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外語 > 漢語

英漢語言之間的主要差異

漢語4.74K

導語:如果能夠對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結構方面的差異有所瞭解,掌握兩者之間的一些轉化規律,再假以時日反覆練習,做好口筆譯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yjbys小編在此總結出英漢語言在結構方面的一些主要差異,相信對各位必有所裨益。

英漢語言之間的主要差異
  一、英語重形合 漢語重意合

就整體結構和表達方式而言,英語是一種形合性的語言,而漢語則是一種意合性的語言。英語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結構和方式來組織和表達的,偏重於形式;漢語的句子則是按照其字詞的含義來組合和連接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偏重於語意。英語句子之間的關係可以通過時態、標點符號、連接詞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漢語句子之間的關係則要靠句子本身的語意來表現。

【例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譯文】再試一次,你就會成功。

或:只要再試一次,你就會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個由and連接的簡單並列句,一般將來時態明確表明了兩句間的動作關係。但漢語譯文就比較靈活,句子之間的關係主要靠語意來表達,關聯詞可譯(括號內譯文)也可不譯,習慣於不譯。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譯文】現在集成電路成了計算機的組成部分,使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從而產生了新一代的可攜式微型計算機。

【分析】本句是由一個主句、一個定語從句和一個分詞狀語組成的主從複合句。主句用現在完成時,定語從句用一般現在時,再加一個由thus連接的現在分詞短語作狀語,通過時態、逗號、關聯詞和現在分詞短語把各句之間的關係表達得非常清楚。而漢語則在對各句簡單陳述的基礎上,通過調整語序和運用“使”、“從而”的詞意把各句之間的層層遞進的因果關係表達出來。

掌握“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的差異是做好英漢互譯的核心。英譯漢時,要儘量在理清英語各句關係的基礎上,打亂其原有的句式結構,按照“漢語重意合”的表達習慣和方式,重新組織句序;相反,在漢譯英時,要把漢語各個分句的關係儘量用連接詞、時態和標點符號等予以表示,最後按照英語的表達習慣組合成複雜的句子結構。例如,眾所周知的,雖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了)這句典型的中式英語也廣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是典型的不顧英語語法和句型結構的誤譯。其實,按照英語的語法結構,應該這樣表達:It’s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此外,在做英譯漢時,要儘量避免“翻譯腔”。所謂“翻譯腔”,就是指英文的意思雖然勉強能懂,但直譯或硬譯的痕跡到處可見,“洋味”太重,可讀性太低。究其原因,一是實踐較少,經驗不足;二是語言能力有限,重形式而輕內容,沒有掌握英漢兩種語言的基本差別和一些必要的翻譯技巧,見到什麼就翻譯什麼。

【例3】 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 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 him to order without delay.

【譯文】(翻譯腔)當一位代表超過他的分配時間,主席將告訴他命令,不要推遲。

(改進)(如果)代表發言超過規定時間,主席應督促他遵守規則。

【分析】該句是一個when引導的主從複合句,看似一個簡單的“主將從現”句,但卻不能直譯成漢語(如第一句譯文)。When 從句其實表示一種假設,如果直譯成“當……時候”,就沒有表達出原句的邏輯關係;his這樣的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翻譯成中文時可以不譯;shall是個情態動詞,不是將來時;order是名詞,表示“規則”,不能硬譯為“命令”。

  二、英語句長複雜 漢語句短簡練

英語是一種形合性的語言,注重句子的結構,句與句之間可以靠標點符號、連接詞、介詞等銜接而無限擴展,往往一句話可以包含多個意思,是一種“樹形結構式”的語言。但是,漢語則相反,它是一種意合性的語言,句與句之間的關係主要通過字詞的語意來表達,一句話一般只能表達一個意思,是一種“竹形結構式”的語言。這種長短句之間的轉化正是英譯漢的難點,所以考研的翻譯也主要是考查學生翻譯英語複雜長句的能力。例如:

【例4】 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which is a natural resource inexhaustible and available everywhere, coal which can be mined through automatic and mechanical processes at less cost and lime which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alcinations of limestone widely present in nature.

【譯文】塑料是由水、煤和石灰石製成的。水是到處可以獲得的、取之不盡的一種自然資源;煤可以通過自動化和機械化來開採,成本較低;石灰可由煅燒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石灰石而得到。

【分析】原文是一個典型的英語複雜長句,由42個單詞組成,全靠一個逗號和幾個連詞結合成一個多層次的、內容豐富的句子。主句的主幹是: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coal and lime; water, coal和lime之後各有一個定語從句,其中的後兩個定語從句還是被動語態。所以,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翻譯時要化整為零,可以把主句和各個定語從句分開譯成短句,其中的一些狀語比如at less cost也可以單獨處理成短句。

因此,在英譯漢時,遇到複雜的長句,首先要有耐心地分析句子成分,抽出主句和從句的主幹,將其翻譯成獨立的分句;其次,一些狀語,比如分詞短語、介詞短語等,也可以譯成短句;最後,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將這些分句連接起來。

  三、英語多被動語態 漢語多主動語態

儘管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被動語態,但相比較而言,英語更喜歡使用被動語態,特別是在一些正式的書面文體中,比如科技英語、醫學英語等。有時,漢語也會經常使用一些由“被”引導的被動句,但是更多的時候是用主動表被動,比如由“讓”、“給”、“由”、“據”等詞語表達的句子。所以,在英譯漢時,要儘量把英語的被動句翻譯成漢語的主動句,尤其是一些習慣的表達方法,比如:it is said that…(據説……),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大家普遍認為……)等這些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一般説來,可以把英語句子的主語變成漢語句子的賓語,再將被動語態部分翻譯成主動;如果英語句子有by引導的施動者,將其譯為漢語的主語;如果沒有,則可不要或根據需要予以補充。

【例5】 It was still thought unusual in some places that programs could be called up by viewers to be displayed on their TV screens at home.

【譯文】有些地方的人們仍然認為,觀眾打電話要求在自己家裏的電視屏幕上播放節目是一件不平常的事情。

【分析】原文中有三個被動語態形式was thought, could be called up, to be displayed, 都譯成了漢語的主動語態:“認為”、“打電話”和“播放”。其方法是:it was thought that…,按照漢語習慣,補充了主語,譯為“人們認為……”;could be called up,將by後施動者viewers譯成主語,被動部分譯成主動;to be displayed譯成主動修飾programs。

【例6】 New actions must be taken to prevent air pollution.

【譯文】必須採取新行動來阻止空氣污染。

【分析】原文是一個簡單的不需要指明施動者的被動語態,所以直接將主語變成賓語,被動語態部分翻譯成主動就可以。

此外,在有些情況下,英語中的被動語態翻譯成漢語的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都可以。例如:

【例7】 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

【譯文】大火把這家著名的旅館毀掉了。(主動)

這家著名的旅館被大火毀掉了。(被動)

【例8】 She was caught in the downpour.

【譯文】她淋雨了。(主動)

她被雨淋着了。(被動)

  四、英語重心在前 漢語重心在後

英漢兩種語言的邏輯思維有明顯的不同:英語往往是“開門見山”,先表明結論,再進行論證、描述或講述事實,也可簡單概括為“先果後因”,即重心在前;漢語則習慣於“循序漸進”,往往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由事實到結論或由因到果進行論述,可以簡單歸納為“先因後果”,即重心在後。

在英譯漢時,我們要注意這種邏輯思維上的差異。具體地,在正確理解英語原文邏輯關係的基礎上,打亂英語的句子結構,按照漢語思維邏輯的表達方式重新安排句子的語序。例如:

【例9】 Mr. Smith was arrested when he himself was not aware that crime he had committed.

【譯文】史密斯先生自己還不知道犯了什麼罪,人家就把他逮捕了。

【例10】 Everybody here has a chance to study unless he doesn’t want to.

【譯文】除非自己不願意學,這裏的'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機會。

【分析】上面的兩句話中各有一個從句:時間狀語從句和條件狀語從句。按照英文的習慣,這兩種從句一般位於主句之後,以突出主句的重要性,也就是重心在前;但是,漢語習慣按照時間順序、事件的因果關係等來表達,即重心在後。所以,遇到翻譯狀語從句時,一定要注意兩種語言思維邏輯表達的差異性,對句子的語序作出必要的調整。

再如,比較複雜的句子:

【例11】 Howev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as been found necessary from time to time to ensure that economic opportunities are fair and accessible to the people, to prevent flagrant abuses, to dampen inflation and to stimulate growth.

【譯文】然而,為了確保人人均可獲得平等的經濟機會,防止公然的不正當行為,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經濟增長,人們發現政府的干預常常是必要的。

【分析】如果按照原文的語序來翻譯,恐怕各位讀者都不知所云。該句雖長,但只有一個主句和一個從句。主句是被動語態,需要翻譯成漢語的主動語態,並加主語;to ensure與其後的to prevent, to dampen和to stimulate是四個並列的目的狀語,可譯成漢語的四個並列分句;最後,再按照漢語邏輯思維的方式重新調整原文的語序。

  五、英語注重省略 漢語注重補充

儘管英語句子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的,可以一目瞭然地知道其結構,但英語也習慣於使用省略。一方面,省略是為了簡潔,避免重複;另一方面,由於英語句子結構嚴謹,即使省略一些成分,也不會妨礙其意義的表達。然而,這對於英語為非母語的中國學生來説,卻帶來了理解和翻譯表達上的困難。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對英語邏輯思維和表達方式缺乏必要的瞭解;另一方面,習慣於漢語意合性語言的表達方式,講求詞語的均衡與對稱,喜歡使用排比式的詞彙,往往是越表達越覺得意猶未盡,也越想補充説明。所以,在英譯漢時,一定要注意英漢各自的用詞習慣。

在分析英語句子結構,特別是遇到非正常的結構時,一定要考慮是否存在省略現象。儘管英語的省略現象普遍存在,幾乎所有的成分都可以省略,但是它的省略卻具有一定的規則:省略部分一定在其之前出現過,或者是一些語法上的省略,比如定語從句中先行代詞做賓語時、虛擬語氣中if的省略等等。例如:

【例12】 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the society of which he is a part and through this to mankind.

【譯文】每個人都對他所屬的社會負有責任,並且通過社會而對人類負責。

【分析】本句雖短,但是and 後的成分不好理解,因為它省略了一些成分。如果沒看到這一省略,就不能理解原文的含義,更會譯出難懂的中文:每個人都對他所屬的社會負有責任,並且由此走向人類。(每個人不是都屬於人類嗎?怎麼又走向人類呢?)其實,該句是在this後省略了前面出現的“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符合省略的規則),this指“the society”。所以,根據漢語習慣,將其補充完整,即可得到正確的譯文。

【例13】 I kept going back to the nightmare at odd times during the day, then at night when I was being put to bed.

【譯文】我白天不時想到那個噩夢,晚上臨睡時也會想到它。

【分析】原文為省略句,否則then後面就沒有主句,難以理解。據此,可知省略成分為:I kept going back to the nightmare at odd times (at night)。譯成漢語時,要對省略成分重複,即“也會想到它”。

  六、英語多抽象詞 漢語多具體詞

與漢語比較而言,英語表示狀態或抽象概念的抽象名詞較多。在英譯漢時,如果直譯後不能表明漢語所要表達的具體意思,常常需要通過增詞翻譯或者改換説法的方法,把這些抽象名詞具體化。尤其對於通過加後綴形式構成的名詞,更應該根據具體語境予以補充翻譯。例如:commercialization (商業化情況/形勢)、independence(獨立性)、unemployment (失業現象)、ignorance (愚昧狀態)、loyalty(忠心程度)等等。

【例14】 They wanted a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conditioned to loyalty and duty.

【譯文】他們希望把下一代美國人訓練得忠於祖國,恪盡職守。

【分析】原句是一個單句,很好理解,難點在於不好處理loyalty和duty,直譯成“忠心和職責”,覺得彆扭。因此,需要根據上下文增加一些詞彙,使其含義具體化。

【例15】 I bought the thinnest vestments I could find, also a heavy one with a warm top coat, because I would encounter extremes of weather.

【譯文】我知道我會碰到最冷和最熱的天氣,所以我買了一套我能物色到的最薄的衣服,還買了一套帶有暖和大衣的厚衣服。

【分析】本句結構簡單,有一個主句和兩個從句構成:定語從句和原因狀語從句,難點在於對extremes這個抽象名詞的翻譯,能直譯成“極端”嗎?顯然不行,但它也的確是這個含義,所以需要做一些轉化處理,天氣的極端不就是“最冷和最熱”嗎?

  七、英語多替換 漢語多重複

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的同一個意思有多種表達方式,可以通過不同的詞或短語來表達,比如表達“我認為”,可以用as far as I’m concerned, in my opinion, I think,I believe等;也可以通過詞性變化或句型變化來表達,比如表示“……很重要”,可以用句型“it is important to do sth.”或“sth. is of great importance”等;還可以通過使用代詞來變化表達形式等等。但是,漢語的替換表達形式就沒有這麼豐富多彩了,漢語對同一個意思的表達一般多使用重複的方法,所以許多英語的替換表達形式翻譯成漢語時要予以重複。例如:

【例16】 He hated failure; 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 risen above it, and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代詞替代:it 替代failure)

【譯文】他厭惡失敗,他一生中曾戰勝失敗,超越失敗,而且藐視別人的失敗。

【分析】英語中對再次出現的詞語,一般使用代詞來替代;翻譯成中文時,要找出具體的替代對象,並對其進行重複。

【例17】 If the greenhouse theory is correct, the earth’s temperature will rise until the amount of radiation emitted from the planet is equal to the solar energy it absorbs. (同義詞替代:the earth與the planet同義)

【譯文】如果温室效益理論正確,地球的温度將會升高,直到它所輻射的射線量與它所吸收的太陽能量相等時為止。

【分析】planet (行星)的含義比earth(地球)大,但兩者有所屬關係。根據上下文可知,此處的planet就是指“地球”,再次出現時又用“it”替代。

  八、英語多代詞 漢語多名詞

英語的代詞種類繁多、應用廣泛,不僅有人稱代詞(具有主格、賓格和人稱變化)和物主代詞(名詞性物主代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還有疑問代詞(what、who、whom等)、關係代詞(that、which等)、不定代詞(few、others、any等)等等。為了避免重複,英語句子對再次出現的名詞普遍使用代詞替代,這是英語代詞的基本用法之一。儘管漢語也有代詞,但由於句子較短,結構鬆散,代詞太多會造成歧義,所以漢語中代詞的運用不如英語那麼頻繁。然而作為一種意合性語言,漢語喜歡較多地使用名詞,這樣可以使語意更加清楚,不會造成歧義。因此,英譯漢時,首先在理解英語句子結構時就要明白代詞的具體指代,如果某個代詞前面有幾個可能的替代時,一定要仔細篩選:其次,在表達時儘量還原出具體的指代對象,不要簡單地重複代詞。

【例18】 Our friends were obviously quite disturbed by the attitude of those in the country who is thought to misrepresent the arguments of the experts and reject them out of hand.

【譯文】國內有些人企圖歪曲專家們的論點和對這些論點輕易加以批駁,這種態度令我們的朋友深感不安。

【分析】該句中的代詞them是替代experts呢還是替代arguments呢?稍加分析,可知應該是替代arguments,翻譯成中文時需要將其還原。如果直譯成他們,就會模稜兩可,難以理解。

【例19】 Having reviewed various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I would now like to comment on the dangers that might be presented by their fulfillment and to compare these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efforts to prevent this development.

【譯文】在分析了技術上的可能性之後,現在我想對這些可能性如果變成現實而可能帶來的危險談些看法,並對這些危險和竭力阻止這個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後果做些比較。

【分析】原文中有三個代詞their, these和this。如果只是含糊地直譯出來,

很難理解原文的意思。首先,their是指代其前面的複數,從形式上看,dangers和possibilities都有可能;但從與fulfillment的搭配來看,只能是possibilities,因為只能是“實現可能性”,而不能是“實現危險”。其次,these也可能是指代dangers和possibilities,但根據原文compare these with consequences of efforts to prevent this development可知,這兩種比較只能是阻止this發展的做法帶來的後果和this發展的危險之間的比較,而不能是後果與可能性之間的比較,所以這裏的these應該指代dangers。最後,this是指代前面的某個單數形式,根據上下文語境及與development的搭配可知,這個this只能是指“某種技術”。

  九、英語結構緊湊 漢語結構鬆散

英語句與句之間的結構很緊湊,雖然看上去錯綜複雜、富於變化,但事實上,各句之間都由一些表明邏輯關係的連詞或介詞等有序地組織在一起,是一個含義豐富但結構有序的統一的整體。而漢語則喜歡使用短句,句與句之間的結構也比較鬆散,主要靠各句本身的意義來銜接。所以英譯漢時,應該儘量把英語的緊湊結構翻譯成漢語的鬆散結構,把並列句或從句譯成漢語中的單句,通過句子本身的意義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例如:

【例20】 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譯文】行為主義者認為,如果一個兒童在有許多刺激物的環境中長大,而且這些刺激物能夠發展其作出適當反應的能力,那麼這個兒童將會有更高的智力發展。

【分析】原文由一個主句和四個從句組成,主句是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賓語從句是child will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三個定語從句分別是:who is raised,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和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三者是層層相套的關係。對各句獨立翻譯後,如何處理定語從句與主句間的關係是重點。本句中的who引導的定語從句其實是對先行詞的條件性限制,可以按照這種邏輯關係譯成條件狀語從句;Where引導的定語從句直接譯成定語,修飾限定environment;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則單獨翻譯,與who引導的定語從句並列,表示條件關係。這樣,就在對原文緊湊結構的正確理解下,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讀起來非常通順。

【例21】 Behaviorists, in contrast, say that differences in scores are due to the fact that blacks are often deprived of many of the educationa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that whites enjoy.

【譯文】相反,行為主義者認為,成績的差異在於黑人往往被剝奪了白人在教育及其他環境方面所享有的許多有利條件。

【分析】原句由一個主句和三個從句組成,基本上可以按照原文的順序翻譯。但是,在翻譯that引導同位語從句時,其引導詞不必譯出,因為後面的內容就是fact,沒有必要再重複,這樣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總之,將英文緊湊結構轉化為漢語鬆散結構的原則就是:在不影響原文意思完整的情況下,儘量將各分句或獨立的成分譯成漢語的分句,並藉助語意而不是連接詞來銜接各句的關係,使其表達儘量符合漢語的表達規範。

  十、英語重綜合 漢語重分析

英語是一種綜合性的語言,主要表現為詞的形式曲折多變。比如動詞有過去式、過去分詞、現在分詞等多種形式,而且各種形式的含義和時間概念清楚明瞭。但是,漢語則是一種分析性的語言,句子之間的時間關係主要靠一些助詞來表達,比如“着”、“了”、“過”等。因此,英譯漢時,對於英語中詞形、時態、語氣等表示時間概念的範疇,要靈活地轉化為漢語中的一些助詞或表示相應含義的詞語。例如:

【例22】 During the wartime, years like these would have meant certain death for many people. Many would have become beggars and others would have been compelled to sell their children.

【譯文】戰爭期間遇到這樣的年景,許多人肯定會死去,許多人會逃荒要飯,許多人會被迫賣兒賣女。

【分析】原句中的would have done形式表示一種對未發生事情的猜測、可能性,可譯成漢語的“會……”。

【例23】 Thus finishing his homework, Mike bravely asked his mother to let him go out and play football.

【譯文】由於完成了作業,邁克大膽地要求媽媽讓他出去玩足球。

【分析】原句中的finishing是finish的現在分詞,既表示主動,又表示動作發生在主句的動作之前,所以要譯成漢語的“完成了”,以表明時間先後順序。 十一、英語好靜 漢語好動

英語喜歡使用靜態表達,經常用一些施動性的名詞(由動詞轉化而來的,比如learner, employee, beginner等)代替動詞。這樣,不僅句式靈活多變,而且結構緊湊、邏輯性強。中文則喜歡使用動詞,句短簡練,生動活潑,看起來結構鬆散,但句句有力,動態十足。因此,在翻譯英語系表結構或一些動詞轉化的表施動者的名詞時,可以考慮翻譯成漢語的動態結構或動詞形式。例如:

【例24】 She is a good beginner in computer.

【譯文】她剛學電腦,很出色。

【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系表結構,如果直譯成“她是一個很好的電腦初學者”,雖然意思清楚,但不符合中文習慣。所以,可以將beginner譯成動詞“剛學”,將整句譯成表動態的中文短句。

【例25】 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

【譯文】計算機比人檢查得更細心、更勤快。

【分析】這是一個帶有比較級的系表結構,如果直譯成“電腦是比人更仔細、更勤快的檢查者”,看似表達完整,但不符合中文表達習慣,而且意思含糊不清。所以,根據漢語好動的表達方式,可以將inspector譯成動詞“檢查”,這樣既傳達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可謂無可挑剔。

  十一、英語重物 漢語重人

無論從主語還是從句中的其他部位來看,英語句子都比較“重物而輕人”,重客觀而輕主觀;相反,漢語則較多地“重人而輕物”,重主觀而輕客觀。漢語多以表“人”的詞做主語,英語多以表事物的詞做主語。因此,英譯漢時,常將表“物”的主語改為表“人”的主語。例如:

【例26】 There was something wild, even a little aimless, about this pacing up and down, a kind of clue as to the chaos of his thoughts.

【譯文】他這樣來回踱步顯得狂躁,有點兒茫無目的,看得出來他思緒一片混亂。

【分析】本句是英文的there be句型,主語應為something,直譯成漢語難以理解。通過句子分析,可知這些動作或狀態都是由“他”發出的,所以根據漢語表達習慣,可以用“他”做譯文的主語,這樣既忠實於原文,又通順流暢。

除了主語之外,從句子其他部位的視角來看,英語同樣是“重物輕人”,漢語則“重人輕物”。例如:

【例27】 Two weeks later, a fifteen foot fence with angled rows of barbed wire at the top prevented farther unauthorized access to the crane.

【譯文】兩週以後,在這座起重機周圍豎起了一圈尖樁鐵絲網,周長15英尺,防止任何人未經許可登上這座起重機。

【分析】原文可謂只見物不見人,沒有一個人出現,符合英文的表達方式。但是,根據漢語的習慣,應該將unauthorized access譯成“未經授權/許可的人登上”,以明確prevent的對象,否則難以理解。

總而言之,以上十一條是英漢兩種語言在邏輯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一些明顯區別,也是掌握好英漢互譯的必要前提。只有抓住這些區別,依據各自的特點,在翻譯實踐中反覆練習、體驗,才能找到英漢翻譯的一條捷徑。其實,只要抓住規律與核心,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再結合模擬及實戰演練,相信短時間內會有收穫,整個英語學習水平也會有很大提高。

標籤:漢語言 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