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內科醫生易犯的10大毛病

人人都會有毛病,醫生也不例外。有人言,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但作為醫生,毛病應該是個例外。當前,醫患關係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經濟的發展,物質的改善一方面豐富了人們的錢包,另一方面也對醫療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內科醫生易犯的10 大毛病,歡迎閲讀。

內科醫生易犯的10大毛病

  1.和家屬或患者鬧翻臉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把和患者的關係弄僵。這麼做,輕則失去患者的信任,重則產生醫療糾紛。臨牀中我們總會遇到患者不理解的時候,他們因病痛苦、急躁變化無常,輕則言語不敬,重則動手動腳,這些都應該容忍。

許多病人軀體的變化也伴隨着心理和情緒的變化,我們應該總能理解他們,即使是在病人不理解我們之後。患者家屬不配合時有發生,但是家屬也是就診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國內,我們常常看的不是病而是一家人。我們應該重視他們的感受,並及時對他們的態度作出快速反應。治療只是醫療活動的一部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的交談和教育也應該放到重要的位置。

  2.自查房不及時

大查房不準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查房習慣,但查房不及時絕對不是一個好習慣。筆者認為應該先查房再調整醫囑。在美國,常常是看完一個病人接着處理醫囑,一個一個地來,但我們會在處理醫囑之前查完所有患者。實際上,不同的患者查房時機和查房次數不一樣。

筆者曾經的一位帶教老師,早晨七點到病房,首先要過一下病人,該處理的及時處理,等到交完班後再仔細查看每一個患者,然後調整醫囑,在上午和下午下班前他還會再看一次病人,對於重病人上班時候隔段時間就前去查看。筆者覺得這樣做十分恰當。

説到大查房,應該是主任或高級醫師帶隊,全科醫師和護士長整體出動的那種。對於這種查房,我認為首先要嚴肅對待,大家沒有理由不參加,也不能中途無故退場,更不能在人羣中交頭接耳討論其他問題;其次查房前要把病歷複習一遍:疾病分期、用藥處置情況、疾病和症狀緩解情況、目前還急需解決的問題等。查房是一個綜合了陳述、討論、 聆聽、學習和現場解決的過程。

  3.查房不帶聽診器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有時看不到內科醫生帶着聽診器查房了。這真是一個怪象。聽診器一直是內科醫生的幫手,我們可以方便地用它獲取第一手信息——患者體徵的變化,我們用它來聽診心臟、肺、腹部以及血管。

是什麼原因讓內科醫生置它於角落呢?是聽診器落伍了?還是聽診器太沉?絕不是。筆者認為首先是部分醫生認識不夠,他們常把診斷寄託在檢驗、檢查上,認為用聽診器來獲取的信息是主觀的,可靠性差。然而,檢驗、檢查獲取的信息比較滯後,結果值波動也很大,這常常帶給醫生不準確的數據,從而誤導醫生,導致決策失誤。

其次是醫生對聽診器可獲取信息的熟練度不夠,尤其是心內科,聽診是門難練的功夫。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實踐才能融會貫通。此外,還有醫生的懶惰情緒,這完全是對這門技術的褻瀆和對病人的不負責。

  4.不請示不彙報

這是年輕的內科醫生最易犯的毛病。在開始,他們或者不熟知三級醫生彙報制度,或者因為所在醫院對這項制度的管理不到位,到了後期,醫生們自認為懂了許多,於是常常自己私下做治療決定和方案,這是一個危險的舉動。

還有一點就是要討論。請示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常常需要全科討論,必要時還要組織全院討論,例如針對腫瘤患者的治療方案,外科、腫瘤科、影像科、病理科及放療科參加的病例討論會是需要的。要相信眾人智慧勝一人。所以,新患者要請示彙報,危重病人要經常請示彙報,大查房的時候要全面彙報。

  5.不是自管的病人不過問

筆者説到的這一點不是經常發生,但是如果發生了,肯定是有不好的影響。現在醫院都是管牀制、分組制。每個組的醫生對所管牀的患者負責。但是責任不能成為與其他組患者劃清界限的理由。

記得上學的時候,主任一次交班大發雷霆,原因是前一天下午某個患者的家屬找管牀醫生,當時管牀醫生不在辦公室,其他醫生也許沒有對這名家屬的要求作出迴應,於是他扔下幾句罵人的話就走了,事後主任雖然沒有追究,但是負面影響極大。

所以,筆者建議,病房的每一個患者及家屬我們都應該以禮相待。任何時候,如果不得不面對,即使不是自己責任範圍的,也應該設法先穩住他們的.情緒。

  6.醫囑與執行不匹配

病歷與醫囑不一致

病歷文書應該是每家醫院都十分重視的內容。規範是一個方面,相關文書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這時候我們要注意兩個問題,一個是護士的文書和醫囑應該一致。從入院開始就應該如此,例如入院記錄,用藥以及轉歸等,尤其是危重病人的搶救記錄。另外,病歷內容也要和醫囑對應起來。有問題的要及時修正。畢竟,過後修改病歷麻煩大,也存在很大風險。

  7.不看病人下醫囑

不過問患者,不查看患者就下醫囑,同樣風險很大。有時候即使自己很熟悉的患者,我們仍然要走或跑到牀前巡視病人後再做決定、下醫囑。新入診的患者應該及時查看,絕對不能拖延,這主要是因為病人入院資料一片空白,誰也不瞭解情況。

夜班時間,護士的簡單描述並不充分,或者根本不是她們描述的那樣,這時即刻起牀看病人是必須的。筆者不推薦口頭醫囑,即使這類醫囑仍然行得通。

  8.重病人檢查不隨人

我們時常會遇到比較重的患者要做個 CT、MRI 什麼的,家屬肯定會一同前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有腦部、心臟問題或者有呼吸障礙的時候,經治醫生最好放下手裏的活,也一同前往。筆者的一位同事就因為一名淋巴瘤患者做 CT 檢查的途中出現心臟驟停,搶救無效死亡,家屬鬧起了糾紛。

  9.不讀書不請教

醫學發展快,醫生經常讀書是應該的,這樣才能掌握最前沿的東西。其他可讀的包括病例分析、共識、臨牀規範、指南、臨牀試驗結果等。教科書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的需要,所以讀的內容要新。

當然,老的東西也不能丟,且學習老的知識要「勤」,因為我們會經常忘記以前記憶過的知識。例如,血管解剖的知識、CT 和 MRI 影像的知識,應該時常翻翻書,尤其是遇到有關病人,自己又缺乏這方面知識的時候。

另外,過一段時間,還應該進一步加強系統的學習。我們千萬不要覺得翻翻書是丟面子的事,相反,對照和學習是嚴謹的表現。需要説明一點,學習時最好是找原始文獻來看。

筆者不建議年輕的內科醫生們花費大把時間去聽專家講授的臨牀試驗彙報和進展,他們應該是檢索到原文獻,然後仔細分析文章的試驗設計,它們有哪些利弊,除了 HR、P 值、95%CI、中位獲益時間,其他的呢?例如試驗原由?基線一致?達到研究終點?NTT 如何?是否有應用風險?亞組陽性數據可靠?經濟獲益比?倫理?人羣差異?......,最後,對於一些陽性的結果,我們在臨牀中還要仔細領會。

  10.不記錄不總結

記錄不是學習課本單獨需要的,記錄也不僅僅是病歷記錄。少見病、常見病的少見表現、治療效果佳的病人都需要記錄;記錄的內容可以是整個病歷,也可以僅僅是一個住院號或姓名,方便以後查詢,或者患者的影像學的資料。

記錄為了什麼呢?一是為了綜合知識,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改進,以形成自己的觀點;二是為了形成材料,為課題、文章、會議做準備,實際上還是為了交流。

我們很多年輕的內科醫生總是在面臨晉級的時候才想到如何湊篇論文,卻不知這些工作應該貫穿這個臨牀實踐。所以,記錄是一個習慣,這種習慣可能就是拿出一個單獨的記事本,或者時刻準備着照相機翻拍 CT 片,或者定期到網絡中心提取影像資料,到病理中心拷貝病理圖像。

總之,學醫是漫漫長路,做一名合格的醫生應是我們一生的追求。醫療是服務行業,醫生是服務者,但我們的服務與其他服務業有着明顯不同,一是結局具有不可確定性,二是服務不是簡簡單單的金錢交易。我們在期待大眾的素質有一個質的提高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在我們自己身上多做些工作。畢竟,我們的願望是一致的,那就是讓患者最大獲益。

標籤:易犯 內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