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年公衞助理醫師考試《生物化學》維生素知識點

2017年公衞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馬上就要開始了,為了方便考生更好的複習生物化學科目為僧俗的知識。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維生素的知識,歡迎閲讀

2017年公衞助理醫師考試《生物化學》維生素知識點

  一、定義

維生素是機體必需的多種生物小分子營養物質。1894年荷蘭人Ejkman用白米養雞觀察到腳氣病現象,後來波蘭人Funk從米糠中發現含氮化合物對此病頗有療效,命名為vitamine,意為生命必須的胺。後來發現並非所有維生素都是胺,所以去掉詞尾的e,成為Vitamin。

維生素有以下特點:

1.是一些結構各異的生物小分子;

2.需要量很少;

3.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直接或間接從食物中攝取;

4.主要功能是參與活性物質(酶或激素)的合成,沒有供能和結構作用。水溶性維生素常作為輔酶前體,起載體作用,脂溶性維生素參與一些活性分子的構成,如VA構成視紫紅質,VD構成調節鈣磷代謝的激素。

  二、分類

維生素的結構差異較大,一般按溶解性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脂溶性維生素 不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在食物中與脂類共存,並隨脂類一起吸收。不易排泄,容易在體內積存(主要在肝臟)。包括維生素A(A1,A2)、D(D2,D3)、E(α,β,γ,δ)、K(K1,K2,K3)等。

水溶性維生素 易溶於水,易吸收,能隨尿排出,一般不在體內積存,容易缺乏。包括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

  三、命名

維生素雖然是小分子,但結構較複雜,一般不用化學系統命名。早期按發現順序及來源用字母和數字命名,如維生素A、維生素AB2等。同時還根據其功能命名為“抗…維生素”,如抗乾眼病維生素(VA)、抗佝僂病維生素(VD)等。後來又根據其結構及功能命名,如視黃醇(VA1)、膽鈣化醇(VD3)等。

  四、人體獲取維生素的途徑

1.主要由食物直接提供 維生素在動植物組織中廣泛存在,絕大多數維生素直接來源於食物。少量來自以下途徑:

2.由腸道菌合成 人體腸道菌能合成某些維生素,如VK、VB12、吡哆醛、泛酸、生物素和葉酸等,可補充機體不足。長期服用抗菌藥物,使腸道菌受到抑制,可引起VK等缺乏。

3.維生素原在體內轉變 能在體內直接轉變成維生素的物質稱為維生素原。植物食品不含維生素A,但含類胡蘿蔔素,可在小腸壁和肝臟氧化轉變成維生素A。所以類胡蘿蔔素被稱為維生素A原。

4.體內部分合成 儲存在皮下的7-脱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可轉變成VD3。因此礦工要補照紫外線。人體還可利用色氨酸合成尼克酰胺,所以長期以玉米為主食的人由於色氨酸不足,容易發生糙皮病等尼克酰胺缺乏症。

  五、有關疾病

機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極少,一般日需要量以毫克或微克計。維生素缺乏會引起代謝障礙,出現維生素缺乏症。過多也會干擾正常代謝,引起維生素過多症。因水溶性維生素容易排出,所以維生素過多症只見於脂溶性維生素,如長期攝入過量維生素A、D會中毒。

  一、維生素A

維生素A又稱抗乾眼醇,有A1、A2兩種,A1是視黃醇,A2是3-脱氫視黃醇,活性是前者的一半。肝臟是儲存維生素A的場所。

植物中的類胡蘿蔔素是VA前體,一分子β胡蘿蔔素在一個氧化酶催化下加兩分子水,斷裂生成兩分子VA1。這個過程在小腸粘膜內進行。類胡蘿蔔素還包括α、γ胡蘿蔔素、隱黃質、番茄紅素、葉黃素等,前三種加水生成一分子VA1,後兩種不生成VA1。

維生素A與暗視覺有關。維生素A在醇脱氫酶作用下轉化為視黃醛,11-順視黃醛與視蛋白上賴氨酸氨基結合構成視紫紅質,視紫紅質在光中分解成全反式視黃醛和視蛋白,在暗中再合成,形成一個視循環。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暗視覺障礙,即夜盲症。食用肝臟及綠色蔬菜可治療。全反式視黃醛主要在肝臟中轉變成11-順視黃醛,所以中醫認為“肝與目相通”。

維生素A的作用很多,但因缺乏維生素A的動物極易感染,所以研究很困難。已知缺乏維生素A時類固醇激素減少,因為其前體合成時有一步羥化反應需維生素A參加。另外缺乏維生素A時表皮黏膜細胞減少,角化細胞增加。有人認為是因為維生素A與細胞分裂分化有關,有人認為是因為維生素A與粘多糖、糖蛋白的合成有關,可作為單糖載體。維生素A還與轉鐵蛋白合成、免疫、抗氧化等有關。

維生素A過量攝取會引起中毒,可引發骨痛、肝脾腫大、噁心腹瀉及鱗狀皮炎等症狀。大量食用北極熊肝或比目魚肝可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