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黎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黎族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風俗文化的民族,黎族人把禮儀是非常看中的。那麼關於黎族的民族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黎族風俗有哪些的特色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黎族風俗習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黎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黎族風俗習慣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着,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裏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裏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牀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卧牀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着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户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裏捆紮四根稻穀,象徵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織錦介紹

用途

黎錦多用於婦女筒裙、搖兜等生活用品。今海南通什專設有“黎錦研究所”從事研究和生產。中國紡織藝術的一朵奇葩。

特點

黎錦的特點它製作精巧,色彩鮮豔,富有誇張和浪漫色彩,圖案花紋精美,配色調和,鳥獸、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紡、織、染、繡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錦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刺繡較少。染料主要採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豔,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據自己的'喜好,創造了多種織、染、繡技術。比如,白沙縣黎族人民有一種兩面加工的彩繡,製作精工,多姿多彩,富有特色,有蘇州"雙面繡"之美。

工藝製作

黎錦是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交織而成。東方、昌江地區黎族創造了扎染與織造相結合的織錦工藝。其經線多采用纈染法(即扎染),在一個扎線架上編好經線,然後用紗線在經線上紮結,染色後拆去紗線,即出現藍地白花的圖案,再織進彩色緯線。紡織、織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傳統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製手搖軋花機、腳踏紡紗機和織布機等。

品種分類

黎錦的品種有婦女統裙、上衣、褲料、被單、頭巾、腰帶、掛包、披肩、鞋帽等。黎錦的圖案有馬、鹿、斑鳩、蛇、青蛙、孔雀、雞以及竹、稻、花卉、水、雲彩、星辰等100多種,大多由簡單的直線、平行線和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圖形構成。在色彩上,善於運用明暗間色,青、紅、黑、白等色互相配合,形成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

紛繁圖案

黎族織錦圖案是體現婦女的審美意識、生活風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及藝術積累的文化現象。其內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會生產、生活、愛情婚姻、宗教活動以及傳説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據不完全統計,織錦圖案有100多種,大體可分為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產用具、自然界現象和漢字符號等紋樣。其中人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是最常用的織錦圖案。

人形紋主要有婚禮圖、舞蹈圖、青春幸福圖、百人圖、豐收歡樂圖、人丁興旺圖、放牧圖、吉祥平安圖等,它寄寓了人們對生育繁衍、人丁興旺、子孫滿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黎族婦女通過誇張和變形的工藝創造手法,把黎族人民的生活、生產場景反映在織物上,使圖案造型具有可視性和藝術性。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禮圖,它主要流行於樂東、三亞、東方等市縣,是典型的人形紋樣,它將黎族婚娶禮儀習俗中的迎親、送親以及送彩禮和拜堂等活動場面反映在筒裙上,描繪了新郎新娘和前來參加婚禮的眾多村民的畫面。其場面開闊,熱烈壯觀,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域風情。

  黎族舞蹈介紹

在許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產舞三種。前者有捉鬼舞(即“驅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鑼鼓舞、逗娘舞、錢鈴雙刀舞、錢串領舞等;生產舞有舂米舞等。

招福舞介紹

招福舞亦稱“招魂舞”,流行於海南省通什市和毛陽地區。每年夏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屬牛日時跳。據傳,黎族先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存在着“吉”、“兇”之分。牛日是吉日。三月跳此舞,能招來養牛“福氣”,使牛羣不斷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來“稻魂”,使禾苗茁壯成長,五穀豐登;十月跳此舞,能招來眾人“福氣”,使大小成員平安,婚後不孕婦女能生男育女。牛日那天,所有成員聚集於俄布隆家殺豬擺席,邊喝酒、邊輪番打鑼鼓。在鑼鼓聲中,俄布隆夫婦身穿傳統服飾,用洗擦寶石的米酒當作富貴的“福酒”,帶頭先飲起舞。舞時,琶俄布隆手拿淋有“福酒”的兩支紅藤葉向眾人灑“福酒”。接着,身穿藍、青、綠絲綢長袍的眾男女在屋外用長袍袖子向屋裏邊舞邊招手。女舞者手捧酒碗,邊舞邊向男舞者敬“福酒”。舞者頭和身軀保持垂直,兩膝時曲時直,在鑼鼓聲伴奏下,小步向前或後退,雙手不時地向屋裏招手,表示把“福魂”招進家裏。

標籤:黎族 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