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論新時期如何培養國小生的閲讀能力

閲讀能美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素養,伴隨着一個人的終身。同樣,閲讀在語文教學中也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是解開語文教學之謎的關鍵,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突破口,可見培養閲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而我們的語文教學,由於應試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學生的任何自由和創新,一切以標準答案為依據。學生在閲讀上受到嚴重的束縛和壓抑,對語文課興趣全無。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深感語文教學中的閲讀教學之弊,也常常為之困惑、苦惱,為此進行不懈的探索,尋求閲讀教學的新境界。在我近幾年的實踐中,如何培養國小生的閲讀能力使我感觸頗多,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論新時期如何培養國小生的閲讀能力

一、巧設民主情境,調動閲讀的積極性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在課堂內只是引導學生,閲讀應成為學生的自主性閲讀,閲讀是學生的閲讀,閲讀內容要讓學生喜歡,為學生服務。教師要為學生的閲讀創設條件,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方式。在教學中,學生可自由選擇先讀什麼,再讀什麼,最後讀什麼,教師對此要鼓勵學生從感興趣課文的內容讀起,讀後還要談談感受。例如,在教《草原》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自由閲讀。這篇課文是一篇極其優美的文章,描寫草原美麗景色。剛上課時,我利用色彩鮮豔的草原課件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學生帶入了一種美好的意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課文;然後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學習方式,或讀、或講、或背、或畫,這樣就構建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使每個孩子都覺得有“用武之地”。我的佈置剛剛結束,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讀學起來,有的讀描寫草原靜態景色的段落,有的讀寫草原動態活動的段落,個個讀得起勁,讀書聲響徹教室。他們不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的學生還繪聲繪色地講草原美麗的景色,還有的學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筆畫出草原的天空、羊羣,更有的學生閉上眼睛,陶醉在美麗的草原美景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得出,這樣的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慾望,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要營造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課堂氣氛,規矩少點,束縛少點,讓他們思維動起來,語言活起來。在自主的前提下,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展開討論,暢所欲言。

二、激發學習興趣,調動閲讀的動力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學生只要對學習發生了興趣,就會促使各種感官,共同引起對學習的高度注意,從而為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最佳的心理準備。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確立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很多學生之所以認為語文閲讀學習是一項枯燥、乏味的工

作,究其原因在於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沒有展開積極思考,大膽創新,故而給學生造成審美疲勞。因此,教師在開展閲讀教學中,應精心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或轉換文本形式,或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在愉快、自由的課堂氛圍中開展閲讀學習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1、創設生動的情境,激發興趣:

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羣鳥學藝》一課時,我先在課前精心地製作了各種鳥的圖片,在導入新課時,我採用了故事導入法,告訴學生今天老師給他們請來了一羣可愛的鳥朋友,然後出示鳥的圖片,把它們貼在黑板上,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起。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這樣的教學,學生就會容易入情入境,展開想像,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2、藉助豐富的形式,激發興趣:

教材中的課文體裁多樣,有情節生動的故事,韻律感較強的詩歌,語言優美的散文通過畫、唱、演等形式來展現課文內容,可以化抽象為形象,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激發內心情感,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如《柳樹醒了》一課,我在指導朗讀第二小節時,讓學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聲中給柳樹洗洗澡,孩子們邊唱邊演,盡情地享受着小詩。再讓學生來讀讀小詩,“小柳枝喲,軟了。”輕柔、舒緩的語調將詩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有真情付出,才會有心靈交匯;有情感體驗,才能與文本和作者對話。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用自己真實的情感、既往的經驗去溝通、交融、碰撞、迴應作者的心靈,文本的內涵,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獲取語感、形成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中,還應多注重創設一種恰當的情景,通過對情境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活動、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深度。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一位教師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課件隨着哀傷的音樂出現了美國洛杉磯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貴圖片,再加上老師“煽情”的語言描述,將學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慘烈現場,並使這些發自內心的情感活動進一步在課堂上擴散,直至形成瀰漫於整個課堂的情境氣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後留下的一片片瓦礫中,一堆堆廢墟中。一種有形與無形組成的教學情境,學生“觸景生情”,被激發的情感活動引領學生奔向更深次的學習。

《論新時期如何培養國小生的閲讀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