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危機管理

金融危機的本質是資源危機

直面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本質是資源危機

受益於各國政府不遺餘力的經濟 刺激政策,一場被譽為百年一遇的危機似乎正在漸漸遠去,大家都開始樂觀的預期經濟復甦的右邊曲線應該是什麼樣的形狀,“V”型復甦或者有人更形象的描述為“耐克復甦”,它儘管復甦的速度相對“V”型會慢一點,但似乎也已經斷言,危機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刻無疑是已經過去了。

會不會走出“李寧曲線”呢?在經濟刺激計劃出現邊際遞減的時候,慢慢的滑向一個較長時期的蕭條期?

如果全球經濟能夠由此就邁向新一輪增長的話,這個級別可能還不如70年代的石油危機,所謂百年一遇或二戰之後所僅見就成了危言聳聽?

每一次金融危機的背後其實都有它深層次的原因,儘管覆盤的第一站總是指向金融衍生泡沫,但這肯定不只是金融操盤手的操守問題,而是反映了背後經濟運行的特徵。如日本泡沫破裂實際上是日本在高科技領域方向選擇上的錯誤,而東南亞金融危機背後是中國製造對東南亞製造的替代。由實體經濟轉向所誘發的金融危機,往往無法通過簡單的金融刺激就能夠真正復甦,儘管危機發生之後,它看起來又非常必要,但並不解決本質問題。

這一輪的金融危機也是同樣,如果一直向上追溯,從衍生證券到寬鬆的貨幣政策,再到高科技泡沫的破裂,似乎是一個宿命的軌跡。但需要分析的是,一個帶來泡沫的故事到底講的是什麼?

最新的這個故事其實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世界大同,一層是比特代替石油。

世界大同就是以美國為領袖的全球經濟一體化,而比特代替石油則是希望信息經濟、知識經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效率,降低資源 消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把中國、印度這兩個總人口高達20多億的國家帶入了高消費,但知識經濟卻沒有如願的大幅度降低資源消耗。正如謝國忠所言,這個故事的初期看起來是非常美妙,美國得到了產業升級,以及通過跨國公司對全球的領導權,而且以中國價格代替美國價格,避免了高通脹,中印等發展中國家得到了發展,擺脱了貧困。但是知識消費對資源消費的取代效果遠遠抵不上消費人口增加對資源消費的需求,從而誘發了所有具有稀缺性的資源價格的大幅度上漲,高增長低通脹的完美組合開始褪色。

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斷,經濟刺激計劃可以暫時避免經濟的崩潰,但是無法讓經濟走向復甦之徒,因為如果經濟增長模式沒有改變,資源的約束就仍然在那裏。

所以按經濟理論來説,這是供應端出了問題,但現在的經濟刺激卻是在需求端用藥,雖然它做為一種應急措施也是緊急和必要的,但卻不解決根本問題。

改變資源約束有幾種方式:一是大家集體過苦日子,同步的消減消耗;二是某些國家的.經濟衰落下去,降低消耗資源的人口;三是資源供應出現根本性的改善;四是大規模的實施新的資源利用模式。

第一點看起來不可能,至少大家是不情願的,因為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各有各的理由,第二點可能是一些國家的心中所想,但是誰也不願做那個犧牲品;第三點似乎現在還看不到跡象,雖然新能源經濟 正熱,但還難以成為主流;第四點上,即使有成熟的技術或模式,但實行起來也肯定是一個漫長的週期,更何況技術上都還沒有根本的解決方案。

所以決定經濟不能順利復甦的根本原因在於:以現在的資源 結構和資源消耗方式難以繼續讓現在這麼的人口繼續維持現在甚至改善的生活了。所以美國在高喊新能源和低碳經濟,中國強調要調結構,降能耗,但是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況且在一個復甦的向上曲線上,誰願意去做結構調整呢?

標籤:危機 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