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英語 > 英語閲讀

英語閲讀教學文獻綜述

通過文獻的閲讀,可以讓教師得到許多啟發。一起來看看英語閲讀教學文獻綜述!歡迎大家閲讀。

英語閲讀教學文獻綜述

  英語閲讀教學文獻綜述

隨着教改的逐步深入,英語教學領域也呈現各種思想交匯、各個學派共融的局面,廣大基礎教育領域的英語教學實踐者——英語教師們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學習、領會和貫徹這些教學理念,並從實踐中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他們的文章與英語教學學者們的專業學術文章一起呈現在各大英語教學期刊、報紙、專著中,使我們一線的英語教師也能分享學人們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見,也能閲讀到諸多的教學案例分析,激發自己教學的靈感。

由於近期在自己的教學中比較關注三個方面的信息,即英語教學的有效性、英語語篇教學的策略、英語教學中活動設計,本篇綜述可以看作是這三個專題的綜合,這些也是當前英語教學的熱點問題;同時,在查閲文獻過程中,也注意到當前英語教學中還有不少“大是大非”的問題,尚存在於爭論中,而這些爭論的話題也涉及到我關注專題的展開,所以在此一併蒐集,並作為本綜述的第一部分呈列。

第一部分:英語教學宏觀策略

英語教學中的新思維推動着英語教學的發展,但舊學説並不因此被拋棄,相反,在兩者的博弈中,舊學説一樣被很多學者一再提起。

清華大學外語系崔剛教授非常關注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他在《語言學習策略研究述評》(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8(7): 25-31)一文中介紹了學習策略的不同定義,並與學習風格進行了比較,提出了七大類的語言學習策略,介紹了成功語言學習者的五大特徵,詳細分析了影響策略選擇的因素、語言學習策略的教學、學習策略的層次性等內容,最後指出了未來研究的三個方向:如何根據學習風格使用和調整學習策略、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者學習策略使用方面的差異、計算機在語言學習策略研究中的作用。

英語教學已有諸多教學法得到實驗和應用,吉林師範大學王金波教授就在《從中西外語教學法的發展角度看我國外語教學法應抓住的特點》(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8(6):24-26)介紹了多種教學法的起源,如語法翻譯法、直接法、閲讀法、聽説教學法、情景語言教學法、全身反應教學法、沉默教學法、自然教學法等,在此文中,他還闡述了我國外語教學的發展的幾個方面,如綜合教學目標、語言內容和功能、以學生為中心的多邊互動、知識多元化、語言包容、對母語趨向折中、外語教學法的多元交叉、規範研究等。

同時,也有諸多學者對新思維保持一定的警惕,主張舊學説的改良,而不是顛覆。包天仁教授在《“有效教學”的無效成因》(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8(7): 32-36)一文中對華東師範大學鍾啟泉教授提出的“有效教學”的説法進行了質疑,並認為根據中國儒家的理性主義特點,提出了“高效教學”(High Effective Teaching),建議立足本土、立足中國文化、中國國情、教情和學情,採用“四位一體”教學法,堅持雙基為主、堅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理性地進行外語教學。

作者認為“有效教學”是個噱頭,產生了諸多低效後果,並進行了一一羅列,共計22項,如重能力,輕雙基、重感性,輕理性、重學生,輕教師、重習得,輕學得、重表演,輕內涵等。作者最後詳細介紹了“四位一體”教學法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新“任務型教學”法、新語言觀。

《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的癥結與對策》(曾燦濤, 曹志希.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8(6): 15-17)一文認為,我國中國小英語課堂教學輕語法教學、排斥漢語翻譯、忽略語言知識傳授,交際法唯我獨尊的現象相當普遍,教學質量仍未走出低谷。問題的癥結主要在於中國小教研部門賽課活動的誤導,只有正確把握“二語習得”與“外語學得”理論的指導原則,堅持“語言知識教學”與“語言能力培養”並重的方針,加強和改革課堂教學指導方法,才能着力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推動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朝正確方向前進。

崔剛教授也在《談談英語教學研究的幾個問題》(崔剛.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8(6): 18-20)一文中認為,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師中普遍存在着一種重技能、輕理論的傾向,把教學看作是一種技能型的東西,認為熟能生巧,不需要懂得那麼多的理論。作者提倡,從哲學層面,要研究語言的本質、語言學習理論(心理過程、個性差異)、方法論(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避免閉門造車和盲目引進。英語教學改革不是用一種教學方法代替另一種教學方法,英語教學要講究延續性,“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才能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作者主張,“我們的研究成果要在世界外語教學界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採用規範、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於沒有經過試驗證明的,不要貿然作出決策,更不能在大範圍內進行推廣”。

而《警惕課堂教學引領中的“矯枉過正”》(薛菊萍.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8(6): 42-44)一文中,作者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繁盛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可喜之中,卻又跨入了新課程改革的誤區。

作者把這些誤區概括為八個方面:

提倡民主:不是放棄“教學秩序”;

創設情境:不僅僅是“亮麗包裝”;

學習方式:不一定要“合作探究”;

快樂英語:不能犧牲知識積累為代價;

遊戲教學:並不能淡化技能教學;

自主活動:老師並不能“靠邊站”;

綜合教育:並不能缺乏“英語味”;

鼓勵賞識:容不得“濫用賞識”。

作者通過對目前英語教學中諸多不合理現象的反思,提出了自己如上觀點,發人深省。

孫泓老師作為青島市的一名教研員,也在《國小英語優質課比賽中的誤區及分析》(孫泓. 中國小外語教學, 2008(11): 20-22)一文中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觀摩了山東省第四屆國小英語優質課比賽後撰寫了此文,提出了當前賽課中存在的問題和誤區。

重視創設教學情境,忽視和安排課堂時間,忽視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重視設計表面活動,忽視培養學生深層思維;

重視板書的美觀,忽視其示範性、適用性和有效性;

重視導入環節,忽視課堂小結;

重視教書,忽視育人。

第二部分:閲讀教學研究

閲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被日益重視,它所具有的諸多特點和優勢,被大多數人所認同。

怎樣讓學生成為一個高效閲讀者?《閲讀過程的認知與高中英語讀課堂教學策略》(侯姝琛.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8(6): 47-51)一文作者按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的傳統模式,介紹了具體的課堂教學策略。課前任務設計中可先激活學生背景知識,方法有The ETR (experience-text-relationship method) Activity、Pre-reading Questioning、the Brainstorm Activity、the Semantic Word Mapping、Making a KWL(What I think I know, What I want to know, What I learned) Map;可預測閲讀內容,方法有Conducting a Picture Walk、The Fortune Tellers、Anticipating Guides。讀中任務中對信息獲取階段,可採用Scanning掃讀、Skimming略讀;深層理解階段,可採用Questions and Answers、Comparison、Information web、Further Digging。讀後任務的信息呈現,方法有Summarizing、You-ask and I –answer、Three-Point Review、Knowledge Circle、Add-on Information;信息應用的活動,可採用Visual Creations、News Stories or Comic Strips、Talk Show Host等。

高效是基於目前的低效來説的,作者認為,目前閲讀教學中有對閲讀過程理解的誤區:受傳統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將閲讀看成是被動、精確、自下而上的過程,學生僅以解碼者的身份參與了一小部分閲讀過程,獲取的信息是解碼的結果,而非真正參與理解語篇。而作者認為真正的閲讀過程是讀者和讀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意義不附於語言形式表層,讀者必須利用多方面的知識通過預測、推理等積極思維才能獲取意義,理解讀物,在這個過程中讀者身兼四職:解碼者、使用者、參與者、分析者。

《從“銜接”與“連貫”的語篇視角談國小英語故事教學》(白薇, 景嫣.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8(11): 2-5)一文介紹了國小英語故事教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銜接”和 “連貫”。Halliday和Hasan(1976)認為,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是語義上的一種聯繫,包括語法銜接和詞彙銜接。語篇連貫是指內容有邏輯性、描寫有順序、陳述內容顯性適度、語篇有結構組織、整體與局部有聯繫。

作者認為,英語故事教學就是要通過理解故事的內容與組成結構,提高學生整體上把握英文語篇能力,發展其英語思維。在國小故事教學中應用“銜接”和“連貫”的分析方法,可以將故事語篇分解為很多個曉得有意義的片斷,並且分解後的片斷仍然可以作為完整的部分進行細化分析。利用銜接手段,學生可以藉助於各處銜接關鍵詞瞭解各個句子的銜接情況,把握語篇整體的結構,瞭解各個語言連接點的意義;通過連貫分析,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與片的結構、內容和意義,瞭解語篇前後內容的關聯和語言的呼應,從而對語篇的心理意義進行建構,把握住語篇的主要結構內容。

通過童話故事《三隻小熊》的故事教學設計,作者詳細介紹了故事中的銜接和連貫的具體應用,如閲讀後回答問題、線索和情節發展的填空練習、真假判斷練習、故事情節排序、回顧與複述、自編故事等。

對於故事教學法,有很多人比較關注,並進行了較深入的實踐。《英語故事教學法的優勢》(吳愛寧.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8(11): 6-9)作者認為,通過故事教學法,可以激發兒童的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處於盎然的學習狀態,可輸入可理解的語言信息量,提高語言理解能力,擴大詞彙量。

作者講述了自己給女兒講英語故事中的體會,還介紹了奧地利學者的研究發現“有意義的故事性教學要比傳統方式的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克拉申(Crashen,1982)的觀點“初級階段的語言學習應儘量安排在輕鬆的環境之中,給學生提供易於理解、生動有趣的語言輸入”的觀點。

作者還詳細介紹了給女兒聽故事的案例,初期階段有《唯開英語系列》童話故事、外研社的《伊索寓言》,還有《父與子全集》、《牛津故事樂園》、《校園童話劇》等故事材料,發展階段有薄冰編的國中版《英語趣味閲讀》、《書蟲系列》、外研社《英語學習四十年精選之童話傳説卷》、《Black Cat有聲名著階梯閲讀》等。

有很多英語教師,也對閲讀教學撰寫很多有參考價值的短文。《應對英語閲讀理解中生詞的策略》(陳劍霞.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8(6): 52-54)一文中,作者認為,面對體裁多樣,體裁廣泛,時代性強的英語短文,即使掌握了相當可觀的英語詞彙,也難免會在閲讀時遇到生詞,如何教會學生猜測詞義,作者作了一些探索與嘗試。通過眾多具體的示例,作者詳細介紹了應對英語閲讀理解中生詞的策略,如忽視文中影響不大的生詞、利用構詞法,巧解新單詞、根據語境,推斷詞義。

有教師提出了要進行“真實閲讀”的主張,《國小英語真實閲讀教學初探》(萬曉豔. 中國小外語教學, 2008(11): 11-15)一文中,作者認為,“真實閲讀”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的、完整的、真情的閲讀。原則包括:以學生為主體的閲讀、學生自主閲讀、完整的閲讀;真實閲讀包括:真實的閲讀語境、真實的閲讀內容、真實有趣的閲讀活動、真實的閲讀指導、真實的閲讀目的。

《國小英語閲讀教學的目的與方法》(凌應強.中國小外語教學國小篇,2008(8): 6-11)一文中,作者認為,國小英語閲讀教學要具有內隱的語句分析能力、圖片觀察能力、語篇分析能力、詞彙推測能力、語境構建能力以及一定的閲讀策略,培養閲讀能力的目的包括尋求樂趣、擷取信息、擴大詞彙量、鞏固語法、培養策略,進行有效閲讀的方法包括選取合適的閲讀材料、進行有的放矢的語言訓練。閲讀材料要符合國小生的身心特點、應符合國小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應當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有一定的信息差、難度應略高於學生現有能力等。

《圖表在國小英語高年級語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王建鳳.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7): 40-43),作者把蘇聯教育家沙塔洛夫“綱要信號”圖標教學實例研究中的做法應用於國小語篇教學。首先,作者通過教學案例介紹了多種圖表形式,建立語篇的圖式概念,如線形圖表法、流程圖表法、輻射圖表法、樹形圖表法等,還介紹了運用圖表進行語篇整體教學的.具體策略,如課堂導入、抽象詞彙教學、句式分析等。最後,作者還就如何利用圖表幫助學生理解信息和形成觀點、利用圖表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兩個方面進行了案例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馬劍輝老師在《國小高年級英語閲讀教學探析》(馬劍輝.中國小外語教學國小篇,2008(8): 12-15)一文中針對目前閲讀教學中的某些誤區,闡述了自己的觀點。Grellet認為的閲讀課教學基本步驟為:瀏覽(標題、長度、插圖等)、預測(內容、功能及問題結構)、快速略讀、確認或修訂預測、進一步預測、更加仔細地閲讀,簡化為閲讀前、閲讀中、閲讀後,呈現“閲讀-檢測-再閲讀-再檢測”的過程。隨後,作者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詳細敍述了前、中、後不同階段的具體活動。

《對兩節同課異構閲讀課的思考》(樑添明. 中國小外語教學國小篇,2008(7): 28-31)一文作者詳細介紹了兩堂同課異構的英語閲讀教學課,第一節課主張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知識的內化;第二節課則突出閲讀後活動,並引導學生用英語做事。作者歸納這兩堂課的共同點有: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英語思維、設計梯度漸進的任務活動、採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等。

除了課堂教學外,也有教師對大學聯考中的閲讀部分進行了細緻地分析。《大學聯考英語“任務型閲讀”題型解讀》(俞紅珍.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8(11): 62-66)一文作者介紹了近幾年大學聯考英語科試卷中出現的新題型——“任務型閲讀”。“任務型閲讀”是一種任務驅動的閲讀,它要求讀者閲讀後根據所讀材料提供的信息完成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任務,主要題型有閲讀表達題、信息匹配題、對話填空題、閲讀填空題等,題目突出實用、交際、情境,增加非語言信息,答題要求精煉、準確。作者認為該題型既有語言知識(詞彙和句法)、理解細節、概括主旨等,也有語篇結構分析、邏輯思維、英語釋義等新的考查要點。

該題型變革要求教師在訓練中,注意增強學生語篇意識、以任務驅動閲讀過程,讀寫結合,日常教學滲透閲讀策略訓練、語言知識教學不可忽視等。

作者最後強調,這種新型的考查方式彰顯出“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教育部,2004)的價值取向。

《文化背景知識與英語閲讀教學》(梅水英.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7(6): 58-61)一文中,作者認為,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外語課程內容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外國文化。文章介紹了Johnson就文化背景知識對外語閲讀理解的影響的一項實驗,證明了測試前對該文化背景的體驗有助於讀者理解文中一熟悉的內容,還介紹了Steffensen做過的一個實驗證明,當讀到與本族文化風俗一致的部分時,受試者的閲讀速度加快;而當讀到異族文化部分時,情況則正好相反。

文章還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閲讀教學中傳授文化背景知識的具體方法,如課前瞭解學生已有的或可能缺乏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課中,激活和擴充學生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課後,拓寬文化學習渠道,開設“文化之窗”等。

作者還歸納總結了傳授文化背景知識應遵循的原則,即適用性、階段性、系統性、多樣性,並進行了詳細地闡述。

在《兒童英語教學實用技巧》(Caroline. T. Linse. 譯林出版社, 2007)一書中關於閲讀教學中的教學法時特別提到了如下三種:

低年級中較多的採用拼讀教學法,這種方法教授學生基本的英語發音規則,幫助學生解碼單詞,它致力於幫助學生認識字母與發音之間的對應關係。同時,這種方法也應該把意義放在首位,選擇語言材料時應該剔除過多的生詞。

高年級中較多采用基於故事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以閲讀是一種內在的聯繫過程為前提。故事中富含真實的英語語言和文化,可幫助學生髮展認知和社會技能,並將閲讀技能和閲讀樂趣聯繫起來。

語言體驗教學法,是一種有意義的羣體性閲讀教學方式。學生説,教師記,略作校正後,便可成為一個語篇,而這些文本可以作為寶貴的閲讀材料。

第三部分:英語有效教學研究

雖然很多觀摩課堂的人比較看重課的過程和設計,但英語教師們對效果看來情有獨鍾,但也是課堂教學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效的操練會削弱課堂教學的效果,《國小英語教學中無效操練的反思》(朱曉玲.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8(11): 14-15)一文作者採用案例具體分析了產生這些無效操練的原因,並提出了對策。

作者認為,要把握“量”,單詞教學中,教師的範讀、領讀和學生的反覆操練是必須的;要着眼“趣”,採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鼓勵其大膽開口,採用遊戲式教學活動,讓學生精神飽滿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注重“效”,在句型操練時,不適宜採用競賽形式,過快會破壞句子的節奏;追求“活”,創設情境應藴含豐富的信息,給與不同學生不同的選擇,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英語課堂小組活動的有效性探討》(張靜.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8): 10-11)一文中,作者認為,英語課堂上組織小組活動,目的是給每一個學生創造語言練習和應用的機會,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作者用三個小組活動案例講述了小組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提高小組活動的有效性。作者提出,在內容上,學生應通過活動確實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在形式上,讓每位學生到參與到活動中去;從反饋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應能互有所學。

課文教學也有不同的成效,《提高課文教學中任務設計的實效性》(楊延從.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7): 13-18)一文中,作者針對組織課文教學時出現的問題(控制過多、注重表層、學生被動)的情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閲讀任務設計要與閲讀話題密切相關、突出文章語篇結構、形式與內容體裁協調、簡化課文便於開展拓展活動、突出互動性和層次性;閲讀前設計開放性問題、引導自由討論、預測文章內容、組織競賽活動;閲讀中設計略讀、查讀、研讀;閲讀後預測故事結局、組織辯論、角色表演、話題討論等。

《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與對策》(李華.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7): 26-30)對於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作者認為主要有教學目標設計不明確、教學理念與行為有偏差兩大方面,還提出了提高有效性的對策:1、明確教學目標;2、提高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合理組織課堂活動、課堂語言要清晰、課堂評價要具體到位。

《淺談英語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幾個問題》(方建華. 遼寧:瀋陽出版社, 2008)一文對信息技術運用於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並認為只有克服瞭如下問題,信息技術的運用才能在英語教學中體現出它的效益。

思維的連續性經常被媒體的操作打斷;

媒體呈現方式有時過於直接,不利於啟發式教學;

過分依賴計算機,可能會造成對聽力和閲讀能力培養的阻礙;

由於信息技術的頻繁使用,可能會忽略活動的設計。

第四部分:英語教學中學生活動的研究

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活動?《有效的英語教學需要怎樣的活動》(錢希潔. 中國小外語教學國小篇,2008(7): 7-10)作者通過案例詳細分析瞭如下幾個問題:1、活動場景是多多益善嗎?2、盲目效仿活動也有效嗎?3、活動僅是為了曇花一現嗎?

作者認為,活動內容絕非多多益善,特別是在語言項目的首次呈現階段,要儘可能剔除干擾項,以清晰、單純的方式呈現相關語言項目,以確保學生在相對單純的語境中理解和記憶核心的語言結構。

有教師在觀課活動中看到一個活動拿來用了,但在以文本閲讀為主要教學目標的課堂中,活動只能初級教學內容的表面和局部,但卻佔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妨礙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鞏固,直接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這樣的效仿顯然是仿而無效的。

故事等有趣的活動形式是國小生學習語言的有效方式,但如果教師僅僅將故事活動作為“哄”學生學習的誘餌,則非明智之舉。如果教學內容式和一故事的活動形式呈現,教師可以把語言知識的學習融入充滿趣味的故事中,讓學生在故事中感悟相關語言知識的意義,並引導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演故事等有趣的活動中加深對所學語言的理解和掌握。

任務型教學是目前英語教學中炙手可熱的話題,在《以學生為主題設計國小英語任務型學習活動》(李芳. 中國小外語教學國小篇,2008(7): 15-17)一文中,作者認為,任務型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已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為出發點,重視學習的過程,要求教師創造性的設計活動和場景,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在寬鬆、和諧的環境中通過思考、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豐富語言知識,獲得語言能力。

作者以案例方式分三個方面介紹了任務型學習活動的具體做法。一、貼近學生生活和興趣,設計真實、有趣的任務,如,猜一猜、演一演、比賽;針對課堂目標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務,如調查型任務、表演型任務、比較型任務;設計拓展能力的自主學習任務,如編輯英語小報、撰寫研究報告、寫信、自制賀卡、採訪活動等。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學習困難甚至是障礙,而點撥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國小英語教學中的點撥方法》(廖榮蓮.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8): 34-35)一文中,作者認為,點撥即指點,是指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與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障礙的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以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

作者從把握點撥的有利時機和選擇有效的點撥方法兩個方面進行了展開。有利時機包括:在學生新舊知識遷移時、在學生語言表達卡殼時、在學生思維受阻時、在學生認知出現錯誤時;點撥方法有導向點撥、設“陷”點撥、比喻點撥、幽默點撥等。

而《國小英語課堂教學的熱身藝術》(王詠梅. 中國小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8): 38-39)一文對英語教學中的“熱身”進行了詳細介紹。作者認為,熱身(Warming-up exercises)是指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開始前,組織學生進行課前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活動。

作者舉例介紹了七種不同的熱身方法:在新科內容呈現之前,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話題用英語自由交談的談話熱身;以優美的韻律、歡快的節奏吸引並打動學生心絃的兒歌熱身;新穎別緻且包含課文內容的互動活動,用以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為新課呈現起到鋪墊作用的活動熱身;國小生情有獨鍾、樂此不疲的遊戲熱身;讓學生對故事情節發展熱切期待的懸念熱身;針對兒童的求勝心理,促進和刺激學生的情緒興奮點的競賽熱身;通過播放學生喜歡的動畫片、電影、電視的片段進行視聽熱身,等。

《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實現》(杜麗華. 遼寧:瀋陽出版社, 2008)一文中,介紹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內涵,認為科學地建構是關鍵。如何在教學中設計合作環節?該文認為,首先要明確學習任務,充分發揮組長的帶頭作用,關注合作學習中的弱勢羣體,靈活設計內容;另外合理評價,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也是關鍵一環。

《任務型教學在國小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周冬梅. 瀋陽出版社, 2008)一文作者比較全面的介紹了任務型教學的理論依據、特點,以及聯繫自身教學實踐介紹了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如列舉型任務、信息差任務、比較型任務、作決定任務、解決問題型任務等。作者還建議通過組織課外活動,自主查找資料等形式拓展任務。

最後,本文特別提示讀者注意兩個可能存在的問題: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