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宜興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

宜興的茶文化

宜興產茶,始於東漢以前,且代有名茶。

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長城縣(今長興縣)顧渚山谷,……常州次,常州生義興縣(今宜興)君山懸腳嶺北峯下”。唐蕭宗(756-761年)時,產於宜興與長興交界處的“顧渚紫筍”茶被列為貢品,並設立了貢茶院,專事貢茶的生產。每年採製的.第一批貢茶,需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地趕在朝廷興辦“清明宴”前送到,稱作“急程茶”。故詩人盧仝燴灸人口的《七碗茶歌》中有句:“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宋代,雖然福建建州的北苑龍鳳團茶獨盛,但是陽羨茶仍為仕人和庶民所喜愛。“雪芽為我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大文豪蘇軾的詩句,就是很好的證明

明清兩朝,宜興產茶仍為貢品。明代產於宜興、長興的羅界茶,更是馳名海內。《秩園雜佩》的《廟後茶》這樣評價界茶:“陽羨茶數種,齊為最;齊數種,廟後為最。”

各朝各代製茶技術和飲茶方式的不同,制約和決定了茶具的流變。

唐代通行餅茶,將茶葉採下,入鍋蒸後,於臼中搗爛,在茶模中拍實,中間穿洞,放到茶焙上烤乾,封裝即成。飲茶則採用“煎茶法”,因不得不煮,其味乃發。從茶餅上取下一塊,經烤炙,碾成粉末,入水加鹽煮燒,然後以注子將茶湯傾入茶碗飲用。茶湯呈現綠色, 因而“千峯翠色”的越窯青瓷碗,特別是祕色瓷碗,以其更能襯托茶色而成為茶具首選。

宋朝雖仍流行餅團茶,但飲茶與鬥茶卻均取“點茶法”。即將團茶碾碎,置盞中,注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待滾水燒到不老不嫩時,以長彎流之湯瓶注入盞內,同時用茶筅充分擊打,使之成為乳狀茶液。宋人尚白茶,所以建窯燒造的紫胎黑釉盞最受歡迎。如茶學家蔡襄在《茶錄》中記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焴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

到了元代,豪放粗獷的蒙古人入主中原,不好宋人飲茶的繁禮縟節,於是散茶大行其道,大多直接飲用青茗或毛茶。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更下詔廢除進貢團茶。從此飲茶進入了散茶泡飲的新時期。

標籤:茶文化 宜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