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口腔執業醫師《口腔解剖生理學》章節複習

口腔解剖生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體口腔、頜面、頸部等各部位的形態結構,尤其是牙的正常形態、咬合關係、發育規律以及口腔生理功能的一門科學。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口腔執業醫師《口腔解剖生理學》章節複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口腔執業醫師《口腔解剖生理學》章節複習

 牙體解剖生理

  一、牙的演化

(一)各類牙的特點

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此類牙無根,借纖維膜附着於頜骨的邊緣,容易脱落。大部分硬骨魚類為端生牙。

(2)側生牙:不僅牙的基部與頜骨相連,一側也附着於頜骨內緣,此類牙雖無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類動物的牙。

(3)槽生牙:有完善的牙根,位於頜骨的牙槽窩內,有血管和神經末梢從根尖孔進入髓腔。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換的次數

(1)多牙列:在端生牙或側生牙的舌側有若干後備牙以不斷替換脱落的牙,由於一批一批牙的不斷替換,故名多牙列。大部分硬骨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為多牙列。

(2)雙牙列:一生中共有兩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恆牙列。雙牙列主要是槽生牙。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為雙牙列。

3.牙體外形

(1)同形牙:全口牙的形態相同,三角片或單錐形,大小相似,如魚類的牙。

(2)異形牙:牙體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可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點

1.牙數由多到少(魚類可多達200個左右)。

2.牙根從無到有。

3.從多牙列到雙牙列。

4.從同形牙到異形牙。

5.從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長部位從全口散在分佈到集中於上下頜骨)。

6.牙附着頜骨由端生牙至側生牙,最後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體解剖的一般概念

(一)牙的組成、分類及功能

1.牙的組成從外部觀察,牙體由三部分組成:

(1)牙冠:有解剖牙冠和臨牀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體外層由牙釉質覆蓋的部分,也是發揮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臨牀牙冠為牙體暴露於口腔的'部分,牙冠與牙根以齦緣為界。

(2)牙根:有解剖牙根和臨牀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體外層由牙骨質覆蓋的部分,也是牙體的支持部分。臨牀牙根為牙體在口腔內不能看見的部分,以齦緣為界。

(3)牙頸(頸線、頸緣、頸曲線):指解剖牙冠與牙根交界處的弧形曲線。

牙的組成從縱剖面觀察,牙體的組織包括:

(1)牙釉質:構成牙冠表層的、高度鈣化的最堅硬組織。

(2)牙骨質:構成牙根表層的硬組織。

(3)牙本質:構成牙體的主要物質,位於牙釉質和牙骨質內層,其中央有一空腔,稱為髓腔。

(4)牙髓:充滿於髓腔中的結締組織,含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

2.牙的分類

(1)根據牙的形態和功能分類

1)切牙:位於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個。鄰面觀牙冠呈楔形,頸部厚而切緣薄,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為單根。

2)尖牙:位於側切牙遠中,上、下、左、右共4個。牙冠較厚,在切緣上有一長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為單根。

3)前磨牙(雙尖牙):位於尖牙與磨牙之間,上、下、左、右共8個。牙冠呈立方體,牙合面一般有兩個牙尖,主要是協助尖牙和磨牙行使功能。牙根為單根或雙根。 4)磨牙:位於前磨牙的遠中。上、下、左、右共l2個。牙體由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漸小。牙冠大,牙合面大,有4~5個牙尖,結構比較複雜,功能是搗碎、磨細食物。牙根一般2~3個根。

(2)根據牙在口腔內存在的時間分類

1)乳牙:出生後6~8個月開始陸續萌出,到兩歲半左右全部萌出,共20個。自6~7歲至12~13歲,乳牙逐漸脱落,被恆牙所代替。

2)恆牙:一般在6歲左右開始萌出和替換,逐步替代乳牙,成人一般有恆牙28~32個。近代人第三磨牙有退化的趨勢。

(3)根據牙在口腔內的位置分類

1)前牙:位於牙弓的前部(口角之前),包括切牙和尖牙。

2)後牙:位於牙弓的後部(口角之後),包括前磨牙和磨牙。

3.牙的功能

(1)咀嚼。

(2)發音和言語。

(3)保持面部正常外形。

(二)牙的萌出及牙位記錄方法

1.牙的萌出

(1)牙萌出的生理特點

1)時間與順序:在一定時間內,按一定順序先後萌出。

2)左右對稱萌出:中線左右同頜的同名牙幾乎同時萌出。

3)下頜早於上頜:下頜牙的萌出要比上頜的同名牙早。

(2)最早、最晚萌出的乳恆牙

1)最早萌出的乳牙:下頜乳中切牙。

2)最晚萌出的乳牙:上頜第二乳磨牙。

3)最早萌出的恆牙:下頜第一磨牙。

4)最晚萌出的恆牙:上頜第三磨牙。如第三磨牙牙胚先天缺失,則最晚萌出的恆牙為上頜第二磨牙。

(3)牙萌出的順序

1)乳牙萌出順序:乳中切牙、乳側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2)恆牙萌出順序:上頜多為:第一磨牙、中切牙、側切牙、第一前磨牙、尖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下頜多為:第一磨牙、中切牙、側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上述為乳恆牙正常萌出的大致順序,不同個體可能有差異。

2.牙位記錄方法

目前臨牀最常用的是部位記錄法,以“+”符號將牙弓分為上、下、左、右四區。每區以阿拉伯數字l~8分別依次代表中切牙至第三磨牙;以羅馬數字Ⅰ~V分別依次代表每區的乳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

Palmer記錄系統也是分為上、下、左、右四區,恆牙記錄同部位記錄法;乳牙以英語字母A~E代表每區的乳中切牙至第二乳磨牙。

(三)牙體解剖的常用名詞及標誌

1.應用術語

(1)中線:是將顱面部左右兩等分的一條假想線,中線將牙弓分成左右對稱的兩部分。

(2)牙體長軸:通過牙冠與牙根中心的一條假想直線。

(3)接觸區:相鄰兩牙鄰面接觸的部位,亦稱鄰接區。

(4)線角:牙冠上兩面相交處所成的角稱線角,如近中面與脣面相交稱為近脣線角。

(5)點角:牙冠上三面相交所成的角稱點角,如磨牙的近頰牙合點角;

(6)外形高點:牙體各軸面上最突出的部分。

2.牙冠各面的命名

(1)脣面:前牙牙冠接近脣黏膜的一面,稱為脣面。

(2)頰面:後牙牙冠接近頰黏膜的一面,稱為頰面。

(3)舌面:前、後牙的牙冠靠接近舌側的一面,稱為舌面。

(4)近中面:牙冠的兩個鄰面中,面向中線的一面,稱為近中面。

(5)遠中面:牙冠的兩個鄰面中,背向中線的一面,稱為遠中面。

(6)牙合面:上、下頜後牙相對發生咬合接觸的面,稱為牙合面,亦稱咬合面。

(7)切嵴:前牙切端有切咬功能的嵴,稱為切嵴。

3.牙冠的表面標誌

(1)突起部分

1)牙尖:牙冠上近似錐體形、突出成尖的部分稱牙尖。位於尖牙切端、後牙的牙合面上。

2)切緣結節:初萌切牙切緣上圓形的隆突,是牙釉質過分鈣化所形成的,隨着牙的磨耗逐漸消失。

3)嵴:為牙釉質的長線狀隆起。不同部位的嵴,有不同的名稱,如邊緣嵴、橫嵴、斜嵴、軸嵴、頸嵴等。

(2)凹陷部分

1)窩:為前牙舌面和後牙牙合面上不規則的凹陷,如舌窩、中央窩。

2)發育溝:為牙生長髮育時,兩個生長葉相連所形成的明顯而有規則的淺溝。

3)副溝:除發育溝以外的任何溝,都稱為副溝,其形態不規則。

4)裂:鈣化不全的溝稱為裂,為齲病的好發部位。

5)點隙:3條或3條以上的發育溝匯合處所形成的點狀凹陷。

(3)斜面:組成牙尖的各面,稱為斜面。兩面相交成嵴,四面相交成牙尖頂。各斜面依其在牙尖的位胃而命名。

(4)生長葉:牙發育的鈣化中心稱為生長葉,其交界處為發育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