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危機管理

危機管理與危機穩定的特徵

由於危機管理涉及領導人之間複雜的互動,而他們通常相隔千里萬里,因此理解感知就顯得非常重要:一方的能力、言辭和行動都會向其他方傳遞意圖信號;完全出於保護自身利益而採取的行動可能被其他方誤讀為實施威脅。在國際危機中,安全難題將被放大,產生誤解的風險很高,誤判可能是災難性的。

危機管理與危機穩定的特徵

 首先,由於危機是動態的,有多方互動,因此單獨一方不能實現穩定。從本質上來講,危機都是不可控的,因為穩定取決於其他方的行為,而他們也要捍衞自身的利益。如果各方都認為發動戰爭對自己不利,至少是在當時不利,那麼即使目前出現利益衝突,危機穩定也仍然存在。這樣,當各國真心希望避免戰爭時,要保持穩定,就必須使各方都能夠感受到這樣的安全:確保不會遭受突襲、可以安全地等待、不會有哪一方未經允許而先發制人。各方必須自信能夠抵禦對手的攻擊或者具備足夠的反擊能力作為威懾力量。儘管如此,如果一國或多國甘冒有限戰爭的風險,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另一方的利益,那麼除非侵略者認為發動攻擊所帶來的利益不抵所冒風險,否則危機穩定將不復存在。再次強調一下,只有危機各方仍然相信衝突不符合自身利益,才能繼續保持穩定。

其次,當對手感到攻擊的緊迫性時,危機就會變得不穩定。當衝突中的一方或多方感到危機變得失去控制,也就是説威懾正在失去作用,危機管理的其他方面正在瓦解,戰爭已經不可避免。如果其中一方認為首先發起攻擊將會獲得優勢,將加劇這一壓力。雖然危機各方都想避免捲入戰爭,但如果戰爭看起來不可避免,那麼就會有衝突方得出先發制人要好於後發制人的結論,戰爭就會爆發。即使沒有達到前述條件,假如衝突中的一方不控制侵略野心,當其發現能夠採取行動的機會時,也可能突破發動攻擊所承受的壓力,從而破壞危機穩定的`基礎。1914年7月,德國領導人就經歷了這種緊迫性,他們要求奧地利領導人在其他大國介入之前迅速擊敗塞爾維亞。因此,當實力和對現狀滿意程度不同的多個國家發生衝突時,將很難維持危機穩定性。

第三,需要重點指出的是,無論哪一方首先感到需要發動攻擊的壓力,也無論任何一方的恐懼是否正當,危機都可能變得不穩定。一旦國家領導人意識到穩定性逐步瓦解,開始懷疑戰爭不可避免,他們就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除了啟動和加快軍事準備,別無選擇。在其他國家看來,這種軍事準備則表明了一種侵略意圖,因此會刺激他們加快自身軍事準備。這就可能推動“採取行動-做出反應”的循環,最終導致先發制人或者近乎同時的攻擊。如果對手認為其容易遭受突襲,做出關鍵決策的時間不斷減少,或者待敵先攻可能會失去戰爭優勢,那麼穩定性將變得特別脆弱。如1914年7月危機所展現的那樣,危機穩定性主要取決於決策者的信念、感覺和期望,而不是任何客觀現實

 最後,應注意的是,如果衝突中的一國或幾國只擁有常規力量或者剛剛具備核能力,那麼它們之間的衝突要比成熟核大國之間的衝突穩定性差。在成熟的有核國家之間爆發衝突時,毀滅性打擊的共同風險會使各方變得格外謹慎。事實上,在理想的條件下,在兩極世界的核衝突中,即使雙方都認為某一方具有顯著的先行打擊優勢,這種衝突仍然能夠保持穩定性。

標籤:危機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