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淺談高效課堂下的語文課堂批判性思考

校園7.71K

【摘要】“高效課堂”下的語文課堂,從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語文的本真,語文課堂應該是真實的、樸素的,語文課應該安靜的讓學生學習,讓語文安靜,讓學生真正的學到語文,在真正的合作中學習。

淺談高效課堂下的語文課堂批判性思考

 【關鍵詞】高效課堂 語文教學 安靜 導學案

時下,高效課堂似乎是一夜之間成了教學改革的熱門話題,從十年前的課程改革到今天的課堂教學改革,好似一場轟轟烈烈的教學革命,一堂高效課堂課,就是一張導學案,課堂上老師上課必須用導學案上課,而且教師講的時間不許超過10分鐘。

一堂課的高效究竟在什麼地方?特別是語文學科,是不是一張導學案就能解決問題的?是不是大家集體朗讀幾遍課文,背誦一下課文,做幾道題目,再在黑板上展示一下,上課有熱鬧的場景,就算是實現了高效課堂?毋庸置疑,高效課堂大多是應試教育結出的果,高效的表現和目的,顯而易見,還是為了應試,所謂的“高效課堂”充其量是應試教育的翻版而已,目前的考試製度不改,教學永遠離不開應試教育。

高效課堂其實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高效課堂理論認為,傳統課堂是“悲劇場”,是“惡之花”,認為傳統課堂是教師滿堂講,不把學生當成人來看,但是,只要仔細的想想,高效課堂無非就是一張導學案,教師在課堂上講的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而導學案中是設計的一連串的題目,那豈不是成了滿堂練?所謂的高效課堂從本質上似乎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把以前的“滿堂講”變成了現今“滿堂練”,那不是為了更好的應試嗎?

就語文教學而言,語文教學的本真是什麼?是語文味,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時下的高效課堂,完全沒有了語文味,取而代之的是練習,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就這樣被肢解,變得面目全非。我們知道語文教學不可能速就的,是需要慢慢來的,是需要潛移默化的,是需要經老師薰陶下,學生漸漸的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理解語文的特有的韻味,語文課堂並非是快餐食品,不是娛樂文化,是春風化雨式的,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是一種慢慢的積澱,一種化為內在文化的過程,這種內化,並非你幾堂課就能解決的,要想在有限的時間裏獲得高效率,實在的胡言亂語。今天你教給學生的東西,需要一定的時間,有的需要幾年,有的需要幾十年,有的甚至是一輩子才能顯出其效能來。

教育是“慢”的事業,教育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張文質先生在他的《慢教育》一書中認為,教育的特徵是“慢”,教育是“慢”的事業,它需要等待,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注與規範”。目前的高效課堂其實是教育的功利化思想在作梗,他們追求的是短時間的效率,這樣就完全違背了教育是慢的事業的本意,是一種急功近利式的教學行為。

語文就是語文,語文需要靜,《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年第12期發表的戴賢澤的《靜,語文課堂活動永恆的風景》一文中指出:“隨着《新課標》的推行,學生在課堂上充當“知識容器”的“滿堂靜”現象是一去不復返了。我們時下的課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變成“淺”思考,滿堂“動”了。課堂上“蜂飛蝶舞”,煞是熱鬧。主要表現在:課堂活動過頻、課件充斥課堂、教師主導意識太強、問題設計過多、討論流於形式等等。學生靜心學習語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時間嚴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脱離文本“架空分析”和“架空討論”的現象,浮光掠影,蜻蜓點水,深度不夠,效率低下。課堂呈現的是虛張聲勢的表面繁榮,一堂課上完,文本的“天空”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學生成了課堂的匆匆過客,坐着攬車看風景,沒有真正的提升和體驗。”戴賢澤老師從六個方面提出語文教學需要“靜讀,聆聽,潛思,靜寫,默想,靜悟”。《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1年第3期發表的苗瓊的文章《語文有必要如此“高效”麼》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語文教育的目標不能——也絕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目標,它還有情感目標、價值目標。如果知識目標在“高效課堂”上能夠實現,那麼情感目標和價值目標難道通過“高效課堂”也能達到嗎?……追求語文課堂的“高效性”,難免會忽略語文的人文性,這樣的語文課堂淡而無味,失去了語文獨有的魅力。

高效課堂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學生可以隨心所欲,隨意走動,課堂像一個超市,你喜歡買(賣)什麼就買(賣)什麼,完全沒有了學生靜讀、靜思、靜想、靜悟、靜寫的機會,高效課堂理論者把高效課堂概括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試想,學生在課堂上“大鬧天宮”,他們怎麼能靜下心來思考呢?這樣的高效課堂,還有語文的本真嗎?

很多教師早已對今天的語文課堂提出了深刻的建議,還語文課堂以本真,還語文課堂以乾淨,我們不需要那種徒有虛表的華麗外衣,我們需要的靜下心來讓學生讀書,如讓學生靜靜地去品味朱自清筆下的詩意盎然的《春》的優美語句,讓學生靜靜的區感受馬致遠筆下的《天淨沙秋思》中“斷腸人”那種孤寂情懷,並不是叫學生背一背就算是高效了,讓我們的學生深深的陶醉於詩歌優美的意境中,而並不是出幾道題目,叫學生練習就算高效了,這些課堂貌似不“高效”,但它真正在進行語文素養的教育,是真正致力於學生的內在文化的薰陶和提升,是致力於學生的心智發展的教學。

特級教師嚴華銀在他的專著《讓語文安靜》一書的序中指出:讓語文安靜。從語文學習的規律入手,迴歸真實的語文學習狀態,語文就是語文,喊偏激的口號,貼招搖的標識,炒“創新“的陳貨,不是十足的幼稚,就是沽名釣譽!

時下的高效課堂中,教師憑藉一張導學案來上課,把課文的知識點設置成一個個的問題,讓學生去做,沒有了課堂的導入,也沒有了課堂的結尾藝術,沒有了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有的只是熱鬧的場面,有的.只是虛偽的小組合作學習,有的只是偽展示,偽合作,偽點評,一切是顯得那麼的形式,顯得那麼的華而不實。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地方,需要安靜的學習,設想一下,在圖書館裏,6個人一小組,大聲的談論着,這樣還能學習嗎?教室不是亂哄哄的、人聲嘈雜的超市,而是學生靜靜學習的地方。

時下的高效課堂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出現,學生團團圍在一起去做,這種做法也未嘗不可,但問題的實質是,名義上的“合作學習”,究竟有多少屬於真正的合作學習?高效課堂中似乎沒有小組合作就不能算是高效,其實,這樣的學習從效果上考量,除了場面和聲勢的“熱鬧”與“好看”之外,不少真的沒什麼“乾貨”。從語文教學回歸本源來看,個體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主要還是通過自身獨立的理解和運用實踐獲得的,小組“合作”的學習不過是一種補充的方法和措施,不是必需的,更不是主體。筆者曾多次觀察高效課堂下的小組合作學習,常常是組內一個成績較好的同學發言,其他的同學則是忙於對答案,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儼然成了對答案而已,哪裏稱得上合作學習?很多的課堂是為了“合作”而“合作”,將合作流於形式化,表面化。這種合作如同拉家常和“今天天氣真好”一般的膚淺和浮泛。

高效課堂以“案”為本,即便是新授課,也似乎成了練習講解課,只不過由原先的教師講解變成了現在的由學生自己來講解,文本的理解感悟被簡化為數問數答,少了不期而遇的精彩,少了智慧火花的閃爍。雖然,表面上學生在動,而實際上我們看到從導學案身上有一隻無形的手在牢牢的鉗制着學生的思維。這樣的語文價值追求已經被簡化為應試訓練,所謂“主體”只是工具、奴僕,看上去老師的主體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但老師的“主導”作用卻卻有增無減,因為課堂上老師一切所為都是在把學生導向預先設計的這份導學案上。

在這樣的高效課堂中,課文的理解,語言的學習和訓練,語文的能力和素養究竟在哪裏?實在説不清楚。

高效課堂理論認為,啞巴也能成好老師,那麼在語文教學中,一個連最基本的語文素養都沒有的老師,他怎麼能去薰陶學生呢?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語文是神態悠閒的白雲,讓人浮想聯翩。那麼在這樣的課堂中,如何讓學生去品味語文之中的美呢?如何讓學生的思想去浮想聯翩呢?

高效課堂的語文學習,存在着總多的問題,如果我們一味的追求課堂的熱鬧,勢必影響語文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