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怒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使用語種較多的民族之一。怒族也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這樣的一個民族有着怎樣的風俗習慣呢?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怒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怒族的風俗習慣

婚俗:

怒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歲以上才提親,看重哪家的姑娘後,由能説會道者上門提親。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許,商定彩禮後,即不得反悔。聘禮一般多為黃牛,多則2頭,少則1頭。

婚期不擇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備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請親戚朋友,背100-200個糯米粑粑送親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親友用飯。婚禮一般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殺一頭豬,帶一瓶酒和許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間,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務。一個星期後新郎才與女方開始共同生活。

食俗: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製作時,選用當地特有的一種石片打製光滑,當石板鍋。燒熱後塌入麪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鬆軟香酥,別具風味。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採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含澱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製成粉做粑粑而食。不論魚或獵物均喜烘烤炙熟或清燉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燜雞、烤羊肉,善於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蜜,清醇香甜、開胃可口。不論男女,都能豪飲,而且飲酒必歌,每飲必醉。怒族地區不產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習慣。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由於怒族地區不產犛牛,沒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後加茶、鹽、核桃仁等原料經攪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淨火塘中的餘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七年級凌晨,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裏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麪餅和肉湯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脣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除過年外,還過鮮花節、祭穀神節和祭山林節。節日期間,除必備酒外,還備有一些應時食品。如在祭穀神節時要將所有的飯、剁碎的'肉在簸箕內拌勻,一起用手抓着吃。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推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後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佈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爾後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麪粉,表示吉祥如意。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製佳餚,並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徵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徵有興旺的後代,最後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怒族的傳統節日

怒族的傳統節日之山林節

居住在雲南省蘭坪縣菟峨區的怒族(自稱“若柔”人)為祭祀樹林而過的節日。節期一般在樹木枝葉茂盛的六、七月間舉行。祭禮時要闔族參加,並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員。他們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視為“神林”的樹林前,由巫師主持,殺黑羊祭祀,求神保護森林,免除各種蟲災、火災等危害,使林木長得樹高幹粗。祭畢,就地烹羊同享。

怒族的傳統節日之吉佳姆節

怒族最熱鬧的節日。吉佳姆。怒語譯意,是過年之意。節期在每年秋收之後,一般要過15天。節日裏,村村寨寨烤酒殺豬,歌舞通宵達旦。在節日期間,又以殺年豬後的頭一天為節日最歡樂的一天。這一天,姑娘們打扮一新,身着繡有花邊的衣裙,佩戴站用珊瑚、瑪瑙、貝殼、銀幣串成的胸飾。小夥子們也全身新裝,手持琵琶,曲調不斷反覆,曲意不斷增加。人們伴隨琴聲翩翩起舞。屋裏的老人們也趁酒興大唱《酒歌》,祝福後代幸福成長。

怒族的傳統節日之祭穀神

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人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這一天要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怒族的傳統節日之仙女節

仙女節是中國南部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在每年中國農曆的三月十五日舉行。

屆時,以各村寨為單位選擇有鐘乳石的山洞為仙女洞,人們紛紛帶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這時候,也是當地杜鵑花盛開的季節,人們還要為“仙女”獻上一束束杜鵑花。

祭祀時,要點起松煙,並由主祭者念祝辭,還要打鼓誦經。隨後大家磕頭,以祈求仙女保佑。祭祀結束後,各家各户設宴飲酒,青年男女則身穿節日盛裝,前往一個空曠的地方進行射箭比賽。同時,舉辦各種物資交流集會,吸引當地各民族羣眾前來購買。

相傳人們憑弔的這位仙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麗姑娘。她發明了飛跨怒江的竹篾溜索,還在高黎貢山上為人們引出了甘甜的泉水,後來她為了逃避頭人的逼婚強娶,藏身洞裏,變成了一尊石像。

據傳説那天正好是農曆三月十五日。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聰明能幹堅強的姑娘,就在每年的這一天拜祭她。

怒族的傳統節日之春節

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時間為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底至正月,節期15天。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淨火塘中的餘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七年級凌晨,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裏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麪餅和肉湯,因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脣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

  怒族的禁忌

按照怒族的禮節,到怒族人家做客應帶些煙、酒之類作禮物。客人不接受同心酒是對怒族同胞的不禮貌,將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火塘上方的神位不能坐人,也不得從這裏經過。忌諱別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兒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

標籤:怒族 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