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間舞

傳統而多樣的藏族民間舞蹈

民間舞3.06W

西藏地區地域遼闊,不同的地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態和形體動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傳統而多樣的藏族民間舞蹈,希望能幫到大家!

傳統而多樣的藏族民間舞蹈

泛指流傳在廣大農牧村鎮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其主要形式有:果諧即圓圈舞。是流傳在前後藏地區廣大農村的一種自娛性集體歌舞。以山南地區的最有代表性。舞蹈時,人們圍着盛有青稞酒的酒缸,男女各站一邊,拉圈起舞,從左向右沿圈踏步移動並分班歌唱。領舞者不時發出“休休休”的呼喊,指揮羣舞者統一節奏;果卓俗稱鍋莊,是圓圈歌舞的意思。舞蹈動作有力,舞姿矯健奔放,有模擬禽獸的動作,如模擬山鷹的各種形態。地區風格很突出,一般分為農區果卓、牧區果卓、林區果卓;堆諧是一種踢踏舞。17世紀中葉,五世達x規定每年六月底七月初在拉薩舉行雪頓節,讓各地藏劇團集中到拉薩獻藝。“堆”地區窘巴藏戲團的劇目中,穿插表演了這種已具雛形的踢踏舞,受到拉薩羣眾喜愛。

泛指表情性強的集體舞。包括多種鼓舞、擬獸舞、性格舞等。這類舞蹈一般重技巧表演,歌時不舞,舞時不歌。

噶爾藏語意為專業性的表演歌舞。這裏主要是指17世紀噶丹頗章王朝時期,拉達克國王獻給五世達x的一部樂舞。這部樂舞,一直表演於西藏宮廷。它吸收了部分藏族舞蹈的韻律和動作,已經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宮廷舞蹈。表演這種樂舞的是男性兒童,稱噶爾巴。

羌姆泛指驅鬼酬神,宣揚佛法天命,解説因果關係和表演佛經故事的宗教性舞蹈。包括民間“鳥冠虎帶擊鼓”的大型巫舞,主要是指喇嘛寺的跳神。這種舞蹈最早是根據印度佛教瑜伽宗的禮儀,吸收本地反映自然崇拜的巫舞、擬獸舞、法器舞混雜而成。在表演時沒有歌唱,氣氛嚴莊肅穆。

西藏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境內,北部高原廣闊,其間盆地、湖泊眾多,水草豐茂,牧業興旺;南部河谷平坦開闊,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農業發達;東部高山縱橫,山頂牧場優良,山腰森林茂密,峽谷四季常青。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勞動對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條件的差異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城鎮和農村、農村和牧區、牧區和森林地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態和形體動作。就目前發掘和發現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後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區藏族民間舞和古典舞分佈的現狀來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莊舞);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以及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

從動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從韻律上講,既有“圓滑風”,又有“頓挫風”,既有“點”的強烈音響,又有“線”的圓曲流動,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風格特徵。因此,西藏被稱為“歌舞的海洋”並非溢美之詞,而是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儘管藏舞千姿百態,品種繁多,但若從它的縱軸和橫面關係上綜合考察,仍大體上可歸結為:“四系”、“四類”和“多品種”、“多風格”。“四系”,即民間、宗教、戲曲、宮廷。“四類”,即民間舞果諧、堆諧、果卓、康諧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貢嘎爾鼓舞等;戲曲舞拉姆、格薩爾、希榮仲孜等;宮廷舞供雲樂舞(嘎爾)等。然而,在多品種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現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風格特徵。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我們又可以從個性中看到共性,找出傳統藏舞中每個類型的內在聯繫及其共同的形態特徵,歸納起來綜合分析,得以一個比較系統而概括的認識。

  藏族舞蹈主要的伴奏器具“藏族神鼓”

藏族神鼓:又名“喇嘛鼓”。臧族喇嘛寺院所用宗教樂器

神鼓的鼓框木製圓形.兩面蒙以羊皮,鼓面直徑約40釐米,鼓框厚21釐米左右。鼓拒多飾以各種彩繪圖案花紋,下端連接着木製長柄,通高約120釐米。使用彎曲的鼓棰敲擊。

演奏時,奏者席地而坐,左手扶置長柄,使鼓身直立,右手執鼓棰敲擊;在儀仗樂隊中行進演奏時,由一人將鼓扛於肩上,另一人緊隨身後持棰敲擊。

藏族神鼓現在已用於歌舞表演,可系綢帶斜挎於胸前演奏;亦用於藏戲伴奏。

標籤:民間舞蹈 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