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侗族的風俗習慣及特點有哪些

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那麼你知道侗族的風俗習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資料,希望能幫到大家。

侗族的風俗習慣及特點有哪些
  侗族的風俗特點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着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着管褲、衣鑲託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着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着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着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繡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着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裝幹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月也”,是這一村羣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閒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鹹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説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羣,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裏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羣眾常於夏曆3月3日或2月2日彙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衝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採桑:“採桑”又叫“吃細魚”。事前,由男女青年於“晾月”時商議決定,人數不拘,除年輕者外,童男童女也參加。但其中必須有幾對自尋成雙的男女,作為主要成員,其餘皆作陪者。進行時,首先於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資買糕點糖果,打包成封,由幾位青年挑到寨中橋慶等候,其餘大多數人成羣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聲疾呼,催促女方到常是時,對方身着盛裝,列隊出寨,與男方登山“採桑”,藉此為樂。直到太陽偏西才歸至橋頭,挑着禮品,鳴放鞭炮同往女家。在女家先吃甜酒後設便宴招待。桌上擺滿魚肉,細魚是席中的'主要標誌,必不可少。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席間眾女擁至,舉杯敬酒,吟歌盤問“採桑”根源,由男方答對,一直玩到天曉才散。隔兩三天,男方復又鳴炮到女家,退回裝禮品的籮筐,對方設“夜宴”款待,對唱情歌,通宵達旦才依依而別。女方則贈與布匹、花帶表示答謝。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黃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嚐。名曰“吃黃瓜”。七月,擇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謂之“吃梨”。這兩次活動,基本上與“採桑”情節相同,只不過是不上山和規模略小而已。且由年輕人從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參加,時間不定,男方籌資買一頭花黃牛,還有炮竹、糖果,匯聚橋頭,邀約女方上山採集葛藤,同到水邊將藤洗淨,再牽牛、鳴炮,一起到女家。先是大家圍牛而歌,懷念“採桑”鼻祖,隨後殺牛。用牛的內臟作“夜宵”菜餚,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男方去退籮筐時,對方則送男方的主要人員,每人一套衣料,給陪者一張頭帕。這叫做“棟太”[dongldaip.煮葛]。十月,復擇一日,男方前往女家,與女方同漂葛藤,謂之“漂白”。其情節與前者大同小異。至是全部活動宣告結束。

  侗族民族的飲食

侗族分佈在中國南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處。侗族種植水稻,稻田養魚,魚糧兼營。出產木耳、香菇、竹筍(玉蘭片)、柑橘等。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制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餈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摶飯”。

侗族一般習慣於清晨做好一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摶飯”尤為甘美,有“一家蒸飯,全寨飄香”之説。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葱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飢。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

蔬菜大多製成酸萊。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温,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作為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螄、蚌之類,可製成火烤稻花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稜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餚。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醃魚、醃豬排、牛排及醃雞鴨則以筒製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醃魚以入冬最佳,醃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瓜果有刺梅、獼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慄、大王泡,以及鬆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

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制粑粑與粉絲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

據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於五百種,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侗家能用生薑製成各種醬菜。可加工成醃姜、鼓姜、糖姜、條姜、五味姜、油姜、姜酒等銷往各地。

湘西一帶侗族姑娘擅長用柚子皮、冬瓜皮等雕成魚鳥花草各種形狀,用白糖漬成蜜餞,待客時,小的泡菜用,大的盛盤中餉客。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飯最香,甜米酒最醇,醃酸菜最可口,葉子煙最提神,酒歌最好聽,宴席上最歡騰。

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藝複雜而細緻,品種繁多。例如:加蘇子汁的叫紅侗粑,加楊桐葉的叫黑侗粑,帶餡的叫豆沙侗粑、棗泥侗粑等。宴客時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餞花卉;席上要備暢銷全國的“五味姜”,清香適口的“油茶”,清甜軟糯的“黑珍珠飯”,水牛調製的“酸龍肉”,以及聞名遐邇的“醅草魚”,為的是賓主一起歡聚共樂。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製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最有特色的要數客人進寨時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酒”了。侗家人在進入寨子的在門樓邊設置“路障”,擋住客人,飲酒對歌,你唱我答,其歌詞詼諧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礙物,恭迎客人進門。入座後又是換酒“交杯”,鄰居或自動前來陪客,或將客人請到自己家中,或“湊份子”在鼓樓中共同宴請,不分彼此.酒席上還有“雞頭獻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攏飯”、“喝轉轉酒”等規矩。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正月七年級不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等。

侗族崇拜龍,天邊出現彩虹,稱做“龍喝水”,誰家也不能去挑水,也不能用手指虹。還崇拜魚,認同族或認親時,先問對方是否知道三魚共頭(其先民的圖騰符號),若答得出,便認為是同族人。每逢婚喪嫁娶等大事,請客送禮都離不開魚。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幹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葱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侗族神話傳説故事

相傳雷公、雷婆因曾被世人所捉,逃回天上後為報復人類,舀天河之水傾灑,致使洪水滔天,然而卻未能淹死四兄弟,於是天王便放出十二個太陽,以曬乾洪水。太陽晝夜照射,洪水慢慢被曬乾了,草木也被曬枯了,大地曬裂了。姜良、姜妹酷熱難忍,便從葫蘆中出來。姜良遂砍來桑木做弓,矢竹做箭,順着“天梯”向上攀援,挽弓射日,他連射十箭,射落了十個太陽。姜妹見狀,趕忙阻止:“莫射了,留一個照哥哥犁田,留一個照妹妹紡紗。”姜良聽後收弓插箭,一個太陽被留在了天上,另一個小太陽則被嚇得躲在厥芨葉下,晝不敢出,只在夜晚才偷偷露面,有時還只露半邊臉,那就是今天的月亮。


標籤:侗族 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