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集合15篇)

作文1.02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鄉的風俗作文(集合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忙把新桃換舊符。”古時候的人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迎接春節的到來。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着各種各樣的習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每當我想起家鄉的春節,心中的漣漪還在微微盪漾,彷彿還在為春節的熱鬧歡呼雀躍着。

在每年的小年,人們就準備春節的來臨了。在這幾天中,家家户户都會要請親朋好友來家中做“籺”。”籺”是我們家鄉的特色美食,籺分為甜與香兩種味道,甜的餡料是用椰絲,芝麻與砂糖做的,而香的則是在甜的基礎上加上葱白和豬油。剛出爐的籺要趁熱吃,咬一口,嚼一嚼,糯米的韌綿與艾草的的清香相互交織,吃在嘴裏,美在心裏,味道絕對一流,使你忍不住再吃一個。

除夕到了。這一天,家家户户貼上春聯與門神,以示來年如意吉祥。外出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與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團圓飯的菜品有很多,有雞、有豬,但一定要有魚,寓意年年有餘。全家人都要守歲,等待新年的來臨,凌晨十二點到了,人們都會在自家門前放鞭炮,寓意辭舊迎新,一夜下來,鞭炮聲不絕於耳,直到東方欲曉,才回復了原本的平靜。小孩子們在新年是很歡喜的,因為他們會收到父母給的壓歲錢。壓歲錢的真正含義不僅僅停留在這個"錢"字上,它更多地包含了長輩對晚輩的愛和希望。

在過完年之後,就迎來了我們家鄉最有意思的一景,那就是——“年例”,這個年例並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粵西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屆時以各村各街為單位,從農曆正月八年級開始,一直到二月底。他們會在定好的那一日舉行年例盛事,包括歌舞表演,遊神,大擺宴席,煙花競放等等。到那時候,各家的親朋好友相聚在一堂,大人們三五成羣地聊天,小孩子們則嬉戲打鬧,。年例的菜品也豐富多彩,下至雞鴨魚豬,上至各種山珍海味;各種菜品被廚師們做得色香味俱全,令人垂延三尺。桌上,筷子頻頻交錯,人們都為這些精美的菜品稱讚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

元宵上市,春節的最後一天到了,街道上到處張燈結綵,廣場燃放煙花,一串串亮晶晶的光點從廣場上升起,隨着一聲爆炸聲,光點變成了漫天盛開的禮花,大地和天空被滿天煙火照得通明。天上的美景轉瞬即逝,但給了人們的驚喜還在蔓延……

雖然家鄉越來越現代化了,但是這些習俗,緊緊地扣在家鄉的人心中,永遠不會磨滅。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我們廣東在過年時,一般會去逛廣府廟會。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的廣府廟會。

我查資料得知,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關。東漢時期,佛教與道教傳入了中國,後來在唐宋時,他們又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許多宗教活動,他們還各自的宗教活在動上加了許多娛樂項目,如舞蹈、戲劇、出巡等,後來經過民間的凡夫俗子不斷隨喜添趣,就成了今天的廣府廟會了。

上一次,我們去廣府廟會時,看了許多表演,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吹糖人了。

糖人,一定是許多小朋友所饞的東西了。那次,我無意經過那位吹糖人師傅攤位,看見那位師傅在教一個小朋友吹糖,那可不是平面造型的糖人哩!而是立體的,裏面是空心的糖人,我嚷着鬧着讓父母給我買一個,他們拗不過我,只好同意了。輪到我時,我選做了只老鼠,那位師傅讓我過來和他一起做糖人,那位師傅先將飴糖,揪下一團,揉成一個球,用食指沾少許澱粉壓一個洞,再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程度時,迅速折斷糖棒,再把另一隻手裏壓扁的飴糖從手心穿過,把糖塊堆成管狀,把管的最上端咬掉,就可以吹了,師傅讓我在管口那兒吹了,我鼓起腮幫子,使勁地吹,直到那位師傅笑着喊:“停,吹久了是不會成功的,只能打回原形”。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一個管狀的糖塊經我這麼一吹就成了一個薄皮中空的扁球狀,再經過師傅那雙靈巧的手撥弄,一隻翹着長尾巴,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一會兒就捏好了。我想:這麼晶瑩透亮,可愛的小老鼠,誰會捨得吃了呢?

我們還看了許多活動,例如,舞醒獅等。我們看見了領頭的紅醒獅隨着鼓聲舞動了起來,頓挫有力,接下來和五隻色彩斑斕的醒獅從最低的樁舞,一躍起跳上了最高的樁,領頭的紅醒獅突然立了起來最後,人們掌聲如雷,原來這是寓意來年步步高,鴻(紅)運當頭!我也十分激動地鼓起了掌。

熱熱鬧鬧的廣府廟會,讓我記憶猶新,我喜歡廣州的廣府廟會,因為它是那麼的多姿多彩,讓我感受到歡歡樂樂的傳統年味。

家鄉的風俗作文3

中國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呈獻也有許多種,而楓涇古鎮便是中國古老文化之一。每到元宵佳節,便會看見滿街懸掛着的花燈,連空氣中都瀰漫着元宵的氣息,聽着充滿喜慶的鞭炮聲。我最喜歡的習俗便是猜燈謎。

元宵當天,我們一家一起去楓涇古鎮遊玩。一到那裏,我一眼看見的便是那喜慶的顏色——紅色,就連湖面上的河燈都帶着每個人的願望一起飄向遠方,長廊上掛着一排火紅火紅的燈籠,燈籠下飄着五顏六色的彩紙,上面寫着密密麻麻的謎語,我被這熱鬧的場景感染了。

在一個燈籠前我停下腳步,小心地摘下一張燈謎紙,上面寫着:早上不説,晚上不説(打一字)。我開始認真思考起來:句中的兩個“説”字説明應該是言字旁,然後……我有些迷茫,突然,靈機一動:對了,一天分早、中、晚三個階段,句中提到早上不説,晚上不説,那不就是中午説嗎?言字旁加上一個“中”,不對,沒有這個字,但可以把“中”換成“午”,不就是“許”字嗎?我興高采烈地拿着彩紙給了志願者姐姐,並説出了我的答案,志願者姐姐朝我微微一笑,只見她從麻袋中拿出一個玩偶遞給我,説道:“恭喜你!小妹妹。”

拿了獎品,我又迫不急待地找了一個花燈,小心地摘下,上面寫着:金木水火(打一字)。我心想:金木水火……是土嗎?不是少了一個土嗎?我慢慢地走到志願者姐姐面前,小聲地問道:“請問是“土”嗎?”她搖了揺頭,説道:“不對,小妹妹再想想。”我又思考了一會兒,還是沒能解出來,於是志願者姐姐告訴是“坎”,我反過去再一想:少了一個“土”,而“少”或其他相關的字都和“土”字不能合成字,只有和“欠”合起來才組成“坎”,我這才恍然大悟。

通過今年的元宵節,我似乎明白了,猜燈謎不僅僅是一種娛樂遊戲,而是重於在讓人靈感突至,悟出謎底時的拍案叫絕,而又回味無窮,源於漢字的豐富多彩和千變萬化,讓我們增長知識,獲知識在課堂之外,啟迪智慧於娛樂之中,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傳揚這種文化。

家鄉的風俗作文4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的風俗,我要講的是我老家漯河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風俗。

臘月二十三的習俗一般是祭灶、掃塵、貼窗花等。據説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上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進行獎懲,而在灶王爺的嘴上粘上糖,他就不會説壞話。於是用糖粘上灶王爺的嘴,再把灶王爺的畫像燒掉,美其名曰送灶王爺上天。

在漯河,臘月二十三這天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有乾爹乾媽的小孩子去幹爹乾媽家過小年。為什麼會有乾爹乾媽呢?為什麼要去幹爹乾媽家過小年呢?原來,在老家有這樣一種説法:有的孩子一生下來就體弱多病,三天兩頭去醫院跑,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們就會講,這孩子呀不好養活,一家養不活,得兩家一起養才能行。於是,選個黃道吉日,給孩子找一家適合的人家,磕頭拜乾爹媽。

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孩子早早起牀,穿戴一新,拿着父母給孩子準備好去幹爹乾媽家拜年的禮物,去幹爹乾媽家住一天。拜年的禮物可是有講究的,除了過年的禮品,特別重要的是一隻大公雞,這大公雞是孩子家人在集市上千挑萬選選出來的,據説雞冠越大,顏色越紅,就説明孩子的運氣會越來越好。九點從家出發,到乾爹乾媽家吃中午飯,然後待到下午四五點,這才回家。這就代表了孩子在乾爹乾媽家過了小年回到了自己家,圓了孩子兩家養的説法。有些孩子養上三年就好了,有些孩子要養到十二歲才能行,這以後乾爹乾媽就變成親戚,逢年過節去拜年走動。

這就是我們漯河過小年的特殊風俗,是不是不一樣呀,你們那裏呢?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各個地方都有着過年不同的習俗,如吃餃子、做豆腐、燒豬腳等等,而我們家的風俗就是搗年糕。

“呯——呯——”一陣陣有力的敲打聲傳入我的耳朵。此時還在懶洋洋睡覺的我心想這麼大早上的在幹什麼呀!這麼吵,不知道有人在睡覺嘛!於是我沒有理會它,翻了個身又繼續睡覺了。可這聲音越來越大,彷彿在警告我不要再睡覺了,該起牀了!終於,我拗不過它,無奈之下,我離開了我心愛的小牀。

從牀上爬起來的我,準備去一探究竟。當我到樓下時,隔着老遠就看到三五個人站在那裏,似乎在弄些什麼東西,於是我三步並做兩步飛奔過去“哦——原來是在搗年糕啊!難怪聲音這麼大。”只見媽媽和外婆,一人手持類似錘子的工具,一人在撥弄着年糕。媽媽和外婆動作十分嫻熟,錘一下撥一下,錘一下撥一下......而此時在旁邊看着的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與興奮之情,於是我就央求媽媽讓我搗一會兒,媽媽沉思了片刻,便答應了。

“嘿咻,嘿咻!”我一邊喊一邊拿着這個錘子一樣的東西,它可真不是一般的重,險些我還差點摔倒了呢。“啊,我搗不動了!”此時的我臉通紅,舌頭在外面伸着大口喘氣,好似一條小狗。我的兩腿已經發麻,站都站不穩了。可是我辛辛苦苦賣力了這麼久,不僅沒搗好年糕,還把年糕搗得不成樣子,真是枉費了我一片心思啊!而此時大家看着我這狼狽不堪的模樣,早已笑翻了天。

這我哪能忍得了,不過好在媽媽給我煮了香噴噴的年糕,可我還是太心急,到現在舌頭還痛着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6

我的故鄉在許村鎮上九村。那裏不僅羣山環繞溪水環流,令人神往,還養育了一代勤勞的人民。他們每逢節日都要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尤其是中秋舞龍,別具一格,令人陶醉。

記得中秋節的前夕,家家户户都紮起大龍、小龍。龍王爺是由村裏的老前輩統一紮的。一根根稻草在前輩們巧手的編織下,變成了一條栩栩如生的大龍,真是活靈活現。

中秋節到了。白天,一條條龍還沉睡着,等到天一黑,一條條龍都活躍起來。

你看,舞龍隊伍出發了,個頭高的小夥子扛着龍王爺的頭和尾,稍矮的站在中間高舉着龍王爺,多麼威風啊!龍王爺旁邊站着兩個手拿鑼鼓的長輩,一路鳴鑼開道,鑼鼓聲震耳欲聾。

緊隨其後的是各家各户自己編織的大小龍,它們由各家小孩扛着,興高采烈地跟着龍王爺舞來舞去,熱鬧非凡。那村子簡直成了龍的天地,龍的海洋。整個村子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龍羣在一位男孩的指揮下,從後山的廟裏舞到前街,挨家挨户拜訪。每到一家門口,就把龍王爺的頭對着正門,意味着福氣臨門。然後孩子們就高喊着:“龍來,龍來,一年四季大發財。”邊説邊把龍左右搖擺着,真有趣。主人聽見喊聲,欣喜若狂,喜洋洋地從屋裏走出來點燃早已準備好的香,拜了三拜,便將香插入龍王爺頭上,隨後又從衣兜裏掏出紅包遞給指揮的男孩。龍王爺見主人那麼慷慨,又帶頭使勁舞了起來,歡聲笑語時時在村子上空迴盪。

一圈下來,龍身上插滿了香,紅光錦簇,象徵着福氣已經降臨到整個村子裏。

接着龍王爺又帶着小龍去拜訪前村的農户。此時如果迎面走來別村的舞龍隊。我們就會擂鼓吶喊,龍王爺就立即與他村的龍王爺展開激烈的搏鬥,顯示我村的威風。

前村拜訪一圈後,龍羣又敲鑼打鼓來到公路上橫腰攔下,只要有車來,孩子們就將車圍住拼命舞龍,司機們立即下車拜龍掏紅包,哪怕一元、兩元,孩子們也會給司機放行。因為那就是風俗。

最後,龍羣如紅流般來到玉米橋,大人小孩一齊將龍扔入玉米橋下,並敲鑼打鼓,口唸咒語,恭送龍羣上天為人類造福。

此時,中秋聖典才拉上了帷幕。真有意思。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又是一年最熱鬧最喜慶的時候。

我獨自趴在窗前,望向樓下空無一人的廣場。原本灰白空曠的水泥柱上,因為節日的原因掛了幾隻紅燈籠,就連破舊的沒了板磚的石橋上,也應景的貼了張福字。一棟棟樓整齊排列,沉默地靜坐着,被風吹着搖曳的燈籠映出幽幽的紅光。

今年的年過的十分安靜啊!安靜的沒有年節的氣氛,也越發讓人懷念以前的情景了。

除夕本是個十分重要的日子,一家子人聚在奶奶家的小屋裏,其樂融融,滿庭院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在天空中綻放的一朵朵煙花,一閃一閃,似給天邊掛上了霓虹燈,墜落的星火照映出人們幸福的面容,一閃一閃,似永遠也不會停歇。耳邊被接連不斷的鞭炮聲充盈着,忽遠忽近,抑揚頓挫,此起彼伏。

推開門,一溜長長的紅炮仗靜靜躺在院中,大人拿着點燃的香頭觸及引線,火花立即沿着引線竄了過去,小孩們連忙捂耳後退。嘭啪啪嘭,炸開的炮仗四處蹦跳,即使捂緊耳朵,也擋不住那隆隆的震動聲。當小孩們只顧捂耳逃竄時,原本一大串的鞭炮已燃到盡頭,只剩下紅碎屑四處飄散,和那還未消散的濃煙與火藥味。

我喜歡老家的年,喜歡它那獨一無二的氣氛,喜歡它那得天獨厚的環境。

在那黃昏太陽還未消逝前,陽光象破碎的蛋黃傾泄下來,金黃的濃汁流淌天邊。一望無際的田野與天在遠處合為一線,微風輕輕撥撩着人們的鬢髮,吹起黃河之水簌簌的波瀾。火苗在風間跳動,吞噬着金色的元寶紙錢,直到它化為一縷細灰,隨風飄散於天地間。村民們手拿香柱,在這廣闊的天地間,祭拜着自己的祖輩們。這一刻,他們就像那天地之子,融入那壯闊的天地中。周圍靜默下來,只有風還在輕輕撥動人們的碎髮。遠處樹林搖動,似是天地給人們的回聲

風聲過去,一切又在眼底瞬息模糊起來,燈籠依舊散發着幽幽的紅光,漆黑的夜晚依舊冷冷清清。我離開窗台,默默回到了自己屋內。這麼多年沒有比在老家過的更好的年了。

家鄉的風俗作文8

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寸寸土地寸寸風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種民俗。三十六個省區,三十六種文化。每個地區的民風民俗都各具特色。現在讓我給大家介紹我們家鄉的風俗吧。

“吃完臘八飯,就把年來過。”過年不是大年三十那天,而是一個時期。為了“年”,大家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讓年味更足: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炸和滷。一切都是按着傳統程序進行,所以這些日子家家户户都是家家飄香,户户歡騰。

到了臘月二十三,族長就會請漆匠來給菩薩貼金。漆匠在貼金前,要念經請菩薩退位,然後在菩薩全身刷上一層生漆,再把黃金貼上,菩薩煥然一新,漆匠在念經請菩薩歸位。菩薩貼金後,族長將菩薩安置在木製轎內,然後放在祠堂前。從臘月二十四起,族裏的年輕人就抬菩薩滿村遊走。

到了年三十那天,大家都早早起了牀,女人們進廚房準備年夜飯,熬漿子貼對聯是男人們乾的活。貼對聯要先貼正屋,先把橫批貼個“福星高照”,還要注意上下聯,右為上聯,左為下聯。接着再貼各房門,還要貼些小籤:“出門大利,抬頭見喜”是貼正屋門上,“百無禁忌,萬事如意”要貼正屋牆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是貼穀倉和牛豬雞圈的。過路人一看,大門都貼了新聯,就知道這家要準備吃年夜飯了。

差不多八點就開始吃年夜飯了,鞭炮聲陸續響起,此起彼伏,要持續2個多小時。一掛鞭炮中間不能熄火停響,炮聲越急越密越響,來年就越興旺。放了辭歲的鞭炮,還要奏上歡快的音樂,一家老小就開始吃團圓飯了。

吃完飯之後,男人們還要帶上斧頭上山收“財”,他們要砍一棵大樹,並連根挖起,做守歲的“柴火”,這棵樹要一直燒到七年級早上,就是“火大財大”。小孩子們要拿出爆竹和煙花,一直鬧到凌晨十二點五十九秒。這大年三十的燈不能黑,要徹夜亮燈。預示來年前途光明。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的程序中,在燈火通明的夜裏,在們興奮和疲憊的鼾夢中漸行漸遠。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春節,是我國一年當中最熱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早早的,街上“展覽”的對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貨給我帶來了一絲絲“年味”。

從臘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開始,大家就開始準備過年了。這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我們小孩饞的總想先嚐嘗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總要等到奶奶先到廚房的灶王爺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喲。據説,這樣灶王爺才能上天言好事。

臘月二十四,每家每户掃房子。媽媽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幹靜,這是為了新年有一個新氣象。過了二十四大人們忙着殺魚、肫肉、蒸花饃,準備年貨。

每當二十九,每家每户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裏裏外外的門户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把節日的氣氛裝點的更加濃厚。吃過午飯後,端出香噴噴的肉餡,一家人就包起了餃子,男同志擀皮、小孩們當運輸員,媽媽們就負責製作精美的水餃。奶奶還要在餃子裏放進硬幣,看誰最有福氣。當一盤盤挺着肚子的水餃端上桌時,大家找到自己滿意的餃子,張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運。最後,那個帶有福氣的餃子還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每家每户吃的都是餃子,我們早早的吃晚飯,守在電視前看春晚,也是“守歲”。

七年級到初六這幾天,就是我們小孩子“掙錢”的最好時機。天天不是呆在爺爺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媽媽的話説,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們仍然樂呵呵的東跑西竄。

我們這的春節一般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才告一段落。雖然濮陽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與許多大城市一樣,熱熱鬧鬧的迎來春節,又熱熱鬧鬧的把它送走。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我的家鄉離嘉興市區不遠,有古色古香的西塘,有原汁原味的八珍糕……那就是我的家鄉——嘉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現在就讓我來説説嘉善那兒是怎麼過迎新年的吧!

家鄉的每家每户為準備新年都忙得不可開交,應接不暇。再忙,也必須要做的一項事——“切切叫”,什麼是“切切叫”呢?奶奶説就是撣煙塵。細細區分,在廿六撣煙塵叫“樂陣陣”,廿七叫“切切叫”,聽起來真是喜慶的名字!廿七那天,奶奶與附近鄰居們一早就在撣煙塵,“啪啪啪”的聲音打破了寒冬臘月的寂靜,似乎天上都下起了灰色的雪。在“切切叫”同時人們也理髮、洗澡、洗衣服、拆洗被褥和洗器皿等,我又迷糊地問奶奶:“這些事還要挑日做?”奶奶用當地的俗話告訴我:“乾乾淨淨辭舊歲,輕輕鬆鬆過新年,這些事可不能隨便做!”

在廿六、廿七後,廿八、廿九更忙碌了。做糰子、劃方糕,奶奶一刻也停不下來。她做了一大蒸鍋的糰子和方糕,又拿了幾個裝進紅色的袋子裏,我猜測:奶奶做這個比別的要更加小心認真,這一定是祭佛用的吧?果然,奶奶説這是除夕日祭祀祖先和神佛用的,奶奶忙碌地只説了短短一句,我只好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在除夕之夜,人們除了要洗碗、刷鍋、洗菜、切菜、淘米……這些家常,還要再點燃一支爐或在灶肚裏燃樹塊,燃至年七年級。我看奶奶忙,就跑去問爸爸這樣做有什麼寓意?爸爸耐心地回答我:“方言中‘火’與‘富’同音,火燒到年七年級就意味着今年富到明年。”

在這個除夕,我收穫滿滿:瞭解了家鄉我不知道的習俗和文化,也知道了人們對過年的重視,每件事只為一個字——“年”!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我的家鄉來自四川內江市資中縣的一個小鎮,有被稱為“小資中”的美譽。家鄉每年年底就會有做香腸和薰臘肉的風俗。每逢過年佳節,最想念的就是香腸的味道,特別是離開家鄉這幾年。

在我們四川,做香腸的材料都是要精挑細選的,農家養的豬最合宜。半肥半瘦的豬肉做香腸,豬排骨和五花肉可以做燻肉,小腸洗乾淨留着灌香腸用。

説到做香腸,也是一門學問。半肥半瘦的豬肉切小塊小塊的,放入適量鹽,味精,香油,芝麻,花椒粉,辣椒粉,把它們和勻,醃製一個小時。等肉醃好以後把洗乾淨的小腸尾端用線打好一個結,用小圓筒把小腸撐在內壁,豬肉一小塊一小塊的往裏面灌,灌到30釐米就用線打一個結,接着剛才的步驟繼續灌豬肉。直到全部肉灌完,香腸就灌好了。最後灌好的香腸拿到通風有太陽的地方曬,大概曬幾天以後準備煙燻。

臘肉是用五花肉做的,鹽塗滿五花肉全身就可以了,這個比較簡單。醃製幾天和香腸一起拿去煙燻。煙燻的材料是木料的鋸木粉和松柏枝葉。選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搭一個簡易棚子,爐子上放香腸和臘肉,下面燒火,火上澆木料的鋸木粉,薰得黑黑亮亮的香腸和臘肉是最漂亮的成果。

四川過年的風俗和各地過年都差不多,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食材了,主要是因為特色的大菜工序比較繁瑣,比如説香碗,肉包豆腐,梅菜扣肉等等。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三十過年是吃中午,大多數地方是吃晚上吧!雖然香腸和臘肉過年的時候吃不了很多,但是在以前,奶奶那個年代,有香腸和臘肉就是過年,家裏來了客人,就切上幾塊臘肉,解解饞。現在市面上出現了廣式臘腸,和四川香腸差不多的,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試試自己動手做的香腸,也別有一番趣味。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黎明的曙光揭開了夜幕,吐出了燦爛的晨光以及金色的太陽。這是一個嶄新的開端。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小鳥歡快的歌唱,花兒伴着小鳥的歌翩翩起舞……大家都沉醉在新年的喜慶氣氛之中。我揉揉惺忪的雙眼,回想起昨天歡騰的除夕。

除夕早上,我們一幫孩子耐不住寂寞,也按捺不住喜悦,挨家挨户地串門,跟小夥伴們在樓下瘋玩,玩着捉迷藏,踢毽子,有時還會看別人貼對聯……直到大人們下樓叫我們回家時,我們才嬉笑着往家跑。

這天沒有作業,可以説一整天都在休息。天剛擦亮,我們就會掛燈籠、放鞭炮。説起放鞭炮,還有個有趣的傳説。鞭炮也叫爆竹,《神異經》裏説:“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熚,而山魈驚憚。”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説明當初人們是為了驅嚇危害自己的山魈才發明了爆竹。因為山魈最怕火光和響聲,所以每當除夕,人們便用爆竹將山魈嚇跑。這樣年復一年,雖然人們並不知道所謂的山魈是否真的存在,但放爆竹還是成為了歡慶新春的年俗。

我們家也不例外,一過年就買了各種各樣的鞭炮,終於在大年三十晚上派上了用場。夜的黑幕拉開,將夕陽的霞光吞噬,這便是熱鬧的開始。一時間,大家都走出家門,十分熱鬧。大街小巷中,我們小孩子的爆竹都是柔和的,一晃就會閃出點星星光,兩三根握在手中,像用銀河的繁星織出的綵緞。大人們放的炮是迅猛的,火爆的。將炮捻子點燃,在震天的響聲中,炮飛上天空,在夜空中綻放出一朵朵彩色的花……我們這些小孩子也被吸引了過去。

雖然那絢爛只是曇花一現,卻照進了我們的心裏,以至於每每想起,都回味無窮。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春節作為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數千年曆史。雖然,在這一天中國人都是過年,但因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這過年的過法也各有不同。

在文昌,年味會早早就瀰漫開來了。每一年的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人們就已經開始家庭大掃除,家裏的男女老少齊動手,把屋子的上上下下全都打掃乾淨,還把各種器具、被褥窗簾都重新清洗一遍。而城裏的街道也早就被喜慶的'大紅燈籠和漂亮的霓虹燈點綴得異常温馨。

文昌的家家户户都有在臘月製做年糕的習慣。每每還未到大年,勤勞的文昌人已製作好了糖貢(最重要的年糕),這象徵着美好的日子會年年高的意思。這種可以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可是地道的文昌人拜年互贈的佳品。

接着就到了大年三十,這天每户人家會十分忙碌。大家早早地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將柚子、桔子、糖和餅乾用托盤裝好擺上案子,用文昌的老話講這叫“擺年”。之後一家人就又開始殺雞做菜為祭祖和團圓飯做準備。文昌人家的春節肯定是少不了美味的文昌雞,哪怕是平日裏再拮据的人家,在這一天案桌上都會有文昌雞的身影。聰明的文昌人很會物盡其用,他們發現煮文昌雞的雞湯也是有很大作用的,用其煮制的文昌雞飯和製作的醬料食用起來,又是另一番令人讚不絕口的美味。除夕吃完團圓飯後,人們便開始忙活着貼對聯、貼幅字,放一串鞭炮,這個過程謂之“送窮”。而其實前面説到用柚子、桔子“擺年”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因為海南話中的“柚”和“桔”與“又吉”諧音,表示新年又獲大吉大利。還有文昌人祭祖的時候,在桌上除了陳列文昌雞等食物外,還會擺上三盅茶五盅酒,俗稱“三茶五酒”。這裏面也包含着“三茶”敬“天、地、人”,“五酒”求“福、祿、壽、財、丁”五福之意。

除夕過完後就到了年七年級,在這天早晨,晚輩們須早早起牀洗漱,然後穿上新衣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在按序給晚輩發“壓歲錢”,希望子孫們在新的一年裏平平安安。接着,長輩就把事先煮好染紅的雞蛋順着晚輩的頭部向下推滾到腳部,嘴裏還念着“從頭紅到腳”的吉利話,之後晚輩會誠心接過,再把那紅雞蛋“脱殼”吃完。

看了我這介紹,是不是覺得有趣又心動呢?那就等來年春節快來體驗體驗吧,保準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準備端午節。

最終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鑽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牀,忙前忙後;大人們則在屋裏屋外一向忙活着。猜猜看,他們在幹嘛?他們正忙着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那裏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着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着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着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並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瀰漫着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並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裏那片空地啦!看!裏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着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隻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着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夥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午時三點,比賽開始了。河中的那一隻只龍舟一字排開,像一批威武的戰士。龍舟上隊員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緊緊地握住划槳,整裝待發。鼓手們也擺出了各自的架勢,好象在説:“今日的比賽必須是我贏”。三點十五分,不知從哪裏傳來了一聲鏗鏘有力的哨聲,龍舟彷彿是一條真龍在碧波上划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紋。鼓聲、吶喊聲交織成一支動聽的樂曲……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後,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着火堆盡情地跳着,唱着,饒有興趣地聊着午時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繁忙中帶着幾分悠閒。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這句話不假,我們家鄉的許多習俗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現在,我就來介紹家鄉的葬禮吧!

葬禮就是家裏的親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們家鄉的葬禮是非常複雜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場去了。我們這裏有人死了,要先給去世的人穿上壽衣,把遺體放在棺材裏,放在靈堂的中央,前面擺上逝者的畫像,供人們弔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遠方的兒女不管遠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這時候趕回來見親人的最後一面。

親人去世後,家裏就要鑼鼓班子來,鑼鼓敲起來,悲哀的嗩吶吹起來,周圍的鄉親鄰里,遠處的親戚只要得到消息,都會趕來吊念,幫助安排喪事活動。逝者的晚輩都頭戴身披長長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個火盆裏跪着燒紙錢,他們心情悲傷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親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點多,鼓鑼聲就不會停了,會一直響到天亮,還有人悲傷地唱着歌謠,這被我們這的人稱為鬧夜,就是有兩個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鑼,一個人挎着鼓,圍着逝者的靈柩慢慢地轉圈,踏着緩慢的節奏,用悲傷的聲調現場自編的夜歌,內容大多是歷史故事,更多述説逝者生前的功德,讓現場的聽眾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點時,就會開棺見親人最後一面,這是最悲傷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別,有的親人甚至會爬在棺材上大哭,因為這是永別。

到了第二天,我們這裏就會把棺材抬上山入土為安,時間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時間,必須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時才行,不像縣城天還沒亮就把人送上了山,這應該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時,有一列長長的隊伍,前面有親戚晚輩舉着花圈,後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鑼鼓班子。一聲嗩吶打破了寂靜,鑼鼓響起來,震耳的鞭炮聲不絕於耳,後面還有撒紙錢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裏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揮下就把逝者安葬在這裏了。

埋墳的第一天傍晚時,逝者的親人要到墳上去“燒包”,就是拿着一條用稻草編成的一個大辮子一樣的東西,去給亡者燒掉,前三天每天晚燒一個,傳説是為亡者死後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燒一個,給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墳了,墳建好之後,這喪事才算完畢。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葬禮,你説是不是很有意思?

標籤:風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