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家庭教育之人格教育如何培養快樂自信的孩子

一、人格問題的理論建構

家庭教育之人格教育如何培養快樂自信的孩子

人格是有什麼來構成的?它又是怎樣構成的?對於這樣一個問題,人格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模式來説明它。最早提出並回答這一問題的是人格心理學家的鼻祖——弗洛伊德(d)。他認為人格結構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構成的。本我是有先天的生物本能所構成,如温飽、睡眠、性需要等,本我會不分時間、場合、不擇手段的尋求立刻的滿足,它淹沒於無意識中,表現為:衝動、盲目、非理性,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本我要受到自我的檢查。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格結構的,其作用在於調節現實需求與本我需求之間的矛盾,自我是理想的、合乎邏輯的。超我代表着人格中的道德成分,與本我直接對立,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則,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的要求。弗洛伊德的理論讀起來似乎深奧,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能搜尋到它的影子。例如,一個早上匆忙上學而顧不上吃早飯的學生,上課時感到飢餓,根據本我的原則,他可能會不管不顧的要吃東西,但是社會規範和學校紀律不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吃東西,超我會剋制自己的這種慾望,生物我(本我)和道德我(超我)出現了衝突,這時現實我(自我)開始調節兩者的關係,使學生的飢餓需要以適當的方式和場合來滿足它,如課間吃點東西。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是最早的人格模式,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奧爾伯特(gordon ort)提出了人格的特質理論,他將人格特質假設為人格的基本單位來處理人格,他認為特質是一種概括化了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具有個體的特徵,並且人際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它是一種實在的和具有決定意義的神經心理結構。

二十世紀中葉卡特爾(raymond ell)繼承了奧爾伯特的觀點,他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十六種相互獨立的根源特質,分別是:樂羣、聰慧、穩定、恃強、興奮、永恆、敢為、敏感、懷疑、幻想、世故、憂慮、激進、獨立、自律、緊張,並制定了《卡特爾十六種人格測驗》。卡特爾認為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具有這十六種特質,只是在不同人身上表現程度不同,所以他認為:人格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量的差異上,可以對人格進行量的分析。這樣就使人格結構更加細化,人格測驗也因此而完善化。

心理學家艾森克(hans nck)從傳統的特質理論出發,將因素分析方法和經典的實驗心理學方法相結合,確定了自己的人格類型理論。他認為人格結構是由內外傾、神經質和精神質三種類型特質構成的。如果你是標準的、典型的外傾人格,那麼艾森克會描述成:開朗的、衝動的和不可抑制的,有許多社會聯繫和經常參加集體活動,典型的外傾者好交際、喜歡聚會,他們有許多朋友,需要與人交流,不喜歡獨自看書和學習。與此相反,內傾的人則是安靜的、不與人交往的、內省的,他們喜歡書籍勝於喜歡他人,他們是保守的,除了少數知音外幾乎讓人敬而遠之;第二個維度神經質,在該維度上得分高的人,情感的易變性是外顯的,他傾向於過於強烈的情緒反應,他們在情感經歷之後,較難面對正常的、現實的情景,而得分低的人,則似乎能很快從困境中擺脱出來,他們在情感方面很少動搖不定;第三個維度神經質,在該維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是自我中心的、攻擊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心的、對他人不關心的、衝動的且通常不關心他人的權利和福利,低分者則表現為温柔、善感等特點①[u1]。

我國的心理學研究比較晚,一些心理學的觀點是在對國外理論的概括和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人格理論的研究也同樣如此。我國對人格理論的研究也有着自己的出發點和側重點。如心理學家韋有華在分析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關係的基礎上,主要研究了行為問題輔導、情緒情感輔導、人際關係輔導、自殺與危機干預、應激與應付干預等問題,並有一定的建樹。總之,關於人格,不同的理論流派賦予了它不同的結構模式,它都體現了人格的千姿百態。

各種各樣的人格類型,它的形成受制於許多因素,主要分為遺傳和環境兩大類。.遺傳提供了人格發展的生理基礎,而環境則是人格發展的外部條件,其中,教育起主導作用。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於學前兒童來講,自己接觸最多最信任的人是父母,所以,家庭教育對幼兒人格的形成尤其重要。

二、人格的家庭成因

人格心理學家説: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們對人格發展的基石②。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不僅具有其自然的遺傳因素,也有着社會的遺傳因素,這種社會遺傳因素主要表現為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話説: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無一定的道理,父母們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教育孩子,使他們逐漸形成了特定的人格特徵。強調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於探討家庭中父母的文化程度、道德修養以及對子女教養方式等因素的差異對人格發展的影響,探討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人格差異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把教養方式大致分為專制型、放縱型和民主型三種類型。

《家庭教育之人格教育如何培養快樂自信的孩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