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富論讀後感範例

校園3.02W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誌,自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而其譯為中文傳入中國都可追溯到1901年。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國富論的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國富論讀後感範例
  國富論讀後感一

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馬克斯·勒納評論説:“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國富論》前承《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建立的經濟理論體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論》的論述為前提的。

《國富論》初版於1776年,正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那一年。《獨立宣言》標誌着美國的誕生,《國富論》的首次出版則標誌着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這兩件事在人類史上都是舉足輕重的大事。美國對時代的影響自不用説,《國富論》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也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涉商業和商業事務、贊成低關税和自由貿易的觀點在整個十九世紀對政府政策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事實上他對這些政策的影響今天人們仍能感覺出來。18世紀結束以前,《國富論》就已出了九個英文版本。人們以“一鳴驚人”來形容《國富論》的出版,亞當·斯密也因此而聲名顯赫,被譽為“知識淵博的蘇格蘭才子”。據説當時英國政府的許多要人都以當“斯密的弟子”為榮。國會進行辯論或討論法律草案時,議員們常常徵引《國富論》的文句,而且一經引證,反對者大多不再反駁。《國富論》對當時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亞當斯密死後,人們奉《國富論》為經濟學的聖經。

從《國富論》出版的年代來看,該書最大的貢獻在於摒棄了許多過去的錯誤概念。亞當·斯密駁斥了舊的重商學説。這種學説片面強調國家貯備大量金幣的重要性。他否決了重農主義者的土地是價值的主要來源的觀點,提出了勞動的基本重要性。亞當·斯密(分工理論)重點強調勞動分工會引起生產的大量增長,抨擊了阻礙工業發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斷的政治限制。

就全書而言,《國富論》的中心思想是市場調節,即看起來似乎雜亂無章的自由市場實際上是個自行調整機制,自動傾向於生產社會最迫切需要的貨品種類的數量。如果某種需要的產品供應短缺,其價格自然上升,價格上升會使生產商獲得較高的利潤,由於利潤高,其他生產商也想要生產這種產品。生產增加的結果會緩和原來的供應短缺,而且隨着各個生產商之間的競爭,供應增長會使商品的價格降到“自然價格”即其生產成本。比如,對於部分商品,供不應求導致其價格上升,價格上升使生產者利潤增加,高利潤吸引其他生產者進入該領域,更多的生產商也會生產出更多的商品。生產增加會緩和之前的供應短缺,並且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會使商品價格下降到較低的水平。在這一過程中,誰都不是有目的地通過消除短缺來幫助社會,但是問題卻解決了。用亞當·斯密的話來説,每個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受着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非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國富論》,第四卷第二章)

《國富論》中説,要獲得協助,不能只依賴他人的同情心或利他主義,還要靠激起他人的利己心來實現。“請給我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換言之,在經濟生活中,一切行為的原動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義。利己心是人的天性,有了利己心,想要利己,才會拿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去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國富論讀後感二

當讀了這本書的速讀之後,我瞭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認識了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和對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這本書十分微妙地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他並不是一個把自己關在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作者,而是經過大量的調查實踐論證分析,所以,我們在少年階段必須要珍惜時間,抓好機會,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為自己學習專業做輔助。

1、分工合作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在開始就講了分工,所以讀了這本書之後,對勞動分工的印象比較深。勞工分工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勞動分工是勞動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實我們在社會中感受非常深刻。針對分工的好處,我認為工作時間會縮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還可以擴大影響力,他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我們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別人的長處來補充自己,這樣才能在以後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中立足。

2、勞動價值

我認為這本書比較受重視的還有勞動價值,在這裏作者基本闡明瞭資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勞動關係就是吸收工人身體裏面的體力,當工人自己的創造的價值和他們的勞動所得持平或者低於自己所創造的價值的時候,資本家肯定會裁員,作者把這種勞動關係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這也最貼切不過了。

3、三個階級

這一部分主要講的是人一般分為三個階級,工人階級,地主階級,資本家,他們構成了工業時代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就是勞動收入工資,資本的收入利潤,地主的收入地租,三個階級是一個生產力統一的整體裏面肯定是相互制約,相互鬥爭的`。首先資本家僱傭工人都想減少勞動價格,加大勞動時間,提高勞動效率。但是工人希望標準的工作時間和豐厚的利潤,資本家和地主之間地租的相互磋商,這看似是獨立的整體無形中有了矛盾。

4、資本、勞動生產和再生產

資本家通過榨取工人的生產價值來積累自己的資本,加上勞動用的土地,工廠,機器等等,這個資本就叫固定資本,有類資本有野心的資本家還會侵略更多的資本,就這樣循環往復,只有不斷的生產,來吸收資本。

5、自由經濟

我認為這本書的最可取和貢獻最多的來自這個部分,他認為經濟應當自由放任,順其自然,人們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前進的時候也在無形給國家帶來了財富,他認為國家財富的多少不是取決與國家擁有金銀的多少,而是來自國家的充富繁榮,和如何利用自己的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擁有人才的多少!其實他的認為不完全對,自由貿易就好象是看不見的手,但是要想這個手充分的發揮作用國家應當適當的調控,他還認為國家應當還有其他的責任就是外交,內修政理,其次就是公共設施的建立!

我認為這本書雖然也是錯誤多多,但是在那個時期提出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還有但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可能這一主張在現代社會中是錯誤的,但是在以前社會中可能就是正確的!因此,現在閲讀這本書的時還應該結合現實生活,而且更加應該結合我們中國的國情來看待經濟學中的系列問題。

  國富論讀後感三

我對經濟學的認識向來籠統而寬泛,我們説《國富論》是西方經濟學的聖經,不如説他是西方政治經濟學的聖經來的準確。通讀《國富論》,斯密大致想告訴讀者的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致歷史及其中的規律,並且告訴我們要如何才能使得一個國家健康得走向富強。個人覺得,在《國富論》中是有一些符合當時英國社會的問題,然而正如編者所説,這畢竟是3個多世紀前的作品了,畢竟會有一些對於現今世界來説不是問題的問題在書中出現,然而讀完《國富論》後,我還是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

首先,社會分工導致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因為工人們能夠更加熟練而專心地做某一件事情。然而斯密認為,人們在分工前,在各行業表現出來的天賦差異是很小的,相反,practice makes perfect,人們在社會分工才能上的不同是分工的結果。因而我認為,從倫理學上説,不同職業之間的歧視是不合理的,術業有專攻,要是在原始社會,不同職業之間的差別也只是物物交換時交換的物品不同罷了。另一方面,我本以為人們的天賦可能是存在很大差別的,比如有的人説我不喜歡學數學,不喜歡這個那個的,我分析個人經歷及對周圍人們行為的思考後認為,這些只不過是藉口罷了。人們是不存在譬如“我學不好數學”的説法的。只不過是你在從事某項工作初期,是否有所成,是否得到褒獎,是否樹立了足夠的自信。當你得到認可後,一般情況下你會喜歡所從事的工作,從而更加多地練習,練習越多,越是精於之,漸漸地,便成為了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或是能手。反之則越發認為它枯燥無味,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漸漸便遠離這一行了。卡耐基認為,人們在娛樂活動中和工作中都能得到樂趣,然而那些只能在娛樂中找到樂趣而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樂趣的人是可悲的,因為他將在生計中掙扎而並不快樂。所以,whatever you do, do it well.

斯密認為,社會要發展,市場就要廣闊,市場要廣闊,交通物流就一定要便利,這樣才能有足夠的洞來填滿人們不斷提高的生產效率(或者説分工程度與交換價值)。

第二,此書給了我關於貨幣的一個新的認識,雖然還不全面,然而我卻不由得對手中着看似理所當然的紙幣的存在感到驚歎。

斯密認為,貨幣是一種每個人都想拿來交換的東西(不得不説,每個人內心對黃金髮自內心的喜愛的確為經濟的繁榮帶來了益處,且碰巧的是,黃金還很易於分割)。而紙幣代替金銀成為貨幣的方便之處在於紙幣制造費用比鑄幣便宜且鑑別假幣比鑑別黃金純度簡單。人們對紙幣的信任,是建立在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上的,而這一信任的普遍達成從某方面説也是來之不易的。(參考資料:貨幣與信任——鄭也夫)

第三,説到貨幣,我們便不得不説財富。貨幣與財富是緊緊相關但卻完全不同的東西。財富是與消費這個動作緊密關聯的,財富的目的就是為了消費,也就是説,消費品,其實就是財富,一切可以被耗損成為垃圾的東西就是財富。換句話説,要是黃金除了當作貨幣沒有任何作用(首飾珠寶業)且不會耗損,那麼採金業所創造的社會財富就是零。然而就算是紙幣會被耗損,因而貨幣就像是一個國家的消費品,一台汽車一樣,國家要用它,所以造幣業工人勞動生產的紙幣可否認為是國家的消費品呢?但貨幣很定不是市場的消費品,因而貨幣只能代表購買力(在某種信任下),而不是財富。所以貨幣的價值,應該總是與國民生產的價值相匹配的,否則貨幣價值便會改變。

此外就是作者對發展國家的一些看法,物流通商業,做國內物流最能促進國家的發展,而幫其他國家做物流,商人只能得到的是資本利潤,卻為其他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基於前面對財富的解釋,我們應該可以像這樣理解,為什麼像阿富汗,非洲,阿拉伯地區這樣盛產鑽石,金銀以及石油的地方卻很難發展為富足的國家,因為他們國內生產的可供消費的食物,布料是很有限的,國家大量收入來自少數產業,導致貧富懸殊大,社會總體進展緩慢,貨物供不應求,大量依賴進口。

個人在書中的另一個體會是關於法律的,在説道法定最高利息時説道,制定過低的利息容易使大多數人作出違法行為,因而我認為,法律應¥%)——、該是保障大多數人的行為而限制少數人的行為(籠統的這樣説,這和倫理學的公平原則看上去是相悖的)。

是故法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制定才能有效執行。

書中一句話很有意思“每個人都在為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尋找最有利的投資機會,雖然他主觀上是利己的,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必然會把資本用於最有利於社會的方面。”這是否意味着這也是最容易賺到錢的地方呢?

最後我想説的是作者對生產性勞動者明顯有偏愛傾向,然而在現今社會,物質條件不斷上升時服務也不失為另一種消費品,或者是奢侈品,因而我不認為女傭是非生產性勞動者,她的服務對繁忙的商人來説是很有必要的,它生產的價值也應用她的工資來衡量。(我很好奇GDP是怎麼統計出來的,GDP與流通貨幣量是相匹配的嗎?)

此時我發現,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心理學是5門十分有關聯的學科。

《國富論》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學很多方面,很多部分我很難看懂,例子不足無法理解,故希望以後能在一些教材中對經濟學有進一步的瞭解。那時再看國富論估計會明白更多其中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