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文言文閲讀教學設計

校園1.99W

學習文言文閲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大家好好理解內容。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閲讀教學設計,歡迎來查閲。

文言文閲讀教學設計

  文言文閲讀教學設計1

一、 文言文的“一體四面”

我們平常所説的“古文”,指的是古代書面語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代白話文。文言文,是以“文言”這種古代書面語寫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時期的作品,以及後世文人模仿先秦書面語寫成的作品。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載體,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一體四面,相輔相成。

(一)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漢語為基礎形成的一種古代漢語書面語。文言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彙和語法方面。文言有一套相當嚴格的詞彙、語法系統。文言與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上。所以,我們學習文言文,前提是學習文言。

(二)文言文是“文章”與“文學”的統一

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文言文,都是歷久傳誦的經典名篇。它們既是經世致用的實用文章,又是中國文學中的優秀散文作品。就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與“文學”是統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當時有明確實用功能,如《陳情表》、《出師表》、《答司馬諫議書》等;有些是載道,如《勸學》、《師説》、《病梅館記》等;有些是言志,如《蘭亭集序》、《項脊軒志》等。言志與載道的作品有遊記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所言之志、所載之道。

“文學”是指其表現形式。詩歌與散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語言的錘鍊和章法的考究這兩個方面。學習文言文,研習謀篇佈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是兩個重點,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節點、精髓處“文道統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層面體現

文言文多層面地體現着中國傳統文化,下面從四個方面來展開: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語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體現的傳統思維方式。如《勸學》借重比喻論證,《師説》借重類比論證,都體現出偏於感性的民族思維方式。“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它同時也影響和制約着思維。”

3、文言文記載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風情等具體文化內容。這是顯見的文化,對中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傳達的是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即所言志所載道。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直接體現,也是中學生文言文學習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説:“中等以上的教育裏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學習文言文,最終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

二、文言文教學的要領

(一)着力於文言文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的一體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閲讀教學的着力點。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曾得出如下結論:

1、文言文的特點,首先體現在“文言”上

2、學習文言文,實質是體認它們的言志與載道。

3、學習文言文,研習謀篇佈局的章法、體會煉字煉句的藝術,是兩個重點。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節點、精髓處。

4、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傳承與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傳達的中國古代仁人賢士的情意與思想,即所言志所載道。

這些結論,把我們指引到“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和“所言志所載道”,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文言文閲讀的要點,是集中體現在“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的“所言志,所載道”。文言文閲讀教學的着力點,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具體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載道”。而這些要落實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的文言。

文言文閲讀教學設計,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學解讀中,找到這樣的關鍵點,在教學設計中獲取綱舉目張的抓手。

(二)依原則處理文言文的字詞

文言文的字詞句,處理原則如下:

1、放過。文言文中的字詞語句,不需要特別處理。這樣有兩種情況: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詞義直接對應。第二,生僻的難字難句,教科書有淺易註釋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異”的“常用字詞”,文言文閲讀教學應予以突出。

3、 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詞句,光淺表地知道,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有兩種情況: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第二,需要學生調動生活經驗,具體感受的字詞語句。

4、分離。語文課程標準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詞,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學生在“古代漢語”意義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閲讀測試中出現頻率較高。

(三)重視文言知識的應用價值

文言文閲讀教學,當然需要學習文言的知識。適當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並獲得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講解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課文。要防止為“講知識”而“講知識”的'傾向。

(四)適時適地使用“翻譯”方法

把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這是文言文教學中常見的方法。適時適地使用,可以促成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適時適地,需要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把文言文語句譯成現代漢語,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翻譯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翻譯加深對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數情況下,對重要字詞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譯。

3、需要翻譯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語句。

4、對需要“深入”處理的語句,翻譯至多隻是個教學的起點,往往無需翻譯(也翻譯不出)。有時,翻譯了反而有害。

(五)強調“誦讀”,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學中,“誦讀”與“背誦”是兩項有區別的學習活動。

誦讀,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它可以讓讀者在感知言語聲音形態的同時,實現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誦讀”的要義,是“得他滋味”(朱熹語)“誦讀”重在“味”重在“玩”,“須是沉潛諷詠《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誦讀”包含“背誦”,但能背出,不等於“誦讀”;“誦讀”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寫出”。“誦讀‘與記背、默寫有聯繫,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僅得其聲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義的“誦讀”。

  文言文閲讀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簡析:

本節課共選七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易懂,其中一篇課內(《楊氏之子》),六篇課外,分別講述了楊氏之子、曹衝、司馬光、王戎、謝道韞、陳元方、孔融這七個孩子的聰明故事。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和理解能力,初步掌握藉助註釋、工具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等文言文的閲讀方法。在本課的教學中,採用一篇帶多篇,課內帶課外的方式,讓學生在比較閲讀中梳理出文言文裏幾個智童的共同特點:觀察仔細,勤於動腦,思維敏捷,言語巧妙。從而獲得啟迪,在學習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學目標: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瞭解我國悠久的語言文化。

2、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3、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大意,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為國中學習文言文作好鋪墊。

4、通過比較閲讀,梳理出文言文裏幾個智童的共同特點:思維敏捷,觀察仔細,勤於動腦,從而獲得啟迪,在生活中也要試着做一名“智童”。

教學重難點:

1、藉助註釋、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大意,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為國中學習文言文作好鋪墊。

2、通過比較閲讀,梳理出文言文裏幾個智童的共同特點:觀察仔細,勤於動腦,思維敏捷,言語巧妙。從而獲得啟迪,在學習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教學準備:

1、PPT課件

2、《楊氏之子》《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王戎識李》《謝道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孔融妙對》七篇文言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説一句話,看誰能説説是什麼意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剛才我説的話和我們平時説的有什麼區別?像這樣的語言我們在以往的積累運用中也學過,誰能説一句給大家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温故而知新……)像這樣的語言我們稱為文言,用這樣的語言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板書:文言文)

(設計意圖:課前三分鐘,從學生積累的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導學生通過交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熟悉句子的意思,在不經意間走近本課的學習,讓他們感覺文言文並不遙遠、陌生,產生閲讀期待,快樂地開始了本堂課的學習之旅。)

二、回顧交流,導入新課

1、五年級時,我們曾經學過一篇文言文,裏面講到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反應敏捷、口齒伶俐,這個孩子是誰呢?

(課件出示:《楊氏之子》)

2、齊讀,交流:

楊氏之子的“甚聰惠”具體表現在哪兒?他的回答妙在何處?

孩子們,你們是如何讀懂文言文的呢?(相機板書學法)

像這樣“甚聰惠”的孩子,我們可以稱之為“智童”。(板書),在我國古代,這樣的“智童”還有很多,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文言文,再去認識幾個這樣的孩子吧。

(設計意圖:用學過的課文導入新課,回顧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開始為原則,以激發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興趣為目的,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努力營造一個快樂簡單的學習氛圍。)

三、分層推進,閲讀體會

(一)指導閲讀《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

1、閲讀指導。

一讀,讀正確。(試着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讀,明文意。(自由讀,運用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三讀,悟智慧。(找出文中最能表現孩子智慧的句子,想想給你什麼啟示。)

四讀,品韻味。(吟詠誦讀,讀出韻味。)

2、小組閲讀後交流,師相機指導。

3、小結閲讀方法,指導填寫閲讀表。

(設計意圖:用耳熟能詳的故事,“扶”着學生在閲讀中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閲讀方法,讓學生在後面的閲讀過程中有章可循,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主閲讀《王戎識李》、《謝道韞詠雪》、《陳太丘與友期》、《孔融妙對》

1、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後面這四篇文章,並填寫閲讀表格。

2、學生彙報交流閲讀情況,教師相機寫板書。

(設計意圖:給足閲讀的時間,“放”學生在自主閲讀中學會閲讀,學會思考,學會交流。以一篇帶多篇,以課內帶課外的模式,由淺入深,逐步推進,能很好地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四、梳理比較、歸納提升

1、我們來比較一下今天學習的這七篇文言文,它們有什麼異同點。

①它們的相同點是什麼?(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文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子;都通過一件事情來體現主人公的“智”;主人公的智慧和後天的勤奮努力不可分……)

②它們的不同點是什麼?(文章的出處不一樣;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主人公的“智”:有的通過語言,有的通過行動……,主人公“智”的表現不一樣:有的思維敏捷、言語巧妙,有的善於觀察、方法獨特,有的急中生智、解救夥伴,有的觀察仔細、推理正確,有的才華出眾、妙作比喻,有的守信守禮、聰明機智……)

2、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篇熟讀成誦。

(設計意圖:有比較才有鑑別,比較是羣文閲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在學生讀完這七篇文言文後,引導學生比較思考:這七篇文章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學生很快就能在比較閲讀中發現它們的異同,比單篇閲讀教學更有優勢。)

五、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讀了七篇文言文,收穫頗豐,感覺文言文非常有意思。課餘時間,我們可以再找一些這樣的文章來讀,如《中華經典誦讀文庫》等,繼續感受文言之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