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少兒舞蹈

怎麼看懂一場芭蕾舞劇

説起芭蕾舞劇,想必每個人都能脱口而出幾部經典之作:《天鵝湖》、《胡桃夾子》、《堂吉訶德》等等,段數高的觀眾應該還能説出《仲夏夜之夢》、《吉賽爾》或者《卡門》。那麼怎麼看懂一場芭蕾舞劇呢?下面請隨小編一同來了解下吧。

怎麼看懂一場芭蕾舞劇

在芭蕾舞劇的觀賞中,大家普遍最關注的是舞者的身材、服裝和舞鞋,因為這三大要素構成了芭蕾舞區別於其他舞蹈藝術最大的特徵和美!那麼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這三大重要元素。

  TUTU裙

對,你沒看錯,這個發音特別可愛的名字正是芭蕾舞裙的學名,TuTu裙,官方的翻譯是這樣的:

那麼tutu裙是如何做到蓬蓬起來,而不會垂下呢?是因為有一種面料叫做芭蕾紗。這種紗質地輕,材質略硬。芭蕾裙往往需要10層以上。外裙最長。一層層遞短。所以芭蕾tutu裙就能撐住了。因為這種紗輕。所以很多層都不會重。為舞蹈演員們減輕了很大的負重。因此tutu裙的奧祕不是裙撐。是多層紗的疊加!

每一個芭蕾舞演員在選擇tutu裙時都會感到很興奮,因為在很多時候,芭蕾tutu的選購意味着你的舞蹈生涯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你的舞蹈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峯。選擇tutu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第一次舞蹈演出,第一次舞蹈比賽的參加,第一次舞蹈訓練的需要,但無論什麼原因,擁有一件tutu對於芭蕾舞演員來説都是無比興奮的。

主要有兩種古典風格tutu,較寬、較平的俄羅斯版(platter或者pancake)和有許多變化的、較軟較小的英式風格tutu,因此我們所看到的芭蕾舞劇並不完全都需要身着蓬蓬不會下垂的裙子。浪漫主義芭蕾的着裝主要就是飄逸的長裙(如:《仙女》《吉賽爾》等),而現代芭蕾就更為精煉——直接就是緊身服,以後大家在觀看其它芭蕾舞劇時可以在心裏有個對基本派別的瞭解。

  芭蕾舞鞋

有多少女孩兒小的時候都曾站在鏡子前模仿芭蕾舞演員,試圖將自己的腳尖立起來,但往往都是失敗。所以立起腳尖來舞蹈是芭蕾舞區別與其他舞種最顯著的特徵。芭蕾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女演員踮起足尖的那一刻,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兩點:演員們的刻苦訓練和足尖鞋。而我們在很多的影視劇作品中都能夠看到作為首席的舞蹈演員,總是會穿着一雙區別於他人,最為精美的芭蕾舞鞋。

足尖鞋內部的主要原料是布和膠水,把兩者一層一層地粘在一起才有了堅硬的腳感。一雙新的足尖鞋很硬,而演員們一般都要用很長時間把它們掰軟,方法一般是半腳尖,輕輕沾水和壓足弓,有興趣的朋友在看演出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女演員腳上的鞋子,都是很軟很合腳的(主要是腳掌和腳弓部分)。而鞋底內有一塊橡膠鞋板(Shank),鞋底外有一塊皮質底(Leather Sole)。芭蕾舞女演員就是靠鞋板的幫助立起來,並利用鞋頭的小平面固定重心的。

  舞者身材

對於一部芭蕾舞劇的欣賞,舞者的美有時候甚至比劇情本身更奪人眼球,而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有多年刻苦的訓練,便可以練就芭蕾舞演員所具備的技巧,這個的確是一種誤解,芭蕾舞演員幾乎都是天生的,記住這四句口訣,你便很容易理解:

三長一小一個高,20公分頂重要

開、繃、直、立爹媽給,輕、高、快、穩師傅教

“三長一小一個高”,是對古典芭蕾舞者從頭到腳,整個身體條件的苛刻要求——“三長”指的是長胳膊、長腿兒、長脖子,“一小”指的是“小腦袋”,大腦袋跳芭蕾那可有的看啦,觀眾都盯着那大腦袋看了。這首先是為整個身體取得平衡提出的要求,然後,才有美可言,否則,在這種修長,甚至纖細,重心很高的肢體之上,是一個大大的腦袋,其穩定性必然較差,視覺效果則只能是不安全,甚至有滑稽感了,而芭蕾的貴族風範則會不翼而飛;“一個高”指的是“高腳背兒”,即俗稱的“腳弓”需要高高地向前鼓出;這項“條件”的明確提出,也是因為在高位半腳尖和全腳尖的頻繁起落上,身體需要迅速地找到平衡,然後才有芭蕾的雍容華貴可言。

需要補充説明的是,為了確保芭蕾女明星在腳尖鞋前的那塊方寸之地上隨心所舞,遊刃有餘,芭蕾藝術對她腳尖鞋裏的腳趾這種純屬隱私部位的長度,也不得不提出了苛求——最理想的,但純屬稀有的腳趾條件,應該是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邊兒長,這樣,才能平均地分擔整個身體的巨大重量,使得她在腳尖上作舞的難忍之痛能夠減低到最大的限度;最糟糕的腳趾條件是二拇趾一枝獨秀,因為單靠它孤軍作戰,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支撐起洋洋大觀的整個身體重量的;比較常見的腳趾條件是大拇趾、二拇趾一邊兒長,這種腳趾條件的女孩子通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或許有可能進入自如的狀態。

“20公分頂重要”,説的是芭蕾舞者的下肢,即腿部,必須比上身,即軀幹,長出20公分來;腿部的長度應從裸足的後跟開始,一直量到臀線為止;而軀幹的長度則應從尾椎開始,一直量到頸椎自上而下的第三節處;要求腿部長出20公分,是因為芭蕾的重心移動全要靠腿部來完成,因此,觀眾的視點自然會集中在腿部;再者,芭蕾的貴族氣派需要通過腿部的挺拔來顯現;此外,就“距離即美”的古典美學而言,樓下的觀眾採用的是仰視角度,如果腿部不夠修長,容易產生大腿如林的感覺,破壞古典芭蕾清心寡慾的理想;樓上的觀眾採用的是俯視角度,如果腿部不夠修長,則容易產生侏儒成羣的醜陋,毀掉古典芭蕾輕盈飄逸的'美感。

“開、繃、直、立爹媽給”,説的是芭蕾舞者必須先天具備的四項條件,大多是父母遺傳給他們的“開”是指舞者的踝、膝、胯、胸、肩,必須五位一體地向兩側打開,否則,便缺乏足夠的貴族氣派,而運動起來,也無法達到高度的靈活;四項條件中,“開”字得當先,它是其它三項條件的身體基礎和氣質前提;“繃”是指舞者的每個腳部動作,無論大小,凡是該繃起腳背兒來時,都得把它繃起來,繃出來,這是檢驗全體舞者,從羣舞到主演,腳下乾淨利索的試金石;“直”是指舞者的腿腳在完成充分的伸展時,必須把膝蓋骨絕對地收藏進整個腿腳的線條中去,以確保整個腿腳的線條一氣呵成、暢若流水;“立”是指舞者的身體無論坐,還是立,軀幹都必須同地面呈垂直狀態,類似於中國古人所崇尚的那種“坐如鐘、站如鬆”的君子風度。

以上這三句口訣為我們描畫的芭蕾舞者,可謂具備了理想的“先天的條件”,而接下來的這第四句口訣“輕、高、快、穩師傅教”,則是要告訴我們,芭蕾舞者在老師的精心調教下,經過長期、科學和艱苦的訓練之後,完成各種高難技術動作時,都需要形成哪些“後天的能力”

  功底

“輕、高、快、穩”這個四字的要領中,“輕”字須當先,因為在19世紀的芭蕾舞劇中,標題人物大多都是仙女、精靈、孤魂、野鬼,這些人為的造物往往都是來無蹤、去無影,沒有重量的,輕盈飄逸成了她們的共同特點,因此,舞者的動作只能以“輕”為美,而不能只為了跳得高,而犧牲了“輕”,結果把“落地無聲”變成了“落地有坑”,破壞了典型人物的彼岸之美;正因為如此,芭蕾舞者,尤其是女舞者們,最忌諱的莫過於體重的增加,他們在飲食上,是最為謹小慎微的一族;“高”與“輕”是因果關係,沒有“輕”,便沒有“高”,而沒有“高”,便沒有芭蕾舞者和芭蕾舞兩者超凡脱俗的境界之美;“快”是指舞者的動作頻率要快,速度越快,難度則越大,快速的動作主要包括旋轉和腿腳的擊打——俄羅斯20世紀的芭蕾史上,有兩位巨星的旋轉速度達到了“迅雷不及掩耳”的境界,他們分別是娜塔麗婭·杜金斯卡婭和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夫;《吉尼斯世界記錄》上的芭蕾項目,也大多與這個“快”字直接相關:俄羅斯人達馬肖夫一次躍入空中,然後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兩腳可以完成八次相互擊打的動作!其速度之快可想而知,但支撐他去完成如此多擊打動作的爆發力之高,也可謂登峯造極;“穩”在四字要領中,始終扮演着壓大軸的角色,無論前面跳得多“高”、落地多“輕”、轉得多“快”,如果最後一個瞬間如果沒收住,把“穩”給字丟了,一切則會前功盡棄,使得整個舞蹈的美毀於一旦!

以上就是對於芭蕾舞者個人素質的鑑賞,那麼關於芭蕾舞劇,觀賞中又有哪些經常會出現的疑點呢?

  分不清演員怎麼辦

很多舞劇的服裝主角和配角沒什麼太大差別,再加上座位和舞台之間的距離就經常出現“主角出現了,主角消失了”的感覺,而這時大家就可以找一些標誌性的物品來區分各位演員,比如服裝的不同、頭髮的顏色、飾品的區別、搭檔的人選等。

  幕是怎麼回事

幕在最開始的規定就是幕布拉起幕布放下算一幕,但是現在也出現了直接道具緩慢移動而不放下幕布的情況。其實簡單來説幕就是區分主要情節發展的名詞。

  怎麼鼓掌

演出進行中,當演員動作停止或鞠躬的時候可以鼓掌,因為此時可以判斷演員短時間內不會再進行高難度動作;演出結束後,可以邊鼓掌邊喊 bravo;再次謝幕時,掌聲可以持續得久一些,這是對演員表演的肯定和讚許。

講了這麼多,希望對於有意瞭解芭蕾舞劇的觀眾有一些幫助。剛剛學會的理論,一定要放諸實踐中去檢驗,鄂爾多斯大劇院也安排了非常精彩的芭蕾舞劇供大家欣賞。

標籤:芭蕾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