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古典舞

關於漢唐古典舞“重心”的分析

古典舞1.06W

重心的變化隨時隨地都與舞蹈動作緊密聯繫着,所以舞蹈重心的訓練是舞蹈訓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舞蹈動作穩定、發展、提高的重要因素。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關於漢唐古典舞“重心”的分析,歡迎參考閲讀,希望你喜歡!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關於漢唐古典舞“重心”的分析

在舞蹈中,“重心”是極為重要也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維持舞蹈動作平衡的關鍵。重心訓練在現今各類舞蹈訓練中缺少深入的探索與研究,而將重心的訓練提煉出來,加以深入,我們會發現它不僅是訓練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還體現出了不同舞種通過不同的重心變化而滲透出的風格特色。本文結合中國古典舞蹈,談古典舞中“重心”訓練的重要性,在舞蹈當中,“重心”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身體姿勢的變化會導致“重心”發生變化,而“重心”的變化直接影響着動作的完成。

  一、舞蹈“重心”研究

  1、人體重心

人體重心是指人體重量的中心。

人體靜止時,重心處於人體臍部附近 ,一般來説,受身高、體重、骨骼發育不同的影響,每個人的重心位置不同。在運動中,人體全部環節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就是人體的總“重心”,即“人體重心”。

人在靜止狀態下處於自然直立時,人體的“重心”是接近人體中央矢狀面內,稍偏向第三骶椎上緣平臍並位於其前方7釐米處。準確來説是位於臍(肚臍)下方,這並非是人體的中心。例如:當人們站在欄杆前,發現欄杆低於小腹的時候,越靠近欄杆就越會感覺到不安和恐懼,當人一旦失去穩定,就有可能墜落,這是逼近重心,失去安全感的心理作用。

此外,重心還隨着人體位置的移動和軀體形態的變化而略有不同。人靜止站立的時候,重心位置在唯一的一個點上,而當人體發生型姿改變的時候,人體重心的作用點就在隨之變化,如將姿勢變化成右腳為主的姿態,重心的作用點就會向右傾,向右傾斜的重心並不能使重心不穩,而是重心隨着作用點的改變而改變,以此來保持身體的平衡。

  2、重心的支撐點

當人體站立時,人體重量的支撐點大多數是偏於腳跟部位,這使人體相對自然、平穩。當人體處於向前行走的運動狀態時,人體重心的支撐點將是由腳跟經過腳弓到腳掌的運動過程完成的,雙腳通過與身體重心的交替滾動而完成向前行走的動作,而當人處於奔跑的狀態時,人體重心的支撐點則是偏向於腳掌為主要支撐點。所以,重心的改變,有助於運動的產生,且提高運動的效率,能夠使身體輕鬆地完成奔跑的動作。

我們的腳是整個身體重量的支撐體,雙腳之間的左右、前後的有效位置所形成的面積,有效的形成了重心支撐面,想要保持平衡,重心就不能離開支撐面的有效範圍,否則就會失去對重心的控制。

由此,我們可以在貼切舞蹈探索重心支撐點的時候,不難發現在舞蹈的重心研究中,腳跟、腳掌的支撐點以及多點形成的支撐面的重要作用。

  3、舞蹈重心

在舞蹈中,“重心”是極為重要也值得探討的.問題,是維持舞蹈動作平衡的關鍵。各種結構複雜的舞姿控制;舞姿之間的流動、變化;大幅度的跳、轉等等,都需要在平衡“重心”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對於人體平衡穩定性的保持,平衡面大,動作的穩定性就容易維持,而平衡面小,對於動作的穩定性就不容易維持。支撐面的面積越大,則穩定性越高,支撐面越小,則穩定性越小。

比如西方芭蕾舞中的足尖藝術,就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一方面對於整個人體的重心支撐點很小,難以維持穩定性。另一方面在延長肢體的同時還要完成許多豐富而具有難度的動作技巧。它不但將西方崇尚上帝的宗教理念發揮到了極致;誇張了西方人開放熱情的審美取向,更使“足尖”這種表演形式成為芭蕾舞中具有特色的一種代表形式。在足尖上完成優美的舞姿、飄逸的動態、輕盈的旋轉與跳躍是相當難的,這樣的訓練程序與訓練方式是科學而值得關注的。單腿立足尖的動作就比全腳着地的單腿支撐動作的穩定性差,而雙腿支撐的動作要比單腿支撐的動作穩定性高。“重心”位置高,平衡的穩定性就小,“重心”位置低,穩定性就大。

重心的變化隨時隨地都與舞蹈動作緊密聯繫着,所以舞蹈重心的訓練是舞蹈訓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舞蹈動作穩定、發展、提高的重要因素。“重心”的訓練是舞蹈訓練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用正確的方式方法運用重心不但能更好地完成舞蹈動作與技術技巧,還能更加生動的展現舞蹈動態與舞蹈風格。重心訓練在現今各類舞蹈訓練中缺少深入的探索與研究,而將重心的訓練提煉出來,加以深入,我們會發現它不僅是訓練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還體現出了不同舞種通過不同的重心變化而滲透出的風格特色。

芭蕾的足尖、戲曲的厚底兒、滿族的寸子……都通過不同的重心變化體現出了不同的技藝與風格。所以,在舞蹈訓練中,我們不但要注意重心動作的合理性。更要注意在重心的變化中所滲透出的語言意義。

  二、漢唐古典舞重心的意義

漢唐古典舞是以中國古代文明史中最輝煌的漢、唐精神和藝術氣質為審美主幹,以漢、唐為代表的樂舞文化傳統和明、清以來發展成熟的戲曲舞蹈形式為支點,而創建的中國古典舞學派。“漢”、“唐”兩個字只是用於區別於“李唐”古典舞的另一稱號。現今在完整得訓練體系中存在而發展。在以孫穎老師為創始人發展起來的漢唐古典舞學派中,人們看到的是中國上千年的文化得以傳承。漢唐古典舞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多的傳達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時代特色和審美文化。當古詩詞、繪畫、建築等作為古典文化呈現時,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唐詩宋詞的舞姿記載,巖石壁畫的生動形象,都驗證了中國古代舞蹈的古典形態。

漢唐古典舞以中國歷史文化為根基,在舞蹈作品中以斷代的形式創作出了大量的劇目,無論是原始氏族部落的野蠻、粗魯還是魏晉的浪漫、逍遙,隋唐的雍容還是宋代的清雅,漢代的宏放還是明清的細膩,在每一個作品中都體現出了獨具特色的時代風格,藴含着別具古典韻味的歷史蹟象,呈現出的是不同時代的審美意味。而在教學體系中,基訓課作為根基課程,更是在不斷尋求着具有風格各異的組合形式訓練古典舞者,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教學體系。從形態各異的“單詞訓練”到精彩絢麗的“風格性組合”,從行雲流水的“流動連接”到張揚大氣的“步伐訓練”,無不讓欣賞者盡賞各異文化的時代大餐。在單詞、短劇、塑性、平衡、步伐中無不聯繫着舞蹈重心,而流動連接、肢體化解、力量速度中更是要以重心訓練為基礎。我們會發現在漢唐古典舞訓練體系中之所以呈現出鮮明的舞蹈風格,最為主要的是它不以芭蕾把杆訓練為訓練手段,也不以戲曲的形態為風格性舞姿,這樣的起點使得漢唐古典舞舞姿大氣、神形兼備,完整的體現了不同時代的舞蹈風格,增加了舞蹈的動態與韻律。為了將舞姿的完整性與動態性展現出來,重心訓練是漢唐古典舞基訓課中尤為重要的訓練步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