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會計信息披露的作文

熱點5.87K

一、影響會計信息供給行為的成本因素

會計信息披露的作文

當我們把企業看作“經濟人”時,根據經濟學原理,只有當企業從會計信息披露行為中所獲取的收益大於其披露成本時,企業才會主動進行會計信息披露。因此,會計信息披露成本常成為制約會計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

會計信息的披露成本是指企業為進行會計信息披露而可能發生的一切支出項目,以及由於某一披露行為可能為企業帶來的損失(機會成本)。主要由以下幾種成本項目構成。

1.提供信息的成本(S)提供信息的成本是指從建立財務信息系統到會計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費的一切支出,按成本項目支出的性質分為初始成本(S1)———即為建立會計信息系統而發生的成本支出和維持成本(S2)———即為維持會計信息系統的日常運轉而發生的費用。一般説,初始成本要高一些,而維持成本則隨企業經營規模的變化有所不同。多種經營的公司由於其業務複雜,會計處理相對麻煩,維持成本也較高。當會計制度發生變化時,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要發生相應支出,也會增加維持成本。

維持成本(S2)又可分為會計信息的獲取與加工成本(S21),即蒐集、處理、審計、裝訂、傳遞以及發佈信息的成本的總和,和對已披露會計信息的質詢進行處理和答覆的成本(S22)。此外,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信息的成本(S3)應當從我們所討論的S中剔除出去,因為無論這類信息是否對外披露,企業都會要承擔S3。故,如果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表示,則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可表示為:

S=S1+S2-S3

S最終將由企業的所有者承擔,而其他信息使用者則不必負擔,這便是所謂的“自由騎士”或“搭便車者”(Freerider)。因此,大部分的信息使用者總是期望企業披露的信息能夠越多越具體越好。

2.競爭劣勢成本(R)競爭劣勢成本是指競爭對手或合作單位利用企業披露的會計信息,調整其經營策略或談判策略,從而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所引起的成本。可能導致競爭劣勢的會計信息包括且不限於:(1)有關技術和管理創新的信息。如生產過程、更為有效的質量改進技術、營銷技巧等。(2)有關企業未來發展的信息。如企業發展的戰略、計劃和策略、研究與開發的項目、新的市場目標等。(3)有關經營的信息。如分部門(地區)的銷售和生產成本數字、市場開拓費用與營銷預算、產品成本結構、人力資源開發與開支等。

這些信息的披露越是充分詳細,就越有可能導致競爭劣勢而增加企業信息披露的成本。因此企業在披露此類信息時往往加以淡化,一筆帶過,或者含混其辭,有的甚至不予披露。但事實上,此類信息往往又是投資者在決策一家公司是否有發展前途,是否值得其投資時特別關心的最具相關性的信息。因此,如何既能滿足使用者分析決策問題的信息需求,同時又使企業不會因此而處於競爭劣勢,是目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所面臨的難題之一。

其實,在現代信息社會裏,任何企業都可能擁有了解其競爭對手的多種渠道。這樣,僅僅通過財務報告的詳細披露而引起競爭劣勢的可能性就相對減少。本世紀50年代,一些西方企業曾強烈反對披露其銷售收入和分部信息,但現在看來,披露這兩方面的信息並沒有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説,企業由於會計信息披露所引起的競爭劣勢是相對的。在所有企業都作公平披露的前提下,每一個因為會計信息披露而帶來競爭劣勢的企業,同時也會相應地從其競爭對手的披露中獲得競爭優勢。如果其他企業沒有競爭優勢,也就談不上一個企業的競爭劣勢問題了。因此,如果所有的企業都在相同的準則要求下作公允如實的披露,競爭劣勢問題就轉化為了對稱博弈的問題了。但目前問題的難點在於要求“所有企業都作相同的公允披露”這一前提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第一,不同國家對自己的企業的披露標準是有所差別的,如果一個國家對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較高,而其國外競爭對手所在國對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要求比較低,要與這些國家的企業競爭,就必然會由於不能對等地得到這些國家企業的信息而處於競爭劣勢。第二,在同一國家中,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顯然要承擔更多的披露要求,並且比非上市公司要在更大的範圍內披露其會計和相關信息,這樣,上市公司所要承擔的競爭劣勢成本顯然就會大於非上市公司的。第三,即使處於競爭對手地位的兩家公司都是同一國家的上市公司,其所承擔的競爭劣勢成本和能夠從對方的信息披露中獲得的競爭優勢也會有所不同,技術領先的企業顯然會比技術相對落後的企業失去更多。因此,公司在披露其會計信息時,總會由於考慮信息披露將可能帶來的競爭劣勢的影響而放棄部分信息的披露,從而影響信息的.相關性。

競爭劣勢成本不能簡單地根據企業市場份額的減少來作為量化標準,因為由於會計信息披露所引起的競爭劣勢往往並不直接就表現在當期或下期。因此,要量化R往往並不容易。這裏我們簡單地引入“淨競爭劣勢”概念。即對一個特定的企業而言,從其他企業的信息披露中獲得的競爭優勢或者形成這種競爭優勢的潛力,將伴隨着企業自身的披露帶來的競爭劣勢。因此。

R=R1-R2

其中:R1———企業由於自身的會計信息披露而引起的競爭劣勢

R2———企業從競爭對手的會計信息披露中獲得的競爭優勢

R1和R2並不能夠容易地取得,一般地説,它多需要藉助於富有經驗的企業家的專業判斷能力。

3.行為管束成本(O)對企業管理人員來説,由於會計信息披露而給其行為帶來的限制也是一種重要的披露成本,這裏稱之為行為管束成本(O)。例如,假定一家公司在年初披露了本年度的每股盈利預測值,管理人員就不得不在本年度內儘量採取恰當的措施,以保證到年末時目標值不會出現較大的偏差。這就意味着管理人員將有可能不願意使企業在本年度內的收益最大化,從而損傷股東的利益。所謂“收益平滑”(IncomeSmoothing)技術就是這種動機在會計技術處理上的一種表現。“收益平滑”往往或者以放棄企業收益最大化的機會為代價,或者要追加收益分配與費用(成本)分攤的手續與程序,從而增加信息的披露成本。因此,O的存在使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往往不太願意披露一些對他們的將來的行為可能形成約束的會計信息,如企業的盈利預測信息、企業的發展目標等,以免給自己增加無謂的壓力。

行為管束成本具體可分為:(1)企業刻意為平滑收益,謹慎披露會計信息而追加收益分配與費用(成本)分攤的手續與程序,從而增加的披露成本(O1)。(2)因企業未能實現預測目標而造成投資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對企業不信任,從而產生的失信成本(O2)。(3)因企業為了實現短期的預測目標,而放棄對企業長期發展有利但對短期目標不利的投資方案所產生的機會成本(O3)。其中O3可以用兩種投資方案下的淨收益對比的差異來衡量。

由此,企業由於會計信息披露而帶來的行為管束成本O可表示為:

O=O1+O2+O3

4.訴訟成本(L)企業可能會因為會計信息披露而引起法律上的爭端。例如,儘管信息的使用者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潛力非常關注,但企業一般可能不太願意披露收益預測方面的信息。因為這些預測值並不完全由企業管理當局的主觀意志所左右,而且有時往往與實際的結果相差甚遠,信息使用者可能以此為由指控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使人誤入歧途,並要求補償其損失。如我國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準則中就規定:若年度實際經營結果與盈利預測存在重大差異,應對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行較為詳細的分析與説明;若實際經營業績與盈利預測的差異達到20%的,證監會將對此進行調查,上市公司將可能因此而受到處罰。故而我國上市公司對盈利預測信息的披露除強制性的外,一般都不會再追加作更多的自願披露。因此,由法律爭端而可能引起的訴訟成本(L)也是影響企業決定考慮是否披露或如何披露某類信息的一個主要因素。目前,許多國外的大型公司在披露其財務報告或其他正式信息時往往都要經過其法律顧問的嚴格審核

一般地説,由於訴訟成本並不是一定會發生的,為了更科學地考慮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與訴訟成本之間的關係,在分析時,應當將純粹是由於信息披露而發生的訴訟案件與只是牽涉到信息披露的案件區分開來。首先,應當區分由於指責信息披露不充分而引起的訴訟和由於指控信息誤導而引起的訴訟,只有後者才是由於企業會計信息披露所產生的;其次,要區分是否確定信息誤導而引起的訴訟,確是由誤導性的信息披露所引起的訴訟,也不應是我們要考慮的訴訟成本的範圍。因為如果信息已經被充分披露或者正確披露了,訴訟事件就不會再發生了。我們要考慮的訴訟成本是企業在遵守了信息披露規則的情況下如實預測但預測失誤所引起的訴訟成本。因此,L包括案件的立案費、訴訟費、結案費、公關費、律師費(L1)和由於訴訟案件使管理人員偏離正常工作狀態和精力消耗而產生的損失(L2),以及由於訴訟案件使公司形象在公眾中下降所引起的損失(L3)。由於不同的案件所引起的L2和L3難以準確地計量,只能簡單定義如下:

L=L1+αL2+βL3

其中:α、β為加權係數,隨訴訟事件的不同而不同。

5.政治成本(P)在西方,如果一個企業在其財務報告中顯示出其利潤水平高於其他企業,政府往往會考慮其利潤水平是否合理。如若政府認為該企業存在“超額利潤”,便經常會採用一些行政手段(例如税收徵管)來將其“超額”的部分予以平均化,使不同的主體共享。這樣,企業就有可能因為其會計信息披露行為而承擔“超額”的社會負擔,如税收負擔等,這種負擔就是提供會計信息所引起的“政治成本”(P)。P的存在顯然會使企業在披露其會計信息時採取十分謹慎的態度,以儘量為企業減少麻煩。如此一來信息使用者就有可能得不到相關的具體信息以作出最佳的經濟決策,從而影響了信息的相關性。

政治成本在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披露中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一些經營較好的企業,為避免合法税負以外的政府有關部門的非法攤派,在披露其會計信息時,採用少報、延期上報、故意隱瞞不報等做法來儘量減少或者甚至扭曲其會計信息的披露。

6.會計信息披露的總成本及其影響

綜上所述,企業負擔的會計信息披露成本TC可由下式表示:

TC=S+R+O+L+P

其中S、R、O、L、P的計算分別見以上分析。

二、其他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供給因素

除去會計信息披露的成本外,還有其他一些影響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因素,如會計理論和實務發展的完善程度等。這些因素的存在,也可能使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能夠得到滿足,從而影響信息的相關性。

1.會計理論的完善程度會計理論的發展和完善程度是除會計信息披露成本以外的另一影響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關鍵因素。某一信息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會計影響能否合理解釋預測、並提供可操作方案的制約。理論上無法解決的東西在實踐應用中必然受到限制,而會計理論發展的滯後已是不爭的事實。長期以來,隨着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和知識經濟的飛速推進,企業的經濟業務也日趨複雜並不斷地在創新,走在了會計理論發展的前面,從而使得許多複雜的經濟業務難以納入或者較規範地納入現行的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之中。而關於這些新興業務的信息正是使用者所特別希望關注和了解的。如複雜的表外籌資業務、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人力資源的信息以及企業所擔負的環境和社會責任等。因此,具體會計準則的不完善,也為企業提供會計信息帶來了相當的困難。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會計理論的研究,加強會計準則的建設,將是增進企業信息披露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

2.政府監管的態度事實表明,政府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監管並不與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完全吻合,因為顯然前者很難完全瞭解並適應後者。因此,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政府通過法規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影響可能過大,也可能過小,始終是處於調整狀態的。另一方面,政府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行為的監管也受到其自身成本的制約,包括組織成本、研究成本、對企業的監督成本以及由於措施不當而造成的整個企業成本的上升等。而企業的披露行為是直接受政府的監管影響的,因此,如果政府對使用者的需求瞭解詳細一些,受其成本———效益原則的約束小一些,對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強制一些,企業所提供的信息就可能更具體、相關一些。

3.自願披露的動因在會計信息披露的實踐中,還存在着一些企業在法定的披露要求以外,主動向外界披露一些非法定披露內容的情形,我們稱之為自願披露。顯然,自願披露將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但披露更多的自願性資料就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可是為什麼有的企業要選擇自願披露呢?由於我們假設企業是理性的“經濟人”,因此自願披露一定是能為企業帶來一些額外的收益,否則企業將不會選擇花費更多的成本來進行自願披露。

檢索目前國內外對公司自願披露成因的研究,發現這些研究的結論都頗不一致。其中一些實證研究以個別披露項目作為因變量,如中期報告密度、分部報告、過往財務資料等。其他的研究則利用綜合披露指標(自願披露項目的總數量)作為因變量。這些研究旨在測試自願披露程度與一些經濟性自變量的關係,包括資產、公司規模、負債比率、獨立董事比例、報告頻率、上市地位、行業、審計師規模、計劃、借貸合約、產品市場佔有率、盈利能力及税率等。其中很多自變量只能解釋小部分因變量的差異。但研究仍顯示出,規模較大、長期資本對外部的依賴較大、實際税率較高、負債比率較低、有較大的市場佔有率及資本密集性的公司比較傾向於披露更多的自願性項目。

一般地,我們認為,影響企業提供自願性的會計信息的因素包括:

(1)合同動機。根據契約理論,在股東———經理合同中,若股東無法瞭解經理是否為其努力工作,一般會要求在合同中訂明以公司的經營成果代表其努力的程度,使簽約雙方都同意以此作為經理工作業績的計量,於是,公司需要編報淨收益等指標,但披露內容的多少等問題則取決於雙方的協商。於是,為了向股東證明自己的工作業績,經理們就會非常願意主動披露一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

但在實踐中,合同動機是否成立很值得懷疑。因為簽定這樣的合同所需涉及到的主體太多了,我國公司股票上市必須滿足的一項基本條件就是“千人千股”,何況不同的主體都有自己不同的對信息的需求和偏好,公司管理層根本不可能就信息的披露問題與眾多的合同對方協商達成一致。而且如果事實果真如此的話,合約成本和信息披露的成本之大對股東本身也不利。

(2)市場機制的作用。管理人才市場和企業併購市場的存在共同影響着企業的信息披露行為。在管理人才市場上,經理的價值由其工作的業績決定。因此,經理們總是被激勵着為增加公司的價值而努力地工作。而企業併購市場的存在更是時刻提醒着公司的管理人員要倍加努力工作使公司的價值最大化,否則他們的生存地位就將受到威脅。為了使公司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管理層會盡力地去控制公司的資本成本,其中一種措施就是通過披露更多充分可靠的信息以增強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

Mertom(1987)的研究表明,在其他情況相同的情況下,公司可通過自願披露使更多的人瞭解公司,從而不斷擴大公司投資者的規模,進而增進了公司價值。

DiamondandVerrecchia(1991)的研究也曾表明,自願披露降低了公司與市場與市場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從而增大了公司股票的交易量。

所以,由於管理人才市場和企業併購市場的共同作用,再加上公司證券的市價機制,也促使着企業主動地向市場披露一些信息。

參考文獻:

[1]何順文:會計學新論,商務印書館,1996。

[2]FASB:《論改進企業報告》(陳毓圭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3]曉遠,“試論會計信息披露的供給理論”,會計研究,19986。

[4]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1990。

標籤:會計信息 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