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華】國小數學教案集合七篇

校園1.98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國小數學教案集合七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15減幾

教學目標:

1、掌握15減幾的計算方法,能熟練地口算15減幾的計算題。

2、經歷探究15減幾計算方法的過程,感受退位減法計算方法的普遍適用性。

3、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準備:

視頻展示台、相關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口算。

12-4=

11-6=

13-5=

12-7=

11-3=

14-8=

學生口算出結果後,抽學生説一説13-5和12-8的具體計算過程。

教師:我們在前面學習了11減幾,13減幾的基礎上,這節課繼續學習15減幾。板書課題:15減幾。

二、進行新課

校園一角有一塊空地,學校決定給空地披上綠蔭,因此全校同學響應號召,都去植樹,瞧,這邊有4個小朋友正在植樹。(出示課件例2)

4個小朋友有植15棵樹的任務,大家一起來看看他們完成任務沒有啊?學生觀察圖後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還要植多少棵?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列出算式:15-9=

教師:同學們,開始我們學習了14減幾,那麼你們能不能用相同的方法來計算15-9?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將交流的結果告訴大學,教師選取3種,板書:

因為6+9=15,所以15-9=6。

10-9=1,5+1=6

15-5=10,10-4=6

教師小結:同學們想出這多麼的方法來計算15-9,非常好。請你們用上面的方法完成15-7、15-8中的1道題,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題,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組裏交流。

學生先獨立計算,再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組裏交流,最後每組出1名代表將本組的算法講給全班同學聽。

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兩道題的聯繫:兩道題都能想一個加法算式來計算,由7+8=15,可以計算兩道減法算式:15-7=8,15-8=7。

教師讓同桌的`一個同學説一道加法算式,另一個同學説兩道能用這個加法算式計算的減法算式。學生完成後,集體訂正,並請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麼計算的?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按課堂活動的方式寫出15減幾的算式,完成課堂活動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麼?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成功的發現?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初步學會加法的驗算,並通過加法驗算方法的交流、讓學生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2、培養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3、讓學生用所學到的驗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驗加減法驗算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理解理解驗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加減法的驗算,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先給同學們説一件事,好不好?(點課件:出示他們一起去商店的圖片)東東要參加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因此星期天,媽媽帶他去商店買運動服和運動鞋

【設計意圖】 用買東西的生活實例引出驗算問題,目的是創設實際問題的情景,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驗算的意義和作用。

二、探究新知

1、師:點擊課件,出示東東説的一句話(我們買了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師:商店的阿姨問東東,小朋友,你能幫阿姨解決一個問題嗎?

東東説:沒問題,阿姨。

阿姨:你們剛才在買的運動服的價錢是135元,運動鞋的價錢是48元,你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那些數學問題嗎?

(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如:運動服的價錢比運動鞋的價錢貴多少?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多少錢?)當學生説出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多少錢?時教師用屏幕顯示這個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一下東東解決這個問題嗎?

【設計意圖】 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數學問題,並把教材情景圖上的問題拋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2、教學例1(加法的驗算)

教師讓學生根據剛才自己提出的問題,獨立計算買一套運動服和一雙運動鞋一共要多少元?師面批學生答案,個別學生應給予指點,課件出示:

講解之前先處理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遇到的問題。

師問:那麼怎樣才能知道你們計算的結果是不是正確呢?怎樣才能對它進行驗算呢?

我們先討論怎樣檢驗加法計算的結果?

小組討論並在班上交流,師點評。

師: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驗算的方法?哪些是我們想到的?哪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點擊課件:出現驗算的方法。

師: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加法驗算的方法。

學生髮言教師板書。

(1)用48+135,看得數是不是183。

(2)用183-135,看得數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數是不是135。

(如果學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應當肯定。)

師歸納:我們看到,驗算加法的計算結果一般用三種方法。第一種是把加數的位置交換後再加一遍,看結果是不是相同。根據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利用原來的豎式從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都是用和減去一個加數,看得數是不是等於另一個加數。要做到計算的正確,我們要掌握驗算的方法,並自覺地在計算中運用這些方法。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理解利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方法集中出現,以利於學生通過加、減法的互逆關係理解和掌握加、減法的驗算方法,體現方法多樣化。

3、教學例2(減法的驗算)

師:這時東東的媽媽説了,(點課件),出示:付了200元,售貨員應該找給媽媽多少錢?

東東説:應找回13元。

師這時出現畫外音:找的錢對不對呢?

師:誰能幫助東東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髮表看法。

師:售貨員找的錢對不對,也就是要檢查計算的結果正確不正確。

【設計意圖】 問學生找的`題對不對,引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同時引入減法驗算的教學。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思考。

4、學生小組討論:

師巡視指導,也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學生彙報減法的驗算方法。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減法的驗算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説出自己的驗算方法和結果,鼓勵學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減17,看是不是等於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於200。

師:你最喜歡哪種方法?

之後師總結驗算方法並歸納:

(1)用被減數減去差,看是不是等於減數。

(2)用差加減數看是不是等於被減數。

師邊講邊點課件演示給學生看減法驗算的過程。

【設計意圖】 (1)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減法驗算方法的多樣性,體驗驗算方法的多樣化。由於學生在學習加法驗算時已經瞭解瞭如何進行驗算,這裏應當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觀察減法算式的各部分關係,提出驗算的方法。師總結驗算方法,讓更規範的語言歸納減法驗算的方法。(2)把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分為兩部分來進行,由加法的驗算過渡到減的驗算,削減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讓學生體驗出加減法驗算方法的多樣化,讓學生掌握驗算方法。

三、梳理知識,總結昇華

師:這節課大家幫東東把問題解決了,那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穫呢?

生談收穫,之後師總結:

驗算加法:1)交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減一個加數,是不是等於另一個加數。

驗算減法:1)用被減數減去差,看是不是等於減數。

2)用差加減數看是不是等於被減數。

師:同學們,以後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正確性,一定要養成認真檢驗的好習慣,在做加減法的題目時,一定要養成驗算的習慣。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利用加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進行驗算。

四、總結本節內容並佈置作業:

完成課本第30到31頁7——9題。

師提要求:認真獨立完成,書寫認真規範。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完成練習四的第5~8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髮現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一些簡捷的方法,並能根據兩個數的關係選擇用合理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2、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難點: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一些簡捷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找出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

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頁的5~8題。

1、第5題

⑴ ①讓學生觀察左邊4題,説説這幾組數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②找出每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③比較和交流:有什麼發現?

(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就是它們的乘積。)

⑵獨立完成右邊4題,再比較交流發現了什麼?

2、第6題

先由學生獨立完成。

然後説説分別是什麼方法求出每組上數的最小公倍數的?

3、第7題

先讓學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並通過交流使學生體會到列表的過

程實際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數。

4、第8題

先讓學生説説求幾月幾日小林和小軍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兩個數的

最小公倍數,再讓學生獨立解答。

三、小結:通過今天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四、思考題

提示:先用列舉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概述 這是一節國小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課,通過學生與計算機的對話,解決在遊森林公園過程中遇到的買門票、租船、為猴子選擇食物等問題,從而複習“單價×數量=總價”這個類型的應用題。

教學重難點

一、能夠應用“單價×數量=總價”這個關係式解決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認識到計算機是學習的有力工具;

知識形成目標

一、熟練的掌握“單價×數量=總價”這類應用題的解法;

情感形成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散思維能力。

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備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觀念;

三、通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培養其優化意識;

課 前準 備

多媒體教室與多媒體課件

學生學習障礙資料

1、 是否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

2、 解決問題時是否能夠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板書設計

遊森林公園

購買門票

租用船隻

選擇食物

教學過程

教 學環 節 教師活動內容及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及方式 設計意圖 及課 後 隨 筆

一.創設情景

激發興趣

今天我和你們的班主任帶你們去遊森林公園。

(師貼藝術字:“遊森林公園”)

聽到這個消息,你們的心情怎麼樣?

課件演示一輛小火車前進,放着《火車開了》的音樂

我們到公園裏面去遊玩,,要先幹什麼呀?

師板書:購買門票

課件顯示森林公園門票價格牌:“零售:

兒童票每張10元,

成人票每張20元;

團體票(25張或25張以上):

兒童票每張8元,

成人票每張16元。

怎樣買票才能算最合適呢?讓我們進入到買票方案的設計界面。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下買票方案,願意設計幾個就設計幾個。

大聲地讀這幾個字

生形容自己的心情

生異口同聲答到:“買票”

生讀門票價格牌

交流獲得的信息

生在計算機上設計買票方案

只需在方案內輸入單價和數量,就會自動出現總價

渲染氣氛,

激發興趣

聯繫生活實際

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實現人機交互,使學生體會到計算機帶給學習的方便。

教 學

環 節 教師活動內容及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及方式 設計意圖 及課 後 隨 筆

二.設計方案

人機互動

將服務器切換到監看功能,看看每個小組設計的買票方案

評選一下最優方案

課件播放森林公園的美景。

課件顯示收到的新郵件,猴山的.飼養員叔叔要大家去猴山幫忙。

課件顯示森林湖

師提問:到猴山要過森林湖,我們該怎麼辦?

課件顯示設計租船方案的界面

將服務器切換到監看功能,看看每個小組設計的租船方案

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他們制定的方案

生評選最優方案,並説出理由。

生欣賞森林公園的美景。

生答應去幫忙。

生積極想辦法,一致認為應該乘船。

生在計算機上設計租船方案

只需在方案內輸入租金和數量,就會自動出現總租金

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他們制定的方案

反思: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列出算式並説出列式的根據是什麼?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們對生活的熱愛

聯繫生活實際

説明:一共提供了5種船的圖片,將光標放在每種圖片上面,就會顯示每種船的租金和座位數。

反思:教師要引導學生列出算式並説出列式的根據是什麼?

教 學

環 節 教師活動內容及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及方式 設計意圖 及

課 後 隨 筆

.設計方案

人機互動

採用“學易”系統評選最優方案

通過“學易”系統查看選擇情況

課件演示猴山的全景並出現飼養員叔叔,他提出要求,讓大家幫助他設計一個比較合理的為猴子購買食物的方案。

師提問飼養員叔叔要我們幫什麼忙?

課件顯示為猴子選擇食物的設計界面

師演示選擇食物的過程。

生拿起遙控器從5個方案中選擇認為最好的

生通過“學易”系統中顯示的每個選項被選擇的比例情況,選擇最合理的租船方案

生重複要求

生在計算機上設計方案:

將光標放在每種圖片上面,就會顯示每種食物的單價。選擇哪種,只需要單擊一下這種食物的圖片,方案內就會自動出這種食物的名稱和單價,只需在方案內輸入數量,就會自動出現總價,而且還有經費使用情況的提示信息。

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

“學易”系統的使用為學生的選擇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1進一步明確要求,為設計選購食物方案作準備。

使學生確實的感受到了計算機帶來的方便

教 學

環 節 教師活動內容及方式 學生活動內容及方式 設計意圖 及

課 後 隨 筆

四.設計方案

人機互動

將服務器切換到監看功能,看看每個小組設計的方案

評價方案

課件先播放森林公園的美景,但是最後呈現出一幅人們踐踏草坪,破壞環境的畫面。

你看了有什麼感受?

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他們制定的方案

生提出優點和不足

生談感受

但不選最優,只要合理即可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師生小結

暢談收穫

這次遊森林公園你有什麼收穫和遺憾?

老師做小結,明確今天覆習的知識,小結這節課學生的表現,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生暢所欲言地談自己的感受

使學生養成總結和反思的習慣。

信息技術的使用,使一節複習課成了一節讓學生興趣盎然、意猶未盡的活動課,在這節課中學生的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都獲得了發展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一、預期效果

1.應掌握的知識

通過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準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認識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發展的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應培養的情感

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初步讓學生感知“輕”、“重”的含義;會用符號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其中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通過觀察、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在探索中辯析易錯概念;第二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注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學情認識

學生對比較輕重、高矮、長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對比較活動中的相對性認識不足,本單元就要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學生獲得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的相對性的認識。

直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輕重等學生並不困難,但對間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過一定的推理才能獲得,因而是教學中的難點。

4. 經驗介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安排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 “説一説”這一環節通過兩個小動物玩蹺蹺板,使學生一眼看出誰輕誰重,認識到重量差別大的兩個物體可以通過看得出比較的結果;“掂一掂”這一環節通過淘氣和笑笑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認識到用眼不能看出輕重的情況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稱一稱”這一環節,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明確當看、掂都難以分辯物體輕重時,可以藉助工具來比較,從而體會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最後通過一組練習來使學生獲得得間接比較輕重的方法,知道輕重和大小、高矮一樣是相對的,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三、實施要領

1、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2、教學流程

序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輔導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裏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出示主題圖)

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麼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幹,通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

(板書課題 輕 重)

2.你還能説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

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發現相關數學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輕;

生2:大象重、小熊輕;

生3:小猴重,小狗輕。

根據低年紙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徵,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並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讓學生觀察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説説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為什麼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説的對呢?請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3)請2~3名同學上台掂一掂。

(1) 教師把文具盒裏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説出誰輕誰重?為什麼?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説一説,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6)教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

(7)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説説誰輕誰重。

(2) 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説一説:誰輕誰重?為什麼?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數學書重;

生2:數學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數學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數學書重。

得出:現在文具盒比數學輕。

如一本書和一個本子比,一本書和多個本子比,等等。

學生猜測結果。

小組討論方法,交流意見。

彙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説説誰輕誰重。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通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探”,通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通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説説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説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説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3.第3題

讓學生在小組內説説誰最輕?誰最重?為什麼?

4.第4題

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

獨立判斷,並説一説判斷過程。

練習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獨立完成的、合作討論的、指導完成的。通過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於較難的題目,通過討論交流,也能順利完成,達到數學目的。在練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盡情表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學業診斷

1.常見錯誤分析:

常見錯誤分析

1.比較輕重時,判斷天平稱翹起的那邊重。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不懂得天平稱的原理。

2.()比()重,()比()輕矮,各個量填反。

缺少觀察比較的技能和表達的方法。

3.三種物體比較輕重,錯誤把數量多的判斷為最重的。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等量代換的思想理解有困難。

2.診斷問題

診斷1:()比()重?

診斷目的:比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達方法。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説課內容:

《國土面積》這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第6——7頁的內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的第三節課,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二年級下冊已經學過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以及萬以內數的讀寫方法。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是學習萬以上的大數。《人口普查》是在認識計數單位“十萬”、數位順序表及更大的數的基礎上學習大數的讀寫。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對多位數進行估計,發展估計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藉助數位順序表,掌握大數的讀、寫方法,能正確的讀寫大數,同時培養認真讀寫書的良好習慣。

2.情感與態度:經歷自主探索大叔的讀、寫方法的過程,提升歸納與概括的思維的能力。

3.解決問題:密切大數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由於四年級學生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結合具體情境,藉助數位順序表,掌握大數的讀、寫方法,能正確的`讀寫大數,同時培養認真讀寫書的良好習慣。

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因此,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我綜合運用採用主題式教學,以生動有趣的情境為依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基礎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如自主嘗試、驗證……

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倡導“先學後教,少教多學,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起航,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以供學生討論。

(1)你能讀出這些數嗎?

(2)你能寫出香港和澳門的人口數嗎?

(設計意圖:以20xx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為現實背景,談話導入,進入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激發學習。)

二、組織自主學習。

1、提出學習任務“怎樣讀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數?”

2、根據數位順序表,結合萬以內數的讀法探索。

3、小組交流分享,感受讀法。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給學生準備獨立嘗試的學習單,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先獨立探索,根據數位順序表,讀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數並在小組交流分享,感受讀法。)

三、小組合作,完成中卡。(明確目標:每組根據要求探索“億以上的數”的讀法。)

1、出示單元組活動要求。

2、根據先前歸納的內容,進一步感受大數的讀法。

3、教師補講,評價學生的活動情況。

(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進行個別輔導,然後把各自成果在小組內説一説,讓小組長安排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小組成員可做補充,多幫助學困生,教師巡視,輔導學習困難的小組,最後在全班交流,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課件演示)。

四、鞏固應用,正確的讀寫大數。

1、引導學生把數分級,然後一級一級的仔細讀;

2、先獨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彙報時,我請有代表性的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學生暢談收穫,開展評價活動。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在學生交流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本節課上還存在的問題,今後去彌補。

板書設計:

大數的讀、寫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

1265830000

十二億六千五百八十三萬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6、7題,“拓展與實踐”,“反思”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體積公式,理解這些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繫。

2、熟練地針對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公式進行計算,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提問,引導學生討論:

(1)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體積公式各是什麼?它們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2)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它們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3),板書關係.

2、基本練習:

將一個正方體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圓柱體木料、圓柱體與正方體有那些相等的關係?如果將一個正方體木料加工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木料、正方體木料和圓錐體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關係?

通過上述兩題的比較,讓學生理解底面積相等、高相等與底面直徑相等高相等之間的區別。

3、公式推導的深化理解。

(1)提問:在圓柱體的.推導過程中,圓柱體分成若干等份後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和圓柱體的表面積相比是如何變化的?如果圓柱體的高為4分米、拼成長方體以後表面積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來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學生交流發言。

(3)教師引導:回憶推導過程,有什麼收穫?

二、實踐應用

1、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與數學知識的合理搭配。

(1)一個圓柱體的罐頭盒外面貼商標紙,求商標紙的面積是求什麼?你還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體的側面積的?

(2)要做一個圓柱底面油桶現在已經有了一塊長25.12分米,寬5分米的鐵皮,現在要給它配上合適的底和蓋,需要邊長几分米的正方形幾塊?做成的圓柱體的容積是多少?

2、先實際測量,再運用所學的知識計算。

分小組測量並計算。

(1)每組先出示一個茶杯,量出有關的數據,算出茶杯的容積。

(2)給每組一個土豆,利用剛才的茶杯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出土豆的體積。

3、解決問題。

討論解決第6題。

根據學生的解答教師質疑:

除了題目中畫圖的擺的方法外有沒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擺時紙箱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題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紙板最少?

學生交流

討論解決第7題。

評議、交流

4、完成探索與實踐

探討、交流

三、

你有何收穫?反思

學生交流

四、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