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5篇

校園1.9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5篇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

世界上所有的遇見並非是偶然。生活願並沒有如安排那樣的美好。久轉奔波的生活,有時候會點綴出一點小欣喜。

原先聽聞的偉大,終有一天降臨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沒有做好準備,向前走,生活就在那裏,不遠不近。早就聽聞《瓦爾登湖》,原意特意跑去新華書店買來此書,是為了送給某個朋友看的。可卻,生活卻偏偏轉道而行,不去欣喜,不去感懷。因為世界上所有的遇見並不是偶然。

沒有送出去的書,也不將有遺憾,我第一次泛泛而讀。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再次閲讀我覺得有必要寫幾句話了。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它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今夜月色依舊來臨。我走在道路中央,沒有人羣。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我不遺憾,我欣喜遇見這本書,而認真的吸取了裏面的精神糧食。不去幻想,那些所謂的伊人,不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神奇,真正的生活就在自己身邊。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2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

”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

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3

夜已深,重温《瓦爾登湖》,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漣漪。梭羅筆下的“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朧的霧中,令人心馳神往。書中的句子,總能猝不及防地擊中我的心靈,或引起共鳴,或引發思考,或勾起回憶……

《瓦爾登湖》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能夠讓人內心安靜下來的好書。無論在什麼環境下,只要認真去讀,就能融入作者筆下美好的境界中。周遭的一切,自動從視線裏消失,身心變得無比輕盈,彷彿置身於人間仙境。

《瓦爾登湖》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脱出來,迴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麼是真正的生活,喚醒了沉睡的舊夢。

很多人在看完書之後,都不禁感歎:那種一個人看盡日出日落的生活,儘管很美好,但也很孤獨,很難熬。但我覺得,這不是熬,這是一種令人嚮往的生活方式。現代社會熙熙攘攘,大家為了虛浮的名與利,為了所謂的錦繡前程,拼盡全力,今天和張三比,明天又和李四比。好像所有的.輸贏都在那張排名表上,超越別人就欣喜若狂、不可一世,排名落後就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試想梭羅在寧靜的湖邊,記錄自己認為有趣的事,和大自然對話,和自己暢談,世界因此變得豐盈、富足。那是一種不需要外人打擾的有趣,是一種不可多得的愜意,恰好可以深刻地思考自然、人生哲理,這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啊!這樣的生活怎麼能叫孤獨呢?我一直相信,孤獨是心與心的距離,而並非腿與腿的距離。就如梭羅在書中所説:“無論兩條腿如何努力,也無法讓兩顆心的距離更加接近。”我並不是説嚮往一種無慾無求的生活狀態,而是希望自己時刻保持清醒,掙脱世間繁雜的虛榮,勇於追求心中那片無詬的星空:乘一葉扁舟,望江畔漁火。看兩岸青山對酌,品晚霞秋水一色,竹林小築,書卷滿屋……

有人説,梭羅就是中國的陶淵明,喜愛隱居山水之中。我卻認為他與陶淵明是不同的。梭羅隱居於瓦爾登湖畔,是為了遠離人羣,更好地親近大自然,以澄澈的心境感悟自然。反觀陶淵明,出於對官場腐敗的厭惡,污濁世事的不屑,從而逃離、避世。常言道“繁華的都市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盡頭。”世事過於繁複、宂雜,令人頭暈目眩。而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靜靜思索,好像用他那靈魂深處的眼,洞若觀火地審視自然與人生。他不是單純的隱士,從來不是。他不願坐在船艙裏,寧願站在船頭甲板上,因為在那裏,他更能看清羣峯中的皓月。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自信地朝他的夢想前進,努力地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往往會與意想不到的成功不期而遇。

但是梭羅最終離開了瓦爾登湖,為什麼呢?不是因為厭倦,而是因為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於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喧囂,就算環遊世界,也難以找到一片淨土。瓦爾登湖更是你永遠找不到的世外桃源,是可望不可求的詩意生活,因為它只會存在於人的心中。

追求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也許是奢望,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隨時靜下心來拜讀《瓦爾登湖》,聽聽蛙聲和鳥鳴,看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品品沉澱人生哲理的玉露瓊漿,流連忘返於返璞歸真的自然之美……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4

《瓦爾登湖》是我看得最辛苦的一本書,好幾次讀不進去就把它放在一邊。老實説,我對梭羅在湖邊過着隱居的生活一點興趣也沒有,我也不屑於書中描繪的種種美妙的自然美景,在我看來,那些也不過是用一些描繪性的語言勾勒圖畫而已。我到底為什麼要讀這樣的書?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樣,也想過這個問題。你們找到答案了嗎?

2月拿到了《瓦爾登湖》這本書,剛好是我在放寒假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好羨慕我有一個月的假期。但事實上,這一個月,我很抓狂。家婆在我一放假就跑回老家去了,我一個人帶着倆寶,從一日三餐到家務瑣事,我每天的24小時就被各種一地雞毛包圍着。作為職場女性的我,突然轉變為一個全職媽媽的角色,你無法想象我是多麼不適應。每天,我圍着孩子轉,我甚至沒有時間好好來照顧自己,我感覺自己活得好累。每天晚上,小寶醒來2次,我就陪着醒來2次。到早上,我不想起牀,常常睡到十點左右才起來,導致大寶總是沒有準點吃早餐。我知道這樣不好,也常常因此責怪自己。我感覺我這個媽媽做得糟糕透了,越是這樣評價自己,我就越對生活失去信心。我就像那拉着石墨的驢,一直在原地轉圈圈,雖然也有收穫,但我找不到方向。

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狀態,讓我始終無法和《瓦爾登湖》對話。梭羅説“我並不能為太陽的升起幫什麼忙,最重要的是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在場。”看到這句話,讓一個在假期裏過得昏天暗地的我,感覺無地自容。長這麼大,我還真沒有幾次關注過日出。就算起得早,也是忙於各種事物,無暇欣賞美景。有一次,我下定決心,五點多起牀做家務,然後等着太陽升起,那種感覺,就像自己成了造物主一樣,因有了這清晨的一個多小時,自己這一天的生命變得很特別。

在我把《瓦爾登湖》封存起來期間,我無意間蒐羅到一本叫《贏在今天》的書。我想,對於一個嗜書如命的人來説,書就是最好的解藥。《贏在今天》這本書主要的理念是:讓每一天成為傑作。在書籍的引領下,我嘗試着做《工作日程表》,開始真正把“時間”看作比金錢還寶貴的財富。時間,是永遠行進的列車,如果我們能清楚知道自己站在每一節車廂該做什麼事,我們的內心也會歸於平靜。據調查,很多人的'壓力來源於“時間管理和金錢”。上帝是公平的,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大家每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

確切的説,時間是無法管理的,它只會不斷流逝,關鍵是我們拿它來做什麼,它於我們的生命有什麼意義。當我內心迴歸平靜時,我那顆浮躁的心才開始安息。再次回到《瓦爾登湖》上,心靈沉浸在文字中,與梭羅平靜地對話。我幻想着有一天能過上這樣簡樸的生活,居住在湖光山色裏,閒暇時品一壺茶,讀一本書,聽聽鳥鳴,看看蟲蟻。每天在太陽升起前,就開啟一天的工作。住在城市裏的我們,內心渴望的那份寧靜或許來源於對大自然的依戀。文明就一定比野蠻好嗎?你看,孩子們都不喜歡待在家裏。梭羅説“我們的房屋是如此笨重,我們往往不是住在裏面,而是被囚在裏面”。看來,擁有一棟豪宅,還不如迴歸自然,做一個野蠻的文明人,平靜地面對生活,享受生命本有的孤獨與寂寞,直至老去的時候,我們可以輕輕地説一聲“嘿,世界,我來過。”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5

《瓦爾登湖》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中的湖邊隱居生活。他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他將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合成一年來寫。自然的規律是恆久不變的。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脱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他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使作者必須程度上擺脱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等。他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準確地説,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繫在一齊。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藍色湖水旁,那幢他親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憑直覺和自己的意願,來到那裏進行他的生活實驗。整整三百頁的紙張,都透露出對“我”這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固定的習慣。作者在湖邊隱居的確——正如他所説的那樣——是一個生活的實驗。並且帶領讀者同他一道,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獲得無法言喻的啟迪。入殮師影評

限於人生閲歷和學識的淺薄,我不敢説這十幾萬字我都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資料。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結論都會是相同的,只但是明白的程度深淺不一而已。的確,這本書很難讀,凡是浮躁的情緒都不得不拋棄這本書。另一方面,唯有沉靜的人在沉靜的時空中方可與這高尚的思想共鳴。一旦沉靜的心讀進來了這本書,必獲益匪淺。

我們所閲讀的,並非是褒貶“仁義道德”之流,而是真理。書中描述的全部是真實的大自然,與城市中燈紅酒綠的嘈雜迥異,湖邊的鳥獸蟲魚鳴叫的喧囂更接近於自然的真理。更廣義地來講,作者竭力強調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寧靜和探索,並非簡單的遠離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樣,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林。這顯然不貼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爾登湖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於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變僅存在山林中的,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爾登湖邊始終是一位佔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樣能夠憑自己的意願,到內心的海洋中探索。

儘管如此,作者還是可惜地感覺到,城市離真理太遠了。城市在人們的意識中建造起來,早已被人類狹隘的觀念充滿了。作者逃離都市,隱居湖畔;同樣他也逃離固定的思維模式,隱居到自由、孤獨的思想中去。作者正因貞潔,以至於他都感到自己永遠不能擁有絕對純潔了;來不及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類更高的天性去生活。

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於我們頑固的思維方式。有時你感到他在顛倒是非,其實每次都有一個思維敏捷的人緊跟他的思想,躍過腐朽思想的柵欄,體悟到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貧窮能夠是富有,勞動能夠是苦役,虛度光陰、野蠻能夠是高尚,聰明能夠是愚蠢,購買能夠不花費任何錢財,最終複雜也能夠是簡單。要想做到這一切,就得迴歸到最基本的精神實質。齊組詞

水的簡單賦予了它最豐富的內涵。就好像科學家合成出的物質,無論多麼複雜,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簡單一樣,《瓦爾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巔峯。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6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7

若説希爾頓筆下《消失的地平線》寫的是夢想中的世外桃源,梭羅的巜瓦爾登湖》寫的即是現實中的世外桃源。面對瓦爾登澄淨的湖水,梭羅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處,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風從縫隙灌進來,坐在門後,卻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門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糾纏,嘴角含着青草與樹根的苦澀。而只有心靈,越發清澈。

我迷戀《瓦爾登湖》中那些看上去"無所事事"的文字,那些恬淡、温潤的字句散發着對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來,語句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脾,誘人深思。當拋棄了一切繁瑣與雜念之後,時間就流淌成了我們用來垂釣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爾登湖》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囂,人生寂寞。《瓦爾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纖塵,與其説是在呈現工業文明背後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認為梭羅是在講述一種實現簡單生活的可能。雖然通篇流露着作者個人的謙卑、節制與理性,但無論如何,生活的`本質都應該是簡單的。儘管人在很隨意的情況下就可以變成瘋狂生長的藤蔓和放肆綻放的野花,可我對《瓦爾登湖》還是堅信的:我們的慾望越簡單,我們才能更容易感受並得到更多的幸福。更進一步講,哪怕獲得幸福的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要“在圍繞着我們的黑暗、無知的深淵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贖的圓拱橋。

《瓦爾登湖》離世而不棄世,孤獨卻不悲憤,它充滿了詩意的恬靜、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處的寂寥。“在下一個夏季裏,我不需要那麼多的苦力來播種豆子和玉米,我要勻出精力,用來播種——如真誠、真理、樸實、信心、純真等等,假如這樣的種子還沒有喪失的話。”開荒種地,迴歸人類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裏,作者面對的是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正如金錢不能換取健康一樣,優裕的物質始終替代不了心靈的貧乏。簡單、純淨永遠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匆促的腳步所追逐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內心的安頓,靈魂的解脱,而這些彷彿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懺悔的勇氣和鍾愛的情懷裏,那些看似簡單的澄靜、平和與安詳,卻可以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這些在梭羅崇尚實踐的精神內核裏,永遠閃爍着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

在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紛繁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梭羅對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鬆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適宜人們在其中進步。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8

《瓦爾登湖》中的瓦爾登湖將會為我們驅散生活中的陰影,讓我們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吧。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迴的方式佈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唱着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穫喜悦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座標。

讀着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並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着人生實驗——簡化生活、迴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美的環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託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温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緻的。換句話説,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更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拔地而起時,這裏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説“在現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後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境,那麼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後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着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儘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隻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向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淨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麼迷人的景緻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麼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9

一位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出了驚世駭俗的舉動——撇開金錢的羈絆,在瓦爾登湖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餘。這種人是梭羅,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即是後人極力推崇的《瓦爾登湖》。

細細讀完《瓦爾登湖》,我的眼前彷彿真的出現了一個在月光下閃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湧上岸來,漫過我的腳尖,沒過我的膝蓋,將我的一整個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靈魂被它浸潤着變得豐盈,“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對於梭羅的隱居生活我是極為嚮往的。捨棄浮華,放下繁複,渡船去賞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場花事,“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任那天鵝絨的坐墊有多麼柔軟,他也不去尋那擁擠,而只守着一隻南瓜簡單地快樂。這樣的生活不禁讓人們由衷慨歎: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可是書本之外是現代都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總是在努力把“惹眼、鬧騰、勉強自己”,把外在的華麗看作一切成功的標識,把擁有的東西看作一切苦難的出口,於是人們無休止地粉飾自己,讓心靈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為什麼不選擇放下呢?

泰戈爾有言:“塵世之物如曇花一現,對於這類事物迷戀不捨是愚蠢的。”浮生夢幻,皆為泡影,如露如電,似霧似煙。昨日風暖菩提綠,今宵霜染楓葉紅。生命就是一場鴻雁的遠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風乍起之時,一世光陰,了無痕記。空空而來,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蘇格拉底於集市中“原來這裏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泰然,有季羨林時期於牛棚之中翻譯吐火羅文的安然,有林逋於廬山雲霧中擁着梅妻鶴子生活的超然。他們都因捨棄浮華而得到了純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淺吟低唱。何必執着一路繁華?且去逍遙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説:“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屬於心靈的原鄉,有人將閒雲裝進行囊,有人將故事揹負肩上,可匆忙之間,又忘了來路,不知歸程。”我想梭羅是幸運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靈的原鄉,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寧靜。

他對瓦爾登湖有一種奇特的佔有:在他看來,喜歡某處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而是要經常在心裏想着它,經常到那裏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説是它的主人。

從這種意義上來説,不管瓦爾登湖今天是否變成某一個人的產業,我們總是可以説——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我想,總有一天,我也會如盧梭一樣尋到一處屬於我的“瓦爾登湖”。那時,安然於小小的舊宅,坐在陽光下,接春水煮一壺新茶,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

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0

説實話,我並不十分喜歡這一類翻譯的名著,畢竟在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的東西是另一種語言所無法表達的。這樣艱難晦澀的文字,即使是小説也給人的理解帶來重重的困難,不用説是這些超出我們的思考範圍的內容了。看下去才發現,這些結論也只是適用於書的前面部分,之後的部分還是充斥着輕鬆愉快的氣氛圍的。

那樣幽居在瓦爾登湖畔,建造小屋,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生活還是十分令人嚮往的。在這樣一個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時期,作者能冒天下之大不韙,懷着他的質樸純真之心去挑戰那種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也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面對現今的金錢社會,梭羅勇敢地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文明是多麼污穢的東西!文明人似乎是比野蠻人要高等級的動物,卻依舊過着為了獲得生活的必需品和過得更舒適而努力的生活。文明人也不過是更有經驗,更為聰明的一些野蠻人。文明人甚至還為了追求華麗的外衣和高檔的住宅而負債累累,而並未能去享受生活本身。文明人理應上升到更高級,更昇華的生命中去。

我想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與大自然萬物的.愛。但是我想這樣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一定是孤寂的安靜的,畢竟終日面對的是那些來自大自然的朋友。不過這樣安靜的環境更能夠給人帶來非常深刻的思考。面對着瀲灩的湖水,在安靜中他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的所需,然後靜靜地寫下自己的思考。這樣的文字也帶給了我思考,這個世界是不是真的太過矯揉造作了呢?

當然了,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些對動物的描寫,梭羅不論是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獵狐犬等的描寫,總是那麼繪聲繪色,那麼引人入勝,那麼令人流連忘返。在寫作手法上,我也發現了作者不少的獨創之處,特別是“比喻”的應用,非常的形象到位,令人回味。在此書中,我還親身領略了梭羅的幽默,他的幽默不見張揚,就像喜劇那樣通俗易懂,它不僅使我看在眼裏,心情輕鬆愉快,乃至忍俊不禁。

在最初看瓦爾登湖時,我就迅速地聯想到《魯賓孫漂流記》。在很大程度上,它們是及其相似的。然而,《魯賓孫漂流記》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瓦爾登湖》卻是作者的親生經歷。我更為這樣義無反顧的湧入大自然的行為而動容。

我想若是在黃昏,太陽弱弱的光輝,照在粼粼的湖面上,一家三口安靜而又和諧地倚靠在一起,靜靜地交談,一起看着嬉戲的松樹,慵懶地看着水面上捕食的水鳥。踩着秋天的落葉,採摘黑草莓、野栗子、酸山梨。就着冬天温暖的爐火,卧在厚厚絨絮的搖椅中。如果真的是這樣,我生命裏的空間實在裝點得完美無憾。

儘管瓦爾登湖跟我們的距離實在是太過遙遠,不過這樣的一本書,在我們浮躁以至於無法認清自己的時候,再次地打開這本書,一定會讓我們的心靈重回寧靜的。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1

記得,歌德曾説過:“讀書,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説話。”誠然,讀上一本好書比一座燈塔,指引人們在大海中安全飄過驚濤駭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讓我們忘記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燈下面,靜靜地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一切的喧囂都變成了過眼雲煙。心中只有美麗、純潔……

《瓦爾登湖》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先驅梭羅的作品。梭羅於1817年生於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就是因為茶葉事件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的那個小鎮,他亦是人類不抵抗運動的先驅,現代環保主義的鼻祖。梭羅認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無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紀(1848年)幹了一件罕見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頭,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後每年勞動6周,其餘時間用來閲讀下載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動手獲取,這樣在湖畔生活了兩年,之後將湖畔生活寫成了被稱作超驗主義聖經的《瓦爾登湖》一書。

《瓦爾登湖》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一部文學名作,在梭羅生前,它的名氣並非很大,但隨着時光的流逝,其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思想先驅。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迴歸自然的生活實驗中所發現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據説,詩人海子去山海關自殺時帶着4本書,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羅的《瓦爾登湖》,這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頗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書,讓許多人至死仍然極為痴迷。

在我還未接觸梭羅的《瓦爾登湖》之前,我從有關書刊上了解到這本書作為綠色經典文庫的範本,不管從思想上還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滅的價值。一個人到了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於把每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户的處所,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去處。梭羅找到了瓦爾登湖,他在那裏生活、閲讀下載、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梭羅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對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會美好。梭羅面對着湖、眺望着湖,他更會思考、沉思。

現在,彷彿我就站在瓦爾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紋,湖岸的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了,沉醉於瓦爾登湖的意象中。我的目光開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對於明亮而言的,是瓦爾登湖那幽藍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顯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謂的目擊,正是因為如此,才具有威懾力。而對於幽暗,目光的力量猶如利箭遇到了柔軟的藤盾,無聲息地被彈了回來,力量鋭減了不少,我對梭羅的看法也許正如此,所以我內心的愧疚和難為情漸次增多。在幽暗中閲讀下載這個世界,將失去許多能夠感人的東西,也不知會發生怎樣的曲解和變異。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2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孤獨。也許只是深夜裏一個人的孤獨,也可能是在看朋友們歡聲笑語時,突然感受到的孤獨。忽然你就感覺,誒,他們聊得好開心,為什麼沒有人跟我説話,我是不是被拋棄了啊。

在曹文軒的《孤獨之旅》中,杜小康父子倆為了維持生計而不得不去放鴨子。他寫: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孤獨會讓人墜入深淵,不過它也有美的地方。

梭羅的《瓦爾登湖》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各種情感。其中當然有孤獨,梭羅用它來挑戰自己。他是孤獨的,但是,他並不寂寞。正是這種感受,給了他無限的力量。他獨居瓦爾登湖旁,領略了四季無限的風光。這正是忍受不了孤獨的人無法看到的。

孤獨真的無可避免。

我有幾個好朋友,也有和睦的家庭。雖然有的時候,我們之間會發生一些小小的爭端,但都能很快地和好。

但除此之外,沒有什麼了。除了我的好朋友,哦,我們叫她一隻吧。除了一隻和幾個跟我玩得還算好的朋友以外,班裏的其他人和我只是表面上的“好朋友”。以前合起夥來罵過我,也在暗地裏整過我。為什麼?因為我跟他們格格不入。

不是同類。

我是一個女生。照理大部分女生都是嬌滴滴的,温柔似水。而我不是。我很直率,很野。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幫爺爺奶奶幹農活,所以我的力氣很大。甚至有時候,男生搬不動的東西,我能搬起,而且輕鬆自如。他們都把我看成一個怪人,把我孤立了。

只不過孤立是悄悄的,而且還有。

冬天做值日,一些怕冷的小女生會來問我能不能幫她們清洗抹布。畢竟這水格外的冷。而學校的水池沒有熱水供應。我不怕冷。在南方5度左右的寒冷天氣裏,我一件衞衣也不會覺得特別的冷。於是她們都來找我幫忙。我也會同意。同學之間,互幫互助。雖然,她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孤立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忍受着巨大的孤獨。在那段時間,學校裏沒有人跟我講話,包括一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回到家,我就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或者把自己跟鋼琴關在一起。僅僅只有家人之間的交流也會使我感到孤獨。

後來一隻終於跟我説話了。不過我沒有問一隻為什麼突然有段時間就不跟我説話。我只是默默地聽着她的'言語,她的喜怒哀樂。

我明白,孤獨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心理承受能力稍稍有些差的人可能會抑鬱。而心理承受能力稍好一些的人承受了下來。他們挺了下來。強者都經歷過挫折與困境。他們經歷了不解、質疑、為難、痛苦、絕望,還有,孤獨。我想努力成為強者,幫助弱者,幫助世界。

情緒不高的時候,我會聽音樂,這是一個很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即使是最温柔的音樂也有強大的力量。讓音樂淨化你的靈魂,拋開所有的憂愁。

當你向世界投以温柔,世界也會善待你。可能世界的善意會在一分鐘後出現,也可能是幾年後。但總歸會有的。我相信善有善報。

馮唐説,世間草木皆美。是的,世界有黑暗的一面,也有美麗到極致的一面。孤獨就在黑暗和光明的中間。往左偏一些就是黑暗,往右偏一些就是光明。接受孤獨,接受自己。世界很美好,我愛你們。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3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4

讀書能使人靜下來,但這本書,只能先靜下來然後再讀。它不是小説,沒有引人入勝故事情節;它不是哲學著作,沒有嚴謹的邏輯順序;它不是專業理論,沒有讓人必須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種種專業術語。我覺得它就是是一本獨特的樸實的真誠的生活日記。剛開始的瑣碎讓我抓狂,然而抓狂過後,我獲得了極大的平靜享受。梭羅的文字有使人沉靜的力量,有使人緩慢上癮的魅力,甚至閲讀已不再是閲讀,而是與多年未見的老友面對面的對話交流。

有人説,《瓦爾登湖》是梭羅追求絕對自由的體現。而我沒看到什麼追求,只看到一個不被物質束縛、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羈絆,用豐富的精神世界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作支撐,隨心所欲的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強者;我只看到,簡單的生活,果真是觸手可及。

種豆,翻土,除草,自給自足;獨居湖畔,淨幾明窗,散步閲讀,親近自然,日子過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隨風飄蕩,半睡半醒,無所事事的心安理得。離羣索居,沒有塵世的紛擾;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沒有慾望的糾纏;強大豐富的內心世界,沒有對人際交往的依賴。心放開了,心強大了,簡單的生活,自然就來了。

住處,不要求豪華氣派,能遮風避雨,能滿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麼精緻上檔次,天然無污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能填飽肚子就行;錢財,不要求什麼富可敵國有剩餘,能滿足基本飲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是梭羅給我留下的最生動的印象,很具有中國風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國儒家經典的語句,令我甚是好奇。當然,在這裏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並不作深入的探究,畢竟功底遠遠不夠。

鄉情,親情,愛情,友情,家庭,身份,責任,別人説……我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總感覺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細想想,這些受困,都是自己給予的,逼迫着自己為別人而活。可是,是否想過,如果我們不為自己而活,誰又會真正為我們而活?有人會説,我們為別人而活是因為別人也在為我們而活。那麼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樣子?你也許會認為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誰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憑什麼要為世間的你我他考慮那麼多,而不去嘗試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誠的面對自己,面對生活?我為何非要跟着大眾跳入困惑的牢籠之中?與其虛偽的無私,我寧願選擇真誠的自私。

如果覺得生活複雜,生活勞累,那可能不是慾望過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勞心費力的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再或者,是內心不夠強大,沒有勇氣抵擋寂寞孤獨,無法獨立行走於世間。因為簡單的生活,本來就是觸手可及的,無需糾結。

讀罷此書,一首古詩文浮現言前,久久不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願,今後的歲月,是觸手可及的簡單,帶我真誠的前行。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5

因為常常在一個人寂寞的時候,一些小小的事就會勾起內心的傷感。但是有時傷感也有其美妙的一面,至少它讓寂寞不在寂寞,因為內心的傷痛就會使人忘記寂寞的存在。

秋天又來了,秋風也來了,它吹過大地,吹進了我的心。看着窗外的落葉和捲起的塵土,《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一字一字地跳了出來,“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叫的潛水鴨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想説我並不比黃昏下飄落的枯葉更孤獨,我並不比滿天的塵土更寂寞。至少還有幾個可以交流的人。但我有時候又想自己到底有幾個真正可以訴説和傾聽的朋友。又一次的寂寞,又一次的傷感。

正因為如此,今天打開QQ,一條信息出現在我的眼前,刺痛了我的心:“對不起,你的世界將不會再有我”。我就問她為什麼,是我做錯了什麼?她説:“不是你的錯,別了,不要想念我,好好照顧自己。”她是我網上認識的一個朋友,我們聊得很開心,這使我孤寂的生活有了些許的樂趣。但她現在説我的世界將不會再有她,沉寂,沉寂,我的心裏唯有一片沉寂。我拿起手邊的《瓦爾登湖》,眼睛濕了又濕,不是因為失去了她,也不是因為同情梭羅的寂寞和孤獨,反而是一種渴望——渴望生活在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

那裏只有一個人,還有一個人隨之而產生的一些事,而這些事絕不會和傷感搭上邊,當然也不可能與快樂有關係。有的`只是寂寞,而且這寂寞也不會引起內心的傷感。這不是很好嘛,至少對我來説就不錯了。

“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門窗大開,一隻看不見也想象不到的蚊蟲在我的房中飛,它那微弱的吟聲都能感動我,就像我聽到了宣揚美妙的金屬喇叭聲一樣。這是荷馬的一首安魂曲……”是啊,這是一首多麼美的詩啊!沒有叫喊聲,沒有打鬧聲,沒有車輪碾過的塵囂聲,又的是一種超於塵世的寧靜祥和之聲。我也有夥伴,“我發現我自己突然跟鳥雀做起鄰居來了…我不僅跟那些時常飛到花園和果園裏來的鳥雀彌形親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驚詫的森林中的鳥雀親近了起來……”因為它們雖然更有野性,但沒有心機,沒有欺騙,是值得信任的,和它們的生活雖然孤單,但輕鬆,自由。

我常常做着瓦爾登湖式的夢:一座山谷,一個小湖,一片竹林,一兩隻仙鶴,這就是我的全部。晨起在林中撫琴,午間和仙鶴嬉戲,黃昏坐于山頂看夕陽西下後的餘輝。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也許,大都數的人會説除了寂寞我再也看不到什麼了。但我真的喜歡。

瓦爾登湖,當你用偉大和純淨的情懷向我走來時,我多麼想馬上投入你的懷抱,融入你的生命當中,成為你的一部分。這只是一種空想,我只有時常撫摸《瓦爾登湖》,回味其中梭羅的孤單和寂寞,就像在回味自己已走過的人生一樣。

我想梭羅是幸福的,因為他有瓦爾登湖,於是,我想我也是幸福,因為在寂寞中我有《瓦爾登湖》——這是一本使我感到幸福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