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淺析講授法在語文課堂中的高效運用

校園3.16W

新課程改革很多年以來,講授教學一直被作為批評的對象,讓教師都談“講”色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之所以被否定,是因為老師們沒有把握好講授的內容,把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的內容作為講授內容。在海量信息的社會,教師作出“高”於學生的講解,“賢於弟子”才能真正擔負“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所謂“高”水平的講解,簡單地説,就是“高”於學生的講解,關鍵是要把握好哪些內容是需要講授的內容。

淺析講授法在語文課堂中的高效運用

一、語文課高效的講解關鍵是要把握好哪些內容是需要講授的內容

“文以載道”,情感目標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而有些情感是學生憑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閲歷無法理解的。在教學《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我用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講解蘇軾樂觀、豁達的胸懷。蘇軾二十一歲剛過弱冠,便踏入京都,金榜題名,讓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驚歎,讓宋仁宗驚喜:“大宋何幸,得此奇才!”一個人如果能夠在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達到蘇軾的高度就足以讓人仰視了,然而蘇軾卻“詩、詞、文、書、畫”五絕天下,是大宋文壇翹首等待了千年的日月精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同樣是面對風雨,多少文人一蹶不振,蘇東坡卻能正視現實。面對苦難和逼害,他開始了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尋找立身處世的方法。儒家的治世、佛家的修心、道家的養身,被蘇軾信手拈來,卻讓他更加樂觀豁達。走近真實的蘇軾,在與偉人的時空對話中,讓學生先成人後成才!用20分鐘的時間講解蘇軾樂觀、豁達的胸懷,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二、語文課高效的講授體現在啟發學生研讀課文的過程中

閲讀理解是很重要的一種語文能力,語文課標對閲讀理解的能力要求是:“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學生閲讀理解能力差,主要是沒有進行深層研讀的習慣和能力,在閲讀中只能淺嘗輒止,所以常常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一些古怪的回答。例如,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我問學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什麼用?”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種地、養魚、採桑杏、喂熊貓……”學生的回答無可厚非,可是,他們真的是沒有經過深層次的思考,只是信中開河。研讀課文,提出獨特理解,是體現老師高水平講解的主陣地,也是學生研讀習慣養成的重要過程。研讀之後學生就會明白:良田能產糧,美池能吃水,桑能養蠶吐絲織布穿衣,竹子能蓋房子、做傢俱、做農具,總之是能解決吃、穿、住、行的生存問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外仙境。陶淵明雖棲身田園,仍無法逃避現實,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仍困擾着他。現實的黑暗、醜惡,自身的經歷的痛苦和艱辛以及農村的凋蔽、荒蕪,便引起詩人深沉的思考,連政治家們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陶淵明作為一介書生是很難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出路的,只能幻想一個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會來自我安慰。從文中所描寫的發現訪問桃花源的離奇經過可以看出,陶淵明自己是否定了這種理想社會的存在的。

三、語文課高水平的講解體現在引導學生解決易爭論而難定論的問題

在新課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中,課堂爭論,甚至爭吵是常有的事。當學生相持不下的時候,老師應該抓住教學“契機”,作權威的裁判者,及時提出一種高於學生感性認識的理性見解,既顯示出為師者高水平的講解,也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不能以“大家説得都有道理”這樣的話草草了事,更不能盲目地把所有的問題都留到課下去解決。

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針對“愚公移山的行為是不是愚蠢的?”這一問題學生有了激烈的爭論。一組學生認為愚公不愚,他鍥而不捨、持之以恆、不畏艱難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一組學生認為愚公確實很愚蠢,兩組學生理由充分,爭論激烈。老師只要抓住“山”的本義和象徵意義這一關鍵點一點撥,學生就理解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講授在教學活動中佔據重要地位,它是教學活動中的最基本方法,它能夠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在現代課堂中,講授教學仍然是教學的有效形式之一,只要用正確的策略和方法,講授教學也能夠發揮很好的教學作用。我們只要把握好大方向,用好它,用對它,講授教學同樣能夠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高永潔。講授在語文新課改實驗中的實施[D]。首都師範大學,2006.

翻轉語文課堂,讓學困生自主思維高效語文課堂論文讓語文課堂成為孩子自主學習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