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通用8篇)

校園2.53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通用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通用8篇)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1

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設計集合圖的活動,啟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説理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教法

本節課劉老師主要採用遊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

學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遊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1、劉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遊戲中引起矛盾衝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藉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4、藉助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的語數競賽活動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5、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設計集合圖,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6、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讓學生考慮到集合與集合之間關係的多樣性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實物操作,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能夠比較出角的大小。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角;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

知道角有大有小,並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題圖)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有哪些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

這些圖形都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其實這裏還藏着一位新的圖形朋友,(課件抽象出角)誰知道它們叫什麼?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認識角

1.摸一摸,直觀感知角特徵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嗎?在哪裏?(學生可能會用手指尖指某一點)老師把這一點畫在黑板上,問:這是角嗎?(不是)那角是什麼樣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這裏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麼?(一個小坑、一個小點。)是的,這兒有一個點。

那我們從這一點往這邊摸,什麼感受?(直直的)

再從這個點往這邊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學們,我們摸到的就是角。

(2)剛才我們已經用手摸到了角,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剛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樣。

師:請睜開眼,屏幕上這幾個角以及剛才咱們所摸的角,他們有什麼相同的特點?

生:都有一個點和兩條直直的線(課件分別閃爍頂點、邊)。

(3)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角的特點,下面老師就依據你們的發現把屏幕上的角請到黑板上,小朋友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畫。

師示範:首先畫一個點,接着從這一點引出一條線,這條線怎麼樣?(直直的)然後再從這一點往另外一個方向再畫一條直直的線。

師:這就是我們數學上的角了,而且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個角,通常我們還會用弧線來給角作上標記。

2.學一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很早以前,數學家們就給角的各個部分起了好聽的名字,我們一起到數學書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訴你周圍的小朋友。

(學生彙報,教師板書:頂點、邊、邊)

師: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師:由一個頂點引出兩條邊就組成了角。

3.辨一辨,鞏固角的特徵

師:老師這兒還有幾個圖形,它們是不是角呢?

4.數一數,圖形中的角

師:下面我們來變個魔術,請大家盯住第一個圖形,變!變成什麼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幾個角呢?我已經知道其中一個,另外兩個角在哪裏?

還有幾個圖形朋友也吵着要來上我們的數學課,他們都説自己的身體上也有角,咱們一起來找一找、數一數。

師:三角形有3個角?四邊形有幾個角?五邊形有?追問:六邊形呢?十邊形呢?是的,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題圖)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創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張圓形紙、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樣利用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活動,小組彙報)

(二)比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師也用小棒擺了兩個角(課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麼不一樣?(一個大,一個小。)為什麼角2大?

師:老師這裏有一個活動的角,怎樣讓它變得更大?(把角的兩邊張開)怎麼讓角變得更小?(把角的兩邊合攏)

小結:看來我們要使角變大,只要把角的兩邊張開,要使角變小,只要把角的邊合攏。

2.比較角的大小(觀察法)

老師又做了一個角(出示),請拿出你的活動角,做出一個比它大的角。你確信你這個角比它大嗎?為什麼?

做一個比它小的角,你確信你這個角比它小嗎?為什麼?

引導學生:角的兩邊張開的大,角就大;角的兩邊張開的小,角就小。

師:我們用眼睛看就能比較出大小,這種觀察的方法在數學上經常用到。

3.比較角的大小(重疊法)

做好一個角同桌比比看,誰的角大?確信?有人不太確信(選大小近似的兩個角)。哪個更大呢?(不同意見)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我們確信哪一個角大嗎?

師:當我們用眼睛觀察,難以判斷大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把這兩個角重疊在一起比一比。

4.比較角的大小(邊的長度)

這兒還有兩個角(出示紅、黃角),哪個角大?

(1)老師要幫幫紅角(剪短黃角的邊),這樣紅角就比黃角大了嗎?為什麼?

(2)(拉長紅角的邊)這樣呢?

師:看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沒有關係?

(3)(課件出示放大鏡)這樣紅角就比黃角大了嗎?

(4)同學們,你們能幫幫它嗎?

師:這説明角的大小其實只和什麼有關係?

5.比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別兩組角的大小,每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讓學生猜測哪個角大,並交流想法。

三、欣賞總結,走進生活

回顧本課,你有什麼收穫?

欣賞角(組圖)。

師:關於角的奧祕還有很多,只要你們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那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板書設計: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 二年級(下冊)》第50-52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使學生聯繫具體情境認識釐米,建立初步的1釐米的實際長度表象,會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能合理估計一些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限整釐米),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教具:Flash課件,刻度清晰的尺。

學具:學生每人一張練習紙、一把學生尺,每兩人一個學具盒(內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橡皮、方格紙、圖釘、回形針、捲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統一標準。

1、(電腦顯示)故事情境:珠寶在哪裏?

出示黑貓警長圖,認識他嗎?黑貓警長是破案的高手,讓我們一起來跟隨黑貓警長破案。

2、為什麼白貓戰士沒找到珠寶呢?小朋友來分析分析看。(學生分析原因。)

3、説明:

“白貓戰士”腳長,“一隻耳”腳短,正是因為它們度量的標準不同,所以同樣走5個腳長,量出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説明:在度量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得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是長度單位。

二、統一標準,建立表象。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一個——釐米。釐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請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實物投影學生尺)瞧,這樣的一段長度就是1釐米。(師剝下1釐米:0-1)

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把1釐米的小棒模型請下來。看一看,1釐米有多長?

2、初步感知1釐米。

(1)遊戲:和1釐米交朋友。

接下來,我們就和1釐米來交個朋友,看誰能很快地記住1釐米有多長。(學生操作)

(在黑板上貼出1釐米)你覺得1釐米這個新朋友怎麼樣?

説明: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作單位。

(2)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找一找,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驗證一下。

交流展示。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圖釘的長大約1釐米;食指的寬度大約1釐米;方格的一條邊大約1釐米等。

3、用1釐米測量。

橡皮的長度大約有幾個1釐米呢?請小朋友四人小組合作,用1釐米的小棒量量看。

彙報交流,引出尺子。

三、觀察尺子,認識釐米。

1、認識尺。

尺是量長度的工具。對比你手中的尺子,它還少了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揭示:

A、數

尺子上有哪些數呢?我們把他們請上來。

B、刻度

這些長短不一的豎線就叫刻度。0所對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對的刻度呢?

C、cm

一大格的長度是1釐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認識1釐米。

(1)請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細觀察,再用鉛筆尖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是1釐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

(2)説明:像這樣,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

3、認識幾釐米。

(1)1釐米我們會找了,2釐米你也能找一找嗎?

(2)你還能在這把尺子上找到幾釐米呢?同桌指一指,説一説。

(3)全班交流。

説明: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

四、動手實踐,學會測量。

活動情境:小蟋蟀跳遠比賽。

1、量幾釐米。

(1)小蟋蟀們至少要跳過幾釐米才能過關呢?(學生動手測量)

(2)展示交流:你從刻度幾量到刻度幾?(刻度0-3。)

(3)想一想: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注意什麼?

2、量大約幾釐米。

(1)3只小蟋蟀分別跳了幾釐米呢?小朋友來量量看。

(2)認識大約6釐米。

説明:2號和3號的長度都不是正好6釐米,但是很接近6釐米,我們就可以説是“大約6釐米”。

3、畫幾釐米。

(1)學生畫7釐米的線段。

(2)交流:你從刻度幾畫到了刻度幾?

(3)同桌互相檢驗。

五、鞏固拓展,活化應用。

1、用斷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斷了,用它還能來量長度嗎?怎麼量?

2、變式練習。

寶盒裏的項鍊有多長?你是怎麼看的?

3、學習估測:奇妙的“身體尺”。

六、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1、回顧:小朋友,今天這節課咱們和誰交上了朋友?關於這個新朋友你瞭解了些什麼?

小結: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作單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長度是1釐米;還知道有很多物體的長度是大約1釐米。

2、遊戲:眼力大比拼。(學生動手操作)

3、拓展:在長度單位這個大家族裏,釐米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還有很多成員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實10釐米的長度就是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把10個這樣的長度單位連起來,就又得到一個長度單位。這些長度單位叫什麼名字呢?它們有多長呢?和我們今天認識的1釐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些問題留到以後的數學課上再來研究。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邊、角的一些奧祕。

2.引領學生通過畫一畫、拼一拼、轉一轉等活動方式賞玩三角板,演繹圖形與幾何世界中的角、邊、面、體的相關知識。

3、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數學文化魅力,發現、領悟和欣賞數學的美,從而產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風箏,利用角度問題引出三角板,介紹一副三角板,揭示課題。

二、畫一畫,探索三角板畫出確定度數角的規律。

1、用一副三角板能畫出哪些度數的角呢?

學生畫角並彙報,交流畫角的不同方法。

2、仔細觀察這些角的度數,有什麼發現?

三、拼一拼,發現三角板中邊的奧祕。

1、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兩人合作,用兩塊同樣的三角板相同的邊重合拼圖形。

A、用兩個含30°角的三角板拼圖形。(六種拼法)

B、用兩個含45°角的三角板拼圖形。(三種拼法)

比較思考:同樣是兩塊三角板,為什麼拼出的種數不同呢?

3、欣賞資料,瞭解三角板的產生。

4、再拼一拼,揭開三角板中邊的奧祕。

5、四人合作,用四個同樣的三角板拼圖形或圖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學生拼圖。

(2)展示學生作品。

A、拼出熟悉的圖形有哪些?

B、點評有創意的圖案,解決相關數學問題。

四、轉一轉,想象三角板旋轉後形成的立體圖形。

(1)讓學生把三角板轉着玩,想象會形成什麼立體圖形?

(2)交流彙報不同的旋轉方法,課件演示。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例題及想想做做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製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開叉的程度有關。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PPT、小棒、線、紙片、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二)利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導入新課。

1、從生活中的角引入數學圖形中的角。

師:板書“角”字。

談話: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些什麼?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數學圖形中的角。

2、揭示並板書課題:認識角。

(三)引導探究角。

(3)聯繫實際,感知角的特徵。

談話:角是個調皮的娃娃,特別喜歡玩捉迷藏,你能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

出示扇子、三角尺、鐘面、剪刀的圖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彙報交流,總結。

(二)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圖形。

談話:讓我們把角從物體中請出來。

説一説,他們有什麼相同的特徵?

引導説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徵,明確各部分名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三角尺。

為什麼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個角嗎?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輕輕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麼?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兩旁,有什麼感覺?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個組成部分,叫頂點。

直直的兩條線是角的邊。

3、畫角。

邊畫邊講解畫角的步驟。

4、快速説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稱。

5、清晰角的表象。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我們剛剛認識的角是什麼樣的,把它記在心裏。

6.根據學習經驗,準確辨認角。

這些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學生做出判斷,並説出判斷的理由。

7.數出平面圖形中的角。

談話:看同學們學的這麼認真,圖形朋友們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戰嗎?

出示圖形,數出每個圖形裏各有幾個角。

學生彙報結果,並指出每個圖形裏的角。

8.尋找生活中的角。

(1)談話: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角,能夠準確辨認角,還能數出圖形裏到底有幾個角,真了不起!

其實我們的身邊到處都藏有角,仔細觀察,你還能在哪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彙報交流,規範指角的方法。

(三)動手操作,體會角的特徵。

1、創造角。

(1)明確要求。

每種材料只做一個角。

小組合作,比比哪個組的小朋友手最巧,變出的角最多。

(2)動手創造。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1)展示成果。

談話:哪位同學能勇敢地來展示自己的作品,並説給大家聽聽你是怎樣做的?

學生闡述自己做角的過程,並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稱。

(4)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幹,用自己的雙手做出這麼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1)活動角遊戲。

談話:這位同學做的角真有趣,還可以自由活動呢,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活動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動角的嗎?

我們一起來做個小遊戲吧。

3、感受叉開程度與角大小的關係。

談話:你是怎樣把角變小的?

你是怎樣把角變大的?

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總結。

4、感受邊的長短與角的大小無關。

談話:角變大和變小的時候,邊的長短改變了嗎?

5、比較角的大小。

(1) 出示習題。

(2) 獨立思考,彙報結果

三、鞏固深化,再創造。

1、出示正方形。

談話:如果把正方形紙沿一條邊剪去一個角後,還剩幾個角?

2、猜想一下,並動手驗證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動手操作。

3、彙報交流。

4、演示,總結。

四、欣賞角的美麗身影,總結全課。

1、欣賞。

(1)談話:角的世界就是這樣變化多端而又奧妙無窮,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因為角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讓咱們一起來欣賞生活中角的美麗身影吧。

(2)課件一次出現金字塔、五角大樓、鄉村木屋等圖片,教師介紹,學生欣賞。

2、總結全課。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新朋友——角。

你們對自己這節課上的表現滿意嗎?

用一個手勢來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嗎?

請同學們課後繼續探索角的奧祕!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6

一、情景導入:

1、請看,這是什麼呢?

2、可別小看這硬幣哦,它能告訴我們有趣的數學知識呢!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硬幣,一元的硬幣現在有兩種版本的。一種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個大大的1元字樣;另一種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個小1元的字樣而反面是國徽。淘氣和笑笑送來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幣。硬幣要和我們做個遊戲呢。你們喜歡做遊戲嗎?

3、好!請小組長來領硬幣,每兩人一組。每組拋五次,聽口令開始。一個同學拋,另一同學猜測並作好記錄。注意拋的時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準備好了嗎?請開始!

4、請各小組彙報情況。(小組彙報)

5、從剛才同學們拋硬幣的結果來看,硬幣落地時一定是正面朝上嗎?

6、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數學問題―――可能性。(板書課題:可能性)

二、活動探究:

1、請5個男同學代表淘氣,5個女同學代表笑笑。比賽內容是:摸球大賽。這兒有兩個淘寶盒,裏面裝有乒乓球。比賽規則是摸到一個黃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有請淘氣組和笑笑組。

2、當盒子裏全部是黃球時,則一定能摸出黃球。板書(一定)沒有黃球時,則不可能摸出黃球。板書。(不可能)

3、請翻到課本93頁,請你動手連一連。你會做嗎?

4、那還等什麼呢?快快動筆吧。(學生獨自做後,集體交流)

三、實踐應用

1、播放課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絨服、雨傘、洗浴用品),這些東西中哪些一定要帶,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老師可以放心地出發了。剛才你們設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發生有些不可能發生,也有的一定會發生,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

3、這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改變。同學們説得都對,這是你們積極思考得出的結果。

4、今天同學們和老師共同探討了可能性的問題,能説説你都知道了些什麼?這堂課什麼地方最讓你難忘?

5、生活中像這樣確定的或不確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時地瞭解,認真地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這些事件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那些收穫?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7

教學思路:

通過觀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標或者自定的目標對物品進行分類,並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的數學問題,並能初步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經歷分類和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養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但是專門讓孩子被動的認知讓整個課堂很枯燥,孩子也沒有興趣。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時候,我想採用一系列遊戲的方式和方法讓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如《小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麗的大海邊》,一環接一環,讓孩子在新奇的時候就結束,意猶為盡,既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又保證了孩子在玩中所學的知識。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標準或自定的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並會比較事物的大小多少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後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動中,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分類、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

4、經歷分類、比較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養成分類整理物品的習慣。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選取學生習慣的生活環境場景為基本素材。通過幫媽媽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動,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和比較,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信息窗是幫媽媽分類放衣服,通過媽媽和小朋友的談話啟發學生利用經驗,學習比較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在我學會了麼欄目中比較遠近寬窄,達到寬展鞏固的目的。

學校學生情況分析:

學校處於城市,教室裏設有多媒體,利用課件讓學生投入這個學習活動中。學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經驗,和教材的生活場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對於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大小多少輕重高矮的分類不是太難。

國小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

情感與態度:在學習中使學生明白時間的寶貴,養成珍惜時間的好品質。

教學重點:

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加法計算)

教學難點:

學生對於題意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學約好上午9時15分在動物園門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時48分出門,路上用了1小時23分。

(1)在這段文字敍述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時15分在動物園門口集合;

早晨7時48分出門;

路上用了1小時23分。

(2)9時15分、7時48分、1小時23分各表示什麼,有什麼不同?

9時15分、7時48分表示時刻,是指某一事件發生的時候。

1小時23分表示時間,是指某一事件經過了多久。

(3)出示問題“小丁丁幾時幾分到達動物園門口”這是求時間還是求時刻?

是求時刻

(4)今天我們就要來討論關於時間的計算的問題。(出示課題)

[對於學生經常會混淆的“時間”“時刻”這2個數學用語進行簡單的辨析。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明確地知道是要求什麼?]

二、中心階段

1、請學生試着計算。

2、彙報

(1)畫圖

(2)豎式算

注意:這步計算,“分”的計算滿60要向“時”進1,因為分與時之間的進率是60。

答:小丁丁9時11分到達動物園門口。

3、比較2種方法得出2種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觀、很簡潔。

4、小結

我們可以利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來解決某一時刻經過多少時間會到哪一個時刻的計算問題。

三、練習階段

7時50分+45分=()時()分

8時26分+2小時37分=()時()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