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作用

社會工作是一門注重社會干預的學科,因此社會工作理論必須建立在社會干預的基礎上。當前社會工作的理論主要來自於其他學科,隨着社會工作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發展社會工作自己的理論顯得尤為重要。那麼,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作用,歡迎大家閲讀瀏覽。

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作用

  理論實踐還是經驗實踐

社會工作是一門注重社會干預的學科,因此社會工作理論必須建立在社會干預的基礎上。當前社會工作的理論主要來自於其他學科,隨着社會工作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發展社會工作自己的理論顯得尤為重要。儘管社會工作已經成為一門學術性專業,但其學術研究和實踐之間仍存在鴻溝。社會工作實踐者尋找更有效的解決途徑,學術研究者則試圖去理解和解釋社會干預。當前社工界一個主要議題是社會工作研究和實踐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既作為一個實際問題被討論(應該如何做),也作為一個理論問題被研究(應該如何理解)。

  理論在社會科學中的角色

Bunge認為,闡釋主義者(interpretivists)缺乏經驗事實來證明自己的解釋,實證主義者缺乏對概念的認識論角度。無理論的研究意味着沒有理解資料的工具,易陷入“荒謬推測”中,同時也將充滿互動和多樣性的社會簡化為簡單的建造。 Bunge認為我們必須去理解社會過程的機制,即社會是如何運作的。如果我們真正想了解一項事物,就必須理解它是如何運作的。這樣我們才不會侷限於一個單一的角度或是簡單的數據收集。所有的社會過程都發生在多個層面。如貧困導致缺乏技能培訓,從而導致邊緣化,進而導致失業,又進一步導致貧困。如果我們將社會工作看作是理解和干預的多層面實踐,我們就必須找到基於不同層面收集而來的數據的解釋。

  社會工作實踐中的理論

在社會工作實踐中有多種多樣的理論和視角。Payne 將其分為三類:反思—治

療視角、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視角、個人主義—改革主義視角。反思—治療視角認為社會工作通過促進成長和自我實現,追求個人、羣體和社區的最大福祉。該視角強調社工和服務對象的互動過程。社工實踐被認為是改變的過程;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視角認為,社會工作尋求社會中的合作和共同支持,以使被壓迫羣體和弱勢羣體獲得掌控自己生活的權力。社工通過賦權使服務對象參與學習和合作的過程,建立可以使服務對象擁有和參與的機構;個人主義—改革主義視角關注個人和社會的福利服務,強調個人需要,並促進相關的社會服務發展。這三個視角構成了社會工作實踐理論的基礎,提供了社會問題如何理解和解釋的視角。社工可根據自身的知識、服務對象的問題和社會環境等選擇不同的介入方式。

  證據為本社會工作與反思社會工作

證據為本社會工作認為社會工作應建立在明晰化的、系統化的知識和方法基礎上。在證據為本社會工作中,理論被簡化為方法論問題。它的主要任務是以科學的方法收集數據,並將這些結果運用於實踐。 Everitt認為證據為本社會工作的理想是縮小研究、政策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強調研究和實踐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然而,該視角易導致無理論的、技術的、無思考性的工作方式。對證據為本社會工作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它認為知識運用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是確定性的;第二,評估採用“證據為本”話語中發展出來的評估方法,容易忽略社工認為重要的那些方面。在實踐中,服務對象可能被迫去符合那些評估標準,社工也失去了和服務對象的互動關係,社工實踐也就成了一種權威實踐。

Schon認為反思不僅出現在我們行動時,即行動過程中的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也出現在我們試圖去理解所經歷事件的時候,即行動後的反思(reflection on action )。反思是一個循環過程,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行為,行為影響了當時的情境,並從互動的人那裏獲得反饋,進而影響我們如何理解情境。在該循環過程中,包含兩個重要方面:第一,社工的信念,即塑造社工想法和行動的意識形態。社工在干預過程中並非是中立的資料收集者,而是促成個人和社會的改變;第二,服務對象的參與。服務對象也有自己對社會的理解以及自己需要何種社會干預的想法。互動即是兩個反思系統的交匯,這可以讓社工理解服務對象如何經歷和體驗世界。

證據為本社會工作強調社會事實,而反思社會工作強調情感體驗。但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理論在其中均沒有明確的角色。雖然社會工作是實踐,而非理論,但是在實踐中做決定時,必須要有理論視角。

  社會工作中的四種知識

作者依據實踐和研究的相對控制權,將社會工作知識分為四種類型:隱性知識、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系統化經驗和證據為本的知識。在隱性知識中,實踐占主導地位。隱性知識不能被表達出來,也不能通過教育獲得,只能在“做”的過程中獲得。該類知識與直覺有關。當社工即興行動或者發現適合此時此刻的解決途徑,而且並不瞭解行動的全部結果的時候,這類知識通常會被用到;當個體的知識可以被分享時,即成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以經驗為基礎的知識可以實現轉移。知識可以從一個情境轉移到另一個情境意味着我們更容易找到應對問題的方法,因為我們已經有類似情況處理的整體方法;當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分析故事時,即是將經驗系統化了。在系統化經驗中,科學佔主導。研究者收集故事,並瞭解整體概況。這就可以得到對社會工作實踐、社會狀況或社會結構變化的整體理解;在證據為本的知識中,實踐要去符合研究設計。主導研究的是方法論,服務對象必須符合研究設計。

  社會領域的多層次模型

社會工作是多方面的實踐,我們必須關注在不同層面上收集的資料。社會現象傳統上被描述為三個層面:宏觀、中觀和微觀。瑞典社會學家Thomas Brante將其擴展為如下五個層面:國際層面、組織間層面、組織層面、人際層面和個人層面。每個層面都有特定的、相對自主的結構,社會學的目的就是能夠了解其運行機制,進而解釋社會現象。該模型有助於理解社會科學和社會實踐的區別,即解釋和理解社會現象還是干預和改變社會現狀。在社會工作實踐中,干預層面必須和對問題的理論解釋和理解層面相一致。例如,我們可以將貧窮歸因於個體,也可以歸因於社會結構,但我們不能用心理干預改變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