着……

轉眼間,春節的高潮,除夕到來了。這也是人們最忙最熱鬧的時候。在我們老家,團圓飯要吃好幾次。除夕一大早,轟隆隆的鞭炮聲震醒睡夢中的我,一大早起來吃團圓飯,年飯吃的越早預示這一年家裏會有更多的好運。吃完團圓飯後,每個人都忙了起來。首先是全家大掃除。名曰“掃房”。寓意掃去去年的不好的運氣。然後後是貼春聯和福字。福字一般倒着貼,寓意“福到”。大人們忙碌,小孩兒們也不例外。小孩兒們要麼在外面玩着鞭炮,要麼在裏面幫大人們做事。除夕晚上家裏人又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過年熱鬧的氣氛。

團圓飯很講究,有肉丸,魚,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團團圓圓”魚寓意“年年有餘”,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團圓飯時,全家人説着往事,歡樂無窮。吃完團圓飯後,還要進行祭灶王爺、拜佛燒香等習俗。

正月七年級,街坊鄰里開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進門做個發財儀:“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八年級開始就是各家親戚老小的來拜年,這時,最熱鬧的時候就來了,大人們聊天,聊着過去一年的收穫喜樂事,小孩們給長輩拜年領着紅包,互相玩耍着,好不熱鬧!

正月七年級人們互相串門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户户又要吃一次年飯,放鞭炮,也是年飯吃的越早越好。元宵節晚上,家家門口點着燈籠,人們吃着元宵預示着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大人們外出打工,孩子們去上學了,家鄉變得空蕩起來。這就是家鄉春節的風俗,難忘又有趣。

家鄉的風俗作文8

去年的除夕,是我最難忘的一天。遠在外地、多年未回家的爸爸媽媽回家過年了,我們全家最終團聚了。此時此刻,全家人圍坐在一桌吃着香噴噴的年夜飯。“爸,這幾年,你辛苦了!”我爸爸舉起酒杯對爺爺説:“感激你對孩子們的照應,來,我敬你老一杯。”奶奶一個勁地給我們姐妹倆夾菜,全家人吃呀,喝啊,一個個笑容滿面。我和妹妹更是歡樂無比,因為在農村,我們小孩子平時根本上不了飯桌,今日卻能夠像大人一樣圍着桌吃,盡情品嚐着豐盛的美味菜餚。

吃過飯,大人們收拾飯桌,我們小孩子耍耍鬧鬧,等着爸爸媽媽給那盼望已久的壓歲錢。不一會兒,爸爸媽媽喜氣洋洋地將包好的大紅包交給我和妹妹,妹妹拿着後樂得手舞足蹈。我鄭重地打開一看,裏面有10元錢和一張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寫着:“祝萱萱新年歡樂,學習提高!”我頓時樂壞了,雖然爸爸媽媽給我的壓歲錢並不多,但卻表示了他們的一番心意,那張小小的卡片,飽含了爸爸媽媽對我的無盡的愛。當時,我激動得差點流出眼淚來。

“噓……啪……”四處響起了煙花聲,我跑出門一看,一朵朵煙花陸續上升,半空中猶如佈滿了五彩的繁星,頓時,整個世界便變得奼紫嫣紅。一束束各色的火花如彗星墜向大地,使黑夜變成了白天。我的爸爸也拿出煙花,只見他點燃煙花上的導火線,一瞬間,只聽見“嗵”的一聲,一束煙花便升上天空。我抬頭仰望,只見空中如彩星閃爍,美麗無比。在此起彼伏的煙花聲中,爺爺奶奶樂呵呵地説:“此刻的時代真美啊!”許久,響聲漸漸消失,整個世界逐漸恢復了寧靜。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繼續放煙花呀,別讓除夕夜缺少熱鬧呀!”“嗵……噓……啪……”一聲緊之後一聲又熱鬧起來了。直到半夜,那熱鬧的場面才漸漸消停了,人們慢慢地進入了夢鄉,但還有許多地方洋溢着笑聲。今日,一想起當時那壯觀的情景,我還想停在那一刻,停在那充滿歡樂祥和的世界裏。

這個除夕,是我最難忘的除夕。因為它熱鬧,因為它充滿歡樂,更因為它讓我享受着爸爸媽媽在家時的温暖、幸福。這個除夕,我完全沉浸在爸爸媽媽對我的祝福和關愛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9

上樑啦!今天是叔叔家新房落成上樑的日子。一大早,我們就來到放樑的屋子裏,把那根又長又粗的房樑“請”了出來,只見樑上貼着萬代興旺四個大字,中間還繫了一朵紅紅的大布花。

進屋後,叔叔、堂哥一人在前,一人在後,準備抬樑。他們兩手託着樑,抬到面前,右手一個九十度轉彎,把樑放在右肩。走出屋子,在外面卡車上等的人已經點燃了歡樂的鞭炮。我們小跑着前進,車子在後邊跟。還沒扛到五米,十四歲的堂哥就被爸爸換下來。爸爸一上來,就加大了步伐。大家也跟着樑“跑”起來了。

跑到一半,扛樑的人又換了,換了一個很有激情的叔叔和一個高個子叔叔,他們一邊吼着號子,一邊向前衝得飛快。我漸漸落下來了,後面的也落下不少人。不一會兒,我看到一段下坡路,就抓緊機會,猛烈衝刺,終於追上了“樑”,並和“樑”一起到達了目的地——叔叔家的新房。

新房正前方放着兩張長凳,大人們把“樑”放到了兩張凳子上。“拜”樑儀式開始,叔叔和嬸嬸先拜,而後是爺爺奶奶。輪到我這一輩了,我和哥哥、弟弟一起站着,手掌相合朝着樑拜了三下,又端着酒碗,跪拜了三下。兩位師傅接過酒碗,把酒灑在樑上的方槽裏。我們又站着拜了三下。

最激動人心的是“起樑”儀式了。泥瓦匠師傅先唱詩,只見他手裏抓着長長的紅腰帶,嘴裏唱道:“手拿主家一片綾,一丈三尺還有零,左拴三下增富貴,右拴三下點翰林。主家人財兩興旺,榮華富貴滿門庭。”我們大人小孩,則在他每次停頓的時候,大聲應和着:“哦——”一首詩唱完,鞭炮就噼裏啪啦響起來。唱詩聲、應和聲、鞭炮聲交織成一首歡樂的歌。

在一聲聲號子中,樑緩緩地升上了房頂,下面的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準備兜寶了。只見房頂上面有人一邊放鞭炮,一邊撒吃的餅乾、橘子,還有折成一個個方塊的一元紙幣。嘎嘎!我要搶,搶到多多的吃的,多多的一元錢,成為“高帥富”。身邊的大人、小孩、還有白鬍子的老人都一頭鑽進“鞭炮餅乾鈔票雨”裏,盡情地跳呀!抓呀!撿呀!撈呀!好不熱鬧!不一會兒,地上鋪了一層踩得稀爛的果子餅乾。大家笑容滿面地展示着自己的戰利品。

上樑真是一個有趣的民俗活動。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不同,我家鄉更是別具一格。

廣東潮汕地區,一直以來,每個人的一生都要舉行一個成人儀式——出花園。也就是説,你從今天開始,就從花園出來了,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具體禮俗是這樣的:有十五歲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農曆的正月十五為孩子舉辦一次隆重的儀式,是個人生的轉折點。還要用三牲果品(雞、鴨、鵝和水果類)拜別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了,不再是終日在花園裏玩鬧的孩童了。

出花園的孩子要穿上紅皮鞋、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因為傳説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大欽小時候沒錢,但在路邊對上了對聯,得到了一隻公雞和紅皮鞋,父親為大欽燙了雞頭吃。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還有的用榕樹枝、竹枝、石榴花、桃樹枝、狀元竹、青草各一對合十二樣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

在我們普寧市,當天要吃炸豬腸和肚,並且邀請小朋友于地下圍着竹箕,同時進食,祝賀出花園者“換上了成人的腸與肚”,和童年告別。

潮汕人有着與眾不同的食俗,日常生活中特別喜歡喝粥,有着皮脆肉嫩的“炸豆乾”,有着以大米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酥香的飾品,而且非常喜愛醃製的佐餐小菜(主要用於喝粥時),如,鹹菜、菜脯,以及精緻的小食蠔烙、肉丸等。尤其是牛肉丸,令我吃完後仍然回味無窮。

潮汕都非常注重“吃”不過最出名的還是潮菜以及潮州的功夫茶,潮菜遠進聞名,是由潮汕原有的菜式與按潮汕味加工改造的菜式構成的一個開發體系。潮菜中不僅有名貴的燕窩、魚翅、鮑魚烹製的精品,也不缺少粗菜的特色菜。如地瓜葉做成的“護國菜”芋頭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等許多。

潮州功夫茶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茶藝。小到用水,大到沖泡,品嚐都很講究。

潮汕農村傳統民居樣式很多各有着生動形象的名字,例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爬獅”。簡單介紹一下吧,“四點金”是潮汕獨特的村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建築格局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下山虎”房屋的建築在潮州農村較普遍。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少了兩個前房,其餘基本一樣。“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複雜化。無論是“四點金”還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個突出特點就是裝飾,故有“京華帝王府”和“潮汕百姓家”之説。

不論是潮州的“出花園”、飲食、民居還是功夫茶,都有着獨一無二的特點。

標籤:集錦 風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