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彝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彝族主要是生活在四川地區,他們的主食主要是土豆、玉米之類的為主,稻米也會吃但是比較少。那麼彝族的風俗習慣你具體都知道都知道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彝族的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彝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彝族的風俗習慣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裏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併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彝族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鹹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説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夥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着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説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捱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鬥等傳統婚俗。

“左腳舞”傳説

彝族左腳舞有1000多年曆史,三月會已有近400年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腳舞最早的文字記載。

傳説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羅的帶領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慄炭往潭裏倒,倒滿後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里羅”以示紀念。

在綠汁鎮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龍格利等地,數百年來每到農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陽西下之時,遠遠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羣眾不邀而到,彈起龍頭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伴着錚錚作響的絃音,和着高亢清脆的歌調,他們時而蹉腳閃腰,時而折步跌腳,時而甩腿對腳,時而擺手轉身,舞步整齊統一,舞姿輕盈健美。

左腳舞的調子種類很多,但基本都是豪放型的。第一類是好客調,如:“喜歡也要來,不喜歡也要來,管你喜歡不喜歡也要來……”;第二類是唱美好生活,如“三月會三月會,好是好玩呢,又彈弦子又跳腳,又賣缸罐又賣籮,阿里羅阿里羅阿里阿里羅……”;第三類是歌唱豐收年成,如“月亮出來了,弦子調好了。月亮圓又圓,月亮露笑臉,我們大家一起跳,歌唱豐收年……”;第四類是吟唱愛情,如“傳情最是三月會,跳腳三天也不累。不來就説不來呢話,莫讓阿妹空等着……”。

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綠汁鎮各個彝族聚居地區的羣眾都要組織大規模的左腳舞會。到那時,到處都是身着鮮豔彝族服裝的彝族男女,到處響徹月琴聲調子聲,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識不相識,拉起手,跳起舞,徹夜狂歡。

  彝族的忌諱

彝族羣眾最恨別人叫他們“老彝胞”和“蠻子”,他們認為這種稱呼是對他們的最大污辱。到彝族羣眾家裏作客,要坐在鍋莊 (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東西和睡覺的下方和左方。忌用腳踏在鍋莊上,更不準從鍋莊上和堆放的柴上跳過。彝族對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他們給你東西吃,你必須吃,即使不會喝酒也要少喝一點,表示謝意。不然,就認為你看不起他們。彝家給你吃的東西,只准在那裏吃,不準帶走。否則,就會説你對人不講義氣。

  彝族族源的三種説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彝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但關於這個民族的起源和由來一直沒有定論。除了土著説、氐羌説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彝族和歐洲的雅利安人有關係,其實從外形上看,彝族和雅利安人確實可能會有關係。

關於彝族的族源,迄今仍眾説紛紜,尚無定論。到目前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説、氐羌説為主。土著説又分西南土著説和雲南土著説兩種。西南土著説認為,彝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祖國的西南,經過人類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成為現今的彝族。這種主張的依據,除了漢文文獻資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獻資料和神話傳説等。雲南土著説認為,雲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羌氐説的觀點較為普遍,它認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青海地區的古氐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後來形成了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地區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此外還有“西方外來人種説”,清末西方人帶着人類學的眼光來到彝族地區,調查的結果是:“從彝族在體質上表現出來的體格高大、高鼻深目、古銅膚色等特點,認為彝族的血緣中應帶有西方雅利安人或高加索人的血緣特徵。尤其是當時的小涼山還處於等級森嚴的奴隸社會,社會成員在等級劃分上與印度種姓制度(雅利安人入侵帶入印度)有着相似性。並據此認為彝族是來源於西方或至少帶有西方雅利安人的血統。

戴維斯在其1911年所著的《雲南——連續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一書中提到彝族:……我們越過4000英尺高的山巒抵達左曲倮倮村,村裏的倮倮人可説是我在南方所見過最優良的類型,個子長得很高,鼻子筆直,面貌清秀。 “呂達真在其《倮倮人的人種學研究》《建昌倮倮》一文中提到彝族“是一個被戰敗的優秀人種”。 俄國人顧彼德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也提到:“他們身材高大……他們膚色一點也不黑,而象黑白混血兒,呈現奶油巧克力色,他們大眼睛亮晶晶的,總是炯炯有神,他們的相貌鷹鈎鼻幾乎像羅馬人。他們頭髮漆黑,稍微卷曲相當柔軟“。

“現代倮羅中,黑白兩個羣體是有體質上的差別。黑倮羅體格高大,有人説比歐洲人還高些。他們有鷹鈎鼻,隆起的鼻脊與蒙古里亞型是十分不同的。” 因此看,彝族”西方外來人種“的説法屬於無風不起浪。

標籤:風俗習慣 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