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集錦15篇)

作文2.85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風俗作文(集錦15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的老家在廣東肇慶,那裏的過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氣氛的,只是現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現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這些東西滿街都有得賣,這個真是完全沒有了過年的氣氛.

首先,快過年了,還離春節一個月呢,家家就開始了辦年貨,全家人都買新衣服,買糖果、桔仔、水仙頭等,還有買好麪粉、花生、綠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這個是肇慶特產),提前預約人手,一般都有十幾個人一起包.就講我吧,一個月都排滿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約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樂意去,因為有得吃嘛,自己親手包的,做個記號,一會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會一邊在油窩裏炸,哈~~.試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磚頭在路邊搞起一個大灶,用一個或二個大窩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個小時才行,不能斷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後的日子裏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會發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來了,熱鬧起來了,特別是陰曆二、五、八是墟日,那種景象真是讓人開心,街上的彩燈、彩花、燈籠、紅旗全都掛出來,小孩子開始叫爸媽買好鞭炮煙花等着過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來放鞭炮煙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團年飯,吃完飯後就把長鞭炮掛起來,一到零點,家家户户都準時放長鞭炮,代表開始過年,那時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樣,”闢辟啪啪”聲,感覺整個城市都震耳欲聾.過年日子是不準掃地和不準説不吉利的話,大人也不準罵小孩子,這個要到開了年才行,開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八年級、四、六都行.放完長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運,就是圍着城裏走一圈子,不準走回頭路,呵呵…..那時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煙花滿街都是,還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煙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開心.走完大運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煙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數人都不會睡覺的.大年七年級早上,家裏就要煮粉絲和湯圓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園玩,八年級以後都是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邊收到利是那邊就跑去買鞭炮煙花玩.

在過年一個月裏,每天都有鞭炮聲,開心的景象到處可見,天天都還在過年一樣,讓我想起都回味無窮,那時的好玩和開心,現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開始限期開放放鞭炮煙花了,不知什麼時候全中國都可以放呢?我想為了挽回往日的中國過年氣氛,可以放鞭炮煙花的日子不長啦

家鄉的風俗作文2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富有特色傳統節日。在春節期間,人們一般會祭奠祖先,除舊佈新,祈求豐年,貼春聯,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等。雖然這些習俗現在有的已經漸漸被淡化,但是一大早來到超市,門口依舊停滿了車:巴士,轎車,電瓶車,自行車……左拐右拐,穿過車羣,剛掀開超市重重的布簾,我的眼睛便使不過來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應有盡有,來回攢動的人潮形態各異,橫衝直撞的購物車滿載而歸……

“年貨多多”

看着這幅熱鬧非凡景象,我也不禁心血來潮,推着購物車飛一般的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之中,瘋狂地開始搶購,“大禮包”?來一包!“茅台酒”?來六瓶!“牛奶”?來四箱!“奶茶”?來一對……不一會兒,我的車裏已“物滿為患”,趕緊去結賬!望着收銀台“長龍”一點一點吃掉,又被人潮一點點加長。我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充當起“龍尾”,“龍尾”沒當久,又逐漸變成“龍身”終於變成“龍頭”了,付完錢我拎着大包小包走一步歇三步,艱難地把我的“戰利品”搬回家去。

“四處奔波”

第二天,大年三十。我們一家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將買來的大包小包塞進了咱車的後備箱裏,一切準備就緒,我們開始了“回家之旅”。

剛開始,車倒也不多,一路暢通無阻,直到一家超市門口,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看着那熱鬧而壯觀的景象,我也是醉了……幸虧爸爸車技還不錯,左躲右閃,左進右突,在隆隆的禮炮聲中成功突圍,到了田間小道上,車子明顯少了許多。很快便來到了外公家,“吆,又長高啦!”是啊,時間在流逝,我也在不斷成長。我自豪地回答:“因為我又長大了一歲!”在外公家吃完了午飯,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去爺爺家拜年,拿完紅包,吃完團圓飯,第二天,又去了大舅、二舅家,因為其他人都在一起,我們也不用一個個再去拜年了,可吃午飯時,人太多,不夠坐,我和表妹,表哥只好到一旁的小桌子上“打醬油”了。

“美味爽口”

碗筷準備好後,開始上菜!第一道:皮肚魚丸青菜湯!嫩綠的青菜葉兒上點綴着雪白潤滑的魚丸,兩者間忽隱忽現地飄着淡黃的皮肚,美!第二道:扣肉!一層厚而飽實的皮,一層油而不膩的肥,一層老而帶甜的瘦,一絲似斷似連的韌,香!第三道:南瓜餅!香軟的紅豆包在正中,黏滑的南瓜裹在外頭,外加一層燦燦的皮,脆!……很快,美味便端上桌來,因為好吃,眨眼工夫這些菜便被一掃而光,摸着自己滾圓的肚皮,卻仍意猶未盡。

吃完飯,大人們在桌子上一邊打牌,一邊拉家常,我們幾個可不想湊這個熱鬧,到房間裏去看電視去了,打牌一直持續到天黑,我們才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

這兩天雖然很累,但我們卻收穫到了濃濃年味與親情,鼓鼓的紅包與祝福,將這些帶回家中。永記這忙碌而快樂的春節!

家鄉的風俗作文3

老家每年正月十五都要舉行炮會,以慶去年豐收,祈望來年興旺。

在7歲那年,我興志來潮,跑去跟爸媽説去看炮會,結果迎來的卻是一個堅決有力的“不”字。理由很簡單,我還小,一個人去自然不行,而父母日裏工作也是幸苦,要父母陪着去自然不合情理。我也就只能呆在家裏,自取自樂。

那天中午,午飯我吃得很少,也很快,早早地放下了碗筷,跑上自己的房間,悶在裏面。回想每年十五過後,班裏同學圍在一起,談論炮會的事情,想想自己也只能在一旁聽他人説。每當同學們問到我,我也只能扭過頭去,嘴裏道着説了幾年的同一句話“我爸媽不讓我去……”

少頃,門外有人喊起了我的綽號“老山羊”,我一聽,哦!是“冬菇頭”——他來幹什麼呢?我邁出門口,徑直朝門口走去。“什麼事?”我一臉疑惑地問。“今晚一起去看炮會吧!你都沒去過呢!”我往屋裏瞟了一眼。他似乎明白了,他走進屋裏,很有禮貌地向我父母問了個好,然後説:“叔叔阿姨,我今晚想和你兒子一起去看炮會,行嗎?他好多年沒有去過,錯過了好多精彩啊!如果你擔心安全問題,我可以寫包票,晚上我們整個班一起去,出不了問題的!我今晚一定一根毛都不少地送他回來。”爸媽見“冬菇頭”寫了包票也就放心了。就將信將疑地同意了。我當即高興地跳了起來。

我和“冬菇頭”約定晚上7點半在家裏等他,他會帶着全班來,集中後再一起去。到了晚上7點20,我的心情更加激動了,時不時跑到門口看看“冬菇頭”來了沒有。終於,7點28分,他到了。我跑了出去,與同學們會合後,我向父母道別後,大家向着寨子進發。伴隨着一路上的月光、花草,我們一路上熙熙攘攘,邊走邊笑來到了寨子的祠堂,炮會就是在這裏開始的。

一般來説,炮會是在晚上8點開始的,現在已經7點50分了,很快就要開始了。儘管還有10分鐘才開始,然而祠堂門前早已擠滿了人,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炮會的開始。

8點到了,村長組織大家離中間的台子遠些,避免開炮時火花會傷到人。第一項節目是“開炮迎新",意思是説點燃煙花來迎接新的一年,祝願在新的一年裏,看到這煙花的人萬事如意,財源滾滾。村長點燃了煙花的引信,大家一起盯着引信燃盡,然後“嗖”的一聲,煙花開始燃放,“轟、轟、轟——”近百響後,第一項結束。第二項叫做“二炮對接,連響定天” 。內容是説將鞭炮和煙花的引信連起來,點燃鞭炮,如果能連着響,那來年就是一個吉年,人人走好運。第二項開始,對接完成後,村長點燃了鞭炮,“啪啪啪---”千響的鞭炮響盡了,焦點就集中倒了引信上,一陣煙霧散去後,我看到了一點火光——引信點燃了!緊跟着64響的煙花也叫囂了起來。

最令人激動的還是第三項“得炮者興”。因為等村長放完沖天炮以後,炮殼會落下,這時只要誰撿到了炮殼,誰就會福星高照,萬事如意。村長開始放炮了,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福運”的到來。“嗖”一炮沖天,“轟”炮鳴夜空","咚“炮殼落地。正好在我的腳邊,我馬上撿了起來,只是不知道關於它的祝福是不是真的。接着是唱戲,粵戲。這個我們都不感興趣,便要回去。

臨走前,“冬菇頭”又數了一下人數,齊了才回去。

我回眼望去,原來寨子是這麼美麗——,我怎麼以前就沒有來看看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4

金黃的外皮,包裹着噴香的餡,這就是家鄉的餡餅。一口咬下去,酥脆、鹹香味兒霎時蔓延至我的每一個味蕾,好吃極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匯,塌餅是家鄉人的必備品,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它。做塌餅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門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餅,剛出鍋的塌餅……”下班的年輕人總會停在街頭的塌餅店前,買個塌餅壓餓。但他們往往只買一個,因為一個塌餅就已足夠。老人們也常常會在買來後分一半給老伴吃,另一半則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彷彿在享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孩子們則是一放學就吵着鬧着要大人給自己買來吃,手捧着一個熱乎乎的塌餅,咬一口,那帶着素菜味兒的清香,便彌散在了孩子的歡笑聲與媽媽慈愛的笑容裏……

我一回到鄉下,便會纏着外婆,讓她親手給我做塌餅吃。每次開始做,她總要先去洗手,再將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細細地清洗乾淨。她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個細節。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外婆將反覆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軟的麪糰擀成薄薄的麪皮兒,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後再利落地將拌好的餡放在上面,用勺子壓實,每一步都是那麼細緻。每每此時,我都歡呼雀躍着圍在灶台前,圍在外婆的身邊,圍在氤氲的蒸氣裏,圍在瀰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覺仍回味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看着外婆嫻熟的動作,我自然也是安靜不下來的。我總是會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讓我試試好不好?我保證不搗亂。”外婆對於做塌餅可是分外認真,從不讓他人幫忙,因為不放心——但她仍然會答應我的要求,在一旁慈愛地笑着指導我。

外婆做塌餅的手藝可是一絕,鄉里人都誇讚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餅,都會做很多,一部分留給我,還有一部分給鄰里。我總能把塌餅都吃完,從來不會浪費。聽外婆説,小時候每當我哭,外婆便給我塌餅啃,我便不再哭鬧,家裏人都説我是塌餅的忠實粉絲。

當然,我們也經常送給鄰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道謝,彷彿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問外婆為什麼大家如此奇怪,她卻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細細想來,道理實在很淺顯:這就是家鄉人啊,熱情,爽朗,卻也憨厚,樸實;這種禮尚往來,不是客套,而是一種習慣。

我愛家鄉的塌餅,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幾經磨轉豆流漿,點滷成型玉溢香。百姓高官皆喜愛,時當供品給神嘗。”這説的不正是美味可口的豆腐嗎?古時候,豆腐可是珍品呢!它物美價廉,又不易變質,便於保存,怎會不讓人喜愛?臘月二十五,要問誰家豆腐香?當然屬咱們家鄉了!每逢春節,我們都會做豆腐。

要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就要在這天叫村民們集合――畢竟人多力量大嘛!首先,將黃豆做成豆瓣,放入自制的機器加水碾成漿,裝在盆裏,把豆漿和豆渣一起倒入布里過濾,途中要不停的抖動。不一會兒,豆漿已經被裝入了塑料桶,等待加熱。全村的兒童都已經迫不及待,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時,豆漿終於被倒入了鐵鍋中,用柴火開始加熱,一直等到它成了甜甜的豆花。將豆花裏好,使勁擠壓出多餘的水分,蓋上木板,不出半個小時,豆腐已經上鍋了。現在,要開始煮豆腐了!

我一邊焦急的等待豆腐煮熟,一邊問正在掌握柴火的奶奶:“奶奶,臘月二十五日這天吃豆腐有什麼含義嗎?”奶奶的臉被柴火照得通紅,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呵呵,這含義可多了,豆腐豆腐,頭福頭福,象徵着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呢!而且啊,我們這有個傳説,據説玉皇大帝這天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呢!可他哪裏會知道,豆腐可是我們人間的美味呢!奶奶那個時候,筷子碰一下豆腐就能多吃半碗飯呢!”原來豆腐還有這樣的傳説啊!我望着鍋中那“白胖子”似的豆腐,下意識地嚥了幾口唾沫,越發越顯得焦急了。

隨着豆腐爐中熱氣騰騰的香味撲地而來,鍋中的白氣也一個勁的往上衝,惹得孩子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了”。個個都嚥着唾沫,興奮又焦急地擠在鍋旁邊,都想第一個品嚐豆腐的鮮美。

“出爐嘍!”奶奶這一聲,好比軍官一聲令下,“小兵們”爭先恐後地趕來,圍在奶奶身邊,看着她把出爐的豆腐做成一桌的美食,不出半小時,桌上已經擺滿了盛宴:麻婆豆腐、水晶豆腐、豆腐炒肉、豆腐乾炒竹筍,還有甜點豆腐花呢!大家個個吃得心滿意足,彷彿那個鮮美的滋味還在自己口中,久久難以忘懷,因為這畢竟是“特殊”的味道。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的習俗,是我們故鄉的味道。我堅信我會陶醉於家鄉的傳統風俗,是做豆腐,帶給了我久久難忘的味道;帶給了我過年的喜慶與興奮;帶給了我對家鄉的喜愛與讚美!

家鄉的風俗作文6

祭灶,這一風俗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一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我小時候見過長輩們祭灶,那一幕幕猶如眼前。

祭灶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祭灶前,長輩們把灶台,乃至整個廚房都擦得乾乾淨淨,無塵無污,再拿出不久前街上買來的灶王爺紙像擺在灶台旁邊。其實,上街時買紙像不叫買灶神,而叫請灶神,以此表達對這位保護神的尊敬。接着,爺爺拿出自己珍藏許久的好茶,小心翼翼地擺上三個茶碗,緩緩倒入熱水。茶葉緩緩舒展開來,清香撲鼻而來,裊裊輕煙升上屋頂。給灶王爺的供品有各種各樣,除了這茶之外,還有橘子、蘋果、香蕉等水果,以及糖果、糖瓜等甜品,為的是一個新年新氣象,未來能吃好喝好,生活無憂,這正樸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民的心態。供品都擺好了,只見三副碗筷,三盞酒杯,那酒水茶水隨微風蕩起漣漪,好似灶王爺在細細品嚐,若有所思……爺爺又拿出三炷香來,分別插在擺好的香爐上,點上香,煙氣與茶水的熱氣交織一起,浮現出美好的願景。望着這一碗碗“美食”,便忍不住伸手去拿。奶奶看見了總會制止我,責備地説:“不許動,這可是給灶王爺準備的。”最後跪拜祈願,那時的我不懂世事,只想着能有幾個新玩具,能吃上好吃的零食。再燒掉紙王爺,滅了香,就算送走了灶王爺。

可別看這個習俗比較簡單,它可是有大寓意呀!祭灶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秦朝,相傳人們尊稱灶神為灶君司命,是玉皇大帝命灶神掌管人間各家煙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尤其受到人們的崇敬。其實人們是要通過祭灶神向上天和家人做一年的工作總結,以表達辭舊迎新的新年新氣象,以吉祥的飲食文化迎接新年的美好,這也是人們最簡單樸素的期望。

祭灶的由來有一個傳説,説的是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了妻後花天酒地,敗光了家底後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來到前妻郭丁香的家裏,自知羞愧難當,想要了此殘生,就一頭鑽到灶台底下的火炕裏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他還能回心轉意,還沒有壞到底,既然死在灶台,就封他一個灶王吧。

然而,我想,祭灶神的傳統習俗之所以一直傳承至今,不只是表達人們的美好願望,期待來年吃好喝好,生活無憂,更要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有宏大的目標,有積極的上進心,有嚮往美好生活的動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進步,才能走向更高的世界!

家鄉的風俗作文7

“餘凍雪出乾,初晴日驟喧。人心新歲月,春意舊乾坤”。經過除夕夜一整宿的守歲後,村子裏過節的氣氛更加濃郁了。一夜的疲憊似乎抵擋不住村裏人的熱情,他們大清早就開始串門拜年。這也是老家武漢的重要新年習俗。

這不,當公雞開始打鳴時,家家户户就熱鬧了起來。奶奶已經開始忙着準備各種小零食,準備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們拜年的征途。鞭炮聲徹底喚醒了這個暗藏生機的村子,大年七年級的拜年也正式拉開了帷幕。村裏頓時熱鬧起來,村人彼此的問候聲、道賀聲傳遍村頭村尾。

我揉了揉蒙朧的雙眼,聽到了幾聲清脆的腳步聲,還處在懵懂中。十幾秒過後,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兩位中年男子攜手走進了我們的家門。只見他們徑直走到客廳,看到了奶奶,雙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帶着濃重的武漢方言向奶奶道了一聲——“新年好!”他們的面容絲毫沒有因昨日一宿沒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着新春的激情。這聲問候中夾雜着一年不見的喜悦,恭賀新年的激動,以及衷心的祝福之情;當然也藴含着晚輩對長輩的牽掛和尊敬。隨後奶奶十分自然地從裝零食的盤子裏抓起一大把糖果遞給了兩位來訪的客人,以示主人的禮儀,隨後便開始了敍舊。

鞭炮聲炸響長空,但這絲毫不影響武漢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裏充滿了問候的聲音。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來拜訪我們了,但卻不見幾個與我年紀相仿的小朋友,其樂融融的氛圍好像少了點什麼。聽奶奶説,拜年的習俗很早就在農村廣為流傳。人們守完歲之後,就會從村頭開始挨家挨户地喜迎新年,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熱鬧、可氣派了!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羣地到村子裏其他人家齊聲吆喝:“拜年了!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他們臉上洋溢着歡快的笑容,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春節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現在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小朋友、青少年,不願出家門,而仍在認真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是因為村子裏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朋友對習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鄉拜年的習俗不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但作為後代,我們有義務要挽救這危在旦夕的習俗,不僅只是找回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對家鄉習俗的保護和傳承。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搶饅頭”是小時候最期盼的喜事,給我的童年增添了許多色彩

我們這裏的風俗,每當一户人家造好新房,總要選個黃道吉日,大清早扔饅頭來慶祝一番。其實,扔的東西除了饅頭,還有糖果、水果,甚至會有籃球,這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裏有人開始造房子,我們就不斷打聽他們哪天扔饅頭。房子越造越高,我們期待的心也越來越着急。終於盼到扔饅頭的前一天,我們會再三請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們,並且,相互轉告,千萬不能落下一個人。其實,一整晚我都會興奮得睡不着,無數次地起來打探情況,一聽到鞭炮聲,就一骨碌起來跑出門去。

有一次,天剛矇矇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趕到那户人家,只見院子裏亮着燈,還空無一人。我暗自慶幸來得早,可以佔據最佳位置,左挑右選,最後站定在院子正中間。這時,小夥伴們也陸續趕來,並且個個都有準備,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個大淘籮,有的乾脆在腰間繫上一個小竹兜,準備滿載而歸。

“砰砰砰……”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院子裏頓時沸騰起來,“搶饅頭”正式開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們出現在二樓,我們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們身上,不斷喊着:“往這裏扔!往這裏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着男主人,他當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見他從麻袋裏抓出一把,隨手一扔,我趕緊順着饅頭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喲!”我被蜂擁而上的人羣推到在地。“我的饅頭!我的饅頭!”我心急如焚,拼命掙扎爬起來。突然發現,地上的“漏網之魚”還真不少,兩個果凍,一包餅乾、一個饅頭。我一手一把,趕緊放進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夥伴:有的端着大淘籮,跟着從天而降的饅頭滿院子跑:有的揮舞雙手,準備一手接住一個;有的一手捂着滿滿的口袋,一手和別人搶奪着。我個兒小,就只把目標鎖定在地上,彎着腰,地毯式地搜索,這裏撿幾顆糖,那裏撿幾包餅,收穫也頗多。

忽然,一個籃球從天而降,隨即又彈開。我驚喜地撲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籃球的一剎那,一雙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識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抬頭,那整整比我高兩個頭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裏的饅頭倒出來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搶過球,溜人人羣中,繼續加入“戰鬥”。

天色慢慢亮起來了,搶饅頭的人也漸漸散去。我們一邊啃着搶來的饅頭,一邊比着收穫的東西,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心裏又開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戰”。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我們家鄉,節日氣息十分濃烈。不管是春節還是清明節、端午節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節,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內外的祭祀活動。家裏,要給自家祖宗燒香燒紙,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墳上去祭祀;正月七年級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墳上去祭祀,都表示對去世的長輩的哀思,還要祈禱祖宗對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們鎮每年春節都要舞龍燈、跳花燈和舞獅子。特別是舞龍燈,近年來越來越時興,正月十三是我鎮的趕集日,鎮政府專門設置獎項,讓幾十條龍龍鳳呈祥,對舞得好的龍燈隊成員實施經濟獎勵。在晚上觀看龍燈更為壯觀,煙花鞭炮濃煙四起,響徹雲霄,觀眾人山人海、滿街遍佈。

關於龍燈,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説——新婚夫婦若是出錢買下“龍寶”放置家中,來年準能生下一個胖小子。你説神不神?

花燈,現在在我們鎮就更加時髦了,很多家庭辦喜事,都要請他們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燈舞應有盡有,檔次越來越高。

新年,新結婚的年輕夫婦,一定要到女方孃家去拜年。玩耍幾天後,回家時,每家親戚都要發給新人“紅包”和一些“回篼粑”,決不讓姑爺空手而歸。其他親戚之間為了表示素有往來,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後長輩才去給小輩“還禮”。這樣親戚之間的感情聯絡得越來越濃厚。

親戚之間除了春節來往甚密外,要數每年的清明節了。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要買上親紙和炮仗以及禮物到外公家去“掛親”——掛念親人。生的送禮,死的燒紙錢和掛親。這一天,可以説比春節燃放的鞭炮還要多,比春節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煙花從早晨連續不斷地響到下午七點左右。漫山遍野的墳頭都掛上了白色的親紙,整個人間悲切沉沉、白濛濛一片。

每年的端午節,也是家鄉的隆重節日。我們家鄉人過端午節、吃粽子很有講究。到端午節這天,男方要帶上禮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則要送給未婚夫新布鞋和一個棕絲斗笠。現在,人們經濟發達了,男方都要給未婚妻買貴重禮品,如高檔服裝,手錶,項鍊什麼的。

吃粽子也有傳説,包粽子的人會在某個或幾個粽子中隱匿小粽子或硬幣,煮熟後看誰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後會有好運氣。

特別是大端午——五月十五,縣城每年都要到烏江大河舉辦“賽龍舟”,場面十分熱鬧。江面車水馬龍,河邊沙灘上觀眾比比皆是,臨時攤點應接不暇,參賽船隻鑼鼓喧天,吆喝聲連綿不斷、魂牽夢縈……此情此景使人覺得比過春節更勝一籌。

我們家鄉的風土人情你瞭解了?還有很多的'鄉情待下次告之,好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我們家鄉每逢到春節都是熱鬧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場,各種各樣的年貨,各種各樣的玩具,讓我可是非常心動的。 我們的除夕習俗其實全國都一樣,大家都要一起團聚吃飯,開開心心的吃。七年級八年級,晚輩都去給長輩拜年,而我們呢?可説是大豐收,紅包滿了自己的口袋,裝滿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時,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熱鬧,大家都玩得很開心,街上掛滿了新異的燈籠,街上的人個個臉上掛滿了笑容,可見得春節多麼熱鬧啊,我的家鄉就是這麼熱鬧,這麼喜慶,這麼歡喜。 客家人過年風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飯後要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孩童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衞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人孩童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佈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孩童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七年級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孩童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七年級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七年級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正月八年級,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九年級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八年級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橘、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九年級不能殺生,雞要在八年級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户户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七年級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五月五,是端午……”這句民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節這天華夏很多地方會包粽子、賽龍舟、戴香囊,我的家鄉也是如此。

我曾在書上看到過關於端午節由來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國愛國詩人,由於國家破敗,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自殺的那條江邊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裏,想讓魚兒不吃屈原的屍體……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學會了包粽子。

剛到外婆家時,外婆正在包粽子。粽葉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裏,糯米浸在一個裝滿水的小盆裏。她要包的是小腳粽,顧名思義,小腳粽形狀如三寸金蓮,頂兒尖尖,腳跟兒圓圓。她先用手指將粽葉窩出一個凹槽來,裹成一個漏斗狀,裹緊一點,把米倒進去,封頂,再取了另外一片粽葉對着雛形一裹,最後用繩子包紮。外婆嫻熟的手法,行雲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見外婆做出了一個粽子,我便也興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試一試,我學着外婆的樣子,窩出一個槽,把糯米倒進去。就在這時,“嘩啦”粽葉裏的糯米全都撒了出來,下面的口子開了,糯米就順着這個口子灑了下來。再看外婆,她已經又包好兩個了。儘管心急但也不是辦法,只得虛心請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並告訴我:“你捏的太鬆了,所以才會散。”聽到外婆的指導,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試了一次。這一次終於如願以償,沒有再漏了,第二片粽葉也順利地包了上去。一個小粽子就這麼誕生在我的手裏,儘管有點小,但它畢竟是粽子嘛。而最後扎線的任務就交給媽媽了。有了之前的經驗,包的粽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好。外婆和媽媽看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飯時間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進了廚房。過了一段時間,廚房裏傳來一陣“噗嚕嚕”的聲音,我想掀開鍋看看,卻被外婆攔住了:“還沒燒好呢,現在開了鍋它燒出來就不好吃了。”我有點掃興,只得腦補鍋中的畫面:包住粽子的那本來碧綠的粽葉,現在應該已經成墨綠色的了吧?包紮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線,現在也應該變得鬆散了吧?被粽葉包裹着的糯米,應該變得又軟又粘了吧?

“吃飯了,吃飯了。”又是爸爸來喊吃飯了,我飛也似地衝進廚房,鍋邊兩個大盤子裏已經裝了冷在那的粽子。粽葉和毛線,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樣。粽葉裏包裹的糯米膨脹,變軟變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經從粽葉縫隙之間迫不及待地鑽了出來。廚房裏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並把手上一個剝好的“小腳”插上筷子,遞到了我手裏。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團被粽葉清香環繞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麼東西都沒放,卻無比的清香甜美。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這是蘇軾的一句關於端午的詩句。端午節當中包粽子這個習俗,不就是一種中國古代文化素質的體現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我的家鄉位於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因為這裏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裏停留過較長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中國蒙古族人居住在這裏。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於中國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中國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中國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中國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中國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中國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中國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裏排名第六。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

畜牧業是中國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中國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遊牧生活的伴侶。

中國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衞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蒙古祕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在中國蒙古族有一種風俗叫獻哈達;哈達是中國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中國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着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和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着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脖子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來中國蒙古族還有許多風俗,比如:敬神、骨肉進餐……帶你一起唱歌:中國蒙古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表達出來。唱歌與對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幹杯。怎麼樣?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中國蒙古族了呢?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俗話説:“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略微不同。但每一個地區的風俗都是多種多樣、新穎有趣的。我的家鄉紅安也不例外,也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習俗。家鄉的春節是一道難忘有趣的風景線,也是難忘的回憶。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人們都紛紛開始準備過年時的物品。俗話説:“過了臘八就是年”。進了臘八,表示年味越來越濃。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以示今年的農業大收成。臘八粥材料琳琅滿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許多人都愛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全城都非常熱鬧。

後面的十幾天,是大家辦年貨的時間。城裏各大超市商場裏擠滿了人,各種喜慶用品擺滿了超市。人們紛紛都在忙碌着……

轉眼間,春節的高潮,除夕到來了。這也是人們最忙最熱鬧的時候。在我們老家,團圓飯要吃好幾次。除夕一大早,轟隆隆的鞭炮聲震醒睡夢中的我,一大早起來吃團圓飯,年飯吃的越早預示這一年家裏會有更多的好運。吃完團圓飯後,每個人都忙了起來。首先是全家大掃除。名曰“掃房”。寓意掃去去年的不好的運氣。然後後是貼春聯和福字。福字一般倒着貼,寓意“福到”。大人們忙碌,小孩兒們也不例外。小孩兒們要麼在外面玩着鞭炮,要麼在裏面幫大人們做事。除夕晚上家裏人又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過年熱鬧的氣氛。

團圓飯很講究,有肉丸,魚,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團團圓圓”魚寓意“年年有餘”,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團圓飯時,全家人説着往事,歡樂無窮。吃完團圓飯後,還要進行祭灶王爺、拜佛燒香等習俗。

正月七年級,街坊鄰里開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進門做個發財儀:“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八年級開始就是各家親戚老小的來拜年,這時,最熱鬧的時候就來了,大人們聊天,聊着過去一年的收穫喜樂事,小孩們給長輩拜年領着紅包,互相玩耍着,好不熱鬧!

正月七年級人們互相串門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户户又要吃一次年飯,放鞭炮,也是年飯吃的越早越好。元宵節晚上,家家門口點着燈籠,人們吃着元宵預示着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大人們外出打工,孩子們去上學了,家鄉變得空蕩起來。這就是家鄉春節的風俗,難忘又有趣。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嘉興西塘,雖然我們現在常駐在上海,也融入了上海的海派文化,但我還是忘不了家鄉的美好,還有家鄉那美味的“八珍糕”。

我依稀記得孩提之時故鄉在我腦海中的畫面:美麗的小鎮,有橋,有河,有香糯的粽子、甜脆的水菱,有鄰家慈祥的奶奶、隔壁調皮的哥哥,但最讓我難忘的卻是外婆做的八珍糕,那是我兒時最愛吃的美食!

我在外婆腿邊踮着腳伸着脖子,望着灶台,只見她把八種藥食兼用的藥材放在石碾裏打磨,那一下下緩慢又有力,漸漸地,藥材磨成了粉。接着外婆又把幾塊冰糖和水一起放進鍋中煮。加水,放糖幾個動作一氣呵成。最後將大米麪、糯米粉放進盆中,加上熱糖水,和成麪糰,靜置二十分鐘後切成糕,就完成了。每當這時,我就會催:“外婆好了沒呀,我餓了。”外婆總是慈愛地説:“急不得啊!等它幹了才能吃。”二十分鐘一到,外婆將麪糰切了幾刀變成糕,我一手抓過一個咬下——好吃!草藥味和冰糖交融在一起,一股中草藥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而白糖又甜得恰如其分,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幾年過去,物是人非,此時的我已是少年了。在去年春節我們回了老家,外婆説:“成成,你過來學學做八珍糕吧!”“我才不要呢!”我頗有些不耐煩。“再不學就沒人會了。”外婆皺了皺眉。我忽然想到了什麼,來到外婆身邊説道:“好,我學!”

説幹就幹。外婆拿出那個表面龜裂了的石碾,把藥材放進去:“來,把這些藥磨成粉吧。”這可不是輕鬆活,很累,但想到吃着自己親手做的八珍糕,我不禁加快了手腳。接着是煮糖水,和麪,靜置,成型,切糕,在外婆手把手的指導下,我也像模像樣地完成了八珍糕的製作。整個過程中,外婆一直都是微笑着看着我的,是不是因為外婆感覺八珍糕的製作後繼有人了?我也忍不住微笑起來。家人們吃着我的八珍糕讚不絕口,而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那份濃濃的情感。

這八珍糕不僅是一種極佳的養生補品,據傳説還治好了慈禧老佛爺的病,但這對我來説更是故鄉的味道。雖然現在我離開了家鄉,而家鄉也因為電影“碟中諜”變成了網紅小鎮,失去了往日的安靜和平和,但石碾上的裂紋、八珍糕的美味,無不印刻着時光的年輪,凝聚着傳統的堅守,我們家和家鄉那份淳樸的氣息永遠不會變。

我愛八珍糕,我愛外婆,我愛我那美麗的江南水鄉:西塘。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大年七年級,春節之際。宅在家裏的我,隔窗遙望,想感受一下新春的氣息。可是,小區裏,除了門口的對聯、紅燈,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寂靜,我不禁想起了小時候過年的“開門炮仗”。

開門炮仗,是中國春節的傳統風俗。記得那時,即使除夕熬了大半夜,大年七年級早晨,誰也不會賴牀。天剛矇矇亮,我們就起牀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吃過香噴噴的餃子,就開始準備放開門炮仗。我好奇地問爸爸:“為什麼要放開門炮仗呀?”爸爸笑着説:“開門炮仗,就是開門大吉,驅逐瘟神,迎接新春,吉祥如意!”原來如此。怪不得,家家户户在大年七年級早上,都放開門炮仗呢!還説要比一比:看誰家的炮仗品種多,看誰家的響聲大、響的時間長。

我們家準備的炮仗可全了!最少的幾十響,最多的幾萬響,一捆一捆的,用紅紙包着,還有很多成盒的禮花。一個人拿不動,我們就兩個人抬。好不容易把炮仗抬到衚衕口,可是,我們誰都不敢放,大人們也不讓我們放。爸爸出來了,把一捆炮仗打開,我們把炮排一直抻出十幾米。“要放開門炮仗了!”在爸爸的喊聲中,姐姐趕緊拉着我,跑得遠遠的,姐姐還用雙手捂住了我的耳朵。“噼裏啪啦噼裏啪啦”,一連串的響聲,驚天動地,震耳欲聾。“爆竹聲中一歲除”的詩句,就是這樣來的吧?接着,我們小孩上陣了,放小鞭的,放禮花的,放竄天猴的,放二踢腳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頃刻之間,滿地都是紅色的外殼紙,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爸爸説這叫“滿堂紅”,預示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紅紅火火。

後來,我上網查閲才知道:開門炮仗,上古時代,就有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用以驅逐瘟神的傳説。煙花鞭炮,起始於隋朝,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現在,中國的煙花鞭炮,花樣各異,品種繁多,質量過硬,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遠銷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40多個國家呢!成捆的、幾萬響的開門炮仗,氣勢雄偉,響聲震天,更是搶手貨。如今的開門炮仗,已不僅是在大年七年級早晨燃放,只要是做生意的店鋪,不論哪天開門營業,大多都燃放“開門炮仗”,意為喜慶,以圖吉利。

隨着環保的呼聲,煙花炮仗,如今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區,已經禁放。但是,這並不會阻擋我們對新年充滿美好的祈願,對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心。熱鬧的開門炮仗聲,永遠一聲聲地響在街頭,響在衚衕,響在我心,響在你心,響在我們童年時美好的回憶中

標籤:集錦 風俗 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