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登高》原文賞析13篇

校園1.45W
《登高》原文賞析1

原文:

《登高》原文賞析13篇

秋豫凝仙覽,宸遊轉翠華。呼鷹下鳥路,戲馬出龍沙。

紫菊宜新壽,丹萸闢舊邪。須陪長久宴,歲歲奉吹花。

詩詞賞析:

趙彥昭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九日幸臨渭亭登高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敍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登高》原文賞析2

登高

杜 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堵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唐朝民間有云“唐朝詩聖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憐人、憂時傷亂的情懷註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詩人。在杜甫所有的詩作中,《登高》可以説是艱難苦恨、離亂悲愁的集大成者,詩歌寫於詩人晚年寄寓夔州時期,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抒發身世命運之悲和時局離亂之慨,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登高》遠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悲湧心頭;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緊扣詞句,逐層剖析。

  賞析:

首聯寫景,自成對比,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此聯描繪了兩幅畫面,一是高江峽口,秋風獵獵,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羣鳥翩躚,輕舞飛揚。後者的清麗精美、歡快明朗(樂景)反襯出前者的悽清勁厲、揪人心懷(悲情),於此勁風悲鳴、高猿哀嘯當中不難覺察詩人悽愴哀怨之心。“哀”字關涉全聯,籠罩全篇,讀來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為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頷聯仰觀俯察,壯景傳悲,寄寓遙深,措語天然。詩人仰觀天宇,無邊落木,蕭蕭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畫面之宏闊蒼茫凸現人生的沉重悲壯。“蕭蕭”、“滾滾”,摹聲繪態,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詩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全聯狀夔州之秋,也分明隱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鬱悲涼,愴然至極。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不是榮華富貴,飛皇騰達,而是窮愁老病,百業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弔,人生還有什麼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裏呢?

頸聯、尾聯抒悲,筆力千鈞,字字傳神,是血與淚的結晶,是悲與恨的沉澱。輾轉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難歸,此為“萬里”之悲;常年累月,馬不停蹄,聚會離合,歡少苦多,此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災多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此為“多病”之悲;登高遠眺,臨風懷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弔,此為“孤獨”之悲;落魄潦倒,艱難苦恨,愁生白髮,歲月不多,此為“霜鬢”之悲;時局動盪,生靈塗炭,憂國傷時,一籌莫展,此為“家國”之悲;異鄉飄泊,多病殘生,因病斷酒,添愁惹恨,此為“斷飲”之悲。……凡此種種,悲恨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縱觀全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古往今來,身世家國,榮辱人生,沉浮世態,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登高》原文賞析3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宋朝 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着高興亭。擊築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

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雲都推開?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台,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着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註釋

秋波媚:詞牌名。雙調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高興亭:亭名,在南鄭(今屬陝西)內城西北,正對當時在金佔領區的長安南山。南鄭地處南宋抗金前線,當時陸游在南鄭任上。

角聲:行軍打仗用的鼓角之聲。

烽火:古代邊防措施,於高峯處建台,鎮守士卒於敵炬,白晝舉煙,夜間置火,警視軍民作好防禦和迎敵準備。後又有每日處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此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高台:本處指高興亭。

築:古代的一中弦樂器

酹(lèi)酒:把酒灑在地上的祭祀儀式。

灞橋:在今陝西西安城東。唐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為唐代長安名勝。

曲江:池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為唐代以來的遊覽勝地。

應:應該。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賞析

一個“望”字把詩人愛國情懷和等待勝利在望的心情表達無疑。7月上6日夜晚,長上裏山頭,詩人登高遠望,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

詞的上片寫秋天來到邊城,鼓角聲充滿悲平,首句一個“平”字充分表達了詞人對國土淪喪的惋惜和悲平。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整首詞由“平”到“興”,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壯志。

從角聲烽火寫起,烽火指平上火,高台指高興亭。《唐六典》説:“鎮戍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上火。”陸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詩自注:“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城上高興亭,待平上火至”。又《感舊》自注:“平上火併裏山來,至山裏城下。”又《頻夜夢至裏鄭小益之間慨然感懷》:“客枕夢遊何處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雲不隔平上火,一點遙從駱谷來。”都可以和這首詞句互證。高歌擊築,憑高灑酒,引起收復關中成功在望的無限高興,從而讓讀者體會到上面所寫的角聲之平歌聲之悲,不是什麼憂鬱平愁的低調,而是慷慨悲壯的旋律。“此興”的“興”,兼切亭名。

下片從上片的“憑高”和“此興悠哉”過渡,全面表達了“高興”的“興”。作者把無情的自然物色的裏山之月,賦予人的感情,並加倍地寫成為誰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於它和作者熱愛祖國河山之情一脈相通,它為了讓作者清楚地看到長上裏山的面目,把層層雲幕都推開了。這裏,也點明瞭七月十六日夜晚,在裏鄭以東的長上裏山頭,皎潔的月輪正在升起光華。然後進一步聯想到灞橋煙柳、曲江池台那些美麗的長上風景區,肯定會多情地等待收復關中的宋朝軍隊的到來。應,應該。這裏用“應”字,特別強調肯定語氣。

人,指宋軍,也包括作者。詞中沒有直接説到收復失地的戰爭,而是以大膽的想象,擬人化的手法,描繪上至“明月”、“暮雲”,下至“煙柳”、“池館”,都在期待宋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的情景,來暗示作者所主張的抗金戰爭的前景。這種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壯志抒發的基礎上,自然引發而出,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情調。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創作背景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城的西北,正對南山。憑高遠望,寫下這首詞。

《登高》原文賞析4

原文: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詩詞賞析:

陸游的一生,懷着抗金救國的壯志。四十五歲以前,長期被執行投降路線的當權派所排擠壓抑。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四十八歲。這年春天,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9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高興亭,在南鄭內城的西北,正對南山。

長安當時在金佔領區內,南山即秦嶺,橫亙在陝西省南部,長安城南的南山是它的主峯。陸游在憑高遠望長安諸山的時候,收復關中的熱情更加奔騰激盪,不可遏止。集中有不少表現這樣主題的詩,但多屬於離開南鄭以後的追憶之作。而這首《秋波媚》詞,卻是在南鄭即目抒感的一篇。

《登高》原文賞析5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

詩詞賞析:

這首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呆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原文賞析6

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原文

重陽初啟節,無射正飛灰。寂寞風蟬至,連翩霜雁來。

山棠紅葉下,岸菊紫花開。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

詩詞賞析:

陰行先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敍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登高》原文賞析7

龍山行樂。何如今日登黃鶴。風光政要人酬酢。欲賦歸來,莫是淵明錯。

江山登覽長如昨。飛鴻影裏秋光薄。此懷祗有黃花覽。牢裹烏紗,一任西風作。

詩詞賞析:

公元1213年(宋寧宗嘉定六年),吳勝之為湖北運判兼知鄂州。是年八月,金國內亂。金右副元帥赫舍哩執中廢完顏永濟而立宣宗完顏珣。十月,宋遣真德秀使金,可能吳為副使。所以他的好友戴復古在他出發前的重九登高的這天,在武昌黃鶴山(宋時黃鶴樓已毀)設宴為吳勝之送行,酒筵上戴復古寫了這樣一闋詞。

《登高》原文賞析8

原文: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詩詞賞析: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這是中唐文學家劉禹錫的五言詩.劉禹錫青年得志.但進退無定,幾遭貶謫,飽嘗仕途坎坷之艱險.貞元十九年(803年),劉禹錫隨杜佑入朝.順宗永元年(805年),他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不久失敗,首遭貶謫.元和十年(815年),得裴度力薦返京.因遊玄都觀寫《遊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而復貶連州.大和二年(828年),劉禹錫又被朝廷從和州刺史任召回.這首詩就是詩人此時北還時途經洞庭湖,登樂遊原遙望洞庭湖時寫下的佳作.

此詩《唐詩百科大辭典》記錄為:“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露深。年年山高處,未有不傷心。”

詩題中的“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活動,始於漢初,盛於唐代。當時長安人登高最喜歡去的是位於城東南角的樂遊原。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他自己還説過:“謫於沅,湘江,為江山風物之所蕩,往往指事成歌詩……寄調草木,鬱然與騷人同風。”(《劉氏集略説》)。“劉禹錫擅長五言詩。”(《中國曆代文學家傳》)。李白稱他為“詩豪”(《劉白唱和集解》)。清人稱他為“小詩之聖”。《九日登高》詩,也就是詩人當時,“藉登高而望遠,借山水以寄懷”之見證。

詩前二句“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自然感慨,盡從景得,斯謂景中藏情.”(王曦之《唐詩詳選》卷四).表面上看是寫眼前之景:地上之路,山河起伏,盤旋峻險;遙望洞庭湖一片煙霧迷茫.然而詩人言近而旨遠.劉禹錫所處的唐代正逢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呼之欲出.目睹人世間的興亡變化,又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人生之路豈不象眼前山河一樣峻險,仕途之道又何嘗不如眼前遙望一樣茫然.因此,這“世路”看指眼前之路,實指人生之路;這“君門”看指眼前遠眺之山門,實指仕途之門.這一“險”字,使人觸目驚心;這一“深”字,又使人對前途憂慮重重.此聯“以寫景之心理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王曦之《姜齋詩話》),這以達到情景交融,妙合無垠的境界.另外,此聯對仗工巧,形式與內容達到完美的統一.

後兩句“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情在言裏,意在詩處。“上高處”呼應題目“登高”。這是古代詩人詞客樂為之事,從這一點上,“鬱然與騷人同風。”登高望遠,遊目騁懷,自然引起無窮的思緒:天倫之樂,身世之感,家國之悲所悵萬千,殆難名狀。如果説是與“騷人同風”的話,那就是詩人,羈旅他鄉,難免要產生思念親人朋友之常情。然而詩人之意並不僅在於此。詩人《西塞山還古》詩云:“人世幾回傷往事。”劉禹錫一向反對分裂割據,積極參與政治革新,然而壯志未酬,眼看戰亂連年,生民塗炭,國家危在旦夕,這怎不使詩人為之“傷心”。“年年上高處”這“年年”更見詩人報國情懷之深摯。因此,本詩不僅是抒發詩人與“騷人同風”的`個人悲歡喜怒之情感和情緒,而且包含着詩人更高層次言志的意藴。這就是耐人尋味的詩的意境之餘韻。由此可見,劉禹錫《九日登高》的寄意,與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朗無據的“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杜甫的“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登高抒懷詩以賦予更高的境界。

再看劉禹錫《九日登高》詩所體現的文學觀念和美學思想.劉禹錫認為:作者的身世遭際不幸與創作本身有關,“詩窮而後工”。他還認為文學是與國運的昌盛衰微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反映這變化的文學的變化。如果不是詩人有那麼深刻的生活經歷和仕途遭際,那會發出“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的憤志感慨.另外,本詩寫景寄意,自然清新,含思委婉,氣格健拔,又體現詩人“言近旨遠的美學風格。

《登高》原文賞析9

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賞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着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台”。從一生飄泊,寫到餘魂殘骨的飄零,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複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説,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説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原文賞析10

《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緻。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後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藴含的比興、象徵、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原文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原文註釋

1.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2.嘯哀:指猿的叫聲淒厲。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4.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5.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6.百年:猶言一生,這裏借指晚年。

7.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髮,如鬢邊着霜雪。繁,這裏作動詞,增多。

8.潦倒:衰頹,失意。這裏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説“新停”。

全詩賞析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詩人登高俯仰所見所聞,融合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感情。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節,那裏一向以猿多聲哀而著稱,自古就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巴東三峽巫峽悲,猿鳴三聲淚沾衣”之説,而峽口更以風大浪急而聞名,這時詩人獨自登上高處,視線從高到低,舉目四望,側耳聆聽,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詩人選擇了淒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淒厲哀怨的猿聲,以及悽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迴旋飛翔的鳥羣等六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副“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悲涼畫面。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兩個細節,彷彿是詩人在傾訴着無窮無盡的老病孤獨的複雜情感,又彷彿是包括詩人在內的成千上萬個長年漂泊流離失所者的真實而形象的寫照,寥寥數言,為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集中表現了深秋時節的典型特徵。落木茫無邊際、蕭蕭而下,是詩人仰視所望;江水奔騰不息、滾滾而去,是詩人俯視所見,這裏有“蕭蕭”之聲,也有“滾滾”之勢,讓人感到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從這裏彷彿感受到了詩人面對逝者如斯的江水所發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歎,面對一枯一榮的落木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無可奈何的苦痛!沉鬱悲涼的對句,將詩人“艱難苦恨”的人生境遇書寫得淋漓盡致,用語精當,氣勢宏偉,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實在不足為過。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將以上兩聯所藴含的感情進一步明朗化,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把詩人的憂國傷時的惆悵表現得富有層次性和立體感:一悲漂泊憔悴,離鄉萬里;二悲深秋蕭瑟,蒼涼恢廓;三悲人生苦短,喜怒無常;四悲羈旅他鄉,作客異地;五悲暮年登高,力不從心;六悲體弱多病,處境艱難;七悲孤苦伶仃,愁苦難遣……工整嚴謹的對句,不僅飽含了詩人像落葉一樣排遣不盡的羈旅愁,也飽含了詩人像江水一樣驅趕不盡的孤獨恨,豐富的內藴,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甫那沉重地跳動着的感情的脈搏和時代的強音!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已經使詩人白髮日多,苦不堪言,本欲借酒遣愁,但由於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以排遣,這又無端地給詩人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和無奈的慨歎。這裏詩人將潦倒不堪歸結於時世艱難,其憂國傷時的情操表現得淋漓盡致。

整首詩歌“悲”字是核心,是貫穿全詩的主線。詩人由內心傷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着筆,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阪上走丸之氣勢,這“悲”字是詩人感時傷懷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詩人憂國憂民感情的充分體現,這種質樸而博大的胸懷,讓人品讀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歎惋無窮!

《登高》原文賞析11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註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迴旋。

3、百年:猶言一生。

4、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5、新停:這時杜甫正因病戒酒。

 【簡析】: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悽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瞭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徵。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鍊,素來被視為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 ,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説“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説“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説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着“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敍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鬚髮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説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 。”(《詩藪》)

《登高》原文賞析12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思鄉,鴻雁,重陽

【名句】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出處】

唐?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註】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説明】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經常離家為宦漫遊,因此懷鄉送別詩是王勃詩中最常見的一類題材。咸亨元年(670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時逢重陽佳節,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詩人濃郁的鄉愁,於是作了這首詩。詩中表明詩人心中已經厭倦南方的愁苦,並將思鄉之情寄託於鴻雁身上,表達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到故鄉的願望。這首詩前兩句交代背景,後兩句將作者的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開啟了唐人絕句寓情於景的先河。

【賞析】

“九月九日望鄉台”,起句就點題,點出重陽節望鄉之事。次句“他席他鄉送客杯”交代詩人異鄉送別友人之事,“他席他鄉”已顯得淒涼,還要送別友人,詩人孤獨無助的心境不言而喻。

詩人長期滯留南方,他已經厭倦了異鄉漂泊的生活,他所思念的地方是北方的家鄉,無時無刻不想着回到北方,可是卻由不得自己的希望。“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詩人有家難回,卻看到鴻雁偏從家鄉的方向飛回來,北方,有詩人魂牽夢縈的家鄉,你鴻雁歸來,給人平添了多少惆悵?這兩句抒情,是對自然現象無理的發問,將思鄉之情推向了高峯。並將南歸的大雁與欲北歸而不得的詩人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詩人的孤獨無依之苦。這一脱口而出的發問,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安排。詩人將濃厚的鄉愁融入無情的自然現象中,使情感顯得更加深沉厚重。

《登高》原文賞析13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原文及譯文

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賞析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於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鬱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湧而出,如火山爆發而一發不可收拾。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標籤:賞析 登高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