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蘇教版數學聽課記錄

校園2.97W

聽課是一門科學,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環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教版數學聽課記錄,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蘇教版數學聽課記錄
  蘇教版數學聽課記錄【1】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談話: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個角嗎?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1. 認識角

投影顯示:投影課本里的圖片

談話:找一找,圖片上哪些像角?(學生回答)

追問:角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能從我們身邊的一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找到後指出它們的頂點和邊。

2. 折一個角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用自己靈巧的小手摺一個角嗎?看誰折得快折得好。(用準備好的白紙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較

(1)提問:能使你折的角變得再大一些嗎?你是怎麼辦的?能把它變得小一些嗎?又是怎麼做到的?

(2)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時,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學們能比較出哪個角大些嗎?用什麼方法比較?

(3)談話:觀察老師手上的這兩個三角形(兩個紙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個三角形大些呢?還是一樣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嗎?

三、固應用,拓展延伸

1.課本練習第1題。談話:機靈的小猴找來了一些圖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戰嗎?投影展示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頂點和邊嗎?指名回答。

2. 課本練習第2題。談話:好學的小貓覺得小朋友學得不錯,於是來請教我們了。投影展示,圖中各有幾個角,説給同桌聽。

3.課本練習第3、第5題。談話:聰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領這麼棒,終於忍不住也要來考考我們,投影展示題目。同桌討論後在班內交流。

4. 課本練習第4題。談話:山羊老師對大家很滿意,決定帶小朋友玩一玩。

動手拉、合剪刀。説説你看到的角有什麼變化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回家給爸爸媽媽展示一下你今天學到的本領,找找你們家哪些物體上有角。

點評:

1. 引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並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 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為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説”、“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為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二年級數學聽課記錄: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

  蘇教版數學聽課記錄【2】

這是科組的一節研討課。上課的老師是作風嚴謹、態度認真、敢於承擔的非數學科班出身的一位老師。

其基本教學程序如下:

一、 複習準備。

1、 口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

2、 筆算。56-13

並讓學生説説筆算的時候要主義什麼?(教師板書)

二、 創設迎亞運用鮮花裝扮校園的.情境。

板書其中的數學信息:紅花56朵,黃花18朵。

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整理並提煉問題:紅花比黃花多多少朵?

三、 挑戰問題並探究問題。

1、 能很快算出結果嗎?(用豎式計算)要注意什麼?那麼56-18怎麼算?

2、 學生合作探究,藉助小棒動手操作。

四、 學生展示、集體交流。

1、 拆開一捆,與個位的6合起來,再減,得到差的個位。

2、 拆開一捆,減去減數個位8,再將剩下的2根與個位原來的6合併,得到差的個位。

五、 做和算結合。聯繫豎式,講解深化。

六、 比較異同,建構網絡,深化認識。

師:昨天學的減法和今天學的減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適時板書課題:兩位數將兩位數)

師:都要注意什麼?------還要注意什麼?

師:如果從十位減起,方便嗎?

(可增加一道類似例題的題目,讓學生再互相説一説算理、算法。)

七、 練習與應用。

1、方格中填上什麼數最合適。(我怕麻煩,就用橫式表達吧,方格也用括號代替了。) 67-37=(3)0 45-8=(4)7 91-16=(8)5 90-70=(2)0

(括號內是板演學生的結果。中間兩道題都是錯誤的,其原因是被減數十位退一依然用原數來減。“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一”得到了強化,但是十位退一後,被減數十位的變化呢?學生的大腦皮層還沒有這種記憶。問題就在動手操作中對被減數十位變化的忽略或者對被減數十位變化強調得不夠。

出現了問題也沒有關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如果能利用這些錯誤的資源,在評講中讓學生辯論、辨析,增強學生的印象,反而會對學生起到警示的作用。但是,老師把握得不夠到位。)

2、筆算。(也只能用橫式表示)

67-39= 26(×) 32-8= 20(×) 81-15= 76(×) 93-27=66(√)

(等號後面是板演學生的結果。這個環節教師太“趕”了,應瞭解學生整體的情況。)

3、解決問題。書上有32個桃子,摘走了17個,還剩多少個?

課堂上教師具有以下的意識:

一、重視培養學生根據數學信息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重視讓學生合作、交流,進行小組學習。

三、重視行知統一,關注知識建構的過程。體現在捨得花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去做,讓學生參與和交流。

四、重視細節的關注。體現在解決問題的完整性方面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

總體來説,作為一節常態課,我覺得已經很不錯。

仍要注意的問題:

一、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數學學習過程是建立在學生已知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之上的一個主動建構過程。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在現實活動中的經驗積澱以及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許多樸素認識,都構成了學生進行學習的數學現實。

本節課,學生已有的的知識基礎是什麼呢?僅僅是能夠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嗎?

在56-18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基於相同的知識基礎,都需要通過擺小棒這一動手操作的形象的動作思維來輔助思考嗎?沒有學生會通過直覺而猜測?不論這猜想正確與否,倒是可以通過小棒來驗證!

二、關注學生的反應。

1、關注練習中的錯誤資源。

作為計算課,練習的設計一般為基本的練習,即形如例題的練習。還有就是針對學生易錯點或者教師根據以往教學或其他教師的教學中出現過的錯題資源,讓學生辨析,在觀察與比較中知錯、識錯、改錯。

2、關注學生的差異性。一是學困生的掌握情況;二是算法多樣化的體現。在聽課中發現有的學生有不同的方法,應該提倡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思維。

隨想:

我上國小二年級的時候,我們的教材的加減法都是從高位算起的。書上還有口訣,老師還配上曲譜讓我們吟唱。依稀記得加法是什麼“算前位,看後位,後位滿十進一加補(?)。”

因為那時我是從外地插班來的,兩所學校的教材並不同,短時間要對接,覺得有些不適應。後來,居然居上了!不論是幾位數的加減法,隨堂批改作業時,老師第一個批改的總是我的。

我認為很好,這樣反而不會漏加進位一或漏減退位的一,而且還能培養人的一種良好的思維的品質---思維的敏捷性和良好的直覺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