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生機制、發展規律以及疾病過程中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代謝變化和病變轉歸的一門基礎醫學課程。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7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口腔執業醫師口腔組織病理學考點

  頜面部其他來源腫瘤和瘤樣病變

口腔頜面部腫瘤除牙源性和涎腺來源的之外,頜面部的上皮、結締組織、血管神經等都有可能發生腫瘤,這些組織發生的腫瘤,與全身其他部位的相同組織的腫瘤有共同點,稱為其他來源的腫瘤

 分為良性和惡性。

腫瘤(tumor):

一種異常增生的組織腫塊,其生長超過正常組織並與之不協調,而且當誘發的刺激因素停止後,仍繼續過度生長。

瘤樣病變:

具有腫瘤的某些特徵,其本質是炎症或增生性疾病。多與刺激因素有關,去除刺激因素後可停止生長。

第一節 良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一.鱗狀細胞乳頭狀瘤squamous cell papilloma

良性上皮性腫瘤,可發生於口腔各部粘膜,單發,疣狀或乳頭狀生長,白色或淡紅色。

鏡下:

表現為增殖性復層鱗狀上皮呈指狀突起,中心為血管結締組織,上皮表面角化,無異常增生。

生物學特點:

鱗狀細胞乳頭狀瘤無惡變報告,亦不是癌前病變。

二. 血管瘤:hemagioma

由分化較成熟的血管構成的血管畸形或腫瘤。

好發部位 :面頸部皮膚、脣、舌、頰、齶等處粘膜。

分型 :

1.毛細血管瘤 又稱幼年性血管瘤或草莓色痣

年齡 :嬰幼兒多見,女>男

部位 :多見於顏面部皮膚和腮腺組織,發生於真皮、粘膜下層及皮下組織

鏡 下:

腫物無包膜,呈分葉狀

由單層內皮細胞組成大小不一的毛細血管,腔隙細小,有的尚無管腔形成。

2.海綿狀血管瘤

好發於脣、頰、口底,位置較淺者;

呈蘭色或紫色,柔軟,可觸及靜脈石;

低頭時充血膨大,復位後局部恢復原狀。

鏡下:

由襯有內皮細胞的血竇組成,內充滿血液,並見血栓形成及機化、鈣化現象。之間有薄的結締組織間隔

3. 肉芽組織型血管瘤

肉眼 :多為息肉狀,有蒂,以牙齦、口脣、面部多見。

鏡下 :組織學表現為毛細血管瘤並伴有明顯炎症,可有肉芽組織形成。

4. 蔓狀血管瘤

腫瘤高起呈念珠狀,有搏動感。

鏡下 :由較大迂迴扭曲的'小動脈和小靜脈異常交通而形成。屬於血管畸形而非真性腫瘤。

三. 牙 齦 瘤:epulis

牙齦瘤為齦上包塊,這是一種臨牀名稱。沒有組織病理或病變性質的內涵。

較多學者認為是指牙齦侷限性慢性炎性增生:齦下菌斑和牙石。

病 理 分 型

1. 血管性齦瘤

2. 纖維性齦瘤

3. 鉅細胞性齦瘤

1.血管性齦瘤 包括化膿性肉芽腫或妊娠性齦瘤表現:質軟、紫紅色包塊,常伴潰瘍和出血。

鏡下 :

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呈實性片塊或條索;

可見小血管或大的薄壁血管;

間質常水腫,炎症細胞浸潤不等。

2.纖維性齦瘤

有蒂或無蒂包塊,質地堅實,色淺,與近牙齦類似,10~40歲者多見

病 理

由富於細胞的肉芽組織和成熟的膠原纖維束組成;

含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細胞,以漿細胞為主。炎症細胞多在血管周圍呈灶性分佈於纖維束之間。

約1/3的病例中,可見無定形的鈣鹽沉着和/或在成纖維組織出現化生性骨小樑,潰瘍區下方的骨化生多見。但是沒有特殊的臨牀意義

3.鉅細胞性齦瘤

又稱外周性鉅細胞肉芽腫

中年女性多見;

多見於上頜前牙區,多發於牙間區;

暗紅色有蒂或無蒂包塊,可發生潰瘍

病 理

間質內有豐富的血管和細胞;

多核破骨細胞樣細胞,呈灶性聚集,之間有纖維間隔;

毛細血管豐富,常見出血灶及含鐵血黃素沉着。

四、嗜酸性淋巴肉芽腫

1937年金顯宅等首次報告

1948年日本學者Kimura報告類似的病例,稱之為Kimura病

屬瘤樣病變,非真性腫瘤

臨 牀 表 現

好發於青壯年,男性

好發部位 :腮腺區、耳後

病損表現 :緩慢增大的無痛性包塊,可呈對稱性。患部皮膚常有瘙癢和色素沉着。血嗜酸粒細胞常增多

病 理

病損可累及皮膚、皮下組織,深者累及肌肉、淋巴結和腺體。病變無明顯邊界

鏡下 :表現為肉芽腫結構。

1、嗜酸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灶性或瀰漫性浸潤

2、病變血管增生:早期血管增生明顯,隨着病變的發展,嗜酸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數量增加,血管壁增厚,甚至呈洋葱皮樣外觀。

3、後期纖維增生明顯甚至呈瘢痕樣,炎症細胞減少。

牙齦瘤: 1.血管性齦瘤

2.纖維性齦瘤

3.鉅細胞性齦瘤

 第二節 惡 性 腫 瘤

一.口腔癌

是口腔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佔全身癌的4-8%。

臨牀特點 :多為非均質性白斑、紅斑,表面糜爛、潰瘍或較硬的邊緣。

男性多發 :50-60歲,舌最多見,依次為牙齦、頰、脣、齶、口底等。

組織病理學改變:

鱗狀細胞癌

疣狀癌

基底樣鱗狀細胞癌

腺樣鱗狀細胞癌

梭行細胞癌

腺鱗癌

未分化癌

1.鱗狀細胞癌

異常增生的腫瘤細胞突破基底膜,向結締組織浸潤性生長。

依角化程度、細胞和胞核的多形性、細胞的分裂活性:高、中、低分化

一級(高分化):

類似於口腔粘膜上皮

細胞間橋多見;

角化明顯;

細胞和胞核多形性不明顯;

核分裂象少,非典型核分裂和多核細胞極少;

二級(中分化):

細胞間橋不明顯;

角化較少;

細胞及核多形性明顯;

核分裂象較多,可見異常核分裂。

三級(低分化):

角化少見;

細胞間橋幾乎不可見;

細胞及核多形性明顯,多核鉅細胞常見;

核分裂常見, 且不典型核分裂易見。

組織分級不足之處:

主觀性強

腫瘤組織存在異質性,小塊組織難段全貌

組織固定保存不良

評價是依據瘤細胞的結構特徵而不是功能特徵

生物學行為

癌細胞常浸潤周圍正常組織,可見神經浸潤,血管內瘤栓。

2.疣狀癌:verrucous carcinoma

鱗狀細胞癌疣狀變異型,常見於下脣,疣狀突起

病 理:

高分化角化上皮外生性過度增生為主;

上皮釘突鈍圓,整個上皮向深層呈推進式生長;

分化好,細胞輕度異形性;

結締組織內明顯的炎細胞反應

生物學行為: 生長緩慢,轉移發生較晚或不發生。

3. 基底樣鱗狀細胞癌

基底樣的癌細胞呈片塊狀或條索狀排列

小葉周邊呈柵欄狀排列,中心區可見鱗狀分化或囊形性腔隙

異常核分裂及灶性壞死常見

間質可見炎細胞浸潤及玻璃樣變。

4.腺樣鱗狀細胞癌

含有假性腺樣腔隙的鱗狀細胞癌

實際上是鱗狀細胞癌癌巢中發生棘層鬆解和變性,癌細胞脱落所致。表現為假性腺癌,但無腺管分化或分泌產物

5.梭形細胞癌

惡性梭形細胞為上皮源性且從鱗狀細胞癌細胞成分中分化而來

理性核分裂常見

6.腺鱗癌

同時具有腺癌和鱗癌組織學特徵的惡性腫瘤

腺癌成分形成腺管結構,構成腺管的細胞為基底樣、柱狀或分泌粘蛋白的細胞

鱗狀細胞癌成分可分為原位或浸潤性

鑑 別 診 斷

腺鱗癌和高分化粘液表皮樣癌鑑別:前者腺管和鱗狀成分更清楚些;後者高分化時柱狀粘液細胞明顯。

區分腺鱗癌和腺樣鱗狀細胞癌:前者為真腺腔;後者為假腺腔,有棘層鬆解 。

7.未分化癌

分化程度較低,組織學上缺乏鱗狀、腺狀等形態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