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領導力

打造企業主管領導力

領導力2.48W

什麼是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注意抓住任何一件事物的本質。而事物的本質不是那麼很容易抓住的,你必須深入工作,摸爬滾打,才能掌握它的深入內容。一個事物的本質應該怎樣掌握呢?通過分析你會發現:構成決定本質。看一件事情合理不合理,就想想構成。比如:看一個單位人事工作的本質,就是它人事構成的分析。這個單位高級職稱有多少人?中級職稱有多少人?或者是我們大學畢業生有多少?中專有多少?這些構成分析,就決定了單位的人事政策和人事工作的方向。再如:上市公司的董事會過去是誰出錢多誰當董事,現在有了不出錢的獨立董事,如果獨立董事不簽字就意味着公司決議是有問題的。這就説明董事會的構成發生了變化,所以任何事情只要分析構成,就會發現問題。

打造企業主管領導力

我們大到國家問題,小到企業問題,都可以按照這個思維方式,根據構成去分析一件事情,然後找到這件事情的本質。然後再根據這個本質來決定我們應該怎麼做工作,找出出路,找到辦法,找到政策。

  認清領導的本質

  領導的要素

領導的本質有兩個要素:帶領和疏導。帶領就是影響力,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一馬當先;疏導就是統帥力,思想領先。

  領導力是由五個力構成的:

第一個是綜合力。就是戰略思考,綜合系統地看問題,而不要就事論事。

第二個是分析力。綜合力亂成一團麻,分析力就是要把它打散,看看它的基本構成、基本要素,把複雜問題分解成幾個很簡單的東西。

綜合也好,分析也好,都是準備。第三個力是一個飛躍,就是預見力。沒有預見就沒有領導,領導的水平就看你預見的水平。預見是綜合分析能力的表現,預見得正確,説明你綜合分析得好。

預見力不是為預見而預見,是為決策而預見。第四個就是決策力。是你預見到怎麼辦之後,拿主意出決策。

最後一個力就是執行力。領導越大執行力越小,領導越小執行力越大,所以執行力是對中下層的,但是領導執行不行的話,你前面的四個力也不行。所以領導需要説服羣眾,要跟羣眾一塊兒去幹。每天只説不做,這個領導是當不好的。美國GE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有一個“深潛”的工作方式,就是越過各界領導,直接跟基層的羣眾一塊兒去幹,一塊兒去研究,一塊兒去討論。如果你的指揮是通過各級領導的指揮,可能會耽誤事,因此你必須下到基層和大家一起幹,然後你有切身體會,才會做出相應的決策。

這五個力裏的核心是決策力,執行力雖是這五個力中最次要的,但是它卻決定了你前四個力的能力、水平。

  管理的本質

領導的本質是決策,那麼管理的本質又是什麼?所謂管理,實際上就抓四件事。

第一是戰略思考。如果你是科長,要想想我這個科裏面的大事是什麼?怎樣的想法?首先你要站在領導的立場上去想你這個科,站在處長的角度去思考這個科的發展,這就是抓住戰略。所以作為一個領導人,要“抓大事,做實事,不出事”,就是所謂“三事主義”。抓大事,就是戰略思考。做實事,就是計劃要執行。不出事,就是安全可靠。一個企業的運營不就是抓住這三個要素嗎?

第二件是規劃計劃。日本哪個企業都有企劃科,韓國也用企劃這兩個字。企劃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想大事、做計劃,給領導出主意。

第三件是制定出政策。政策是寶。

第四件是日常工作的執行和人力資源。管理以人為本,實際上前面幾件工作都要靠人來做,因此人是決定性的。

不管領導也好,管理也好,本質都是決策。因此我們把決策搞好了,其它的事情就迎刃而解,決策搞不好,其它事情做好了也沒有大用處。

  以人為本的真諦

要了解以人為本的本質,首先要把人弄清楚。人就是豐富的知識+思考的習慣+高尚的情操。知識越多就越像人,知識越少就越像動物,這也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思考就是消化這些知識,利用這些知識,創造新知識,思考的習慣在三者中居中心地位。品德與高尚的情操就是道德,是我們社會公認的規範。所以,以人為本就是以人不斷追求知識,不斷創造知識為本,按照社會要求,社會規範來行事。

人本管理是相對科學管理而言的。科學管理是針對流水線生產的,是把人當做機器;人本管理就是以人的潛力發揮為基礎,提高人的創造性,個性化、多樣性是人本管理的兩大要素。因為人的潛力非常大,着急的時候、目標明確的時候,全身都用上勁的時候,他就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一般我們要幹一件事,先要想好要幹什麼事,然後就去找人,把找人變成了第二位的事情。但是《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則一再強調:先找人,再做事;你必須找對人,才能做對的事。作為一個領導者,你要先找你的副手和你的助手,替你安排好一切,再讓他們去找中層幹部,所以找對人才能做對的事情,沒有人是談不上事情的。

對於以人為本的觀念,有的企業説是以員工為本,因為我最大的資產是我的員工。但從管理的角度看,應該是人才為本,不是以員工為本。因為員工裏面有調皮搗蛋的,怎麼能以他為本呢?這樣的員工也是你的資產嗎?不是,他是你的包袱。

那麼,以人為本的員工標準是怎樣的?我們要看他工作的激情,因為有工作激情,才有使命感和事業心。看他的工作激情,不是隻停留在認真工作、完成任務方面的要求,還要有工作激情的具體表現,就是不斷地對於“未來怎麼辦”給領導提建議,然後領導可以給這個建議批示,説這個意見很好,該由你來負責執行,最後效果馬上就不一樣。

以人為本的好乾部標準又該如何呢?就是前面説的,想大事,做實事,不出事。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完成我們的事業,我們才能接受挑戰。

下面一個關於人本的問題,就是選拔人才的機制。沒有人才機制就談不上人本企業,要優勝劣汰、選擇比較,出成就出人才。美國GE公司已經有100多年曆史了,從來沒有大起大落,原因就在接班人選的好,每次接班人都是很理想的人,都不出問題。為什麼?就是因為它有優勝劣汰機制。任何一個領導,任何一個子公司的總經理第一天上班,就首先確立一個接班人計劃,由人事部起草一個名單,來選拔將來自己卸任以後誰來接這個班。這樣提出100來個人,然後總經理一看,歲數比他大的不行,跟他同歲的也不行,先劃掉。這個名單鎖在保險櫃裏面。然後做一個幹部簡報,由人力資源部來辦理,每一個幹部只要做出成績,有好表現,這個幹部就是好的,就會登在簡報上面。這樣的簡報每個幹部都有,每個幹部看到別人都有了成就就是沒有自己,心裏就着急。就是説,這個隊伍不是每天上班下班都在“走”,而是得“跑”着比貢獻。如果兩三年也沒見你的名,那即使你老老實實也得下去了。

以人為本還要以學習為本。現在政府要成為學習型政府,企業要成為學習型企業,不是學習型組織就不是好組織。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好辦法就是教學組織,讓領導當老師,每個領導每個月都給你的員工上課,這就督促你自己要學習,否則你上課講什麼?講了以後,員工要跟你互動的。這樣就形成文化,你的思想變成你部下的思想,然後你部下的思想又變成你部下的部下的思想,上下統一一致,就形成從上到下統一的價值觀。都説企業文化是領導文化,但前提是領導必須能把自己的思想變成員工的思想。我們總結了世界上有百年曆史的百強企業,它們共同的經驗有五條:第一條就是學習,第二學習了之後還要創新,第三優秀的隊伍,第四是文化,第五是財務保守。

領導藝術還有重要一點,就是不要把決定命運的事情交給一個人,而是交給一個人帶領的優秀團隊。當領導每天都想這兩個字,一個人字,一個財字。如果就靠一個人,用錯了、失敗了怎麼辦?所以要靠一個團隊,這才是最可靠的。

做領導還要知道,最廉價、最有效的激勵就是及時的表揚與溝通。一個同志如果做了一件事情對企業有好處,你就要表揚他,而且是儘可能在他所在的工作單位表揚他。表揚他不是就事論事,比如説掃地,不是説:“今天掃地了不錯,明天接着掃吧”。而是要提高一點,比如:“我們的環境代表我們全體員工的精神面貌,你上班把這個地方打掃乾淨,表明對我們員工精神面貌的貢獻”。表揚有很多藝術,虛偽的讚美是奉承,冷漠的讚美等於斥責,不認同的讚美就是諷刺。作為領導,要學會尊重別人,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領導的六個好習慣

領導的好習慣,居第一位的就是傾聽。做領導要特別注意傾聽,把傾聽作為自己最重要的領導手段。人最大的優勢是思考的優勢,最大的缺點就是見什麼想什麼説什麼,所以説“禍從口出”。我們要少説、多思、多聽。

第二個好習慣是反思。反思就是逆向思考,比如今天決定了這樣做,你再想一想多種情形。有時候反思不夠就失誤,比如投資投錯了,所以你必須要反覆衡量:我不投行不行?不投有什麼好處?什麼壞處?我投有什麼好?什麼壞處?反思使我們儘量不犯和少犯錯誤。

事情反思的結果必然是中性思考。所謂中性思考,就是客觀現實思考,而不是主觀願望的思考。世界上的事物中性的佔絕大多數,這是客觀現實,所以考慮事情一定要中性化,不能絕對化。過去我們提到中庸之道,其中就有這樣的意思,不要把事情搞得絕對化。

作為領導還要有授權的習慣。一般領導不願意授權,因為授權失誤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但是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羣眾的力量是無限的,所以又必須要授權,也可以減輕你本人的負擔,否則一天到晚什麼事兒都管,大小事兒都管,最後累死你。授權非常有學問,一般有三條原則:第一條原則是選擇掌握信息最多的人。信息與決策的統一是授權的原則,誰掌握的情況最多,就儘量讓誰去主持。信息多就表明知識多,知識多,才能辦法多。第二條原則就是選擇有決策能力的人,決策能力是鍛煉出來的,不是天生來的。決策是藝術,藝術不是靠書本來的,是實踐當中靠悟性總結出來的。第三條原則就是選擇品德好的人。品德不好,其他一切都免談。有了這三條,你就授權給他:有一條達不到,你就別授權給他。

講課也是領導應有的好習慣,不斷講你的思想,不斷講你的方法,不斷講你的未來,不斷講你的計劃。你不斷跟員工講,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地明確自己的方向,不斷地聽到羣眾的聲音,你怎麼可能犯錯誤?你怎麼可能不前進?你怎麼可能不把事情辦好?所以講課是形成企業文化最活躍的`,也是最理想的手段。最後一個好習慣就是學會掌握機會。領導掌握機會的能力就是預見的能力。為什麼有預見?就是有戰略思考。發現事實,發現規律,你就會科學決策,你就能民主決策。不斷尋求機會才能掌握機會,不斷思考的人才有機會,不善於動腦的人就沒有機會的。

總之,作為領導,我們要學會聽與説,在重要的時候聽,還要能夠把自己的思想準確的、帶感情的傳遞給自己的員工。現在國外有一個普遍的説法,就是一個新領導到一個單位去,大單位最少要四個月之後,小單位至少一個半月之後,才能對這個單位有所瞭解,你才有發言權,否則你沒有發言權。馬基雅弗里根據聽和説的表現,把領導分成四等:第一等是先想後聽,之後又聽又想,然後不聽只想。這個過程是一個最優秀的辦法。第二等領導以想為主,調查為輔,不大注意聽。第三等領導只重視聽,自己缺乏思考。第四等,只是説,到處去説,卻不聽也不想。可是我們不少幹部就到處去説,走到哪兒説到哪兒,不大注意聽別人的意見,更不注意去負責任地思考。

  領導最大的職能——應變

領導的職能是什麼?是幹事,是把企業做好,做大,做強。但是領導藝術的職能本質是什麼呢?是應變。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只有變化是不變的,所以領導最大的能力就是應變。應變靠什麼?靠心態。

所有失敗的決策都是心態的問題。過去説失敗是成功之母,現在説成功是失敗之母,為什麼?因為成功以後心態就變了。所以現在我們強調反向思維,就是説當你勝利的時候想到失敗,漢你失敗的時候想到勝利。《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説,當你失敗的時候,你要看看鏡子,照照自己,看看到底是自己有什麼缺點,有什麼不足,當你勝利的時候,你要看窗外,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共同努力得來的。

我們應變的策略,就是要反向思維,有活路,才有財路。多聽行業外的人的意見,多聽少數人的意見,多聽反對我們的人產意見。有一個樓房的電梯壞了,需要多安一個電梯,電梯工程師就一起商量,從一樓到八樓,重新打通一個洞,然後把電梯安上去。這幾個人正在議論,旁邊一個掃地的説:“你們怎麼費那麼大事?不用打洞,你在牆外頭安一個電梯不就行了。”這幾個電梯工程師説對啊!就在外頭安了一個電梯,從此外露式電梯誕生了!結果又省錢又省力,可見行業外部的意見往往具有突破性,很多發明其實都在外行人發明的。

在應變過程當中,也要有一個不變的思想。一個企業有這麼一句話:杜絕浪費就是我們的企業文化。這些你看準了,形成了就基本上不能變,這樣才能形成你的文化。文化是大家跟着你走的,你今天説一句話,明天又出爾反爾,一會兒一個主意,那怎麼行?!所以要有刺蝟原則,刺蝟就是不管碰見黃鼠狼,還是碰見狗熊,都是身子一蜷,刺朝外,讓人沒轍,你咬咬不動,你拿拿不了。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個刺蝟原則,這是不能變的。一定要把自己的企業文化打造好,然後一定要不着急,先爬再走,然後再跑。

  領導最主要的職責——決策

領導就是決策,決策是領導最主要的職責。決策的成敗昌不可逆轉的,所以不能夠馬馬虎虎,一定要充分認真思考,不能快,要慢。作為企業總經理,什麼事兒都要快,要效率,但是決策不要追求效率,除非迫不得已。另外,沒有十全十美的決策。如果要把根據都找得充分再充分,那麼你就會失去決策的機會,而被別人搶了先。

英明的決策,一定要聽正反兩方面的意見。如果只有一種都支持你的意見,沒有反對的意見,那就提前散會,明天再開。唐太宗李世民最大的英明就是兼聽,所以雙向渠道決策,不是隻聽一方面,要聽雙方面。

少數人的話一定要聽,因為往往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裏,多數人往往受他人影響比較多。決策不能搞死搞活決策,這是極端決定,應該考慮折中,進行中性決策。

倉促決策也很危險,往往是想當然的決定,失敗率達80%。關門決策就是幾個領導人關着門商量,不聽從各方面的意見,這也是不可行的,只有民主決策才能科學決策。邏輯決策也很可怕,比如説現在一把手調走了,按照邏輯當然二把手當一把,這種邏輯決策往往忽略了一個環節,就可能全盤皆輸。因為有的副手就善於當副手,當不了正職,他沒有這個素質,你非要讓他當一把手,結果把一個企業耽誤了。還有數字決策,心中有數很重要,你看温總理,對什麼事兒他都心裏有數,所以他有很多量化的數字,但是決策的時候你不能迷信這幾個數字,一定要有一個宏觀的係數思考才行。所以正確的決策應該是自由決策,聯想決策,就是充分發揮地去做調查研究,充分地瞭解,充分地聽取各種意見,然後我們再聯想,按照聯想去決策,再加上直覺決策和系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