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馬説》賞析的範文

校園1.36W

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説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並不等於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説把散文詩化,或者説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並不限於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説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裏。

關於《馬説》賞析的範文

據説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時代秦國人,會給馬看相,善於識別什麼是千里馬。這原是《戰國策·楚策》中一個名叫汗明的對春申君黃歇講的一個故事裏的人物。這故事可能是古代傳説,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藝術虛構手法創造出來的寓言。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見他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温處士赴河陽序》),可見由於韓愈本人命運的坎坷,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論,還是他的這篇《馬説》寫得最好,讀者也最愛讀,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太像一首詩了。

詩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訴諸形象思維,它的創作手法也常以比興為主。當然,一首好詩總要比散文寫得更加含蓄曲折,餘味無窮。而從常識論,一篇説理散文,基本上總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韓愈的《馬説》肯定是一篇説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説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説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説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歎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歎的滋味和意境,儘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學習古典散文應該注意的新課題。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説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並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於是作者緊接着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餘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隻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醃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羣羣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這句話,包含着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説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裏面不知有多少辛痠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説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説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着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麼能實現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於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裏卻藴涵着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裏,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於是又接着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着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出了彷彿悲天憫人般的慨歎:天下無馬!意思説,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裏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歎,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後天人為的犯罪)尖鋭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鬱頓挫之致。古人説蹙萬里長江於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過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迴盪、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選自《古文精讀舉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標籤:範文 賞析 馬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