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員工激勵

古人教你如何應付物質短期問題

下文講述的是一則職場故事,談論的是作為職場人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工作當中比較緊急的突發事件,提供給諸位閲讀

古人教你如何應付物質短期問題

在倉促之際如何解決物資短缺的問題,很考驗一個人的辦事能力和應變能力,古今皆然。明朝馮夢龍的《智囊》收集了一些這方面的例子,很有意思。

例如北宋時期的趙從善,是趙匡胤的曾孫,在京城為官。有一次,皇帝和太后要在夜間經過萬松嶺,需要三千把火炬照明。事情來得倉促,一時難以籌集這麼多火炬,趙從善倒是有法子,命人到京城各處去搜集簾子,不管是竹簾還是蘆簾,塗上油脂後,捲起來,用繩子拴牢,綁在萬松嶺必經之道兩邊的松樹上,充當路燈,火把通明,將夜照亮得如同白晝,“實以脂,卷而繩之,繫於夾道松樹,左右照耀,比於白日”。

還有一次,皇帝要舉行祭祀,需要三百張紅桌子,必須在一日之內置辦完畢。這項任務落在趙從善的肩上,文武百官都等着看他出洋相。沒想到趙從善很有辦法,從京城各大酒店蒐集來樣式差不多的三百張桌子,糊上白紙,用紅色油漆一塗,立馬變成紅桌子,“淨洗,糊以白紙,用紅漆塗之”。

從這兩件事來看,趙從善的思路寬廣,沒有火把不要緊,把相似的東西變成火把;沒有紅桌子也不是問題,把現成的桌子變成紅桌子就行。這其實也就是臨時製造。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在應急方面也很有辦法。他在長沙的時候,想在後花園建一座樓,用來賞月,然而已經到了八月初旬,樓雖然建得差不多了,瓦片卻還沒着落,看這樣子如果想中秋在這樓上賞月是不太可能了,怎麼辦呢?辛棄疾腦洞大開,命令下屬到市集上宣佈:凡是借二十片瓦的,都給錢一百,限兩日內送齊。果然兩天之內,送來的瓦片數不勝數,“於是瓦不可勝用”。辛棄疾的思路就是:自己雖然沒有瓦片,但是可以通過租賃和購買的手段調集瓦片,當然,價格就要稍微高一點。自己沒有佔有資源,不等於沒有資源,可以想辦法將資源調集過來,為自己所用。

明朝張愷,在江陵當縣令,某年遠征交趾的部隊經過,向當地徵用幾百架軍用火爐。江陵當地並不生產這種軍用器具,但張愷卻有辦法,他叫人將桌子的四條腿鋸掉一半,然後將桌子中間鑿空,放上鐵鍋,這樣就成了軍用鍋灶,“愷即命木工以方漆桌鋸半腳,鑿其中,以鐵鍋實之”。利用現成的來製作所需的,確實高明。

 拓展閲讀:三個職場鹹魚翻身的故事

你難免會因公司兼併、重組、激烈升職競爭或自身能力欠缺而遭遇開除、解僱或升職無望等挫折。但是,當你意識到你不能改變公司時,不如選擇重新振作,繼續前行。想要走出低谷,甚至用失敗作為成功的跳板,你需要做好3件事:發現敗因、看清方向、適時行動。

發現敗因

斯坦的故事:斯坦在一家正考慮全球擴張的專業時尚精品公司擔任高級合夥人。斯坦積極擁護擴張方案,並覬覦着公司倫敦分部主管一職。當得知另一合夥人當選後,他忿忿不平,接着自怨自艾地過了數週,但最終決心採取更富有成效的行動。他安排了與公司高管委員會成員一對一的會談。每次談話開始時,斯坦都會解釋説他並不是要讓高管改變決定,只是想知道他們為什麼作出如此安排。他小心地不讓他們覺得自己有怨意或在指責他們。他努力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又自信滿滿的語調,並表示他願意吸取從前的教訓。

結果,高管委員會成員的回覆一致又實用:他們認為他的凌厲作風在美國非常可貴,但在英國,可能會影響公司吸收新客户,經營新業務。斯坦最初很排斥這一觀點。他暗想,“我簽下大單的時候怎麼沒人介意我手段強硬”。但他還是剋制了自己的不滿情緒,並接納了他們坦率的建議。“他們不是在逼我改變,”斯坦反思道,“而是讓我明白是我的行事風格讓我與這次機會失之交臂。”

【分析】我們採訪了上百名因公司兼併、重組、激烈升職競爭或自身能力欠缺而被開除、解僱或升職無望的高管,結果發現他們會經歷人在受挫後必經的經典情緒階段(由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庫布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定義)。起初,他們會很震驚,拒絕接受現實,然後他們開始生公司或老闆的氣,跟上司討價還價,接下來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要舔舐自己的傷口,自問還能否再贏得團隊或同輩的尊重。很多人都沒有進入“接受現實”這一階段。

其中部分原因是因為事業有成者通常會居功自傲,一旦失敗,他們往往將結果主要歸咎於他人。社會心理學家在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後已發現這一點,稱之為歸因偏向的一種表現形式。雖然歸因偏向保護了落敗者的自尊心,但並不利於其學習和成長,因為他們責備外因或公司政治,而不是檢討自己的不足。

有些人想得到坦誠的意見反饋,卻多半是向心存同情的朋友、家人或同事傾訴,這些人只會強化落敗者的自我定位(“你應該得到那份工作”),或者為他們打抱不平(“你確實該生氣”)。這妨礙了他們反省自己的過失,且不會改變當初導致其職場滑鐵盧的'有害行為。此外,這還會讓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重蹈覆轍。

職場失意後還能鹹魚翻身的人則選擇了截然不同的路徑。他們並沒有陷入悲痛之中或不斷髮牢騷,而是積極探索怎樣改進過去的不足,回想從前是否正確考量了經營狀況並妥善應對。此外,他們還思考如果重來一次,做法會有何不同。他們也會從多個渠道(上司、同級和下屬等)蒐集反饋意見,並明確表示希望得到真誠建議,而不是安慰。

 看清方向

寶拉的故事:你要客觀思考反敗為勝的可能方案,是選擇本公司內另一職位,還是跳槽到一家新公司或轉行。

以寶拉為例,我們認識她的時候正在研究在線廣告公司高管在公司重組後該如何自保。當寶拉所在高科技公司的新任CEO宣佈公司改制時,她覺得自己相對安全,因為她帶領的歐洲事業部已經連續11個季度業績達標甚至超標,她本人更是5年內晉職3次。但後來她才發現自己的職位將被撤銷。

剛開始寶拉怨聲載道,從公司政治到未能保護她及其團隊的老闆都在她的指責之列。收到離職通告3個月後,她迎來在任的最後一天。寶拉對之後的日子沒有任何計劃也不想立刻做規劃。不過,她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與事業,又聯繫朋友和工作夥伴,用她的話説“並不是為了拉幫結派”,而是要徵求人生未來方向的思路和建議。

標籤:古人 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