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技能 > 小吃

各省市冬至“美食”大全

小吃3.25W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交冬”、“亞歲”等。這一天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各地有着不同的習俗,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

各省市冬至“美食”大全

以下為大家介紹各省市的冬至美食:

  福建搓丸、薑母鴨

在福建的閩南地區,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每到這一天,福建不少地區的民眾都要搓冬至丸子,並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祖行動。

“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讚歎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祥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廈門人冬至吃薑母鴨。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台灣九層糕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和福祿壽 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日,集中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杭州年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裏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蘇州餛飩

吃餛飩憶西施。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南京雞湯、豆腐

老南京過冬至有兩樣東西是必吃的--喝雞湯、吃豆腐。按民間説法,在冬至這天喝雞湯,可以補上一年。過去人冬至進補,是為了來年的春天有勁幹農活。儘管現在生活好了,但冬至喝雞湯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

除了雞湯,冬至還要吃“豆腐”,寓意多福。相傳該習俗是從明代的劉基流傳下來的。明太祖定都南京後,命劉基負責營造皇城,因劉基不願與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眾貪官的聯名誣告,説他腐bai銀兩。朱元璋大怒,即命劉基將賬本呈上備查。劉基便於冬至這天,左手提賬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見君。朱元璋好奇地揭開瓦罐,見是滿罐的小葱燒豆腐;再抬頭看劉基時,見他神色莊重,一身正氣,才知自己錯怪了忠良。於是便自我解嘲道:“小葱燒豆腐,一清二白”。打這以後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户户便吃小葱燒豆腐了。又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與南京類似,泰州、揚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習俗大抵如此。

  寧夏“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不過在冬至這一天,羊肉粉湯不叫羊肉粉湯,而叫另一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北方餃子和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於有着“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説,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

有趣的是,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麪餃”,人們還紛紛傳説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