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公開課

《拿來主義》優秀公開課教案(第一課時)

公開課4.1K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雜文,寫於1934年6月4日。魯迅在文中批判了國*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瞭應該批判繼承和借鑑文化遺產及外來文化。

《拿來主義》優秀公開課教案(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整體思路;

2、歸納總結魯迅雜文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的重點語句;

2、以1-6段為例學習魯迅雜文“論時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設計課前預習內容:1、你喜歡閲讀魯迅的文章嗎?2、關於《拿來主義》,你希望老師講些什麼?3、對這篇文章,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

  (二)導入課文

利用課前的交流時間,老師問了同學們一些問題。其一、你們喜歡閲讀魯迅的文章嗎?結果正如我所想象,大多數的同學表示不太喜歡魯迅的文章;其二、你們希望老師課堂上講些什麼?有宏觀的要求:多講講文章的寫作思路,多談談文章的寫作特色;也有微觀的要求:把拿來主義的含義講明白,解釋一下魯迅先生為什麼不歡迎外國送來的香粉、電影;其三、你們有什麼不太理解的地方?這個就更多了,“不知後事如何”是什麼意思?梅蘭芳不是讓人敬仰的京劇藝術大師嗎,他還蓄鬚明志呢,魯迅先生為何還批評他?為什麼要從“送去主義”説起呢?“拋來”不就是“拋給”嗎,兩者有何區別?為什麼突然講到一所大宅子?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我弱弱地問一下,為什麼魯迅寫的文章總是含義非常豐富,比如我曾經讀過的一個句子: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樹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兩個問題:其一、這篇文章怎樣理解?其二,我們從《拿來主義》裏拿什麼?

老師看到這些,一方面覺得你們是一羣善於思考的熱愛閲讀的學生,一方面又擔心這有限的課堂怎可解決如此多的問題。因而,老師將根據你們的要求與質疑,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來確定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本單元主要學習隨筆、雜文,這一類文章可以歸為論述類文章。而學習論述類文章的要求,請大家閲讀單元提示:從結構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從不同角度思考,理解文章的內涵。

  (三)整體把握

過渡段第七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表明1-6段闡述的主要是“為什麼要拿來”,而下文闡述的主要是“怎樣拿來”。我們還可以用“送”“拿”兩個字來概括這篇文章的前後兩部分主要內容。

  (四)學習第一第二段

請學生朗讀一遍,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這兩段主要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

然後圍繞以下思考解讀。

1、“閉關主義”有哪些表現呢?

明確: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

2、如果要和“送”“拿”結合起來,“閉關主義”就是“不送不拿”,這有什麼不好的嗎?作者直接指出了“閉關主義”危害嗎?

明確:作者沒有直接指出,但“給槍炮打跑了大門,又碰了一串釘子”則指出“閉關主義”“不送不拿”註定“落後捱打”,必須嚴厲批判。

(板書:不送不拿——落後捱打)

3、和下文所述的“送去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因為落後捱打了,便“自己不去”變成了“什麼都送去”。

4、 從那裏能夠體現“什麼都是送去主義”?

明確:“別的且不説罷……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這一句可以體現。

5、這裏只列舉了三個現象,這怎麼就能體現“什麼都是送去主義呢”?

明確:這一句非常嚴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論述的範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單講文學藝術上的東西。其實,國*黨反動派搞“送去主義”,何止只是“學藝”上的問題?何止只是文化領域的事情?先送古董,再送活人,如果任其發展,最後會送什麼?(送完梅蘭芳,再送竹葉青,送完竹葉青,再送司馬光,讓他去外國砸缸,天天送,月月送,年年送,今年過節不送禮呀,送禮就送中國人!送到最後,東西送完了,人也送完了,最後把整個中華民族都葬送了)可能是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説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範圍明確,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6、大家還有什麼疑問嗎?我們知道論述的思路要清晰,更要嚴謹,你覺得這一段的闡述嚴謹嗎?

例如:古董展覽,畫作交流,文化訪談都是正常的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活動,這難道也要批判嗎?

7、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討論一下。

明確:其一,魯迅先生的矛頭指向的是當時的政府而非藝術家個人或羣體;其二,這些文化交流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所謂“發揚國光”,本質上是媚外的;其三,這樣的文化交流是單向的,不是平等的。也就是説,我們的一味的送去,並沒有得到對方平等的真誠的迴應,“終不知後事如何”(1、送去巴黎展覽,並沒有引起人家對於中國的欽慕;2、據有關資料顯示,“後事”是盜賣文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為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説“不知”,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

8、因而,在第二段,魯迅先生就順理成章地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詞,這個詞是……?

明確:禮尚往來

9、我們怎樣理解“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説,也可以算得顯出了一點進步了”?

明確:這個反語中包含了先生怎樣的憎恨與鄙視。而第二段的“但”字,顯得是那麼的斬釘截鐵。也就是説“我們的這樣的熱情地不顧一切地送去,是沒有顧及禮尚往來的儀節的,國際交往最應講究儀節,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居然不顧,不顧儀節就是不顧國家的尊嚴”。

10、小結——過渡段落往往起到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有助於我們把握一篇文章的整體思路。但分析一篇文章的思路,除了把握整體思路之外,更需要梳理段落內容的邏輯關係,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係,段與中心論題之間的關係。我們也感受到這篇文章在思路上的嚴謹。

11、齊讀這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