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富論讀後感

校園5.57K

《國富論》是具有現代經濟學之父美譽的蘇格蘭經濟學家、哲學家亞當·斯密的一本經濟學專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品。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國富論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國富論讀後感
  國富論讀後感(一)

打開《國富論》的時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麼多密密麻麻的字,總感覺讀起來會使我變得暈頭轉向。

不管怎麼樣,我還是讀了下來,也深有感觸。亞當斯密是18世紀的經濟學家,因此在看他的國富論時當然要從他的時代出發。無論他説的是對還是從誰的角度出發,對於今天的我看來,瞭解到當時的很多經濟因素和狀況,使我看待今天的經濟時聯想到國民經濟的發展歷史。應當説亞當斯密是偉大的,他提出的勞動創造價值理論和社會分工,使我們直觀的理解社會經濟的發展史。就這一點我們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亞當斯密。應當説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識之上,亞當斯密的觀點也不例外。然而讓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學者,不是為了提出觀點而是為了整理觀點而努力,一點點成果沒有經過考證便自認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發表。我佩服亞當斯密的精神。亞當斯密一生中為什麼只有這一個成果,並不是亞當斯密寫完這本書之後就沒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學態度非常嚴肅,當亞當斯密處於彌留之際時讓別人將除《國富倫》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毀掉,為了不讓半生不熟的觀點公佈於世。

整篇文章通讀下來,使我不由得對作者獨特的見解和高深的學問敬佩不已,正是因為有了許多像斯密這樣的偉人,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傳承和發揚下去呢?

  國富論讀後感(二)

第一次看到<國富論>這本書,只看了第一章的論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見晚。200多年前就有這思想,使我對西方國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影響人類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虛傳。原來我們現在所學的很多內容幾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的價值勞動市場的一些概念,對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來很多的思想在<國富論>裏就已經提出來了。我想馬克思是吸收了亞當—斯密的思想。

17世紀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也是亞當—斯密寫這本書的時候。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了人類長期以來傳統農業社會,步入了現代社會。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雙手及簡單的工具勞作,

生產力非常極其低下。整個社會發展及生活節奏非常緩慢,而人的思想相對也是呆滯不前。

第一次工業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機,才有比較現代的工具。如火車,輪船,蒸汽抽水

機等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大批的工廠開始出現。至此世界的發展節奏明顯加快,大踏步的發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進步,也才有牛頓等那個年代的很多偉大人物。

亞當—斯密提出的影響深遠的思想就在這大背景下產生了,他的觀點跟第一次工業革命有相當大的影響。所謂生為逢時。

自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其當時的思想水平及生產率遠遠高於其他各國。綜合國力無人能敵。也難怪稱日不落帝國。單純的説英國的財富完全建立在掠奪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礎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時候我們的中國呢?正是清朝,談不上發明。滿族是在草原靠騎射的一個民族,相對的起知識很原始。偶想那時候他們覺的馬是最好的交通運輸工具了,有馬就夠用了。雖然發明了火藥也有火炮,這隻單單在軍事上單純佔有一些優勢,但是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的是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

技術可以提高生產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產力。很有可能其影響力遠遠勝過技術,思想和技術應該是相互的,思想的進步都可以推動技術,

反過來技術的發展也可以推動思想的進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亞當舉了一個很好的以釦針製造業例子。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

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裝圓頭,塗白色,乃至包裝,都是專門的職業

這樣,釦針的製造分為十八種操作。做出來的數量遠遠高於每個人單獨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亞當—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統提出了分工這個概念。其實分工這個概念在亞當—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經無意識存在。只是沒有系統的科學提出分工的概念。現在在社會的各個組織普遍存在。可以這麼説,分工改變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優點:

第一,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勢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產綠。

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常要損失一些時間,因節省這種時間而得到的利益,比我們驟看到時所想象的大得多。這可以使管理方面壓力大大減小,

第三,更容易發明新的機器。分工後會考慮用利用適當的機械能在什麼程度上簡化工作中某個環節的勞動和減少人的因素。亞當看來機械的發明,也可能起因於分工,

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產力,以及產生新的思想。以至現在政府機構科研機構企業團體軍隊系統教育機構都有各組織的分工。將來分工還要佔有重要的統治地位。有了進步的思想再加上先進的技術,社會進步與發展水到渠成。一個國家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思想與科學技術,思想更重要。

  國富論讀後感(三)

財富從何處來,又根據什麼在人羣中自發分配?為了弄懂這個問題,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我拜度讀了被喻為西方經濟學的“聖經”《國富論》。

《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出版於1776年,標誌着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誕生。亞當斯密着眼於他所觀察到的尚未出現的工業革命的世界經濟。首次系統分析了國民財富產生分配於持續運轉的內在規律。他認為人類利己的動機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暗中推動一切經濟行為,同時強調政府應儘可能少地干預,並給予貿易自由的發展。

《國富論》全書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經濟學原理、經濟史、經濟學説史和財政學,可以説既是一部經濟學的百科全書,也是經濟學的一部奠基之作。雖然它體系龐大,內容廣泛,但首尾一貫,結構嚴密。全書始終圍繞的一個主題,就是如何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很詳細的論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是管理的時效性或者生產設備的創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説:"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在《國富論》中,亞當,詳細的論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是管理的時效性或者生產設備的創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很詳細的論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對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是管理的時效性或者生產設備的創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着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裏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着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後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鬥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台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莊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着牛羊羣的出現,產生了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他説,"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後,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後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後動力是階級鬥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我認為這本書比較受重視的還有勞動價值,在這裏作者基本闡明瞭資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勞動關係就是吸收工人身體裏面的體力,當工人自己的創造的價值和他們的勞動所得持平或者低於自己所創造的價值的時候,資本家肯定會裁員,作者把這種勞動關係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這也最貼切不過了。

總之作為一名財經大學的學生,《國富論》是必讀物。通過這本書使我認識了資本主義市場中存在的優點與缺點,為今後瞭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了基礎,為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條件。

  國富論讀後感(四)

《國富論》,全稱《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是亞當·斯密,經濟學之父的經典代表作。這本書的初版為1776年版本,它能夠和當時美國的《獨立宣言》被後人視為1776年發表的兩個最重要的文本,可見其歷史價值之高。而我讀後也受益匪淺。

《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場經濟的聖經。讀過本書之後,我認為此説法有其道理所在。隨着歷史的發展,人類不斷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經濟學著作或者説經濟學原理不能接受不同歷史時期的檢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與其歷史侷限性,即它只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經濟狀況。而《國富論》不同,《國富論》分析揭示的是經濟學的本質,是從事經濟的社會中的人的本質,而人的活動的本質、心理是不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的,或是説,沒有重大改變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亞當·斯密的觀點無論是對於早期還是現期的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與借鑑意義。其許多觀點也亦被當今人們奉為經濟學中的定理。

《國富論》中最具精華的理論,我認為,即是“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斯密從人的利己的本性出發,論述了利己主義的利益觀。他認為,每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主要是在於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類一切經濟行為的推動力。人們在經濟活動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個社會就在不同的個人實現自己的效益最大化過程中實現社會的效益最大化,即社會福利。因此,他認為,利己心並不是值得反對或摒棄的,自私有利於社會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書《道德情操論》中從人具有同情心出發,論述了利他主義的倫理觀。這看似矛盾的觀點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內心世界,在我看來,也揭示了經濟活動中人們矛盾的內心世界。人們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倫理觀、社會觀。經濟實際上是利己性與利他性結合起來完整的人的活動,是人們追求自身來自物質與精神整體的效益的最大化。這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市場實現每個人的最大效益,並實現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書中提到了分工。他認為分工可以帶來很多好處,分工是提高生產率的關鍵。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每個人必然有不是自己專長的方面,如果每個人都自給自足,那麼帶來的將是低效率的生產。分工使每個人都從事自己最擅長的一方面,分工促進生產的專業化。通過分工,社會資源能夠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過分工,每個人的生活狀況都將變得更好。

正因為如此,斯密反對殖民地政策,主張自由貿易。他認為,殖民地國家大多實行“重商主義”政策,而這對於殖民地及其統治國雙方都是有害無益的。殖民地國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經濟壟斷不僅使殖民地財富與資源大量外流,也阻礙了殖民地生產力的發展,制約了其分工的專業化進程;統治國亦未在其與殖民國交易的過程中取得分工的好處,從而帶來兩國整體效益的無謂損失。斯密也主張“自由放任”,他強調,只有對內對外的商業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個國家得到充分的發展和繁榮。自由競爭促使資源向實現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動,因而,他反對各種公司的壟斷,因為壟斷同樣能帶來低效率的生產。私密將此理論向更深一步擴展,主張國家與國家之間應像個人與個人之間一樣實行分工,即主張自由貿易。此觀點,無論是後來的絕對分工理論,還是相對分工理論,都證明了其正確性所在。

基於此,斯密在書中對政府存在的意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確切地説,他對政府的職責規定得相當具體。他認為,政府的主要任務在於:保護社會免遭其他社會之暴力入侵;儘可能地保護每個社會成員免受其他社會成員之不正義的壓迫;建立和維護特定的社會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總結起來,即:對外抵禦敵國,對內執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個重要職責是“創建並經營某些公共工程”,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公共事業”的各種設施。特別地,他反對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主張“自由放任”。

此外,《國富論》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動教育的發展。亞當·斯密指出,在自由國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輿論,而這與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公眾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斷的能力。

從《國富論》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經兩百多年了,然而,《國富論》中許多觀點對於今天的社會經濟活動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承認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場經濟的前提。“人是利己的”這一人性假設被認定為是研究、從事經濟學的第一塊基石。書中指出,計劃經濟對人性的假設不符合真實的人性,而在這個錯誤的人性假設基礎上的理論和實踐也必然是錯誤的。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利己性本來就是不言而喻的,就像買東西的人都希望買儘量便宜和好的東西,而賣東西的人都希望東西賣得價錢高一些一樣自然。只有承認這個不變的定律,才能站在正確的角度上研究經濟學。

其次,亞當·斯密主張分工,提倡分工的好處。這在當今社會也具有一定的借鑑價值。分工促使專業化,分工讓每個人更有效率的生產,然而我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資源不會像書中前提假設的那樣可以完全自由流動,即使可以,自由流動達到的社會生產狀態也未必是人們最期望的,因為人們存在自身的偏好。無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或是一國之內地區與地區之間,或是一個地區內企業與企業之間,政府或生產商出於某種長遠的考慮或額外的目的會暫時採取一些違反經濟基本原理的措施,例如貿易保護以扶植特殊產業等。分工對於整個社會、整個國家來説或許是合意的,但如果人為的將利益區域化,分工、自由貿易就不一定是最可取得了。

最後,亞當·斯密對於政府所論述的其作用今天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但今天,更多的人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政府的宏觀調控與適時監管。市場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時,斯密在書中將經濟活動的前提過於理想化與簡單化,而這些假設在現實社會中並不存在,或者説很難存在。因此基於其上的政府理論也有待完善與修改。

總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即使在今天,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對我們從事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迄今為止,經濟學領域的主流經濟學都是建立在《國富論》的基礎之上的。

  國富論讀後感(五)

經典的可貴之處在於你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無疑就是這樣的經典。對於經典著作,我總習慣於帶着批判和疑問去閲讀和思考。這使得我的閲讀之路充滿了荊棘,也充滿了樂趣。這次的閲讀,我把切入點選在了“斯密之於當代中國的意義”。帶着這個疑問,我再次回到《國富論》尋找答案。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即將過去,中國在這十年中的變化是舉世矚目的。簡而言之,成就顯著,問題依舊。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是中國在第二個十年中不得不面對的首要問題。中國能夠跨越資本主義走過的路嗎?不能!馬克思給我們指出了罪惡,卻沒有找到改變的方法。事實已經證明,馬克思開出的藥方並不合適。當我們尋找新的方向時,亞當·斯密會是我們的選擇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是我重讀《國富論》的第一個啟示。

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根植於社會的自由和法治傳統,亞當·斯密或許能帶給我們一個契機。因為他代表着一種新的思維,一種顛覆兩千年中國封建傳統的思維。這就是自由主義,一種基於個人至上理念的哲學。亞當·斯密生於蘇格蘭,在十八世紀的蘇格蘭,有一個思想傳統,叫做“自然秩序”理念。這種自然秩序是通過未預期的社會結果形成的,也就是説,市場,像語言、法律體系和許多其他現代社會制度一樣,不是中央計劃或集體調整的結果,而是因很不相同的原因而行事的個人行為的未預期的的社會結果。這種思想乍看平凡無奇,細味其中藴含的經濟意義卻極為深刻。因為一旦接受這一觀點,就意味着我們必須放棄讓政府指導市場運行的傳統觀念,讓自由市場機制成為指導我們進行經濟活動的“看不見的手”。也就是説,某種程度上,所謂的“看不見的手”、“自由放任”都可以説是由這一傳統衍生的思想。顯然,對市場的強調將極大地釋放它藴含的力量。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印證了這一點。但過往的成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市場體系的基礎——自由和法治。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雖然從未明確提出市場與制度之間聯繫的理論,但作為“蘇格蘭傳統”的繼承者,我們從他的文中可以感受到他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市場的萬能,而是不經意地點出,如果沒有相應的制度設計,市場也會變成“萬惡之源”。沒有以自由和法治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逐漸失去它的魔力。縱觀西方自由市場的發展,無不是伴隨着個人自由的不斷延伸和擴展。重讀《國富論》,讓我更加確定這一點。按照亞當·斯密的邏輯來看,這兩者也確是有着內在聯繫的。市場鼓勵個人的自由交換,並通過法律,而不是政府的強力,來保證這一交換的順利進行。個人的行為只受價格、道德、法律等自然因素影響,個人的創新自此才真正得以帶來人類社會的巨大發展。市場和法律良性互動的背後,是政府權力的不斷壓縮,個人自由的不斷彰顯。創新精神作為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個人的自由得到足夠的保障之後隨之而來的產物。反觀中國的幾千年歷史,從未有過個人自由的覺醒。即使清醒如魯迅者,也只不過徒然的吶喊,最終淪為統治者的工具而已。皇權專制的思想深入國人骨髓之中,中國的市場機制先天不足。孟德斯鳩曾言,一個民族的總精神決定了這一民族國家的性格。中國的總精神裏面缺少了對個人的關注、對自由和法治的關注,卻似乎只是在重複着兩千年的循環。

亞當·斯密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市場的發展有可能彌補中國存在的缺陷,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按照《國富論》的邏輯去謀求持續的經濟發展。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失去了最初讓個人自由伴隨市場發展的最佳時機,改革的紅利被制度的成本不斷侵蝕。慶幸的是,我們在這十年中,真正地融入了這個世界。我相信若干年後,2001年將會被視作中國改革的分水嶺。正是因為WTO的身份認可,讓中國迎來了“黃金十年”。經濟的開放帶來了文化、法律甚至思想的開放,我們的思路在改變。社會開始關注個人的自由,法治的思想被人們不斷提及,這一切來之不易。當務之急是將市場機制的完善與個人自由的發展間的辯證關係作為下一階段中國前進的方向。毫無疑問,就這一思想而言,沒有亞當·斯密更適合的代言人。在中國,亞當·斯密必須成為新的“馬克思”。只有作為一種信仰,被普通人用行動去踐行,才能解決中國當前的改革困境。沒有個人的自由,就沒有市場的真正發展,也就不可能推動法治的實現,社會的進步也無從談起。中國輸不起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所以沒有時間去選擇。基於自由和法治為基礎的市場,讓十九世紀屬於了英國,二十世紀屬於了美國。如果中國人能讀懂了《國富論》,我相信二十一世紀真的會屬於中國。

“的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在此種情況之下,與在其他許多情況之下一樣,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引導他去盡力達到一個他並不想要達到的目的。而並非出於本意的目的也不一定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國富論》中我最偏愛第四篇第二章。這一章的題目是《論限制從外國輸入國內能生產的貨物》。在我看來,它可以説是此書最精華的部分。每一次的閲讀我都從這裏開始。以上引用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段落,“看不見的手”理論自此進入世人視野,被無數次的頂禮膜拜。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對其進行解讀,闡明它對於當下的中國意味着什麼。這是我重讀《國富論》的第二個啟示。

“看不見的手”講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由於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我們需要有一種機制來引導我們的經濟交換。價格作為一種信號,可以有效地調節經濟活動。自由競爭市場則是能最大限度發揮價格信號調節功能的機制。所以亞當·斯密告訴我們,政府什麼都不要做,只要維護好市場的運轉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交給市場來,個體分散的競爭可以在價格信號的引導下,使得社會的福利最大化。對於這一個看似很不合理的結論,亞當·斯密並未作出嚴密的邏輯論證,這是他的弱項。但這無損於他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後世兩百餘年的經濟財富的巨大增長,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政府在經濟事務中的退出這些事實讓《國富論》的預言成真。也讓亞當·斯密站到了經濟學之巔。而經濟學經過兩個多世紀的發展,也對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作出了極其嚴密的數學論證,這裏不予贅述。既然市場機制如此完美,是不是政府在經濟事務中一無是處呢?換句話説,“鼓吹”自由放任的亞當·斯密如何看待政府的存在。我在《國富論》的第四篇第九章讀到這樣的字句:

按照自然自由的制度,君主只有三個應盡的義務。第一,保護社會,使不受其他獨立社會的侵犯。第二,儘可能保護社會上各個人,使不受社會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壓迫,這就是説,要設立嚴正的司法機關。第三,建設並維持某些公共事業及某些公共設施。

在我看來,這裏面藴含着極其深刻的真理。它告訴我們,在存在着政府過多幹預的時代(彼時的英國,此時的中國),什麼樣的政府才是我們需要的。傳統的中國,政府極度壓縮了市場的空間,市場從未主導過經濟的發展,個人的自由就更是天方夜譚。直到最近的三十年,我們才真正開始嘗試着讓市場來説話。中國人民摸着石頭過河,一不小心摸到了看不見的手,它拉着我們完成了初始的勞動分工和產業形成,帶着我們走出了製造業拉動的中國崛起之路。然而,缺乏內在基礎的市場機制是難以持久的。市場化才剛剛累積到一些實質性的成果,一場金融海嘯,就讓中國重新走上了國有化的不歸路,一不小心,粉身碎骨。我們其實還沒有學會走路,現在就想跑得比人家還快。誠然,現在的時代不同於亞當·斯密的時代,政府應該起到更大的作用。但這不能成為我們脱離實際經濟發展規律的理由。客觀上講,中國連真正的市場經濟都算不上。政府在我們這裏,從未退出過市場,讓價格完全獨立地引導個人的經濟事務。也就是説,“看不見的手”後面始終都有一隻“看得見的手”。現在,這隻罪惡之手竟然光明正大地站出來,妄圖扼殺“看不見的手”。所以面對畸形增長的2009,我無言以對。那些空談國家與市場並重的善良的人們,似乎忘記了我們還是一個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市場機制並不是不需要維護的,它其實很脆弱,需要我們努力去爭取,才可以得到。我們的市場機制剛剛起步,進一步擴大市場化的範圍才是當下中國的最優選擇。很多人卻叫囂着市場化過頭,把制度轉型的成本全部嫁禍給市場,這難道不是歷史的倒退?!我倒是很想多買幾本《國富論》,免費送給他們,好好讀一讀。

最近很多的思考集中在了中國的製造業。在某種意義上,製造業是繼農業之後,推動中國三十年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如果按照主流的觀點,將這次金融危機看作中國改革的拐點的話,在我看來,製造業依然是中國解決當前困境的唯一出路,這部分的潛力尚未被充分挖掘。重讀《國富論》,堅定了我的這一看法。這是本次閲讀所得第三點啟示。

學過西方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學習國際貿易理論,我們是從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優勢概念開始的。而在《國富論》的第四篇中,他關於自由貿易的一系列討論,就是對這一概念的準確闡釋。個人認為,這是他書中最富邏輯的部分,也是他對於微觀的經濟分析所做的最大貢獻。絕對成本優勢概念的主要涵義,簡而言之,即在國際貿易分工中,一國的資源稟賦決定了該國的經濟結構。按照這一邏輯,中國最大的資源稟賦是什麼?毫無疑問,廉價勞動力!顯然,中國要發展的就是能夠充分利用這一稟賦優勢的行業。哪個行業最能有效吸收廉價勞動力?毫無疑問,製造業!只有通過製造業,我們才能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稟賦。如此簡單的邏輯,卻被大多數國人所忽略。當產業轉型成為熱門話題時,我們很少反思有沒有走得太快。金融危機迷惑着我們的視線,繁榮的中國經濟阻撓了我們清醒的思考。重新認識到資源稟賦的決定性意義,才能找準經濟發展的方向。當然,關於究竟是內需,還是出口,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更有意義,屬於另一個問題,在這裏就不作討論。畢竟我只是想説清楚,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究竟告訴了我們什麼。

標籤:讀後感 國富論