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樂器

揚琴輪音的訓練方法

樂器1.63W

輪音也稱“輪竹”,是從交替竹加快速度後發展為密集的輪奏,也是揚琴演奏技巧中最常用的一種演奏法,幾乎在每首中型以上的樂曲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揚琴輪音的訓練方法,希望有所幫助!

揚琴輪音的訓練方法

  學習揚琴輪音的誤區

其一,腕、臂緊張,身體僵硬。有的學生學習心切,急於求成,見到老師輪音彈得快,以為只要快就好聽,一着急,也顧不上老師有關手腕要放鬆,手指配合帶動的叮嚀,就以肘部為支點,抬起手臂直直地敲下去,這樣雖然可獲得一時的快速,但是敲出來的輪音不均勻,音色、音量不統一,或虛或噪,而且由於手臂僵硬,身體動作也跟着緊張,不能做到放鬆自如,演奏時便會感到十分疲勞。

其二,手腕、手指不能很好地配合。有的學生鑑於認識和理解的偏差盲目模仿,看到教師在彈輪音時中指、無名指、小指飛快地抖動,誤以為只要這三個手指配合得好就行,故而忽略了手腕的軸心作用,造成了輪音不均勻、速度提不上去的情形。另外有的學生則只注意到老師手腕在快速輪音時的左右顫動,在其手腕還不夠靈活、放鬆的狀態下,就單純地模仿了這個動作,雖然暫時速度有了,但是琴竹抬不高,動作顯得僵硬,或聲音發“飄”,或輪音長度不夠等,形成無法控制輪音強弱及時值的現象。

其三,左、右手用力不均衡,“左低右高”。在揚琴的輪音演奏中,嚴格要求左右竹在高度、靈活度以及力度上要保持一致,這樣敲出來的輪音才能均勻,有美感。可有的學生左手遠不如右手來得靈活,平常又對左手練習不夠重視,練得不多,故造成在彈輪音時“左低右高”的現象,也就是在擊弦時左手手腕抬得低而右手手腕抬得高,這樣彈出來的輪音相應的就“左輕右重”,磕磕巴巴的,美感盡失。

其四,擊弦點不統一。揚琴的高、中、低音區擊弦點略有不同:高音區正確的擊弦點是在距琴碼1cm左右的地方,中音區是1.5cm,低音區則是2cm左右的地方。在這裏,揚琴的音色基本能達到高音清亮、中音飽滿、低音濃厚。若是過分靠近琴碼擊弦,則琴聲乾澀;反之,離琴碼過遠,則高音虛散、中低音易帶雜音。可見,不同的擊弦點所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有些學生彈奏時手腕、手臂、手指的狀態均很好,配合起來也覺得協調,可是聲音卻不和諧。這又是為何呢?原來是擊弦點不在同一點上,往往是右手偏右、左手偏左,這樣敲擊出來的聲音就較刺耳,這對很好地表現樂曲的內涵及意境無疑是一大障礙。

  揚琴的輪音訓練方法。

  一、手腕靈活的訓練。

手腕是否放鬆、靈活是演奏輪音的基礎。手腕若是緊張、僵硬,輪音的演奏便無從談起,故筆者的第一步便從解決手腕的緊張入手。具體方法是:首先向學校申請幾副鐵鼓槌(注:爵士樂鼓手練習用的,用鐵做成的鼓槌),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幾個大號的沙包,用鐵鼓槌在沙包上進行雙手上下交替往返練習。由於鐵槌的重量,學生很容易地就可體會到手腕的上下轉動。開始訓練時,每次為五分鐘,節奏多以四分音符為一拍的常用節奏,然後逐漸增加為十五分鐘至二三十分鐘;為了使練習不至於枯燥乏味,在節奏上又加進了附點、切分、三連音等節奏型。通過種種訓練後,學生的手腕變得靈活、持久,回到琴上練習時,覺得輕鬆自如。而且由於採用的是鐵槌作為訓練工具,在腕的帶動下,小臂的運動得到加強,從而增強臂力,為以後演奏表現恢宏、氣勢磅礴、熱烈奔放的輪音段落埋下伏筆,打下基礎。

  二、手指靈活及指腕配合的訓練。

在輪音演奏中,手指、手腕是否能靈活、協調地配合對增加輪音的密度,特別是在表現細膩、委婉、歌唱性較強的輪音段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手腕靈活度得到保證後,筆者開始着手對學生進行指力的訓練。具體方法是:以大木槌作為訓練工具。首先,以大指、食指為支點握在木槌尾端約8—9公分處,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關節內側托住木柄,掌心收攏。開始練習時,手腕、大指、食指均不動,以中指、無名指、小指的運動為主,託動木槌一拍一下地敲擊桌面(若用鼓面作練習則效果更佳),然後逐步提高速度、變化節奏型。其次,在中指、無名指、小指的靈活度得到加強後,再配合手腕進行練習,具體方法是由慢至快,跟上面相似,若是中途出現手腕或手指緊張的現象,那麼就從慢練起再找放鬆的感覺,直到手腕、手指能夠和協地配合。最後再回到琴上練習,就會發現輪音的密度得到加強了,着力點和音位都能較準確地擊出,而且聲音有彈性、飽滿、圓潤,這時候教師就可佈置一些歌唱性較強的小型樂曲讓學生進行練習,在此過程中也同時注意對學生進行樂感方面的培養,儘量做到聲情並茂,較好地表現歌曲的內涵。

  三、琴竹高度統一的訓練。

由於琴竹高度無法一致而造成的“左輕右重”的音響,對輪音起的破壞作用毋庸置疑。針對個別學生出現的“左低右高”現象,筆者採用的訓練方法是:

1.在兩根棍子中間拉條繩子,或是在學生牀兩邊的支架上綁根繩子,敲擊時兩手臂放鬆,以手腕為軸心,琴竹以碰到繩子為準(注意左、右手腕的高度要在同一水平線上,並着重體會左手腕的感覺,繩子的高度可以由低到高慢慢調節);

2.用左竹法進行訓練。教師給出各種變化的節奏,如:這些節奏都從左竹開始進行練習,因此增強了左手腕的主動意識,提高了手腕的靈活度及力度。接着再進入三連音的`練習,目的是訓練左右手的平衡,避免左手練得過激再出現“左重右輕”的現象;

3.雙音練習。在中高音區以五度音程……進行練習,注意兩手腕高度、力度的統一。在力度上可以由弱至強進行訓練,手腕也相應地由低到高;在節奏上可以從簡單的節奏型到複雜的節奏型過渡,採取多變化的練習。

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學生的“左低右高”現象普遍得到改善,再進入到輪音的練習,“磕磕巴巴”不整齊的現象自然也就跟着消除,隨之而來的是優美、悦耳、和諧的音響了。

  四、擊弦點統一的訓練。

首先從持楗入手,這是擊弦點統一的關鍵。要求學生持楗時讓竹頭相對,放在同一點上(但是手掌不能外翻)做“抬起——放下——抬起——放下”的動作,放下時琴竹一定要在同一點上。如此反覆訓練形成定勢。其次,採用“點”訓練法。筆者準備了幾張白紙,在每張白紙上畫一個圓圈,圈內用蠟筆塗上一層厚厚的色彩,讓學生左右竹交替擊打,要求不能超出圈外,若是不小心超出圈外,琴竹的皮套上沾滿蠟筆的顏色在白紙上很容易就顯示出來,由此學生也就知道自己打得是否準確了。這個圓圈的大小可根據學生訓練程度而定,可從大圓逐漸過渡到小圓,再到一個點。再者就是練眼神了。揚琴不足一平方米的琴面上碼着150多條琴絃,眼神差點別説輪音了,就連基礎的“交替竹”都不容易敲準。因此,除了讓學生經常看窗外的綠色植物、做好眼部保養外,筆者還經常給學生進行“瞬擊”訓練。所謂“瞬擊”,通俗説就是“指哪打哪”,老師口令一下,要求瞄準哪個點學生馬上手起竹落,要求做到既快又準。這個點可以是書上的某個字、琴上的某個琴碼、牆上的某一點等等,這些訓練無形中提高了學生敲擊的靈敏度及準確性。

當學生能較熟練地掌握輪音的演奏要領後,接下來的學習方向是掌握輪音的力度變化,使之把作品的意境準確無誤地表現出來。為了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筆者除了佈置樂曲給學生練習、在課上示範指導外,還通過各種電教手段如錄像、CD、VCD等,讓學生欣賞大量的樂曲,如《土家擺手舞曲》《春江花月夜》《哀思》《美麗的非州》《將軍令》《黃河頌》等,所表現的內容或活潑、歡快;或寧靜、優雅;或深沉、悲憤;或雄壯、激昂……老師跟學生一起分析其中輪音力度、強弱的變化,告訴學生在演奏快速、中等力度的輪音時,可以採用“腕加指”的方法,而在演奏氣勢宏大、戲劇性強、力度大的音樂時,採用“臂加腕”的方法。接着,再拿一些曲子,讓學生根據曲作者要求的意境來考慮,自己處理輪音的力度、強弱變化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獨自識譜能力,更使其輪音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