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2015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範和可貴的精神品質。

2015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反思

  【反思範文一】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描寫了宋慶齡故居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貴之處,表達了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讚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課文以樹喻人,樹與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兩條線索。明線是寫樟樹,暗線是突顯人物的情懷。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讀懂樟樹,讀懂宋慶齡,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呢?教學時,我以“這是兩棵 ? 的樟樹”穿針引線,引導學生層層深入,走近樟樹,走近宋慶齡。

一、扣詞句,感知樟樹蓬勃的生命力

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自讀思考:樟樹的外形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用文中一個詞來概括它的外形特點,回答:“這是兩棵 ? 的樟樹”,重點體會“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讀課文,又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樟樹的蓬蓬勃勃?圈畫出有關詞句。學生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從“樟樹不高,但它的枝幹粗壯,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一句中的“枝幹粗壯、伸向四面八方、伸得遠遠的”等詞句中感悟到:粗壯中藴含着力量,這就是蓬蓬勃勃。從“稠密的樹葉綠得發亮”一句中的“稠密、發亮”體會到樹葉充滿了活力,這也是蓬蓬勃勃。而在“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這一句的品讀中則藉助拓展想象練習,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意象,從而加深理解。首先是圍繞“四季常青”,教師鋪墊説話練習:春天到了,萬物復甦,你看,這兩棵樟樹---蓬蓬勃勃;夏天到了,驕陽似火,烈日下的兩棵樟樹依然--;秋天到了,涼風習習,這兩棵樟樹仍然--;冬天到了,大雪紛飛,這兩棵樟樹還是---蓬蓬勃勃。其次是藉助“無論是( )還是( ),它們總是那麼蓬蓬勃勃。” 進行口頭説話練習,移情入境,更能深刻領會樟樹蓬勃的生命力。

二、抓對比,感悟樟樹香氣拒蟲的可貴

在小結“扣詞句”這一主要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又是兩棵 ? 的樟樹。緊扣“香氣永久保持;即使當它枝枯葉落的時候,當它已經作為木料製作成傢俱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只要這木質存在一天,蟲類就怕它一天。”體會香氣拒蟲的可貴。

通過對比,進一步強調“可貴之處”。(1)師:樟樹的可貴之處已寫得很明瞭,可作者在這一段的開頭為什麼還要寫“別的樹木”呢?請一生讀。(2)再交流:對比突出樟樹拒蟲的可貴之處。(3)師:作者只用了一個“而”字,就把這看似無關的兩段內容作了巧妙的連接與過渡,形成鮮明的“對比”,反襯出樟樹拒蟲的可貴品質。請同學分別讀這段話前後兩部分內容,體會這種語意的轉折與強調。對比讀好第5自然段。師生齊合作(師前生後)。小結:通過這樣的對比,更讓我們感受到:這是兩棵香氣拒蟲的樟樹。課後佈置小練筆:學習課文中對比的方法,寫校園中的兩種樹,要抓住一兩個方面寫出它們的不同之處,也試着用“而”把它們連接起來。藉助訓練讓學生學習使用“對比”這種寫作的方法來突出強調所要重點描繪的事物。實踐證明,在對比觀察校園中不同樹木的基礎上,學生有內容可寫,不乏精彩的片段。

三、樹喻人,感受宋慶齡的人格美

(補充介紹關於宋慶齡的資料後)在人們的心目中,樟樹已不僅僅是樟樹,她早就成了宋奶奶的化身(板書:樹如其人);透過這兩棵樟樹,人們彷彿看到了一位美麗、高貴的女性,看到了一位始終充滿活力、一身正氣的戰士,怪不得人們瞻仰宋慶齡故居的時候,總是懷着--引讀最後一自然段。(人們懷着崇敬的心情前來瞻仰宋慶齡的故居,也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

人們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影,留下的不僅僅是兩棵樟樹的形象,還有對樟樹主人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你們説,這還是兩棵 ? 的樟樹呢?(不平凡、值得紀念、令人崇敬、讓人想起宋慶齡)作者寫樟樹,其實就是在寫宋慶齡;作者讚美樟樹,其實就是為了讚美宋慶齡。(這種寫法叫“以物喻人”)讓學生通過讀書、拓展體會這兩棵樟樹也是宋慶齡人格的象徵。她就像這兩棵樟樹一樣四季常青,芳香四溢,她高雅的形象、一身正氣、滿腔的愛國熱情永遠播灑在人們的心間!

教學中,一次次地叩問“這是兩棵 ? 的樟樹”。隨着對樟樹外形及內在品質的層層剖析、品讀感悟,樟樹的特點在學生心中清晰起來,樟樹主人宋慶齡的形象也在學生的心中豐滿起來,較好地突破了“體會樟樹象徵意義”這一教學難點。

不足之處:背誦課文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但課堂上一味注重了教學的完整性,為了節省時間,練習背誦只是蜻蜓點水,忽視了對學生背誦、記憶方法的指導,導致這一教學環節的實效不高。今後的課堂上要更關注對學生背誦方法的引導,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

  【反思範文二】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篇課文描寫了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抗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表面看,文章介紹了樟樹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物喻人。因此,教學本課的難點就在於要通過理解樟樹的特點來引領學生領會樟樹的象徵意義。

課堂上,路老師抓住了教學的重點,而且化解了難點。路老師始終圍繞“我捨不得這兩棵樹”這句話,讓學生朗讀、感悟。本節課主要有三個板塊。

一、繪樹之形。

宋慶齡為什麼説“我捨不得這兩棵樹”,到底是怎樣的兩棵樹?教師先出示了圖片,讓學生自己説一説對這兩棵樹的印象。接着老師以“那麼在作者眼中,這又是兩棵怎樣的樟樹?”將學生的目光導向文章的語言文字。扣住關鍵詞“蓬蓬勃勃”來體會樟樹的外形特點,教學的步驟逐步深入,先理解“蓬蓬勃勃”的含義並讀好這個句子,接着,學生默讀課文看作者怎樣具體地描寫樟樹蓬蓬勃勃的。在潛心會文中,在品詞析句中,學生逐漸豐滿了對樟樹外形的認識。

這個片段中,路老師不露痕跡地滲透了學法的指導。特別是背誦指導,老師引導學生關注樟樹的外形後,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抓住關鍵詞當堂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