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從《楊修之死》看出人際交往的原則

【摘要】

從《楊修之死》看出人際交往的原則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高中生只有通過學習文言文,瞭解漢語言表達的言簡意豐、思想內容的深刻、結構的嚴謹等特點,才能培養熱愛民族語言的興趣,從而學習並進一步發展民族語言的表現力。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認為,文言文教學主要是唱好三部曲:一是掃清閲讀障礙,掌握基礎知識;二是整體感知文章,把握寫作思路;三是領悟文言語感,提高閲讀能力。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教學;基礎知識;寫作思路;閲讀能力。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編高中語文試用教材,總共140篇課文,文言文卻佔據了40%的份量。可見,其對文言文的重視是空前的。無法否認,文言文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和運用現代漢語的支點,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中國。高中生只有通過學習文言文,瞭解漢語言表達的言簡意豐、思想內容的深刻、結構的嚴謹等特點,才能培養熱愛民族語言的興趣,從而學習並進一步發展民族語言的表現力。

但是,現行的文言文教學卻呈現出這樣一種奇怪現象: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過分注重文言實詞的解釋,而輕視思想情感的領悟;教學方式機械化,自始至終運用一種模式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渙散狀態,老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那麼,該如何才能打破這種沉悶呢

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認為,文言文教學主要是唱好以下三部曲:

一、掃清閲讀障礙,掌握基礎知識

新大綱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①值得強調的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詞語和句式,並不是讓學生去背字典、背語法,而是通過釋譯的辦法去解決。依據忠實原文,不違原意;弄清語序,辨析詞義;前後聯繫,理清難句;固有名詞,不必翻譯的原則,要求學生看懂課下注釋,並藉助工具書,聯繫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説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同時,按照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適當增補、調配,以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如《與妻書》中鍾情如我輩者,不少學生翻譯成感情豐富像我們一樣。其實,鍾情一詞原指全部感情傾注,而文中特指感情專一;再者,該句屬於狀語後置的句式,翻譯時應該按照漢語的正常順序,譯成像我們一樣感情專一的人。誠然,只有在懂得詞義,瞭解句式特點,像朱熹所説的一字一句,分曉真切的前提下,讓學生反覆誦讀一篇篇文言作品,才有助於提高其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必須對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化常識等進行比較、歸類,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使其能舉一反三,牢固掌握。比如,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常見的用法有:作代詞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們)、她(們)、它(們)等;其次,作助詞,既可作結構助詞的,也可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三是作動詞,譯為往、到,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複習時綜合講授這些知識,然後要求學生舉例,這樣才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二、整體感知文章,把握寫作思路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確實如此。誦讀(朗讀和背誦)是文言文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方法,是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感知的重要環節,它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會其思想感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舉個例子説吧。我在講授《短歌行》時,首先採用視頻資料進行範讀,然後組織學生誦讀。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瞭解曹操感歎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原因,還可以比較準確地感受到其思念賢才、虛心納士的真摯感情,並從整體上體會到這種感情是越來越濃烈的,最後竟達到了頂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應該注意,我們強調的誦讀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反覆讀,通過口、眼、手三條渠道,使字詞句和內容意旨自然而然地融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思路是作者寫作的意圖和脈絡,是有跡可尋的,無外乎從事、情與理的角度去把握。換句話説,把握了作者的思路,就能較好地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也就能從整體上對文章進行理性的觀照。譬如,《孔雀東南飛》全詩是以事為線索,緊緊圍繞蘭芝被休遣和被逼婚來展開情節。而《過秦論》呢,只要把握文章是以理為線索,寫秦攻天下、守天下、失天下,最後得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就行。至於《項脊軒志》一文,它是以情為線索的,先寫喜,再寫悲,共寫了五件悲事。如此一理思路,全文則一目瞭然。

三、領悟文言語感,提高閲讀能力

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幾乎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用語之凝練、思想之純正、結構之精巧非尋常文章可及。因此,在我看來,文言文教學必須充滿審美的愉悦,才能引領學生徜徉於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連於祖國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從而使教學獲得成功,以達到真正提高學生閲讀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大學聯考的重壓下,語文教師已經把課文支解為一個個與考點相應的知識點,這在教條式的拆解和技術性的操練中似乎獲取了實利,卻換來了如此沉重的代價──學生在麻木地聽講訓練中,日漸喪失了學習文言文的最後一點興趣。

我們知道,真正的閲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和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的過程。比如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這一千古佳句,學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動靜結合、色彩明麗、境界開闊這一步。我指導學生深入發掘,結果發現該名句的精髓在於以樂景襯愁情,在和諧、澄明的天地背後,是詩人對京城的無限眷戀。又如,《項脊軒志》一文講到(大母)頃之,持一象笏至,如果從學習文言文知識的角度來分析,教師一定會重點講頃之和象笏的詞義。然而,從領悟文言語感的角度來看,則應重點品評頃之的韻味。試想,大母如此大年紀,可能還是小腳,卻這麼快就拿來了象笏。可見,象笏是大母時時念及的,它在大母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寄託着大母對家道中興的希望和對我功成名就的期盼,所以,大母才能頃之,持一象笏至。這樣分析,合情合理,並且深入到語言的內部,使學生真正明白其韻味所在。

後記:相信我們教學一線的教師,如果能曉之以理,教之有據,唱好以上三部曲,那麼,文言文教學輝煌的明天就會和我們握手,學生也能和我們的之乎者也交上朋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