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寒食原文及賞析15篇

校園1.44W

寒食原文及賞析1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寒食原文及賞析15篇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譯文

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註釋

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後來即於清明前一日為寒食。

二月:寒食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來年二月間有閏月,則寒食就在二月。

無煙火:寒食節禁火,但窮人常常斷炊,不禁也無火。

明朝(zhāo):明天。

子推:介子推,春秋時人。他曾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回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賞賜功臣,競忘了他。介子推即與其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文公遍尋他不見,便焚山求索,結果被燒死。後人為紀念他,於寒食節日不舉煙火。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孟雲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後,曾流寓荊州一帶,過着極為貧困的生活。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賞析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説,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

寒食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温暖,二月已經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生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匹配的應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的寫出了“堪悲”。作者是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裏的“寒食”,還暗含少食、無食的意味,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可悲了。

詩中常常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景色,便於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更有力量。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裏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説「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説罷「斷火」,又説「無煙」。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雲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説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寒食原文及賞析2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諸子侄

元代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漂泊棲遲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夢覺聽啼鵑。

譯文

江山確實美好但這裏不是我的故鄉,我漂泊異鄉暫棲於此已經將近百年。

青山、屋舍、墳墓、田地、曲折的流水和家鄉的相同,沒有什麼區別,但我不能忍受夢中醒來聽到杜鵑悽苦的鳴叫聲。

註釋

至正:1341年,元順帝改年號為“至正”,這一年(農曆辛巳年)的.寒食日,寫了這首詩,給自己的弟弟子侄輩們看。

夢覺:夢醒。

簡析

寒食時節,詩人與族中後輩祭掃先人之墓,不禁感慨系之。首句以三國時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語意,抒發故土之情。意謂此地雖富饒美麗,卻非故鄉,不免有漂泊離根之感。虞集家鄉本在四川,自其父遷居江西,至今已有多年。面對葬於異鄉的先人墳塋,故土之思就更加強烈了。富足的江南水鄉,怎能隔斷對蜀中故土的深切思念。每當清晨醒來,杜宇之啼聲聲縈耳,此種情懷更顯得刻骨銘心。

寒食原文及賞析3

原文: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譯文

風吹不停,濃雲陰沉,雨時斷時續,寒食節馬上要來臨了。昨用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濕,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麼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才打當梳粧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豔,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註釋

1、菩薩蠻: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闕兩仄韻轉兩平韻。本篇守譜用四部韻,兩仄兩平相間,句句皆葉,兩句一換。

2、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3、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5、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6、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7、央及:請求、懇求。

8、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9、半響:許久、好久。

10、奩(lián):女子梳粧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賞析:

這詞裏描繪了寒食節時候,一女子剛剛病起,乍喜乍悲的情態。起二句先繪寒食節候之景,風雨不止,一夜之間櫻花零落。這是全篇抒情的環境、背景,以下便是描繪她在這景象下的一系列的'行動。一是按節令而薰繡衣,一是打扮自己。但“半晌”和“自嫌”卻透露了自傷的心情。這是摹其細節去刻畫她的心理。小詞可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

寒食原文及賞析4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唐代:竇鞏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譯文及註釋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户人家。

見:現,顯露。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遊覽,馬蹄踏着路上的泥裏有一半裹着花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户人家,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遊覽,馬蹄踏着路上的'泥裏有一半裹着花瓣。

註釋

寒食:即寒食節,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從詩的內容看應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見:現,顯露。

簡析

此詩描繪了襄陽城的美景,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陽城四周環水,春來煙水朦朧,當豔陽高照,輕霧才退去,方現出參差人家。一個“見”字,十分生動。 “東風吹柳”、“馬踏春泥”,非常傳神。馬踏春泥半是花:點名季節;有“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意境,寫出春天的可愛。如此美景卻只能獨自消受,對友人的思念盡在其中矣。

寒食原文及賞析5

原文

寒食

韓翃〔唐代〕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宮。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城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春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不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春説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春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春説“飛花”,這是明寫花春暗寫風。一個“飛”字,藴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這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這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這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外戚。這裏借這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外戚。這兩句是説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外戚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説:“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近臣,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近臣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近臣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近臣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近臣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近臣,近臣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韓翃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

寒食原文及賞析6

原文:

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唐代: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譯文: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後,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註釋: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寒食:寒食節。

可憐江浦(pǔ)望,不見洛陽人。

可憐:可惜。

北極懷明主,南溟(míng)作逐臣。

懷:惦念。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故園:家園。日夜:日日夜夜。柳條新:新的柳條。

賞析:

這是一首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五言律詩,是詩人被貶到瀧洲後,次年春祕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所作的詩。

前兩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後兩句直接抒情,抒發失去家園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寒食原文及賞析7

原文:

寒食郊行書事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朝

野店垂楊步,荒祠苦竹叢。

鷺窺蘆箔水,鳥啄紙錢風。

媪引濃粧女,兒扶爛醉翁。

深村時節好,應為去年豐。

註釋

①寒食:從冬至節這天起,數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節。寒食節接近清明,大概是清明節的前三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每逢這天,家家禁火,故名寒食。一説為了紀念介子推,但此風俗甚古,與介子推無關。②野店:村野之店,酒館之類的。步:通“埠”,水邊泊船之處。③荒祠:荒廢了的祠堂。苦竹:亦稱傘柄竹,莖杆呈圓筒形,高可達四米,分節較疏,分佈於長江流域各地。“野店”兩句意為:垂楊飄拂的渡口處,隱約可見村野之店;荒祠的周圍,苦竹叢生。④鷺:白鷺。蘆箔:指插在河流中攔捕魚蟹的葦柵。⑤啄:指啄食祭品。“鳥啄”句語出張籍詩:“寒食家家送紙錢,鳥鳶作窠銜上樹。”“鷺窺”兩句的意思是:白鷺緊盯着放了蘆箔的'水上,烏鴉在隨風飄舞的錢灰中不住啄食。⑥媪:老婦人。按《東京夢華錄》卷六:“寒食、冬至之日亦如此。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⑦“媪引”“兒扶”兩句描寫的是當時寒食節的農家風俗。⑧深村:偏僻的山村。

賞析:

寒食節正值春和日暖的時刻,這首詩便描繪了郊行所見的節日風光,展現了一幅絢麗多姿的農村風俗畫。首兩句以意象串起詩思,有類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次兩句觀察細緻,動靜結合,是為王國維所論之“無我”之境。全詩明白曉暢,淳樸敦厚。

寒食原文及賞析8

時聞先朝陵寢,有不忍言者。

碧草帶芳林,寒塘漲水深。五更風雨斷遙岑。雨下飛花花上淚,吹不去,兩難禁。

雙縷繡盤金,平沙油壁侵。宮人斜外柳陰陰。回首西陵松柏路,腸斷也,結同心。

註釋

①選自《陳忠裕公全集》。先朝:前朝。此處指朱明王朝。陵寢:帝王陵墓建築。

②遙岑:遠山。唐韓愈《孟郊聯句》:“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

③雙縷:雙絲線。盤金:季咸用詩:“盤金束紫身屬官,強仁小德終無端。”

④油壁:車名。婦人所乘之車,車身飾以油漆,故名。

⑤宮人斜:唐代宮女的墳墓。宋張侃《宮人斜》詩:“萬古宮人斜上望,淡煙衰草為悽然。”此處泛指宮人之墓。

⑥西陵:此指坐落在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

賞析/鑑賞

坐落在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從某個角度來説是朱明王朝的象徵。當清兵的鐵蹄踏上十三陵之後,忠於朱明王朝的'人上無不痛心疾首、難以接受此事實。當 時,因抗清而身陷囹圄的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在獄中含淚寫下這首被人稱作“絕筆’的詞作。【疏星注:陳子龍從未進過監獄,這首詞是和朋友倡和時所填。】 故國之思,優憤之情溢於言表,結句更明確表達了期復明室的不可動搖的意念。【疏星注:陳子龍填此詞時,對復國已經不存希望,也已失去不可動搖的信念,此詞 只是哀歎故國淪亡,親友凋零。】全詞悽怨激楚,悲憤填膺,與國變之前的作品顯然大異其趣,足見作者詞風在國破家亡後的轉變。

寒食原文及賞析9

原文:

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譯文

洛陽城裏,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才開始發芽。

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卧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裏,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註釋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鬆醪春、燒春等。

賞析:

陸渾別業位於洛陽西南之陸渾縣伊水之濱,是宋之問的別墅,公務之暇,他常前往消閒度假。山莊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靜安寧的環境,屢屢喚起這位宮廷詩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詩集中有不少以陸渾山莊為題的詩作,大多風格清新秀麗,顯示出一種遠離塵世的純樸幽雅氣息,也抒發了詩人隱藏在“志深軒冕”背後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嚮往之情。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居於東都洛陽,其近臣文士,亦常隨行左右,詩由洛陽起筆,説明這是宋之問任居洛陽,偶返山莊時所作。“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起句先以洛陽的春意盎然與山中的姍姍來遲的春天對襯。“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陽滿城飛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發”三字,反襯出山野與鬧市之別。一方面山間氣候偏冷,花開較遲,另一方面也説明京洛風塵,熱烈繁囂,而陸渾山中,則清幽得多。起筆二句,似平鋪直敍,字裏行間卻透露出詩人洋溢在心底的歡欣輕快的感情。接着,“旦別”句,寫詩人清晨離開洛陽時在河橋一望,春風拂面,楊柳婀娜,在敍述事件的同時,融入洛城風光;“夕卧”句,則承第二句而發,補敍陸渾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這一聯對仗工穩,“旦別”對“夕卧”,點出詩人朝發夕至的'行跡;“楊柳風”、“桃李月”,以都市繁華春色與山中水濱的月色清暉相對,極富詩情畫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幾分清寂離俗的環境氣氛。

五六兩句,以頂針手法,先重複“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發”,具體表現山中遲來的春色。接着“寒食”句迴應詩題。清明寒食節,能夠遠離京洛塵世的喧囂,在山間別墅中度過春夜,本來已經很使人舒心暢快,更何況還有酒助興。這兩句繪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詩人此刻舉杯獨酌、無所拘羈的自我形象。詩至此全是寫景抒懷,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園牧歌風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詩人自稱鄉間野老,在開懷暢飲之際,歌詠太平盛世。

這首詩前四句處處圍繞洛陽與陸渾山莊的不同來對比描寫,寫洛陽的花團錦簇,楊柳婀娜,是為了映襯山中明月清暉、桃李花發的幽雅,表現自己對清靜山間的喜愛;在寫景的同時,交代行蹤,表現心境,語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極強。後四句主要抒發詩人一旦擺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園的歡欣之情。但通覽全詩,風格清秀,語言輕鬆自然,與刻板宂滯的奉和應制詩比起來,令人耳目一新。

寒食原文及賞析10

廣武城邊逢暮春,汶陽歸客淚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古詩簡介

《寒食汜上作》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直敍歸途情景,然後移情入景。後兩句照應開頭,寫暮春百花飄零,表現作者的寂寞傷情。

註釋

寒食:指寒食節。 汜(sì):指汜水,流經廣武城。

廣武:古城名,原址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兩座,楚漢戰爭的`最後階段,項羽佔東城,劉邦佔西城。

汶陽:汶水的北面,詩人被貶的濟州在汶陽北面,所以此處指濟州。汶,指汶水,即今大汶河。陽,水的北面。歸客:詩人自指。

水:指汜水。

賞析/鑑賞

按唐制,地方官大多任期四年。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年期滿後,王維結束了濟州司倉參軍的任職,啟程歸京,準備接受新的任命。 詩人走水路,船至廣武城時,寫下這首詩。

前兩句直敍歸途情景,然後移情入景。行至廣武城邊時,為什麼“淚沾巾”?感覺比較突然。是因為看到廣武城?還是“逢暮春”?或者是“歸客”身份? 難以確定,這種寫法是倒裝結構,答案往往在下面兩句。

後兩句照應前兩句。暮春時節百花飄零。春去夏來,如果心情好,滿眼是火熱浪漫。關鍵在於看景人。在王維眼裏,看到的是落花,寂寂的落花,就像此時的自己。本來是鳥鳴,詩人寫成了鳥啼,是自己心裏在啼。終於熬到了四年期滿,將重新開始,詩人為什麼不高興呢?是因為前途未卜,心裏沒底。因為這年中,沒有託後門走關係,聰明的王維知道朝廷水深,預感不會有好結果。“渡水人”三字,寫得十分寂寞。

寒食原文及賞析11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翻譯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説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而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藴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説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説:“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李清照〔宋代〕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甦,盪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爐中的沉香即將燃盡,飄出的縷縷殘煙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來,花鈿已掉落在枕邊牀上。海燕還未飛回,鄰家兒女們玩起了鬥草遊戲。江梅已經過季,綿綿的柳絮隨風盪漾。黃昏時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濕了院中的鞦韆。

註釋

淡蕩:和舒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玉爐:香爐之美稱。

沉水:沉香。

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鈿(diàn):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鬥草:一種競採百草、比賽優勝的遊戲。

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於江邊或水邊之梅。

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説鞦韆起於漢武帝時,武帝願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後倒讀為鞦韆。

賞析

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薰香、花鈿、鬥草、鞦韆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藉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裊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此詞通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敍,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盪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曆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薰爐中燃點着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温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

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迴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粧睡去,自己也覺詫異。薰香已殘,説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迴猶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盪漾春光,室內的沉香煙裊,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麼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麼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裏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緻説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濕鞦韆”,寫的是另一種境界。鞦韆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鞦韆灑濕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説,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寒食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

註釋:

①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野人:田野中掃墓的人。傷神:心神憂傷。

②累累:眾多、重疊、聯貫成串貌。冢:墳墓。

翻譯:

清明前夕,春光如畫,

田野上到處都是心神憂傷的掃墓人。

仔細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眾多新墳,

這些新墳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掃墓人吧。

賞析:

這首詩出自《全唐詩》,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詩。寒食為節令名稱,指“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相傳起源於前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為避官而抱樹焚死,晉文公便定於此日禁火寒食。雲表的這首七絕便描繪了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作者從佛家的生死輪迴和避世思想出發,指出今年躺在新墳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掃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來祭掃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將被埋入墳墓。這種消極頹廢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觀地道出了人生代謝的自然規律,而此詩也寫得流暢,準確生動,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寒食原文及賞析14

西夏寒食遣興

春空雲淡禁煙中,冷落那堪客裏逢。

飯煮青精顏固好,杯傳藍尾習能同。

錦銷文杏枝頭雨,雪卷棠梨樹底風。

往事慢思魂欲斷,不堪回首賀蘭東。

註釋

禁煙:猶禁火。寒食不舉火,故稱禁火。

客裏: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燭草,又稱墨飯草。道家制作青精飯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飯,道家稱青精飯。

藍尾:即藍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飲宴時,輪流斟飲,至末坐,稱“藍尾酒”。

錦銷:指杏花受雨。錦,花瓣;銷,同“消”,蝕。

文杏:美麗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潔白的(棠梨花)。

棠梨:亦作“棠棃”。可用做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

賞析

這首詩選自《萬曆朔方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亦收錄此詩)。此詩系作者旅途所作。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説在清明前兩天),禁火寒食。《乾隆寧夏府志·風俗》:“清明日,挈榼提壺,相邀野田或梵剎間共邀飲,曰‘踏青’。插柳枝户上,婦女並戴於首。”

禁煙:猶禁火。寒食不舉火,故稱禁火。

客裏: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燭草,又稱墨飯草。道家制作青精飯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飯,道家稱青精飯。

藍尾:即藍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飲宴時,輪流斟飲,至末坐,稱“藍尾酒”。

錦銷:指杏花受雨。錦,花瓣;銷,同“消”,蝕。文杏:美麗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潔白的(棠梨花)。棠梨:亦作“棠棃”。俗稱野梨,落葉喬木,葉長圓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實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點。可用做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

寒食原文及賞析15

訴衷情·寒食

仲殊〔宋代〕

湧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雲頭。

賞析

此詞寫西湖寒食時節遊人盛況。全詞奇麗清風而造境空靈,歌詠西湖的這詞佳作中別饒風姿,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上片開頭兩句點明地點、時令。首句稱西湖為“小瀛洲”。“瀛洲”為的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勝地,用的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的山之壯浪,着一“小”字最貼切不過。下句“寒食更風流”則是全篇點睛之筆。“風流”一詞本常用於寫人,用寫湖山,是暗將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節,作為遊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風流”。“更風流”進一層,仍是籠統言之,三句以下才具體描寫,用語皆疏淡而有味。把遊湖大船稱做“紅船”,與“風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厲鶚《湖船錄》引釋道原這:“水口紅船是妾家”,則紅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樓”則用空間錯位的筆觸畫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飄着一層柔曼的輕紗,過片“晴日暖,淡煙浮”就清妙地畫出這番景緻。於是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畫外還伴奏着簫管歌吹之音樂。於此處下“恣嬉遊”這三字,才覺真力彌滿,遊春士女之眾可想而知。詞人卻並不鋪寫這種盛況,而採有了舉一反三、畫三點睛的手法寫道:“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風滿湖,與“風流”二字照應。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則滿湖遊眾之多更不待言了。“闌干”與“高樓”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閣,使人窺斑見豹。

結尾三句用數字領起全篇精神。“三千”極寫“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樓”寬敞。實際詞人如此為之的深意是表達富貴榮華都如過眼雲煙的人生感悟。同時語言精整而凝鍊。特別是鼎足對的運用很有趣味,寫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後的“一片雲頭”之句,頗含不盡之意。《維摩經》雲:“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雲:“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作者巧用“浮雲”之喻,於寫足繁華熱鬧之後,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仲殊

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本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遊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後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標籤:賞析 寒食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