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5篇

校園4.39K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1

我從事國中思品課教學工作接近十年。回顧教學經歷,有苦也有樂。現結合自己工作實際進行反思,回味成功與不足。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5篇

一、依據教材,傳授知識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依據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創設情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主動提問,有重點的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和疑難,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我做到:1、深刻把握教材,依據課本設計問題;2、密切聯繫實際,認真分析解決。教師既聯繫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又培養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分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3、教師注意從小處着手,從大處着眼,把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環境”與社會的“大環境”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客觀看待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析原因,探求解決途徑和辦法,擁有正確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

二、理解掌握,及時複習訓練。

教師將課本讀薄,深刻把握課本,把課本放入教學的“大環境”——時代背景和“小環境”——教學背景中,把課本讀厚,賦予課本以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獲取知識和技能。課堂上,我做到了:1、深入淺出,引經據典,問題互動,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本;2、不失時機,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生活實踐,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內化教學內容,深刻領會課本,讀懂課本;3、及時提供時間、空間,趁熱打鐵,讓學生儘快記憶、理解,將課本納入心中;4、展示一定數量、質量上乘的練習題,與新課標接軌,與會考銜接,限定時間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千差萬別,學生參差不齊。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學習“自主、互動”六步教學法,學習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武裝自己,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跟上新課改的發展要求,以先進的理念引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教學要因教師的個性、能力而異,不能搞“一刀切”,千課一律;

第二、教學要因學生的整體素質而異,不同程度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既能使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又能使層次不一的學生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對每個學生進行自信教育、感恩教育;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中學思品課;鼓勵每個差生認識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

第三、教學要因教學的環境而異。不同地方的教學環境都不一樣,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手段,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努力提高教學成績,實現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注重過程管理,提高課堂效益,做到堂堂清。每堂課要紮實、高效。做到知識、能力的全面提高;及時“温故”適時“知新”防止遺忘,做實做細複習工作,建立學習備忘錄,全程監控,努力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第五、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人文關懷,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優勢,提升學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為學好其它學科打好思想基礎,做好思想支持!

總之,思品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2

新課程改革的政治教學要求理念的體現、課標的落實以及新教材的運用都是通過教學實踐展現出來的。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的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我們對新課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從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裏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認真審視、研究課堂教學,剖析我們的某些教學行為,反思 如下:

一、 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往往我們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而忽略了知識目標,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的確,國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論性知識,而側重了學生的品德教育內容,但每框題都包涵着很重要的養成教育知識點。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學科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國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都在積極地探索多種教學形式,其目的是為了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我們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小品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我們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應該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瞭解些什麼,避免出現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是我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甚至有些問題書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會遠離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三、創造互動式課堂不能丟掉“秩序”和“規則”

新教育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課程改革浪潮中,我們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不斷更新,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我們可謂絞盡腦汁。有些課堂確實活起來了,老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探討,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有時候,學生一旦動起來,課堂秩序就沒有了,學生們各説各的,似乎發表意見的同學或者小組與自己毫無關係。記得聽過一堂《思想品德》課,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新穎的,一改過去課堂教學中的枯燥,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但是,當某一個小組闡述觀點、表達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要麼忙着整理自己的資料,要麼説笑、吵鬧,即使有個別想聽的同學也聽不清楚。學生們不傾聽,不補充、不否定,明顯的錯誤發現不了,老師也只是與該小組的特定成員進行單向對話,對於每個小組的成員來説,他只是瞭解了本小組的研究內容,而對其他小組完成的那部分知識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説,在這一節課裏,每個學生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完整的。與老師們談到這一問題時,老師們很無奈,一方面,他們清楚在混亂的課堂裏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需要管理;但是又害怕因為管理而壓制學生的熱情。毫無疑問,沒有了有效的課堂管理,就不會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建立起新規則,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組織,真正地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在追求課堂的民主、開放的同時,更應該擁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規則”。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教學實施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我們的共識。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大多數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們敢於、樂於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個性得到了張揚。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裏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例如,有這樣一節課,老師在課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把問題佈置給學生,課前由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上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本小組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由於各小組準備充分,所以學生的熱情很高,也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受年齡、閲歷及知識水平的限制,有些問題説得不夠完整,有些觀點也有失偏頗,老師在小組總結時應該予以補充和糾正。可是在一節課里老師只是在各小組間穿行,把權利從一個小組傳遞到另一個小組,就像一個置身於世外的旁觀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應該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

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 對於我們而言,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通過創新而實現自我生命價值的過程,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教師能否形成獨特教學風格的關鍵因素;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主發現、探究和不斷創新的過程。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3

在國中階段,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因此,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品德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品德課的興趣、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達到教學目的。反思以往,結合自己的教學,淺談幾點反思體會。

“打鐵先要自身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過去有一種説法“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或一缸水”,可是,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及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僅有“一桶水或一缸水”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了,教師應該成為一條源源不斷的江水”。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自身的專業知識要紮實,更新,業務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道德覺悟要提高。要提高素質,必須紮紮實實地做到如下幾點。

1.不斷學習。隨着改革深化和社會發展,政治理論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絕不能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給自己“充電”才能使自己的認識適應發展的需要。知識是相關的,互通的。因此,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尤其是現實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為了充電,我經常上網,瀏覽時政要聞,瞭解思想品德教學的相關知識。。儘可能常與學生及社會上不同層次的人交往,在教學中加以運用。豐富課堂教學,加之我本人的豐富經歷,常以我自身的經歷説給學生聽,也許才有如此效果吧。

2.敢於反思,教學反思《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老師不僅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更重要的還需勇於反思,敢於面對和改進自己的偏差和錯誤,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這就要求老師積極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於實踐、善於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我幾乎每上一節課後,都對自己本節課思考幾分鐘,甚至寫上那麼幾句,並堅持一週一次認真反思,形成反思集。只有不斷反思,時時提醒自己,本節課學生反映情況怎樣?學生的每一句話我都會在意。這本身就是教學要求啊!“吾日三省吾身”,很難做到,但常反省自己還是可以的。

3.以身作則。正人先正已,老師必須以高尚的師德為學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舉止帶動學生修心立品。這就需要老師做到:①在言論上,要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負責,對社會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學生中大發言論,誤導學生,學生對社會的認識還不成熟。②在舉止上,要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的收穫。正因為我能正確對待我所犯的錯,學生也深受影響。

4.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恐怕是最重要的一點,通常認為學生尊重老師是應該的,但老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的權利,尊重學生的特長、個性和人格就難了。有的老師總是一廂情願替學生“着想”,認為自己是為學生好,而常常忽略學生的權利。於是,上課經常拖堂,擠佔學生的課間活動時間,隨便把學生的活動課挪用,作業沒完沒了,久而久之難免學生厭倦、反感。甚至自己做法欠妥當,也不敢面對。課後我與學生談話瞭解她的想法,我給她道歉,學生也承認了她的錯。再次上課時,我當着全班同學的面給這位學生道歉。有學生不理解,説上思想品德課寫英語就是不對啊!對此我沒多解釋,主要説明了教師也會犯錯誤。記得很清楚,當時班上同學給我鼓了掌。這樣,我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很多學生有什麼心理話經常找我説,甚至請我為他們出主意。我尊重了學生,學生也尊重我,不管是上課的學生,還是沒上課的學生對我都很親近。這也許是作為教師比較幸福的事了。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4

國中思想品德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內容多而雜,涉及養成教育、法制教育和國情教育等,這必然要求思政教師的知識面廣而精,而且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於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於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的‘全人’的發展”。科學的教學方法,能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發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習慣,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見,教法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係着教學效果的好壞,影響着教學質量的高低。

過去,政治課教學沿用舊的模式,呆板陳舊的教學方法或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或只能使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死條條,“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這種教學的被動局面,使得政治教師的勞動難以得到學生的承認,政治學科的地位急劇下降,政治課的教學投入多,而產出少。

如何改進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呢?我一直在進行積極的思考,並在教學實踐中開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動”起來。

教學工作是教與學的有機統一體。其中,教是主導、學是主體,教是為了學。教師只有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的知、情、意和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的學習潛能才能得以充分地發揮。為此,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讓學生“動”起來,以調動和發揮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 讓學生的腦動起來,“多思”。即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於“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例如講到《法律常識》中“我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時,提出“共產黨員和共表團員是否允許信教”的問題;當講到“我國經濟建設遇到資金困難的問題”時,引出“能否靠多發行人民幣來解決”的疑問,學生在分析中有分歧,但教師進行引導,便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

第二, 讓學生的口動起來,“多説”。即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學習中的問題敢於陳述己見,展開討論,以開拓思路、活躍氣氛。實際上,學生準備發言的過程,也就是思考、運用、鞏固、拓寬教材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善於抓住教學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問題”,及時組織討論。如講到我國的公有制經濟時,聯繫黨的十五大的精神,結合順德股份制經濟的發展,討論和領會“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可以多樣化”的理論含義;講到“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係”時,可進行“權利和義務是否可以放棄”的課堂討論等。這樣,既啟發了學生思維,又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第三, 讓學生的手動起來,“多做”。即鼓勵學生勤做學習筆記,寫預習提綱,編制試題,動手解答,以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所謂“不動墨筆不讀書”。教師要在課前安排預習,課堂督促筆記,課後佈置適當的練習,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學生自己編寫試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當然,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的方法還很多,我的做法僅僅是拋磚引玉。

二、貼近生活,理論聯繫實際

生活是活生生的。脱離了生活,尤其是遠離學生的生活,可能會使教師處在一種被動甚至尷尬的境地。教師呈現的教育資源應貼近學生的需要,點到學生的興趣點。思想品德課重在德育教育,有時説教性較強,而十三四歲的中學生又處於人生第二個叛逆期,如果教師不注意方式方法,一味説教,不但激不起學生興趣,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思品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本身實踐性很強,時代氣息濃。但政治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點,學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只有理論結合實際,讓理論回到它賴以昇華的事實中去,學生才能通過對具體、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確的理解和準確的把握理論所概括的內容。因此,恰當的聯繫實際,增強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是提高政治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徑有:在課堂教學中,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政治知識觀察社會,分析時事;在課堂教學外,帶領學生邁出校門、走上社會。如鼓勵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播”,瀏覽報刊雜誌,從關心國內外大事以及發生在身邊的大小事情入手,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觀察分析到的社會現象和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討論,真正“學以致用”;組織國內外重大事件的時事報告會,專題討論會;平時組織學生參加時事興趣小組,引導學生運用政治知識分析時事,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地取材,組織學生到附近的工礦企業、機關參觀,進行社會調查,請企業家、人大代表、模範人物講課等,學生親身體驗生活,瞭解社會,可以感覺到政治學科的實用價值,既深化了課堂知識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還培養了學生的政治敏感能力,使政治學科的知識、教育功能得到有機地結合。當然,聯繫實際要恰當,不能生拉硬扯,機械對號,而且練習實際時,要做好理論方面的分析、論述和歸納。

三、活潑課堂,加強教學的情趣性。

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政治理論本身抽象性、邏輯性很強,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更要講究授課的藝術。

第一、 語言表達要生動幽默。教師在講授概念、闡述理論觀點時,語言表達切忌平鋪直敍,“風平浪靜”,而應有抑揚頓挫,要生動形象。教師可選擇幽默故事和繪畫等內容,寓教於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笑聲中接受政治觀點。如講到“宗教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時,選用恩格斯的名言:“假如牛能繪畫的話,那麼,它畫出來的上帝一定是一頭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 理論分析可藉助例證名言。教師講授理論觀點時,可從有趣的例證講起,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於加深對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擴展。漢語中的許多成語、諺語、格言、詩詞名句,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現着精深的哲理。像“守株待兔”有力地揭示了形而上學的弊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為惡小而為之”,包含了量變與質變的辨證關係。“物以稀為貴”,反映了價格與價值、供求的關係等,通過這些例證名言的分析,能將學生帶入到一種理論情境之中。

第三、 教學手段應多種多樣。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興趣,教師應採用錄音錄像、幻燈投影等多媒體教學,還可以通過看圖解意,圖表分析、實物實驗、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讓學生在聽、看、思、説、演多種器官的並用中,學懂、記牢、運用政治知識。

總之,政治課教法的改革勢在必行,方法因人而異。只要廣大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就一定能從根本上改觀政治課教學的面貌,使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5

我從事了多年的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工作,我一直在思考: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一般會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之中;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予以幫助,並能收到實效。同時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為究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 ,我認為面對現在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精力和腦力,還有感情也就是教師的愛。愛學生是和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連在一起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撫慰,盼望老師的理解,同時更害怕受到來自老師的傷害。所以和學生相處,必須用真心去接納學生,用真情去投入,並且對象是全體學生。

我相信紮實的基本功、高尚的敬業精神加上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那麼這樣的教師一定會被學生所承認,一定會受學生愛戴。這一定是每一位教師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反思,並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長並走向成熟。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 經驗+ 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 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 次重複。因此,作為教師必須着眼於自己教學行為的改進,通過自己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自我覺察,來達到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效能。在從教的這些年中,本人就一直在進行教學反思,以求促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有人説:“ 課堂教學是—— 一門遺憾的藝術” ,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 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遺憾 ” 就是這個道理。平時在教案書寫中,除了符合學校要求外,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每份教過的教案,我都會認真的回顧並進行診斷,開出教與學的“ 病歷” ,並且對這些“ 病理” 進行分析、交流,最後發現並提出解決這些教學“ 病理” 的對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平時我還非常珍惜並利用外出交流學習等渠道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爭取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分析他們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組織課堂教學。同時與自己的課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名家名師的教學藝術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教師啟動問題多,學生啟動問題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等等。這些傾向妨害和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應該充分地正視和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每一節課做起,要敢於在師生關係的改善、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策略的運用等方面“ 另闢蹊徑” 、“ 獨出心裁” ,讓課堂教學活起來。我認為,反思就是創新的開始,就是對教育認識的進步與昇華。

堅持不懈的教學反思對於一個教師的成長真的很重要;我想,只有堅持不懈坐下來寫反思的老師,才是真正在教育教學中有所收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