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校園1.1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曉文章大意並背誦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學習細緻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學習細緻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東,人稱“柳河東”。晚年被貶柳州,亦稱“柳柳州”。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後死於柳州。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他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兩個主要倡導者,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傳記散文、山水遊記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諷刺社會醜惡,語言犀利;傳記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揭露尖鋭的社會矛盾;山水遊記散文描寫景物準確、生動、傳神,語言精美清麗。著有《柳河東集》《河東先生集》。

四、寫作背景介紹: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遠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牽累,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到永州後,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當時他政治失意,心情鬱悶。因此借遊山玩水來排憂解悶,感覺自己政治抱負無法實現。遊歷永州,風景奇特,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名氣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遊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絲短暫的快樂,然而始終都不能釋懷,失意的烏雲始終壓在作者的頭頂,這種情緒在本課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體裁: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四、朗讀課文,正字音:

huánglièchíyǔkāncēncīfú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參差披拂

yíchùxīqiǎochuàngsuìgōngxuán

佁然俶爾翕忽悄愴幽邃龔古宗玄

六、理解課文大意:

1、重點實詞:

a清冽:清涼。冽,寒冷。

b“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巖,有石窟的巖石。

c“青樹”三句:蔓,蔓草。蒙絡,遮蔽纏繞。搖綴,搖動相連。披拂,被風吹動的樣子。

d依,依託。

e佁然:愣住的樣子。俶爾:忽然。逝,往,去。

f鬥,像北斗星一樣。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h環合:環繞合抱。悄愴:寂靜得讓人感到憂傷。邃:深。

2、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

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課文: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四周青葱的樹木,碧綠的藤蔓,樹蓋着藤,藤纏着樹,迎風搖動,互相連綴着,參差不齊,擺來飄去。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彎彎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長蛇在爬行,雖或隱或現,也能看見。

③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溪岸的地勢,就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④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寂靜冷落沒有來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憂愁悲傷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賞析課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3段):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並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2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3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明確:“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4、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説明理由。

明確:“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5、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6、體會文中的“動”與“靜”

明確:

①游魚的“佁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寫小溪。就小溪本身來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7、體會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明確:

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8、體會文中的“景”與“情”

明確: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脱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9、體會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明確: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八、主題:

這篇散文生動地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細緻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淒涼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對景物細緻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工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課文,不要漏字)

2、教師範讀提示,學生再讀課文。(想象在欣賞自己的作品)

3、出示標題。(多媒體顯示)

(1)小石潭記

(2)小石潭記

4、釋題

(1)解釋“遊記”

(2)回憶《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體驗孤獨的情感。

5、體驗情感,再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1、學生分段朗讀,疏通文意。(多媒體顯示)

2、重點字詞理解。(多媒體顯示)

清冽、參差披拂、蒙絡搖綴、往來翕忽、犬牙差互、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探究發現

1、學生自讀課文,詞句探究。

(1)欣賞“聞水聲,如鳴佩環”

提示:明寫水,暗寫石。

(2)欣賞“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提示:明寫魚,暗寫水;正面寫魚,側面寫水。

(3)“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是寫外界景色的,“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是寫人物內心的感受的。

(4)欣賞“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提示:巧妙地運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樣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樣彎曲,讓人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

2、寫法探究。(多媒體顯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賞課文,把握寫景特點。

從文中任選一處造句,必須要用含有“清”字的一個詞。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無人,悽神寒骨”的環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擊兩岸發出“清脆”的聲音。

(4)“清涼”的'竹林裏飄散着“清新”的氣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氣氛顯得很“清冷”,內心很“悽清”。

(二)《小石潭記》趣味欣賞。學生記錄並朗誦。(多媒體顯示)

(三)根據圖片背課文。(多媒體顯示)

六、課堂總結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②誦讀課文

2、能力目標:

①體會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徵。

②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寫作特點,學會鑑賞情致化的景物描寫。

3、德育目標:

①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②理解文中作者悲涼悽苦的情懷。

教學重點

關注文中描寫潭中游魚的文字。

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點關注第四段,理解作者悽苦孤寂的心境。

教學難點

文章先些“心樂之”,後面又見“俏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對此該如何認識?

教學流程

激情導入:聆聽鋼琴曲,欣賞山水圖片,激發同學們的激情。

第一環節:佳景導遊

(檢查上節課留的作業:學生學寫導遊詞,本節課有學生導入新課。)

檢查對作者的瞭解。

第二環節:尋景悟情

(一)尋找小潭。

①學生找出發現小石潭的語句,並讀出。

(教師稍做朗讀指導,然後檢查上節課內容翻譯此句話。)

②這句話中那些字暗含了尋找的開始?

(隔聞伐取見要求學生在文勾畫這樣的詞)學生看音畫素材。

小結:在這樣一個無名的小丘之上,小石潭的現身怎不讓柳宗元老先生“樂”呢?

小潭的發現是我們尋找到的,也就是説移動了自己的腳步,想起向前去走,引領我們欣賞到了不同的景點,這無形中已經教給了我們遊記散文的一種寫法:移步換景。

(二)潭中景物

請大家放慢腳步根據自己的喜好盡情的欣賞小潭的景色,然後用這樣的句式來回答:我喜歡這裏的xx(景物),因為xx。(學生在文中找景物,並動筆描繪所喜歡的景物。同桌可以互相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預設問題:

①柳宗元筆下的“石”有四種形態,都是什麼?

教師解釋“巖”中空的石頭。

②小石潭的樹是什麼樣子?

(學生試讀,讀出樹的飄逸,讀出柳宗元的快樂,教師指導)

③那些句子體現了魚的自由自在?這裏寫水了嗎?(學生讀此段,找句子,教師引導寫作方法:動靜結合,側面描寫體現水清澈。介紹定點觀察。)

小結:柳宗元“樂”在石,“樂”在樹,“樂”在魚,此時柳宗元沉浸在其樂融融中,除這些還寫了什麼?我們繼續來遊賞。

(三)小潭源流

請同學們齊讀第三段。

問題:

①宗元此時抬頭向潭西南望去,他看見的小溪是什麼樣子?(找句子,翻譯此句,教師點撥介紹寫法:比喻手法,動靜結合,觀看幻燈片。)

②時此刻,作者的心情怎樣呢?(這個句子是由樂轉憂的過渡,似乎沒有明顯變化,但卻暗含着一個“悲”)

小結:此時,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孤獨的老人正茫然的望着小溪的源頭“不可之其源”,柳宗元的心情陡然下滑。

(四)潭中氣氛

讓我們環顧小潭四周,看看四周是怎樣的一種景色?(第四段,即興説出小潭的美景。)

問題:

①裏景色有什麼特點?

②柳宗元為何要離開小潭?(引導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③那些句子體現悽清?柳宗元是怎樣的心情?

④文章先些“心樂之”,後面又見“俏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對此該如何認識?(學生先交流回答,然後教師介紹柳宗元的處境。)

小結:難怪有人説,讀《小石潭記》就如同品一杯濃濃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細品味卻有一種悲苦在後。

第三環節:做業佈置。

①背誦課文

②課後習題三

第四環節:再次欣賞小石潭的美(在朗朗的讀書中結束本課)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重點實詞。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4、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增強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特徵,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教學難點: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寫作方法,激發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訪名山遊大川實乃人生一大樂事,面對充滿詩情畫意的山山水水,我們總會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既能獲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許多感悟。然而有那麼一位名人,面對秀麗奇特的自然風景,卻覺得“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石潭記》,與他同遊,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們學習《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

2、作者曾被貶為永州司馬,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遭遇,寫下了有連續性的、精美的山水遊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3、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悦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學習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為坻(chí)

為嵁(kān)佁然(yǐ)參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遠逝

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漢語知識:

1、一詞多義:

①、可: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②、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過清。

④、差:長短不一,參差披拂;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⑤、以:因為,以其境過清;表示前一行為是後一行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譯,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樂:以…為樂,心樂之;逗樂,嬉戲,似與遊者相樂。

2、古今異義:

①、小生:古義青年,後生;今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去:離開;今常用義為“往”。

3、詞語活用:

①、西,向西,名詞作狀語。例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樂:a。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例句:心樂之;b。形容詞作動詞,嬉樂,逗樂,似與遊着相樂。

③、下,a。名詞作狀語,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詞作狀語,在下面,下見小潭。

④、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一樣。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例句:其岸勢犬牙差互。

⑦、悽: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淒涼。例句:悽神寒骨。

⑧、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寒冷。例句:悽神寒骨。

⑨、空:名詞“空”用作“遊”的狀語,“在空中”。例句:皆若空遊無所依。

⑩、近:形容詞“近”帶賓語“岸”,作動詞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師小結:

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先敍寫尋潭的經過,概寫石潭的全貌。再寫潭水與游魚。接着寫潭溪與岸勢,最後寫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遊者。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悽苦之情。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二、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六、教師小結:

人生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失落、抑鬱、痛苦更是於事無補。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用燦爛的笑臉去應對挫折,不僅要做生活的強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4、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3、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五、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六、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七、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三。

八、板書設計:

21、小石潭記

1、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2、潭中景物——特寫鏡頭:潭水:清澄,側面描寫;游魚:動靜結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

4、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於景。

————環境清幽、抑鬱憂傷。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4.體會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徵。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3.體會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徵。

4.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訪名山遊大川實乃人生一大樂事,面對充滿詩情畫意的山山水水,我們總會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既能獲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許多感悟。然而有那麼一位名人,面對秀麗奇特的自然風景,卻覺得“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石潭記》,與他同遊,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二、資料助讀

柳宗元參與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到永州。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優美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記”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三、掃清字詞障礙

1.聽老師範讀課文(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字音與停頓。給加點字注音。

清冽(liè)坻(chí)嵁(kān)佁(yǐ)俶(chù)

翕忽(xī)差互(cī)寂寥(liáo)悄愴(chuànɡ)幽邃(suì)

2.學生根據工具書、課本註釋,自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3.質疑交流。

(1)將自主學習到的知識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組長負責本小組同學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組內解決,解決不了的做好記號提出質疑。

(2)集體質疑,同學互助,教師點撥、強調重點詞語、句子。

(3)師生合作翻譯課文。

四、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課堂檢測

1.一詞多義。

以全石以為底(介詞,用)卷石底以出(表承接,“而”)以其境過清(連詞,因為)

為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為坻(動詞,“成為”)

清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以其境過清(形容詞,悽清)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2.翻譯。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葱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

(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令人悲哀了。

3.判斷。

“若”“似”“如”都可以用來表示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表示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

(1)聞水聲,如鳴珮環。(是)

(2)皆若空遊無所依。(是)

(3)似與遊者相樂。(不是)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概括課文每段大意。

第2課時

一、複習導入

學生朗讀課文,概括課文每段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思考: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本文按遊覽順序來寫,條理清晰。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老師引導學生用精練的短語概括課文各部分內容。

發現小潭(聞聲→見形)

潭中景物(水→石→樹→魚)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

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

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來描寫潭水的清澈。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正面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

三、走進課文,品讀美點

問題探討: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勝收,你讀了文章後頭腦中浮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你能選擇一個景點和大家分享嗎?

示例: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遊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既是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悽”“寒”“悄愴”,寫出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2.作者是如何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

(1)先聲奪人。如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採用了先聲奪人的手法——“隔篁竹,聞水聲”,用“如鳴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悦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調動讀者的興趣,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點,用比喻。寫潭的構造形態,緊緊抓住特點來寫,先挑出“全石以為底”,然後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

(3)正面描寫。寫岸上景物,則採用了正面描寫的方法,“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

(4)正面、側面相呼應。第二段寫潭裏的游魚,文字不多,卻極其精彩。“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對比描寫。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能顯出魚的活潑。

(6)擬人。“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更把游魚的神情寫活了。

第3課時

一、複習導入

1.抽背課文。

2.作者在文中有哪幾種感情?

樂、憂。

二、資料助讀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成為後世寫作山水遊記的楷模。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

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異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

三、品味《小石潭記》,與柳宗元對話

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找出“樂”的句子)

(1)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

(2)似與遊者相樂。

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卻是“悄愴幽邃”。你能結合寫作背景,説説你的理解嗎?

作者是被貶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鬱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歎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於幽靜冷清,遊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鬱、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3.兩組同學進行朗讀品味。(一組同學讀樂的片段,一組同學讀憂的片段)

4.與柳宗元對話,進一步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以“柳宗元,我想對你説”為題與柳宗元對話,深入體會柳宗元當時悲涼的心境。

學生分組討論與柳宗元對話可以説些什麼,怎樣説才是心靈上的交流。每組選代表當堂口頭作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給予引導鼓勵。

四、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教師總結:《小石潭記》是一首抑鬱憂傷的古典樂曲,《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小石潭記》是……(讓學生補充)

2.柳宗元懷才不遇的悲涼鬱悶,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那麼還有哪些中國文人用文字來書寫心中壯志難酬的情感?

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失意的文人只有藉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鬱、或灑脱、或大氣……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敍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繫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敍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繫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作者、作品常識;熟練的誦讀課文,初步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整體把握文意。

3.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二、教學要點

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結合描寫順序,整體把握文意。

三、教學難點

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藉助於“剝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激情導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裏寄託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初步瞭解文本。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本課

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1.關於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他參加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柳宗元在荒遠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後又被改貶到更為荒涼的柳州,四年後,病魔無情地奪去了他年僅四十七歲的生命。文稿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

2.關於作品:

柳宗元是一個“遍悟文體”的文學家,眾體兼長,作品豐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東集》。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散文創作中最富藝術獨創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小石潭記》。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3.寫作背景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時艱不可濟,唐祚難振興,謗毀兼至,貧病交加,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他滿懷憂懼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異態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永州八記》就寫於此時。

4.解題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即山水遊記。

瞭解作者的情況。

知人論世初讀文本

粗品文意(一)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清洌(liè)

為坻(chí)珮環(pèi)

為堪(kān)佁然(yǐ)

俶爾(chù)翕忽(xī)

參差(cēncī)寂寥(liáo)

悄愴(qiǎo)幽邃(suì)

(二)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朗讀提示:

1.課文第一二段寫作者興致勃勃暢遊小石潭,有全石帶來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飄忽不定的游魚所帶來的快樂,應讀得歡快些。

2.第三四五段寫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應該讀得傷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實字詞。

翻譯文本(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並結合工具書翻譯、並分組討論結果,老師略加點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理解,然後教師大屏幕出示翻譯,讓學生齊讀一遍)。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着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葱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着,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着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學生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瞭解課文大意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並結合工具書翻譯、並分組討論結果

再讀文本,積累文言知識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譯。

2.朗讀PPT投影翻譯。

(五)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1)水尤清冽尤:格外。冽:涼

(2)卷石底以出卷:彎曲

(3)為坻坻:水中高地

(4)為嶼嶼:小島

(5)為嵁嵁:不平的巖石

(6)潭中魚可百許頭許:表示約數

(7)佁然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8)俶爾遠逝俶爾:忽然

(9)往來翕忽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0)犬牙差互差互:參差不齊

(11)悄愴幽邃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

2.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狀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為西方,在文中意思為向西。

②下見小潭

原意為下面,在文中意思為向下。

③皆若空遊無所依

原意為空中,在文中意思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為像北斗星那樣。

原意為蛇,在文中意思為像蛇那樣。

⑤其岸勢犬牙差互

原意為狗的牙齒,在文中意思為像狗的牙齒那樣。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悽神寒骨

願意為淒涼,在文中意思為使……感到淒涼。

原意為寒冷,在文中意思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詞用作動詞

似與遊者相樂

原意為快樂,在文中意思為嬉戲,逗樂。

3.一詞多義

(1)清:以其境過清:悽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不可久居:可以,能夠。

(3)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着

隸而從者:跟從

(4)遊:皆若空遊無所依:游泳,遊動

同遊者:遊玩

聽讀課文

感受語言的美積累文言知識

學生小組討論,推舉代表作答。

學生思考、交流

學生齊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語言美

佈置作業:1.背誦文章

2.指導學生完成課後作業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註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修辭,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此課後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加強理解文本能力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

2、整體感知並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難點:作者的憂樂情懷

學法指導: 誦讀 合作探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音樂導入,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身體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為擺脱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體簡介 出示圖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領讀課文。

2、學生熟讀課文。

3、學生熟讀課文註腳、理解句意。

三、精讀賞析,出示問題,學生思考:

1、課文一共幾個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重點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

1、四人一組討論:作者在小石潭欣賞時的心情如何?並找出原文有關句子加以説明。(樂——憂)

2、作者為何而樂呢?請結合文中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1)水聲美、好奇心。

(2)景美而樂。請學生説説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景物的?

石:奇特樹:茂盛水:透明(側面描寫)魚:歡快(動靜結合)

3、作者為何而憂呢?(環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貶)

4、全文寫樂與憂有什麼關係呢?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遊玩山水中的歡樂一經淒涼環境的影響,被貶官後的鬱悶之情又立刻湧上心頭。(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四、體驗反思

你學生了這篇文章後有什麼收穫?(寫景的寫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動靜結合。

3、側面描寫。

4、抓住景物特點。

五、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9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2、藉助註釋及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詞彙。(重點)

3、反覆誦讀課文,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和描寫角度。(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現代的遊記,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遊記《小石潭記》。柳宗元筆下的《黔之驢》大家還記得嗎?那麼,他筆下的“小石潭”又是怎樣的風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學們前往一遊的雅興呢?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山西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縣),人稱“柳河東”。他生在長安,晚年被貶柳州,亦稱“柳柳州”。與韓愈並稱“韓柳”,著名的寓言有《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等;傳記散文如《捕蛇者説》;山水遊記以《永州八記》為代表。

2、寫作背景

本文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記》之一。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力圖變革。變革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為了排遣鬱悶,他搜奇覽勝,把青山綠水作為自己描繪的對象,寄託自己的情懷,人們把他在永州寫的八篇散文稱作“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原文名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3、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

篁竹(huáng) 佩環(pèi) 清冽(liè)

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

佁然(yǐ)幽邃(suì)俶爾遠逝(chù)

往來翕忽(xī)犬牙差互(cī)

4、理解加點詞義。

水尤清冽:寒冷。

皆若空遊無所依:依託。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樣;像蛇一樣。

岸勢犬牙差互:交錯。

四面竹樹環合:環繞合抱。

5、閲讀課文,注意下列一詞多義現象。

(1)全石以為底 (用)

卷石底以出(相當於“而”)

以其境過清(因為)

(2)全石以為底(作為)

為坻,為嶼……(成為)

(3)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過清(冷清)

(4)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不可知其源(能夠)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1、依據遊記線索,給文章劃分段落。

明確:第一段:寫潭,寫樹。

第二段:寫水,寫魚。

第三段:寫源頭,寫岸勢。

第四段:寫感受,抒憤懣。

第五段:綴述了同遊者,屬遊記的一般格式。

2、讀完本文,你能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嗎?

明確:本文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氣氛,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愴的心緒。

(二)理順序

通讀全文,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明確:本文按遊覽順序來描寫景物。先點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看見竹林,聽到水聲,便“伐竹取道”,見到小石潭。接着寫石潭的概貌,抓住石潭形狀的特點來描繪,着重寫石。再接着寫潭中之景,着意描寫魚和水,動靜結合,寫近處所見。然後寫溪流水源,寫遠望之景。最後寫潭上的氣氛,借景寫情,抒發了作者悄愴悲涼的心緒。

(三)理角度

課文寫水、寫木、寫石、寫魚……細膩生動,得益於作者多角度的描繪,你能説説作者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繪的嗎?

明確:繪聲: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繪色: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繪形:全石以為底,……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繪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繪神: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潭石——異彩紛呈

潭水——聲悦水澈

潭源——曲折、多姿、神祕

潭境——清幽淒涼

五、課外拓展

課文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你能結合寫作背景,説説你的理解嗎?

示例:“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抓住特徵,鮮明生動地寫景狀物的寫法。(重點)

2、理解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行文的照應和語言的樂感。(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讓我們一起探討。

二、自主預習

1、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是怎樣的?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潭;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2、閲讀了這篇遊記之後,你認為小石潭風景奇特在什麼地方呢?

明確: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三、合作探究

(一)寫作手法探究

1、點面結合手法

作者寫潭石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你能具體分析一下嗎?

明確:“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由面到點,有序地體現了作者的感知。

2、動靜結合手法

作者寫游魚的時候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你知道是如何運用的嗎?有什麼作用?

明確:寫魚“影布石上,佁然不動”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環境的雅靜。

3、行文照應

課文行文的照應,既使全文結構緊湊,又令景物特徵鮮明。行文照應有行蹤來去的照應、方位上下的照應、景物分合的照應、環境明暗的照應,你能找出來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照應嗎?

明確:①行蹤來去的照應: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是來,“乃記之而去”是去。

②方位上下的照應:如“下見小潭”間接表明作者位置在潭之上,“坐潭上”則直接表明作者的位置,一“下”一“上”,反覆交代觀賞的視角,暗示潭的範圍之小。

③景物分合的照應:如“青樹翠蔓……參差披拂”是分寫樹,“四面竹樹環合”是合寫竹樹。

④環境明暗的照應:如:“隔篁竹,聞水聲”為暗,“伐竹取道,下見小潭……”為明。

4、虛實相生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似與遊者相樂”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方法,你能説説哪是虛,哪是實嗎?

明確:表面純粹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歷歷在目,則水澄澈透明,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虛實相映成趣。

(二)語言探究

課文語言自由靈活,讀來“如鳴佩環”,極富音樂的美感,這種樂感的形成源於句子的整散相糅,長短交錯,試分析下面句子。

1、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

明確:“隔篁竹,聞水聲”是整齊的三字句,後接散句“如鳴佩環”,時整時散,整散相糅。

2、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明確:“坐潭上”是短句,“四面竹樹環合”是長句,“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是連續的四字句,勻稱而不呆板,節奏明快而又富於變化,讀起來起伏變化,流暢婉轉,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賞發現小潭—樂—潭中景物

思小潭源流—悽—潭中氣氛

五、課外拓展

大家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請試着寫出一首,並進行簡單地賞析。

示例:遊園不值

【南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賞析:這首詩描寫了作者遊園不成,紅杏出牆的動人情景。不但表現了春天有着不能壓抑的生機,而且流露出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描寫出田園風光的幽靜安逸、舒適愜意。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聽寫字詞。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目標展示】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新知研習】

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讀,這節課我們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1.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説説題文之間有什麼聯繫?

參考: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才會有如此悦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説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2.請問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讀課文?

參考:

①“動與靜”,“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為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悦耳,“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説成是“寄情山水以銷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請你品品文章的語言美在何處?

4.作者看到潭水游魚覺得它們“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的環境卻使他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該怎樣理解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

明確:作者寫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徹時游魚的活潑生動,流露出作者一時開朗明淨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鬱悶。但內心的孤寂是無法真正排遣掉的,後來寫“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觸發了作者貶居中羈旅孤寂的心境。

【歸納總結】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鞏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開發旅遊資源,在潭邊要修建一座亭子,請你給亭子命名,並撰寫一副對聯。

【預習指導】

預習《記承天寺夜遊》,解決朗讀和字詞的音、形、義。

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下見小潭” 抓住特徵,描寫細緻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魚、溪流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記——“記之”“同遊者”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立意】

《小石潭記》是以寫景記遊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記遊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變化本課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藉助課前提示、書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體會遊記散文敍事寫景、抒情狀物相結合的特點;啟發學生通過品位語言,體會作者在此篇遊記中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動描寫了人跡罕至的小石潭環境景物的清幽靜謐之美,抒發了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閲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覆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徵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藉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導入文本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並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説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説“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閲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範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閲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麼?(清脆悦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悦,嚮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細緻閲讀文本: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遊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最新《小石潭記》優課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⑴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⑵ 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⑶ 體會本文融情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

⑴ 介紹作者背景,導入課文。

⑵ 主要採取朗誦法、問答法和點撥法學習本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造成作者憂傷苦悶的原因,對封建官場有一定認識。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重點:

⑴ 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⑵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難點:

樹、石、水、魚的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突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典範,教學時應該反覆領讀、齊讀、提名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瞭解與作品有關的史實。

2、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標註的字詞。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2、簡介作者,背景,解題: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學生賞讀課文

1、範讀課文,然後學生朗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2、指導學生理解文章:

板書: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3、課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説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説明理由。

⑶ 文中的動與靜。

⑷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與情

4、教師點撥:

⑴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説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説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⑵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⑶ 對比: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三、作業

課後練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