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熱點

沙盤與幼兒園觀察記錄

熱點6.26K

建築區搭建主題的產生來源於幼兒對周圍生活環境的觀察,以及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不斷豐富的經驗,還來源於幼兒的年齡特點、原有經驗與興趣需求,來源於幼兒在熟悉的環境中與周圍人、事、物的互動。

沙盤與幼兒園觀察記錄

大班第二學期的五月,我們班建築區的幼兒園也越來越初具規模。

"搭"引發的問題發現與解決

孩子們經過幾天的搭建,發現分別搭建回字型幼兒園每一面的建築再進行組合連接,雖然容易,卻不能完成"鎖釦"式連接,四個方向的樓各自獨立,很不結實。他們一次次嘗試拆一部分搭建好的房子,再與另一個房子銜接。

"太麻煩了吧。"有的孩子開始抱怨。

"的確麻煩。"我應和孩子們的想法。

"我有辦法,按我的圖紙,我們搭一個方形就行了。"圓圓跳躍的思維一下子提醒了孩子們。於是,孩子們毅然放棄了分別搭建幼兒園的每一座樓再合體的設想,開始整體搭建回字形地基。

整體進行搭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們常常在搭建中迷茫,對鳥瞰圖的需要更為強烈。由於沒有找到幼兒園俯視圖紙,孩子們除了自己畫圖設計以外,就是跑來跑去地從窗户向下指指點點,就這樣也免不了出問題。

"啊呀,忘了,這還有一個蒙氏教室呢。""啊,我少搭了一個門。""唉,我們要是像售樓處一樣有一個沙盤就好了,看着沙盤搭我們的幼兒園就不會搭錯了。"

回顧與解讀:大班的孩子們在模擬圖片進行立體構造後,開始模擬實物進行搭建活動。當實物與搭建產生問題時。孩子們主動以沙盤作為圖片與實物之間的攀照(適宜台階),過程中,孩子們學習通過事物的特徵選擇材料,進行模擬與想像的結合,有效地支持了他們自己的搭建活動。可見,孩子們已不再是簡單地給搭建找參照物,而是適宜地參與了班級的環境創設,是在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創設支持自己活動的有效環境。

希望製作一個和售樓處一樣有趣的沙盤,一個真正看得到的鳥瞰圖。孩子們的想法是他們的學習特點所致,想法來自於生活,更來自於他們的搭建需求。自主創設環境,有效支持搭建

沙盤的製作吸引了更多孩子參與活動,特別是平日裏喜歡美工活動的孩子們。在思思的建議下,沙盤使用了跟"企鵝島"一樣的盒子做底座;用牙膏盒當磚蓋成幼兒園的主樓,"樓高二十米、寬三十米",製作中孩子們感受着數學的有用與有趣;做樹的模型時,孩子們為了做出栩栩如生的樹木,主動認識了幼兒園的樹;捏幼兒園裏的人物時,孩子們又主動了解了幼兒園裏各種不同職業的人。

而更讓我欣喜的是孩子們在參與、互動和合作中進一步建構經驗。斯特剛剛完成了企鵝島的製作,企鵝的小冰島是用兩個廢舊的長方形紙盒拼接在一起製作的,於是他機智地跟小朋友説:"可以先做個大大的操場,就用我做企鵝島的盒子。"

雅雅跑到儲物筐裏數了數説:"可是才四個,好像不夠大。"

斯特毫不猶豫地跑到心愛的"企鵝島"面前,將上面的兩個盒子撅了下來,遞過去説:"再加兩盒就六盒了,這回肯定夠了吧。"

幾個孩子找來了雙面膠,互相配合,將這些盒子的側面粘在了一起。細心的白白説:"咱們的操場都是綠色的草地,應該用綠色紙的糊上。"白白的想法馬上得到了依依等小朋友的支持,於是幼兒園的操場在逐漸完善中。

操場做好後,琳琳取來了她之前做小船的牙膏盒,興奮地説:"我們可以用這個蓋房子。"得到小朋友們的認可後,建築區的元元細心地拿來了之前畫的一張俯瞰圖。孩子們開始照着這張圖構建起了幼兒園的主樓,很快便搭起了兩層。

細心的雅雅説:"還有三樓的圖書室呢!"説着在中間的.二樓處搭起了第三層。

依依説:"好像咱們的頂上也有三樓。"

"不對,沒有,那是蒙氏教室的上面。"雅雅堅定地説。兩個孩子爭辯着,跑來找我"理論"。

我想,這是引導幼兒自己去驗證想法的最好時機,於是提議:"咱們可以拿着相機到幼兒園裏看一看,你們自己來判斷誰説得對,好嗎?"

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驗證自己的想法,再次來到操場上。我們圍着樓轉了一圈,發現原來只有蒙氏教室的上面才有三樓。

"依依快看,幼兒園的榆葉梅開啦!"正值春天,萬物復甦,幼兒園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是發現幼兒園美的大好機會。

"牛牛,你看這些小花的花瓣是淺藍色的。""l、2、3、4、5,一共五棵大松樹。"他們開心地説着自己的發現。

看到孩子們在自發地學習,我深深被感動着。回到教室後,我及時和孩子們共同分享了剛才的觀察體驗,並以繪畫的形式進行了記錄。

孩子們有了豐富的認知經驗。很快,沙盤的操場上出現了雅雅和琳琳用毛根和皺紋紙做的榆葉梅,月月用軟紙板做的松樹。斯特還用彩泥捏了兩隻小蝴蝶,他笑着説:"那天我看見小蝴蝶媽媽帶着蝴蝶寶寶去聞榆葉梅的花香了。"

這時,玲玲拉着白白衝進了美工區,她興奮地説:"昨天咱倆都當了小旗手,今天我想捏升旗儀式。""還有咱們的小菜園、遊戲大會……""別忘了自行車棚上的貓啊。"

五一勞動節到了,孩子們的沙盤上又出現了老師們的身影……

回顧與解讀:孩子們用手工製作、泥工等多種方式表達、表徵自己的情感,這不僅是孩子們的遊戲,更是孩子們的學習。

建築區的孩子們在搭建時,每當產生意見分竣,便會主動跑到沙盤前爭論不休,跑到窗子前進一步驗證,或是舉着自己拍攝的照片、繪製的圖紙進行比較,達成共識。顯然,大班幼兒在模擬圖片進行立體構造後,開始模擬實物進行搭建活動。當實物與搭建產生問題時,孩子們主動以沙盤作為圖片與實物之間的適宜台階。過程中,幼兒學習通過事物的特徵選擇材料,進行模擬與想像的結合,有效地支持了他們自己的搭建活動。

我知道處於想像構造時期的幼兒,在構造之前先有構造意圖,憑藉對實物的表象進行操作,使想像力和表像力統一於作品,從而實現建築目的。搭建幼兒園,因為是孩子們十分熟悉的主題,表象才會清晰,創作才會更加順利。

鼓勵幼兒突破思維定勢,彌補搭建材料短缺的遺憾

伴隨沙盤的製作過程一一實地考察、繪製圖紙,再到製作模型、擺放,孩子們對幼兒園的佈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對接下來的搭建幼兒園活動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持。

搭建幼兒園,無論是材料的長短搭配,還是拐彎處的鎖釦銜接,孩子們都能發現問題並不斷地解決問題。吵吵嚷嚷中,幼兒園已開始封頂了。

"老師,積木不夠了。"

"老師,你去幫我們借點吧。"孩子們不斷地給我出着主意。

"沒有別的辦法嗎?"我問。

"沒有了。"孩子們都搖頭。

我摸摸孩子們的頭,繼續啟發:"老師當然可以幫你們去借,借雖然是一個不錯的豐意,但也會影響別人的搭建。什麼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你們可以再想一想,也許還有別的辦法呢。"孩子們邊點頭邊催促我陪他們到隔壁兩個班去借。

得到兩個大班的支持,孩子們的幼兒園很快搭建起來了。孩子們剛剛長長舒一口氣,還沒來得及好好欣賞的時候,兩個班的老師再一次來要他們的積木了。望着搭建了一個多星期的作品,孩子們的表情百感交集:"老師,咱們就不給。"

顯然,孩子們知道我們是一頭的。看看孩子,我使勁點點頭:"可咱們是借的呀?"我面露難色慢慢拿出借條,上面清晰地寫着所借積木的數量、形狀。見孩子們沒有開口,我繼續和孩子們討論什麼叫做借、什麼是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以及借據、信譽等問題。

阿杜看看剛剛搭建好的作品,攤開雙手:"那就拆唄。""真摳門……"大偉在一旁幫腔。"沒關係的,下次我們用咱們班的積木搭出一個不用拆的幼兒園再展示。""對,搭一個不想拆就可以不拆的幼兒園。"……"可是我們積木不夠呀?"……

孩子們帶着"怎樣用咱們班的積木搭出一個不用拆的幼兒園"的想法開展了他們的集體分享活動。積木的短缺誘發孩子們開始考慮材料與建築大小的關係。

"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塊積木,我們再搭。"一開始圓圓就提出了高深的主意。顯然,孩子們的思維沒有跟上他的節奏,並沒有被同伴採納。

"我們可以用小方塊、圓柱體換下搭房頂的薄片唄。""搭小一些不就行了嗎?"女孩子提出了她們的想法。"搭多小,這麼小?"思思用手指比劃着,引起孩子們一陣鬨笑。"是不大也不小的,真的行,我算過了。"圓圓再次説出自己的想法。"數數上次用了幾塊就行了。""這麼多,怎麼數?""我有辦法了,數下面一排就行了,上次用的是四塊長積木,"阿杜看看我,我微笑表示認可。"這次用三塊不就行了嗎?""就少?塊呀?"又有人質疑。"是每排少一塊,拜託。"孩子們又一陣鬨笑。

三塊積木長的幼兒園很快搭建起來,又到了搭建房頂的時刻了。幾個孩子爭搶着搭建大一、大二、大三班的尖房頂:"樓道上面的房頂最難搭了,它總是呆不住,老是往下出溜。""那是因為積木有點滑。""是摩擦力太小。""是樓道太窄了,搭房頂的積木太直了。"……

顯然孩子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新的興趣點又將使他們踏上新的探究之路……

回顧與解讀:孩子們在中班搭雙向行駛的橋缺少橋墩時,曾利用升旗時間,求助全園的小朋友,得到家長和老師們的大力幫助。大班搭建鐘樓缺少積木時,恰逢園裏配備新積木。幾次成功的求助體驗讓孩子們形成了慣性思維。

當出現新問題時,由舊問題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則往往有礙於新問題的解決。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説過:"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象。"淡化標準答案,鼓勵多向思維,發揮想象力,打破常規,弱化思維定勢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前提,質疑常常是培養創新思維的突破口。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特點,是評估創造力的主要標誌之一。如果一味追求尋求"唯一的正確答案",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維就越單一,想像力也越有限。作為老師,要善於從孩子們的遊戲和生活中捕捉能激發他們創造慾望、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與契機,讓他們有機會異想天開、心馳神往、彼此質疑、互相碰撞,去發現、領略從未見過的奇麗風光。

三年來,孩子們具備了敏鋭的觀察力,強烈的好奇心被激發,並能富有個性地表達。孩子們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即便和原有認知發生矛盾衝突,也不會產生挫敗感,而是會在這樣的主動探究中,不斷獲取、調整更豐富的諸多方面的經驗,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幼兒獲得有關的知識經驗,是探究活動的必然結果和產物。幼兒正是通過與物體、他人、集體的互動,來調整自己的認識,豐富自己的原有經驗。

作為教師,在和孩子們一起玩,觀察他們的遊戲行為、傾聽他們提出的問題時,我們要從問題中分析出幼兒的原有認知經驗,判斷這個問題能否引發幼兒主動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會,創設適宜的遊戲環境。即使問題的答案就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要學會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把幼兒探究的空間還給幼兒,把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作為我們的教育目標。

標籤:沙盤 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