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密度》教學設計

校園2.88W

  一、課程標準的基本目標

《密度》教學設計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的屬性。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記錄實驗數據,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2)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係,形成初步的信息處理能力。

2.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物質的本質特徵)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實驗探究和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國中的意識。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密度”是國中物理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由於概念本身較抽象,學生感性認識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國中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密度知識及應用常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分化點。關於密度教學的討論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視。但是,在“接受式教學”模式下,卻較難有效地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難。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習科學的中心環節是探究,探究式教學是中學科學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近來國家教育部頒發的新的義務教育科學類課程標準。其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明確提出對探究教學的目標要求。本文嘗試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學設計。密度知識是力學的基礎知識之一,它對理解壓強、浮力也很重要的。所以説,本節是本章的重點也是為後續章節的學習準備必要的知識。在課時安排方面,本節將分2課時。

2.教學資源分析

(1)結合教材插圖,查找一些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料。

(2)利用多媒體演示、分析利用圖像描述實驗結果的方法。

(3)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自備部分實驗材料。

3.學生學習背景分析

(1)學生對“密度”這一名詞較為陌生,但有一定的“疏密”和“輕重”認識。

(2)由於新課程理念與應試教育觀念的衝突,學生對探究教學形式還有某些不適應。

(3)八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歸納能力、分析能力,能對較簡單的物理現象進行歸納並得出初步結論,但用圖像法收集與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較為薄弱。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並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歸納出結論、總結出規律。

(2)初步學習用圖像收集、整理、分析實驗數據的方法。

(3)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難點:

(1)學習用圖像收集、整理、分析實驗數據的方法。

(2)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用具和實驗器材

1.實驗室準備天平(含砝碼)-----學生分組實驗。

2.學生自備待測物體、方形橡皮擦和小刀、刻度尺等。

3.兩組10cm3的圓柱體。

4.教師自制課件。

  五、探究活動的處理與設計

1.本節先以實驗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開展教學,然後歸納分析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後是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不強調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重點強調“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等要素。因為數學基礎的原因,圖像法對學生仍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將利用課件突破這一難點。

2.探究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測及處理方法:

(1)由於實驗材料的尺度誤差可能較大,學生的實驗數據誤差也會增大。

(2)學生可能無法將圖像表述成“正比”關係。

(3)學生可能很難理解“正比”關係。

(4)出現教師也未曾預料的實驗方法、現象。

3.探究物質過於單一。

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每一組學生不可能完成多種物質的實驗探究,而單組數據對得出密度概念的説服力不足。可在“評估”和“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通過組合不同小組的圖像説明“不同物質m—V比值不一樣”

4.教學內容信息加工流程分析設計: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科學探究教學活動媒體選擇點評設計意圖
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觀察實驗與交流思考演示實驗並提出問題:

1.同種物質,同體積時質量相同嗎?

(演示實驗)

2.不同種物質,同體積時質量相同嗎?

(演示實驗)

3.同種物質,不同體積時質量會相同嗎?
實驗

課件

點評:實驗引入,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興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
新課內容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係提出問題同種物質,體積與質量是什麼關係?引導學生從“正比”與“反比”方面思考。板書點評:學習根據問題情境提出問題。
猜想與假設同種物質,體積與質量是正比關係。舉例:如果體積增大到原來的2倍,質量也增加到原來的2倍,那麼就可以説質量與體積成正比。板書點評:學習圍繞主題內容進行猜想與假設。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根據現有器材簡單設計實驗:突出實驗步驟、實驗記錄表的設計。引導學生討論用刻度尺間接測出固體體積的方法和計算公式.並設計記錄表實驗器材點評:讓學生熟悉設計實驗的兩個關鍵點,學習測固體體積的一種方法.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1.分工合作按設定步驟實驗.

2.注意數據記錄的有序準確。
提醒學生注意在實驗的各個環節上減小誤差,如用小刀切割土豆時注意把握刀位.實驗點評:體驗探究過程,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很難將土豆切割成較標準的正方體或長方體。建議學生反覆實驗提高科學探究能力來讓學生自己減小誤差和糾正錯誤
分析與論證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圖像,並進一步確定m—V的正比關係。通過課件演示如何用圖像法分析實驗數據。課件點評:學習分析與論證的又一種方法──圖像法。出現按點連線的情況。以課件示範如何確定誤差與錯誤以及作圖方法。
小組評估1.實驗中出現誤差的環節或因素有哪些?採取怎樣的措施才能更好地減小誤差?

2.你在小組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麼?你對探究活動作出了哪些貢獻?
提供評估建議,提高評估的效率。實驗點評:學習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反思,有助於以後的學習。
密度概念及公式單位提出問題1.各組分別計算每組數據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如果是其他物質,這種比值會跟本組物質的一樣嗎?

  點評:創設問題情境。
交流與合作與其他組的不同物質算出的比值交流比較。引導學生從本組走出去與其他小組交流實驗成果。點評:學會與人交流、溝通。
分析與論證通過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抽出幾個小組的實驗數據與圖像和比值計算結果作進一步的闡述。點評:培養分析歸納能力。
觀看板書內容,回顧前面比值的不變性,理解密度的概念.得出密度的概念。

指出“比值定義法”
板書點評:學習“比值定義法”.
1.密度=_______

2.字母表達式:_______

3.單位:
1.引導學生用等式來理解密度概念

2.強調複合單位的讀法和寫法

3.注意兩個密度單位的關係
板書點評:學習用公式表達物理意義的一種方法.
交流與合作閲讀密度表解決下列問題:

(1)從三個表中你能發現固體、液體和氣體在數值上有什麼關係?

(2)表中的物質,使最感興趣的有哪些物質,為什麼?

(3)你理解ρ水=1.0×103kg.m-3
的物理意義嗎?

1.學查密度表,進一步理解密度概念。

2.明確密度的物理意義。

3.根據學生的理解板書出要點。
板書
點評:通過閲讀,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學習查表尋找規律的方法並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密度知識的應用分析與歸納1.閲讀課文例題並歸納出解密度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2.注意規範地解題

(1)必要的文字;

(2)公式、帶單位代入數值;

(3)單位統一;

(4)注意用下標區別不同物質或不同情形;
1.提醒學生抓住解題的整體思路和歸納出解題方法.

2.板書出規範解題的注意問題。
閲讀板書點評:學習從例題中發現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根據例題的思路和解題步驟與方法完成課後練習1. 2題。──每題讓一學生在黑板解答。1.指導學生練習---加強巡視指導。

2.注意體積單位換算──在講評作業時突出:

m3
dm3──L
cm3──mL
練習板書點評:教師邊講解要求及過程,邊分析巡視中發現的學生計算中的問題,提醒同學今後注意。並能舉一反三,增強學生的解題能力。
鞏固新課實驗探究交流與合作1.討論怎樣書寫探究報告。

2.説説書寫探究報告應注意什麼,突出哪些重點。
1.鼓勵學生的積極思維。

2.以探究要素作為指導。
板書點評:1.擴展學生的思維,取長補短。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寫能力。
密度及應用評估1.對練習作點評,發現獨特解法或需改進之處。

2.自己回顧本節課的收穫和解題步驟與思路及注意問題。
肯定解題中出現的閃光點。
點評:學習通過評估改進學習方法,並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佈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交流與合作、評估1.課後第2題。

2.寫出探究實驗報告。
1.指導科代表分組。

2.提示測定方法。
板書
點評:1.瞭解密度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合作能力。
自選兩道有關密度計算題。提示題目應適合自己能力提高和鞏固知識。板書
  結束語:學習科學是一種能動的過程,是學生要親自動手做而不是別人做給他們看的事情。本節課的教學仍屬概念教學,但是教師不再把教學重點放在傳授知識上,而是努力創造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學生直接參與了密度概念的提煉過程,有效地建構知識,體驗過程,學習方法,由此,密度教學實踐中遇到的難點便得到了較好的解決。總之,學生從實驗中的發現,通過經歷了科學的探究過程從而學到了物理知識。來自這種學習的過程是深刻的,比那種靠通過老師講和做習題而達到理解物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受益更深。前者既培養了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又有利於學生今後的生存和發展。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否成功,改革的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教師。在新課程中,教師需要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為此老師應積極、熱情地投入這場課改。只有創新的教學才會培養出創新的新一代人才。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