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模板(通用7篇)

校園2.58W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模板(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模板(通用7篇)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的含義;熟讀課文,疏通文意。

2、學習古人的勤奮好學精神。

3、有感情地複述故事,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梳通文意複述故事並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錄音材料。

  【設計思路】

文言文一直是學習的難點,因為它的語言特點及字義與現代漢語差別很大,學生的思想包袱很重。教師可以以故事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閲讀以提高文言閲讀能力,在此基礎上突破難點。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這是一篇贈序。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致仕。第二年,宋濂至應天去朝見明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東陽人馬君則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説法,勉勵後輩專心向學,刻苦自立,情真意摯,語重心長。(板書課題及作者。)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聽錄音,在老師的激導人下,自主學習完成下列題目。

1、自由讀課文,畫出你不明白的字、詞、句,小組內討論解決。

2、積累常用文言詞。

3、小組內找同學複述故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合作學習

1、小組間交流,相互解決。

2、班上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師講解故事內容,從感情人手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宋濂小時候就愛好讀書。家裏窮,沒有辦法買書回來讀,常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去借,自己動手抄寫,計算着約定的日子及時歸還。有時天氣非常寒冷,硯池裏的水結成很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伸直,也不放鬆抄書,抄完趕快送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當我去求師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裏,嚴寒的冬天,寒風凜冽,積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因寒冷乾燥而破裂。我還不知道,到了書館,四肢凍得僵硬了,不能動彈,服役的人拿熱水給我澆洗,用被子圍着蓋着,很長時間才暖和過來”。)

1、讀準字音:

嗜叩問叱咄俟負篋曳屣皸裂媵人餒衾燁然緼袍

(要求一個學生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若有錯誤及時糾正。)

2、説出下列詞的意思:

無從:沒有辦法。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以是:因此。

患:擔心,擔憂。

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

叱咄:訓斥,呵責。

窮冬:冬末。

沃灌:澆洗。

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緄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緼,舊絮。敝,破舊。

3、小組同位間複述故事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要求:

⑴一名同學複述故事,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⑵朗讀課文采取多種方式,齊讀、個人讀、默讀等。

五、研讀賞析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1、學生閲讀本段,小組合作完成下列題目。

⑴解釋下面加粗字的意思。

嗜學:逾約:

假餘:走:

⑵簡潔地概括上述文段的內容。

⑶作者學習的勤苦表現在哪些地方?

2、小組代表發言。

明確:(作者在這一層中講述幼時求學的情況。開篇就點“嗜學”,為全文奠定基調,“嗜學”和“家貧”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學的勤苦。)

明確:

⑴喜歡、愛好;超過;借;跑

⑵講述“我”幼時求學的情況。

⑶借書、手自筆錄、天寒不怠、走送不逾期。)

六、梳理鞏固

談收穫,整理筆記。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一再説自己求學之難,這與本文的寫作意圖是否相差甚遠?作者到底想對同鄉説些什麼呢?

二、自主學習

師:自讀課文第二部分,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1、識記難理解的字詞並積累。

2、本段講述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與先前自己形成對比,試進行分析。

3、作者運用對比,引出説明的道理。

4、通過學習本文,你有何收穫?

二、合作學習

1、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內交流。

2、班內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理解對比手法運用的作用

文中共有四組對比:“同舍生”的衣着與“我”的有何區別作對比。

四、本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同桌間交流本節課的收穫

(只學生能夠説出本堂所學知識即可,不可要求面面俱到。)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遇到的困難?解決的辦法

無書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食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無師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在艱苦的條件下,只要能夠堅持勤奮的學習,就會成功。)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説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啟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4、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複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説理的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裏,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説》,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為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簡介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漸江義烏人)。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讚他為: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集》。

三、題目解説

1、關於東陽:浙江東陽縣。與作者算是同鄉(同一個省)。

2、關於馬生,馬君則。“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馬君則是作者同鄉人,在京城太學裏讀書。作者到京城後,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過作者,並寫了長篇書信作為見面禮,文筆十分暢達。作者和他探討學問,他語氣平和而且神色謙遜。還對作者説他小時候用心學習非常勤奮,這真是個好學的青年。現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親人,作者因此講了自己求學的艱辛來勉勵他。

3、關於“序”。這是一種文體,並非“序言”。序分為書序和贈序。

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贈序:始於唐朝,唐宋以來,文人在送別時,常常以詩文相贈,有人把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再作一篇序,就稱之為贈序。後來,儘管沒有什麼詩文,只寫一篇送別贈言的文章,也叫贈序,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

四、背景介紹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義烏)到應天(現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同鄉晚輩馬生拜見自己後所寫。

五、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課文朗讀

六、再讀課文,抓住重點字詞意思,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七、作業設計。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合捨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湯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寫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含義。

1、餘因得遍觀羣書。餘:古義:我。今義:多出的,剩下的。

2、錄畢,走送之。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3、媵人持湯沃灌。湯:古義:熱水。今義: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古義:借。今義:虛偽的,不真實的。

(三)解釋下列點字詞的意思。

1、無從致書以觀。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鬆,鬆懈。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碩: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緼袍敝衣。緼:舊絮。

6、禮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環。腰:名作動,腰佩。

8、媵人持湯沃灌。湯:熱水。

9、嘗趨百里外。嘗:曾經。

10、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卒:最終。

11、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假:借。

12、餘因得遍觀羣書。得:能夠。

13、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益:更加。

(四)解釋虛詞“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擁覆(介詞,“用”)

2、以是人多以書假餘?(介詞,“把”,“拿”)

3、家貧無以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來”)

4、以中有足樂者(表原因,“因為”)

5、補充:生以鄉人子謁餘(憑藉)

第二課時

一、熟讀課文,探究下列問題。

1、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本文講述了作者青少年時期讀書求學的經歷)

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種經歷:艱辛、艱難。

2、作者求學的主要方式是什麼?

假借和筆錄。

3、從作者借書、抄書、還書這些敍述中,你認為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或者方法?

參考意見:

1、勤奮好學,不怕吃苦;

2、持之以恆;

3、誠實守信;

4、抄書的讀書方法——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4、課文第二段主要從哪些方面寫拜師求學的艱辛?

衣——食——住——行四個方面。

5、本文在內容上突出使用了什麼手法?並舉例説明這樣寫的好處。

參考意見:對比。如:老師的嚴厲與自己的謙遜形成對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與自己的貧困形成對比,求學的艱辛與自己的執著形成對比。突出學問、成就必須來自於勤奮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有何作用?

極力渲染求學的艱辛。

7、作者遠道求師,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這種從師的方式?

參考意見:這是一種尊師的表現,但最好能師生平等互動,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學習知識。

二、總結

同學們,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朱熹也説得好:業精於勤荒於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學習吧!

三、作業設計

創設情境對話。

A、“我”是宋濂——當“我”少時刻苦求學時,“我”認真地説:……

當“我”老來功成名就時,“我”感慨地説:……

B、“我”是老師——當“我”悉心教育宋濂時,“我”嚴厲地説:……

當“我”聽聞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説:……

C、“我”是同學——當“我”看到宋濂苦讀時,“我”譏諷地説:……

當“我”聽説宋濂做官後,“我”後悔地説:……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及文體特徵。

2、反覆朗讀文章,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學的艱辛和勤奮,學習作者的求學精神。

  一、導入新課

古語説:“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翻開歷史畫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奮為基石鋪就成功之路:蘇秦以鐵錐刺股,發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葉,抄錄《尚書》;朱買臣、李密負薪掛角,且行且讀;車胤、孫康囊螢映雪,苦學不輟;祖逖嘔心瀝血,夜半聞雞起舞;周恩來披肝瀝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千百年來,眾多的光輝形象一直在用他們自身的行為勸勉我們要努力學習。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宋濂的讀書求學之路。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瞭解作者,把握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元末明初文學家,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為“開國文臣之首”,著有《宋學士全集》。

背景資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勉勵他珍惜太學的條件,刻苦學習。

作品資料: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用於臨別贈言,多為勸勉鼓勵之辭。

目標導學二:反覆朗讀,培養文言語感

1、反覆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讀節奏。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2、結合註釋,反覆朗讀,嘗試在朗讀的過程中感知文意。

3、小組內同學合作,藉助工具書,同桌之間合作,老師指導,疏通文章大意。

目標導學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內容

1、宋濂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確:

(1)家貧,少年得書之難:常借書於人,手自筆錄,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年從師叩問的艱難:趨百里外,從師叩問。

(3)求學生活條件的艱難:在艱苦的學習生活中,作者怡然自樂,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豔羨,精神上的富足,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

2、作者對“同舍生”的豪華生活毫不羨慕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作者已經從讀書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樂,所以並不在意生活的貧困。

3、“今諸生學於太學”與作者兒時求學有何不同?作者寫“今諸生學於太學”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諸生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錄書籍,這都是與作者兒時讀書所不同的。其目的是為了勸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應該好好珍惜,用心學問,不可荒怠歲月。

4、這篇文章的題目叫《送東陽馬生序》,然而文章一開篇就大肆敍説作者自己的求學之苦,有人説作者寫作該贈序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誇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這個觀點的?

明確:作者在開篇便現身説法,從自己艱苦的求學經歷切入,又兼及有關對比,用種種具體實在的事實説話,深寓對年輕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年輕人努力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這自然不是對自己的誇耀,正如文中結尾所説:“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目標導學四:賞析文本寫作特徵

1、閲讀第二段,説説哪些語句描寫了天氣的寒冷,這些描寫有何作用。

明確:“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作用:寫天氣寒冷側面烘托出自己學習的刻苦勤奮,其目的是為了鼓勵馬生刻苦努力學習。

2、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的寫法,請任舉一例賞析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綺繡……緼袍敝衣處其間”,將自己的求學生活條件與同舍生進行對比,用同舍生的華麗富有反襯自己求學生活之艱苦,同時也突出自己求學信念之堅定。

目標導學五:發表觀點,個性表達

1、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麼?

示例:

(1)不可取。師生關係應該是平等的,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2)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並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説説學了本文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來。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繫的,有了主觀的勤奮,持之以恆,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三、板書設計

得書之難——借書抄書、錄畢送之

從師之難——立侍左右、俯身傾耳

求學之苦——負篋曳屣、四支僵勁

生活之艱——食無滋味、緼袍敝衣勤且艱

  課後反思

本文感情深切,適宜朗讀,本文教學也從朗讀入手,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本文的教育意義十分明顯,因此,並未詳細解讀,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導學生感悟宋濂的學習條件和勤奮求學的精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後表達的觀點,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感受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其好好學習的熱情,達到本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不足之處本文生僻字詞並不少,但是由於感情極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知會文意,還是在解讀字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知會文意,需視情況做出選擇。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4

  1、作家作品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諡文憲,浦江(在今浙江義烏縣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學家。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等,明初主修《元史》,後歷任國子司業,侍講學士,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學識淵博,工散文,文字簡練樸素,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學士文集》。

  2、關於“序”: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閲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於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贈序多為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

  3、實詞積累:

嗜(shì):喜歡,特殊的愛好。

逾(yú):越過,超過。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燁(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訓斥,呵責。

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這裏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氣味,這裏指香氣。

負篋(qiè)曳(yè)屣(xǐ):揹着書箱,拖着鞋子。篋,箱子,這裏指書箱。曳,拖。屣,鞋子。)

4、學習第一段:

⑴這段的中心意思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餘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⑵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麼?

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學習第二段

⑴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⑵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⑶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説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並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説明其用心不專。

  6、學習第三段:

⑴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⑶區別虛詞“以”的用法

以衾擁覆(介詞,相當於“用”。)

生以鄉人子謁餘(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身份,可譯為“用(憑)……身份”。)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

俯身傾耳以請(連詞,表修飾關係,連接狀語與中心語。)

以中有足樂者(連詞,表原因,相當於“因為”。)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前一個“以”同“是”組成複音虛詞,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理的結果;後一個“以”是介詞,相當於“把”或“拿”。)

  7、寫作特點:

記敍,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

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採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敍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後,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8、熟讀課文,寫一篇讀後感。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章大意,積累文言詞彙,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2、領悟作者“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求學態度。把握寫作目的,領會寫法作用。

3、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奮求學的精神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教學重難點

1、翻譯、理解、背誦課文,學習作者執著的求學精神。

2、學習文章對比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讓我們齊讀三則勤學的名言。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顏真卿《勸學》

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進學解》

同學們,我們還有些同學不夠勤奮,甚至抱怨學習生活艱苦,如果你瞭解了古人勤學的情況,你就會在對比中發現,我們的學習生活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贈序《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出示課件,瞭解作者。

二、經典誦讀,整體感知

1、老師配樂背誦課文。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好節奏、揣摩語氣及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

3、教師隨意抽一名學生朗讀,師生合作評議。

4、全班齊讀。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參看課文註解,自己邊讀句子邊翻譯。

2、同桌互動,你讀我譯,我説你聽,互相補充。

3、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文中重點字詞句,要求學生解釋或翻譯。學生有疑義的或有錯誤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師生合作解決。

4、要求學生就通假字、“一詞多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在文中尋找歸納整理,以此為手段,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彙,突出重點。

四、深入探究,解讀文本

探究1:閲讀第一段,找出能體現時間變化的詞語、

明確:“幼時”“加冠”

探究2:分析作者“幼時”的學習經歷。

A、作者幼時最喜歡做什麼事情,遇到了哪些困難,如何解決的,收到了什麼效果?

明確及分析:最喜歡做的事:讀書。

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家貧無書以觀——借書

計日還——天寒筆錄

收到的效果:遍觀羣書。收穫:作者是一個刻苦學知識的人。

探究3:分析作者“加冠”後的求學經歷,體會並學習作者勤奮刻苦的精神。

A、作者求學的艱難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叩問跋涉生活

B、分析“叩問難”部分,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作者難在何處?作者的態度如何?

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明確及分析:難之體現:1“趨百里”説明路之遠。

“門人弟子填其室”説明人之多,競爭激烈。

“未嘗稍降辭色叱咄”説明老師嚴厲

作者態度:恭敬——“色愈恭禮愈至,俟其欣悦,則又請焉”

效果:“卒獲有所聞”

收穫:可見作者渴望求知識。

C、分析“跋涉難”部分,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作者難在何處?作者達成目標了嗎?

明確及分析:難之體現:

“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説明環境惡劣。

“曳屣”説明路遠。

“足膚皸裂四支僵勁”説明肌膚受苦。

到達了目的地:“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收穫:可見作者決心獲知識。

D、分析“生活苦”部分,運用了什麼手法體現作者生活苦的`?作者的內心是如何看待這份苦難的?

形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及分析:運用對比手法體現生活之苦:

作者:“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食簡“緼袍敝衣”——衣粗

同舍生:衣足食美

作者想法:“略無慕豔意”

形成原因:“以中有足樂”

收穫:心中有真知。

探究4:面對求學路上的重重困難,作者是憑藉什麼克服了困難,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目標的?

明確及分析:勤奮與艱苦。

“勤且艱”是對前四層意思的歸納。勤奮與艱苦是有聯繫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刻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的原因。

5、小結:

本文主要從致書之艱、從師之難、途中艱難、生活艱苦這四方面來講述了作者的求學生涯。作者講述這些的目的是勸勉馬生努力學習,老師也寫了一篇《送東陽馬生序》比較一下,看看哪一篇的勸勉效果更好。

生:宋濂的勸勉效果更好,因為用自身的事實經歷更易打動並説服馬生。

生:老師寫的只是空頭説教,説服力不強。

生:為達到教導的目的,現身説法,循循善誘,比板起面孔能起更好的激勵作用。因而從自己當年的求學經歷談起,委婉地説到馬生的好機遇,從而要求馬生專心用功讀書。

(板書:現身説法)

6、讀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明確:學習的動力源於濃厚的興趣;向人求教要謙虛誠懇;學習要敢於發問;學習要有主動性;學習要勤奮刻苦;以讀書為樂,就會不畏艱難。

7、作者為什麼要寫同舍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齊讀這一段)

找出文中其他體現對比的地方,並體會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

明確:師生態度師:辭色嚴厲,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禮愈至

寫教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艱難和求學態度的誠懇。

生活情況同舍生:衣飾華美,飲食鮮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僅再食

寫同舍生的奢華生活在於與作者的貧困生活形成對比,突出作者生活條件的艱難,從而襯托他讀書的勤奮、執著和以讀書為樂、樂以忘憂的求學精神。

總之,用了對比的手法,作者的求學經歷和諸生的經歷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目的在於突出要有所成就,環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奮、專心。正如韓愈所説:“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通過對比,作者説明了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捨得吃苦,要有恆心。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形象,更鮮明、更有説服力。

8、本文以記敍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給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試舉例。

(1)示例: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賞析:“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這是概括性的評價,然後用學生擠滿一屋子這一情景進一步烘托渲染,説明這位老師確實有學問、有知名度。但是,即便人很多,老師也沒有“稍降辭色”,言辭、態度很嚴肅,絲毫也不隨便。

(2)學生合作交流。

學生可能會找到以下句子。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賞析:“手自筆錄”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學習的勤奮態度。接着進一步描寫寒冬天氣抄書的情景,“硯冰”、“不可屈伸”等突出了學習的刻苦。作者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着筆,用來説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賞析:“負篋曳屣”,表明窮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險惡。窮冬、烈風、大雪,分別從季節、環境、氣候的特點上着眼。“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這些又反襯了天氣的嚴寒和行路的悽苦。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賞析:作者連用幾個動詞,“被”“戴”“腰”“佩”“備”,着力寫出富家子弟服飾的華美,勾勒出他們的光彩豔麗的形象。

五、作業設計:

作者家貧嗜學,樂而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想一想,並將它寫下來。

結束語

今天的我們有國家給我們提供九年的義務教育,為我們建設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先進全面的學習資源,我們享受着父母的衣食供養,老師們環繞在你們身邊,隨時為我們答疑解惑。

身處這樣優越的條件中,我們再回頭看看那個為了看書“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宋濂,看看那個為了求師問道而“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的宋濂,看看那個“負篋曳屣冒着窮冬烈風在深山巨谷中”艱難前行的宋濂,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業有不精、德有不成”呢?

我想,這篇振聾發聵的《送東陽馬生序》不僅僅是寫給馬生的勸學文,更是寫給在座正在努力學習的少年們。希望大家能夠秉承宋濂的學習態度,用勤奮這條神奇的線,串起無數知識的珍珠。人生在勤,不索何獲。讓勤讀成為一種品格。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第一段:求學之難,用心之專幼時求學情形: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成年求師情形:未嘗稍降辭色;叱咄從師求教道路之苦:行深山巨谷中衣食粗劣,生活儉樸: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總結全段:勤且艱;對比

第二段:今日學習條件之優越今日生活之優越:廩稍之供、裘葛之遺今日居住條件之優越: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今日師資條件之優越:未有問而不告今日圖書資料之優越:宜有之書皆集於此第三段: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實詞及虛詞“以”的用法。3、掌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利用文中的對比展開討論,層層剝繭,領會文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

文章的內容層次和作者刻苦求學、自大勵奮進的精神。

  教學難點:

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

  教學方法:

讀啟發、比較法、感悟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簡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金華)人。早年家境貧寒,因能刻苦自學,終以文名稱世。元末被舉薦為翰林院編修,固辭不就。隱居山中,潛心著述。明初應聘到應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學提舉,後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一,參與明初禮制重建,受到明達祖朱元璋的器重。後因事牽扯連貶謫四處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學士全集》。

2、簡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種文體,送別時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別時,往往以詩相贈,有時還給這些詩寫上一篇序,以介紹有關情況。唐初以後,單獨寫的臨別贈言的文章也叫序,內容多是勉勵、勸慰兼抒發自己胸臆,或對某事發表自己的見解叫贈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一篇贈序。

3、我國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學的故事

囊螢映雪:囊螢,以囊盛螢。《晉書·東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以照書,以認繼日焉。”《尚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北人,性敏好學,家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

懸樑刺股:《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址三引《漢書》:“孫花色品種字文寶,發學,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時大儒。”

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畫荻教子:《宋史歐陽修傳》:“(修)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獲畫地學書。

  教讀新課:

一、教讀1-2自然段

(一)自主學習

1、掌握重點詞句

(1)、餘幼時即嗜學。嗜:喜歡。

(2)、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遊:交往。趨:跑。

(4)、俟其欣悦,則又請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被:披。腰:腰戴。

(二)、合作學習:內容理解

我求學時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討論明確:

(1)、致書之難。

因為家中貧寒,沒有錢買書。解決的辦法是向藏書人家借,親自抄寫,並且從不超過約定的期限,艱守信用。在抄書過程中,天寒地凍,硯池中的水結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為我講信用,所以大家樂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有機會博覽羣書。

(2)、從師之勞。

所居之處地名人碩師和他交往,學習中遇到的難題難以得到解答。解決的辦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師,且對待老師的態度是畢恭畢敬,對老師要察顏觀色,等到他休息好了,還要等到他怒氣消了,心平氣和了,才敢去請教。所以最終結果是“卒獲有所聞”。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遙遠,季節又是寒冬臘月,路又崎嶇不平,還有大風大雪,走到目的地後,手和腳被凍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凍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熱水温棉襖覆蓋才能暖過來。

(4)、生活之艱。

比較點

同舍生

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鮮肥滋味之享。

穿

餘則緼袍敝衣處其間。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感受

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一些文言字詞;瞭解“序”這種文體;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熟讀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多種形式朗誦訓練,提高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積累字詞,解決疑難點,把握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勤奮刻苦的習慣,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困難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一些文言字詞,理解並熟讀背誦課文。

難點: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內涵,挖掘其現實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二)檢查預習

1、點同學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叩(kòu)問 叱(chì) 咄(duō) 俟(sì)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擁覆 皆被(pī)綺繡 容臭(xiù) 燁(yè)然 緼(yùn)袍 敝(bì)衣

2交流蒐集到的有關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識。(教師依據情況補充)

(三)疏通課文文意

1、指導學生運用“五讀法”,即“讀標題、讀引言、讀課文、讀註釋、讀練習”自主學習課文。要求用梳辮子的方法整理本課重點文言字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2、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疑難點,不能解決的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共同解決。

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性地鞏固字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全班交流,明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説法,敍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奮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裏行間流露出對馬君的殷切期望。

(2)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遊──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是作者寫給馬君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三)、精讀研討(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麼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2、文中從幾個方面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

3、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説説它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內容,聯繫生活實際深入地討論,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提高認識。

(四)、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比照作者,談談自己的學習經歷,找出不足,提高認識。

(五)、課堂總結

(六)、課後積累:蒐集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韋編三絕 懸樑刺股 囊螢映雪 鑿壁偷光 畫荻教子)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一、嗜學、力學:

1.無書借書抄書──讀書┐

2.無師遠訪先達──求教├──艱

3.求學過程艱苦──有得┘

二、善學、勤學:(對比)──勤

三、寫序目的──篇末點題,交代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